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卷本《冯至译文全集》是冯至先生译文首次以全集形式出版,其中包含数种目前市面上已绝版的译作,不少见证冯至先生学术生涯的珍贵图片更是首次亮相,具有较高收藏价值





揪出200岁的福楼拜

字体:   

分享到:

  当他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的时候,他不仅是在强调真实性,也是一种体谅。

  12月12日是居斯塔夫·福楼拜诞辰200周年。我在读朱利安·巴恩斯那本致敬之作《福楼拜的鹦鹉》,一位上海朋友在群里晒了他正在读的《包法利夫人》,李健吾先生译的。另一位朋友感叹,自己读过两个版本,但是恰恰没有看过李健吾的译本。

  看起来,这位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在今天仍然不缺读者,甚至越来越流行了。让我们概括一下《包法利夫人》的故事:一位外省的农家姑娘,嫁给了医生,成为一位中产太太,对自己的医生先生日益感到厌倦,她爱慕虚荣,成为消费主义受害者,从买首饰到接受高利贷,最终踏上一条欲望的不归路——看起来,这不就是一个当下的故事吗,只不过很多人是在网贷罢了。

  不过,福楼拜肯定不会同意我这种道德评判的看法。当他说“包法利夫人就是我”的时候,他不仅是在强调真实性,也是一种体谅,他不会同意我们这样轻薄地评判她。艾玛是一个“普通人”,可能是任何一个女性,福楼拜正是从对普通人的故事中体会到整个人类的命运。

  福楼拜的父亲和哥哥都是医生,小说主人公包法利先生也是。作家本人尽管没有学医,却也有着医生做手术一样精确的特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李健吾精装译本,正文前的插图,就是一幅名为《福楼拜正在解剖包法利夫人》的漫画。画中的作家,手里拿的是手术刀而不是笔,并没有出现“病人”艾玛的形象。

  福楼拜出生在一个优渥的中产家庭,读大学的时候癫痫发作,从此回家休养,一辈子没有“上过班”。他把写作当成是自己的事业,不为名不为利,只为写出最满意的作品。他早年曾花4年时间写了一本《圣安东尼的诱惑》,完成后请好友过来,用了几天时间朗读给他听,得到的评价却是“很糟糕,最好烧掉”。同样是早期作品的《情感教育》,写得也很糟糕。但是福楼拜都没有放弃,而是到自己成熟后重新写这两个题材。

  这可能就是他最伟大的地方。他可以就一个题材反复推倒重写,直到自己满意为止。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故事本身,而是如何叙事故事。他是一个出色的文体家,即便是在长篇小说中,每一个句子也争取做到准确、精当。

  同样是文体家的米兰·昆德拉对福楼拜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认为福楼拜能“以最少量的词最有暗示性地唤出现实”。昆德拉还把自己模仿写的句子和《包法利夫人》中的段落作对比,“我造的那些句子活像挂在衣服架上的空荡荡的衣服,可是,在福楼拜手里,这些衣服就穿在了丝毫也不干瘪的人物身上了。”同样是文体家的纳博科夫,也是福楼拜的粉丝,他还亲手翻译了一版《包法利夫人》,但是却没有获得太多好评。

  福楼拜小说中的描写,都不是漫不经心的,而是经过医生一般眼睛的打量。他曾告诫写作者,可以反复观察、描绘一棵树,直到把握出那棵树独到的灵魂来。他自己就是这么做的,《一颗质朴的心》中,女佣晚年过着孤独的生活,与一只鹦鹉为伴。其实,福楼拜家里不但真有一位照顾他很多年的女佣,也真的有鹦鹉,他写作的时候观察了它很久。

  在《福楼拜的鹦鹉》中,巴恩斯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牛津大学一位法国文学专家指出《包法利夫人》的一大败笔:福楼拜写艾玛的眼睛,前后竟然出现了三种颜色。巴恩斯经过一番考证发现,艾玛的原型是福楼拜的一位邻居,作家朋友的回忆中提到,这个女邻居的眼睛,会因为情绪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其实,即便是艾玛那场著名的偷情所乘坐的马车和它拉下的幕帘,也有真实参照,有一阵子作家本人在巴黎厮混,因为怕被人认出,在马车里都拉上帘子。

  福楼拜的主张是,在写小说的时候,要让作家本身“彻底消失”,退到幕后。这是一个至高的境界,也是现实主义大师的老实做法。但是,这种精确的风格,不正好也体现出一个作家的姿态吗?作家实在没有以“我”的形式出现,但是他又确乎是无处不在的,而且会跨越时空。他曾说,如果自己足够有钱,就把市场上的《包法利夫人》全部买回来销毁,其实这注定是徒劳,因为这本书在写成后就成为了不朽。(张丰)

【责任编辑:李然】


“冯至译文全集”:重新体悟冯至的精神生命史

字体:   

分享到:

《冯至译文全集》[德]歌德[奥地利]里尔克等 著 冯至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永远的伴侣,夫人姚可崑曾与冯至合译《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 图片选自《冯至译文全集》

冯至先生是“学贯中西”的一代大师,他曾被鲁迅先生称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更是中国德语文学翻译与研究的先行者和奠基人。

收到新版的《冯至译文全集》,重读其中的部分篇章,多年之前通读《冯至全集》时的感觉如今更加强烈。这个感觉就是,我们对于冯至先生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甚至很可能才刚刚开始。

我几乎是下意识地想到了《十四行集》第20首中的下面这些句子:

有多少面容,有多少语声

在我们梦里是这般真切,

不管是亲密的还是陌生:

不管我自己的生命的分裂,

可是融合了许多的生命,

在融合后开了花,结了果?

