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代青白瓷香炉

瓷炉之盛,发端于晋唐而成就于两宋。宋代青白瓷香炉种类丰富,造型多样,是豪门贵族、士子文人案头龛前最常见之文玩雅器。



新石器时代晚期,古人燃柴祭祀,此焚香之始;商周拥“鼎”煮食,列宗庙以为礼器,此炉型之源。陶瓷熏炉最早出现于汉初,后虽经魏晋隋唐承转嬗化,其香炉之用无非敬神礼佛,熏衣净室。唯入宋后竟溘然而变,从高堂礼器转而成为文玩雅藏,品香赏炉之风一时随禅悦大势盛行朝野。


两宋青白瓷香炉延续汉唐形制,类别更为完备且产量巨大,大致可分“封盖式”和“敞开式”两大类。“封盖式”香炉以“博山”居多,另有兽形熏炉、球形熏炉等。北宋晏殊曾作“博山炉暖泛浓香”句,可证宋人对“博山”之喜好。“博山炉”为西汉丁缓始造,分炉底座,炉身和炉盖三部分。炉盖镂雕为山峦,上有人物或动物塑形,燃香时熏烟缭绕,恍若仙山,其形制至隋唐未曾大变。宋代青白瓷“博山炉”则由炉身炉盖两部分组成,亦有托盘底座与炉身一体者,炉盖已无人物、动物装饰,造型风格更趋于简洁,炉身又有板沿和直口之分,往往兽足人面,体量小巧而俞显精致。



“兽形熏炉”常见以狻猊造像,或作狮兽形,有巨角昂首者又作“望天吼”,炉身多为仰莲剔花。炉膛燃香时,烟气自兽口袅袅而出,灵气四溢,故又得名“出香”。以“出香”称谓兽形熏炉仅见于两宋,其后匿迹。鸭形香熏亦深得宋人喜爱,故得“香鸭”之称。今芝加哥美术馆藏有北宋景德镇窑青白瓷鸭形熏炉,胎质白腻,釉光亮丽,塑性灵动堪称精品。



球形熏炉造型变化最为多样,大体以卷草缠枝或几何菱形排列为镂空球盖,炉身亦作仰莲剔花状。亦有器形如“香毯”熏炉,做工精致秀雅,浑圆小巧最是可爱。


敞开式香炉为青白瓷香炉中造型最多变者,且均为复古器形,分鼎式、樽式、豆式、杯式、筒式等等。每式又幻化巧变,格局迥异。装饰题材殊为多样,有螭龙、狐狸、莲花、云气、牡丹、卷草缠枝及八卦纹样等等,剔刻模印各种手法不一而足。“敞式”香炉若有加盖者,为闭火封香之用。



香炉若体形轻巧易手持类,皆可为“行炉”。“行炉”之用源于“行香”,自东晋道安大师首倡“行香”始,至隋唐已成朝仪。唐时佛教最重焚香之礼,每逢吉忌日,往往由朝廷主持举办“行香”法会。诗人张籍《送令狐尚书赴东都留守》中有“行香暂出天桥上,巡礼常过禁殿中”诗句,描述“行香”法事场面殊为隆盛。


“行香”之仪在宋代有别于前朝,除礼佛之法事,更多是文人雅集之“行香”赏鉴,其“行炉”大体只用瓷炉,景德镇窑青白瓷因其轻巧精致而更宜施用。宋人雅集“行香”为多人围坐,手持香炉者于脸侧品香三息,而后向左侧传至下一人,如是循环往复。今有日本香道仪式与此“行香”之娱相类。其时又有以炉香计时、熏衣、治病养生、除虫驱毒亦或修行审美等等,香用极为广泛。



宋人沉溺于香品近至痴迷,与宋代文人极高之社会地位与独特精神诉求有着密切关联。文人学子因科举得功名,一方面胸怀安民济世远大抱负;另一方面又自视清高,追求超尘脱俗之隐世风范,于是入禅之境便成为文人士大夫超越心境困扰,解脱灵肉束缚的主要精神寄托。


佛经认为,香代表般若智慧。宋代文人热衷于礼佛诵经,其志多不在于成佛,只欲以入禅之法到达超然旷达、宁静幽深之心隐境界,而炉香正是襄助精神升华的有像妙法。熏香之益深远,可直契法界,《维摩经》有言:“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宋人确乎因爱香而赏炉,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市民贩夫,朝野用香蔚为成风。北宋坊市已有专门卖香的“香铺”,甚至出现专门制作“印香”的“香人”。“斗香赛炉”与“合香炼蜜”,与“点茶击沸”一样成为文人雅士的重要社交手段。“篆香”之仪、“隔火”之技及各类成品香的出现,极大丰富了香用之法,也推动了陶瓷香炉特别是青白瓷香炉品种的多样化发展。宋人又重摆设之仪,“在宗庙则与瑚琏并珍,在朝廷则与球琳共宝”。受唐代成熟的居室家具发展影响,宋代市民文化的兴盛与生活习俗的改变,使得香炉从宗庙高堂进入家居静室,由祭奠礼器而成陈设用品,进而演化成为文玩雅器。香炉的实际使用功能逐渐淡化,日益转为一种证悟自心的精神象征。青白瓷香炉亦因其如玉似雪、薄透精巧之特征,成为宋代文人士子间爱不释手的把玩器物。


“克己复礼为仁。”炉本庙堂礼器,故炉与礼之关联,合乎儒之大道。文人士大夫以为,儒可治世,道可养身,佛可清心,三教并行不悖。宋代文人多以居士自称,在朝可为官,居家亦奉佛,席卷朝野的禅悦之风,对胸怀济世心态的文人士子影响甚深。居家亦可修持佛道,亦官亦隐渐成时尚。



香是心香,炉为雅炉,闻香得法,最宜参禅悟道。在宋代文人雅士眼里,玉缕喷香的青白瓷香炉象征空灵澄澈之归隐意趣,能守心净而扫污秽,助其实现禅意化境之追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无处不生“香”谈磁州窑行炉
香为佛使,认识认识佛家修持的重要宝器——行炉
行炉的历史与流变
鹊尾炉源流考 ———从犍陀罗到黄河、长江
话“行炉”
不爱烧香的人却收藏了香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