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汤和墓元青花:“镇馆之宝”诉说一段尘封的历史





对爱好文博旅行的朋友来说,

每一次在博物馆

与文物相处的机会都值得珍惜,

因为相遇就是难得的缘分。

蚌埠市博物馆这件“镇馆之宝”,

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色彩浓艳、大气豪迈的元青花,在今天被认为是“价值连城”的宝物。作为蚌埠市博物馆馆藏的“镇馆之宝”之一,这件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瓷盖罐出土自明代开国大将汤和墓中,屡次与盗墓贼擦身而过,幸运地被“遗漏”下来,得以在今天的市博物馆中与游客见面。


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盖罐


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瓷盖罐,于1973年出土于安徽省蚌埠市东郊曹山南坡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的汤和墓中。


作为国内目前保存为数不多的元代青花瓷罐,这件文物通高47.5厘米,口径15.6厘米,足径18.6厘米,束颈,溜肩,腹部上鼓下收,圈足宽矮,足径略大于口径,高颈,斜宽肩,鼓腹,双兽耳,矮圈足。纹饰分为六层,颈部饰波涛潮水纹。上肩饰俯莲纹,莲瓣中间填绘杂宝图案。下肩绘环带式缠枝莲。上腹画四季缠枝花卉,下腹绘忍冬纹和仰莲纹。盖饰俯莲纹,边绘金钱纹。该器体形硕大,造型优美,线条流畅,色泽浓艳,为元青花中的精品。总体形制敦实厚重。





该件瓷器秉持了元末明初青花瓷器胎体与釉面的特点,白瓷胎,胎质细密,胎体厚重。通体施透明釉,色白微青,釉面洁净,光润透亮,底部露胎。


器口处配有帽形盖,盖顶堆塑一宝珠钮,盖内为子母口设计,使得盖与口结合更为紧密。主体纹饰为器物腹部所绘缠枝牡丹纹,其先用较细线条勾勒大致轮廓,再以青料填色。该牡丹花纹,一正面一侧面穿插横向排列,极具立体感。此外,枝叶图案填色饱满,且均为以叶压枝表现图案,工艺精细富丽。




元代青花瓷器采用的是横向多层的构图风格,这件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瓷盖罐的纹饰分为十一个层次,精致端庄。腹部的缠枝牡丹纹极具立体感,枝叶图案填色饱满。整件作品青花发色蓝中闪紫,色浓处有明显铁锈斑凝结,亮丽而又沉稳,是典型的苏麻离青料,可以说达到了元代青花瓷器的最高艺术水准。


又因为它出土于汤和墓,具有明确的历史纪年,其文物与历史价值更为珍贵。该件器物是国内目前保存的少数几件元青花大罐之一,堪称元代青花瓷器之珍品。



如此珍贵的元青花珍品,

来历自然不简单。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汤和是明初开国大将,也是朱元璋的“发小”,由于屡建战功,官至信国公。汤和在辅佐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政权,后主动辞官归里,定居凤阳老家。死后被朱元璋追封为东瓯王,葬于蚌埠龙子湖南岸的曹山。


朱元璋一统江南,占据瓷都景德镇后,当时烧制了一批精美的瓷器。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大举问罪、处死当年的开国将领。汤和洞察了朱元璋的意图,谎称自己患病以博得怜悯。朱元璋同意了他告老还乡的请求,并赏赐了他不少宝物。


汤和画像


墓室


由于朱元璋有赏赐功臣元青花瓷器的先例,因此专家推断,这件元青花应该是朱元璋赏赐汤和,并在汤和死后随葬的。它具有明确的墓葬纪年,且品相完好,为今天研究元代青花瓷器提供了宝贵的器物依据。



在汤和墓的发掘中,专家们在现场发现了盗洞,证明汤和墓曾经屡次被盗。但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瓷盖罐却离奇地保存下来,令专家们也感到不可思议。


据了解,汤和墓中原本随葬品很多,但盗墓贼只盗走了金银财宝,这件元青花却被发现丢弃在墓室门后的淤泥中,可谓“劫后余生”。“当年元青花瓷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追捧,在盗墓贼眼中,金银财宝显然更值钱。”专家称这可能是其中原因。




经过岁月的沉淀,

珍贵文物不仅体现出

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

它们背后的故事也能给人以启迪,

带我们重新了解蚌埠的历史人文。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古玩元素网  同行转载请声明版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此墓多次被盗墓,价值过亿宝贝却被盗墓者忽视,成博物馆镇馆之宝
汤和的元青花罐
汤和墓被盗,盗贼不识货,一件文物扔在墓中,专家惊喜万分
元瓷珍 青花双兽耳牡丹纹盖罐
安徽有一座将军墓, 发现时已被盗, 但考古发掘后却有一个惊喜发现
明朝墓出土元代瓷器,为何这件瓷器盗墓贼都看不上,那是有理由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