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向世界的中国外销瓷

它们,源自火与土,凝结着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心血;它们,堪称早期全球化商品,曾经漂洋过海,远播世界每一个角落;它们,被视为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激发了各国商人的海上冒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航海神话;它们,是最称职的文化使者,让东方古国文明的光芒在全球闪耀;它们,就是本文的主角——中国外销瓷

中国的瓷器制造有悠久历史,其独传之秘延续千余年,世界莫不求之若渴,趋之若鹜,这也就难怪要以“China”来命名这种美观、实用而又耐用的器皿。累世以来,茶和丝虽然是东西贸易的主体,但谈到推动跨文化对话,促进意念、纹饰、设计和技术创新的交流,则非中国瓷器莫属。

独特的全球化贸易商品

中国瓷器品质优良、款式多样、装饰丰富、物美价廉,适应了地球上最广泛人群的生活和艺术欣赏需求,而且,垄断性的技术使中国瓷器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全球化商品。

唐代中期,一方面,新窑场开始涌现,并且具备了批量生产的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唐王朝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不断加强,瓷器作为中国独有的伟大发明,逐渐成为价格高昂的外销商品。晚唐、五代至宋初,是瓷器外销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以邢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彩绘瓷为主,代表了当时国内最著名的三种瓷器类型:白瓷如雪,青瓷碧绿,彩瓷多变。长沙窑彩绘瓷作为中华第一彩瓷,受到海外市场的广泛喜爱,外销数量惊人。

宋至明初是瓷器外销的第二个阶段,以龙泉青瓷、建窑及吉州窑黑釉瓷、景德镇青白瓷、青花瓷、釉里红为主。随着航线的不断拓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瓷器出口国家也不断增多,几乎覆盖了南海海域、印度洋海域和东北亚地区。中国瓷器因中国以外其他地方尚未掌握制瓷工艺,属于技术垄断型商品,利润丰厚。明初实行海禁,瓷器外销主要依靠朝贡贸易,规模不大。明中期开放海禁后,大量的瓷器开始被贩运出海。

明中期开始,随着地理大发现热潮抵达,东半球的西洋诸国的探险家和商人,也纷纷开始探求与中国的贸易机会。16世纪初至17世纪初,先后有荷兰、西班牙、英国、荷兰、丹麦、法国和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半岛等地成立贸易据点,致力于东方贸易而获利丰厚。据不完全统计,17世纪上半叶,有大约300万件瓷器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被运往荷兰和世界各地。随着欧洲皇室、贵族对中国瓷器的追捧,外销瓷如黄金般炙手可热,荷兰对中国外销瓷的垄断地位很快被打破。英国船队驶入南海海域,占据中国瓷器外销市场的大半壁江山。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200多年,是中国外销瓷的黄金时期,以青花瓷、五彩瓷、粉彩瓷和广州织金彩瓷为主。景德镇是明代最大的外销瓷生产中心,销量巨大。1620年,万历皇帝驾崩,国内政局不稳,景德镇官窑停产,大量瓷器转为由民窑生产及外销。福建、广东及江苏等沿海省份的瓷窑因海外市场的需求而大胆创新,在瓷器生产和技术研发上大放异彩。福建德化白瓷在欧洲被誉为“中国白”;广东石湾窑以日常用具、瓦脊装饰等建筑构件和历史、神话人物雕塑畅销东南亚及欧洲;广州彩瓷更是独树一帜,以中西合璧的独特风格深受欧美市场喜爱,销量惊人。还有江苏宜兴的紫砂陶,从晚明开始就外销东南亚和欧洲,其陶泥可塑性和实用性强,尤以茶壶和器具订单最多,其贴花和透雕图案紫砂壶最受欧洲皇室贵族钟爱。

这一时期的外销瓷精品迭出,大多是订烧瓷,器型及图案既有传统的中国风格,也有不少融合了西方元素。不断改良的制瓷技术,严格的生产流程,精细的人员分工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风格,推动了外销瓷贸易的繁荣。特别是1684年清朝开放海禁,允许欧洲诸国到广州进行贸易,外销瓷数量瞬时激增,其种类之丰富,款式之精美,让人叹为观止。随着16世纪以后全球化贸易的推进,中国瓷器流播到世界各地,畅销全球,真正成为了一种世界性商品。