这些诗句同时也让我反过来对着四大卷译文集,试图想知道“有多少面容,有多少语声”,融合甚至融化在冯至先生自己的生命之中。连贯起来阅读这些译文,似乎是用另一种方式,重新回顾、重新体悟冯至的精神生命史。这些译文,至少让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再次“看见”冯至。

作为诗人的冯至

第一方面,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也是被很多研究者不断提及的——作为诗人的冯至。通过阅读这些译文,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冯至是如何从早期的情感型诗人,逐渐成长为经验型诗人,并在此之后努力探究成为“完整的人”的。

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1920年代,他所翻译的德语诗歌,其中包括1926年发表在《沉钟》上的N.Lenau的《芦苇之歌》,1929年发表在《华北日报》副刊上的Arvers,H.Leuthold等人的诗。当然,在《沉钟》上,他其实已经发表了里尔克的《马尔特·劳利兹·布里格随笔》《论“山水”》;还要提到的是,1930年代,他翻译的里尔克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1931年),以及1936年12月集中发表在《新诗》杂志“里尔克逝世十周年特辑”上的里尔克的《秋日》《豹》《奥尔弗斯》《纵使这世界转变》;1941年和1943年发表在重庆《图书月报》上的俾德曼的《歌德年谱》,则是他全面研究歌德的一个重要步骤。

从这些译文,我们可以看到德语诗人,特别是里尔克、歌德,在他的精神嬗变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正如冯至先生的女儿冯姚平谈到的:

他到德国留学时,读到了里尔克的著作,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但是现在我因为内心的需要,我一丝不苟地翻译他致一位青年诗人的十封信。在这十封信里我更亲切地呼吸着一个伟大的诗人的气息。我译它出来,我赤诚地给中国的青年;我只恨我在20岁上下的时候无人把这样好的东西翻译给我。”读里尔克使他感到终于找到理想的诗,理想的散文,也看到理想的人生。在几乎停滞了10年的创作之后,我们从他40年代的作品《十四行集》《山水》《伍子胥》及一些杂文中可以看出,他的风格变了。他观察、体验,懂得了寂寞和忍耐,严肃认真地承担自己的责任,他从婉约的抒情变为富于哲理的沉思。这个过程,很自然地也让我们想到,他由早年喜欢晚唐诗到热爱杜甫的另一条并行的精神线索,这是他晚年的回忆中提到的。

作为翻译家的冯至

我们透过译文可以“看见”冯至的第二个方面,而且是我们相对比较熟悉或许也是比较显在的一个方面——作为翻译家的冯至。

值得注意的是,冯至的译文选择,似乎并不是随机的。甚至可以说,他的译文既有受时代氛围决定的方面(如翻译海涅、布莱希特),也更折射了他的自我精神探索,以及他对所处时代、对现代性的反思——乃至歌德和尼采意义上“克服”。至少,这些译文,是他观察世界、表达自我的另一种方式。他说,“我不是那种掌握熟练翻译技巧的翻译家。跟我的爱好有一定的距离的作品,硬着头皮去翻译,往往是失败的。”他认为翻译外国文学的目的从积极方面而言是“丰富自己,启发自己”,从消极方面则是“纠正自己”。比如,在1937年写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的前言中,他说“人们爱把青春比作春,这比喻是正确的。可是彼此的相似与其说是年轻人的晴朗有如春阳的明丽,倒不如从另一方面看,青年人的愁苦、青年人的成长,更像那在阴云暗淡的风里、雨里、寒里演变着的春”(卷二第225页)。如果联系他所格外喜爱的里尔克的诗句:“他们要开花,开花是灿烂的;可是我们要成熟,这叫作居于幽暗而自己努力”……我们无疑多少可以看到一个不同于时流、不同于现代思想主流的冯至。在这样的上下文中,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冯至为什么要在1940年代翻译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

而冯至与歌德之间的联系,也饶有意味。他和夫人姚可崑先生一起翻译的是《维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而不是一般看来更为著名的《浮士德》。虽然这两部作品,歌德都是几乎写作了一生,可以作为他“晚年定论”来看的,但《麦斯特》更接地气,离现实生活更近,却也更复杂。当然,冯至不是没有翻译《浮士德》。我们从译文全集中看到的段落,是1943年翻译的《哀弗立昂》。而哀弗立昂,有拜伦的影子,是浮士德和海伦娜,或现代和希腊结婚后所生。可是这次古今融合并不成功,这个孩子没有活下来,按照冯至先生的译者注,他的死亡,是“因无限制之追求卒致早年殒命”。或许正因为此,他的哀弗立昂的名字上有一个“哀”字,而没有像别的译者那样翻译为“欧福良”。这显然有很大的不同,其中不能不说包含着冯至的困惑。当然,这些仅仅是个案,或若干还没有回答的问题,但这是我们进一步理解冯至,理解作为翻译家的冯至,理解在现代之中反思的冯至的一些有意味的起点。

此次出版的四卷本《冯至译文全集》是冯至先生译文首次以全集形式出版,其中包含数种目前市面上已绝版的译作,不少见证冯至先生学术生涯的珍贵图片更是首次亮相,具有较高收藏价值。最后,我也想对这个译文全集,提一点不成熟的建议。我注意到,这里所提供的所有译文,都只有一个最终定稿或定版的内容,但如果将来再版,在注释中保留修改的内容,不仅对我们向冯至先生学习翻译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我们理解冯至先生思想的演变过程,也是最微妙的参考材料之一。(作者:张辉,系北京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李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冯至译文全集首次推出,他的翻译和创作显示了生命的变化和体悟
发条橙子330的想法
重读〈编辑手记〉以后——纪念艾珉先生
福楼拜:她寻找的是情绪,并非风景。
如何评价《包法利夫人》这本名著?
在线电影 | 《包法利夫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