多样风格、异彩纷呈、闪耀全球

纵观中国外销瓷的发展历程,外销瓷的生产和设计始终以海外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因而随着海外市场的改变,中国外销瓷的装饰艺术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而异彩纷呈。

唐代瓷器的烧造工艺和艺术创作已达到较高水平,著名的“南青北白”指的就是现今浙江绍兴地区越窑生产的青瓷和河北邢台生产的白瓷。越窑青瓷胎质细腻,釉色温润如玉,色泽青中带绿,接近茶青色,以青翠晶莹闻名天下,尤其是被尊为“秘色瓷”的珍品,曾是唐代皇家御用品。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将越窑生产的茶碗列为唐代诸名窑之首。唐及五代,越窑青瓷曾销往东亚、东南亚及阿拉伯国家。邢窑白瓷是中国白瓷的发源地,陆羽在《茶经》中比较唐代两大名窑,“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可见,两大名瓷各执牛耳,工艺极为精湛。邢窑釉色洁白如雪,造型规整精细,线条饱满酣畅,器壁轻薄如云,扣之音脆而妙如方响。因产量大,价格适中,除满足宫廷使用外,畅销海内外。

除了这两种单色瓷,在极富创造力的大唐王朝还涌现出中国制瓷历史上第一种彩瓷——今湖南省境内长沙窑烧造的彩瓷。长沙窑产品既供应国内市场,也畅销海外。为了满足各种类型顾客的需要,长沙窑产品强化装饰,丰富题材,既有中国风格图案和唐代诗词,也有阿拉伯宗教箴言、伊斯兰图案和印度佛教纹样,凸显中西交融的产品特色,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有力例证。在瓷器烧造和装饰技法上,长沙窑首创的釉下彩绘处于唐朝领先水平,更引领八、九世纪世界瓷器制造的潮流,满足了中国、阿拉伯半岛、东南亚、东亚国家顾客的日常使用和艺术审美需要,外销数量巨大。

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瓷名窑遍布大半个中国,其中,浙江省龙泉窑和越窑,福建省建窑和德化窑,江西省吉州窑和景德镇窑,广州西村窑和沙边窑都是著名的外销瓷窑口,产品各具特色,主要销往东亚、东南亚和西亚地区。

元代建立的蒙古帝国横跨欧亚大陆,多元文明的交流和技术的融合推动了制瓷技术的革新。中国工匠利用从波斯紧扣的钴颜料为素白瓷器增添了令人惊艳的蓝色纹饰,青花瓷一经面世就成为畅销的出口商品,尤其受到穆斯林顾客的喜爱。元代外销青花瓷在造型和纹饰上都凸显伊斯兰文化的烙印,尤以军持造型和缠枝纹图案最为典型,还有专门为穆斯林社群聚餐而烧制的大口径厚重瓷盘等。如今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皮皇宫珍藏着一批中国青花瓷,这些原属中东贵族所有的珍宝是奥斯曼帝国扩张的时候,土耳其的苏丹从中东人手中抢夺过来的,最早一件可追溯到1459年。透过这些青花瓷可以窥见500多年前中国与中东地区的瓷器贸易盛况,青花瓷也成为元代以后外销中亚、西亚等阿拉伯地区的主要中国瓷器品种。

而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一直与中国保持稳定的邦交和贸易往来,自8世纪开始便是中国瓷器的海外市场之一,越窑青瓷、龙泉青瓷一直备受青睐。12世纪斗茶风气由中国传入日本、朝鲜,茶具自然也以显现茶艺的黑釉瓷为贵,因此,12—15世纪外销东亚地区的瓷器新增了福建建窑和江西吉州窑的黑釉产品,深受日本、朝鲜人民喜爱,被尊称为天目瓷,奉为国宝。

地理大发现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航海国家纷纷抵达远东地区,逐渐引发了远东贸易的商业战争。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两年后,荷兰东印度公司也登上历史舞台。随后,法国、丹麦、瑞典等国纷纷成立东印度公司或负责开拓亚洲贸易的公司,相继派遣船队到亚洲寻找贸易基地和据点。毫无疑问,他们有着共同目的,就是获取当时在欧洲市场极为昂贵的亚洲商品,例如东南亚的各种香料,中国的生丝、茶叶和瓷器。然而,面对清政府的海禁政策,他们试图打开中国市场的努力数度受挫,只能在东南亚群岛的马尼拉、巴达维亚,日本的长崎以及中国的澳门等地建立殖民地,通过亚洲内部的港脚贸易获取中国商品。

1685年,清政府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为对外通商口岸,设立粤、闽、浙、江四海关,海禁政策一度解禁,欧洲商人纷纷前往广州,并在当地设立商馆。1715年,英国人首先在广州设立商馆,1728年,法国馆成立,之后,荷兰、丹麦、瑞典等国也纷纷设立商馆。1757年,清政府仅保留广州一口通商,并特许十三行行商统一经营全国对外贸易。正式设立粤海关之后,以及一口通商期间,中国与欧美国家建立了直航通道,东西贸易进入繁盛时期,欧洲国家取代阿拉伯国家和东亚、东南亚地区,成为中国贸易的主要参与者,欧洲和北美也因而成为中国外销商品的主要市场。也就是说,17世纪末开始,中国外销瓷的主要市场由东南亚与印度洋海域转变为大西洋沿线的欧美国家。

海外市场的变化,直接导致了中国外销商品结构和商品生产模式的一系列改变,尽管青花军持、执壶等阿拉伯风格和龙泉青瓷等典型中国风格的外销瓷继续畅销,但是为了适应欧美顾客的需求,原来的外销瓷窑口不断创新求变,新的外销瓷品种开始走俏,陶瓷雕塑就是其中的一个新品种,受到十八、十九世纪欧洲市场的喜爱。德化白瓷享誉欧洲,被尊为中国白。此外,还有广东佛山的石湾窑陶塑,造型生动,形象逼真,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成为外销陶瓷中的新宠儿。

走向世界的历史必然性

中国外销瓷成为全球化商品,有其历史必然性。一方面,追溯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16世纪以后,遍布世界的瓷器贸易是全球化贸易的结果,同时,瓷器贸易也加速了全球化贸易,两者有必然的联系。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是经济全球化开始的历史性事件,海上航行使整个世界连接在一起,商品、技术、资本和人力等生产要素从此有了跨国界自由流动的可能。

在这个背景下,大宗商品的全球流动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到来,瓷器就是其中之一的驱动器。外销瓷一般用于家庭和宫中使用,后来更多的是作为装饰观赏用,有的成了艺术极品。我国最有名的是景德镇陶瓷,花瓶上都画着金花彩画,精美至极,有山水画,有人物画,有花鸟画。艺术成就非常高超,常常被各博物馆及中外艺术家收藏。

此外,商品的垄断性技术也使其极具竞争力而获利丰厚。另一方面,中国强大的商品制造能力和中国外销瓷本身具有的独特优势,是最根本的原因。据史料记载,16—18世纪,中国向全世界出口的商品有236种,其中,手工业品有137种,占总数的一半以上。

其中,以生丝、丝织品为大宗,其次是瓷器和茶叶。在工业革命前,中国是世界的手工制造业中心之一,流传千年的各种技艺令人称奇,数以万计的工匠和作坊生产的各种华丽精美的商品,通过海外贸易供应给世界各地的皇室、贵族和中产阶级家庭。

据统计,1553—1830年,因西方国家到广州贸易而流入中国的白银达五亿两以上。可见,鸦片战争前夕,在贸易全球化过程中,中国以其众多具有竞争力的手工业商品,遥遥领先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商品流入欧洲市场,掀起了“中国热”,这股风尚又进一步导致了中国商品的热销,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来中国购买华丽精美的商品,使中国成为贸易全球化的大市场。瓷器无疑是贸易全球化早期最闪亮的商品,成为17世纪以后每一艘从东方返航的帆船必不可少的大宗货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器物|中国茶器之美----瓷器浅说
国之魂宝,瓷器之美
古代中国的瓷器发展概况
大英博物馆里的中国文房瓷器
中国瓷器14讲 9
中国瓷器民族文化论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