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十四史的阅读方法

正史是最权威的资料库,学习阅读正史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可以扩充认知视野,避免重蹈覆辙,培养战略思维,增强全局意识,汲取历史智慧,优化心理结构,提升综合素养。

第一种读法:粗读。也可称泛读。了解每部正史的体例、框架结构和重点内容,看书先看序言(或说明)和目录,是最基础的一步。看目录可以判断正史的基本内容。正史的体例一般是纪、表、志、传四部分,实际上多数只是纪、志、传三部分,极少数只有纪、传两部分。“纪”指帝王本纪,相当于以帝王在位时间为线索的大事记。“传”全部是人物传记,包括宰相(丞相、三公、一二品大员、大学士等)和名臣传记,还有大量的普通臣民传记,很多人物传记进行分类,如外戚、酷吏、佞臣、儒学、列女等。“志”部分是正史的精华,是分门别类的专业史,但在正史中不占主体,由于归纳总结提炼比较难,因此多数比较简略,有的甚至无记载,一般有地理志、天文志、律历志、河渠志、职官志、经籍志、艺文志等。非专业人员粗读正史,对其中的天文、律历、五行等内容,多数可以不读,或者采取一目十行式阅读,主要是看不懂,专家翻译的白话文也多数不懂,很多内容甚至没有多大价值。正史中的列女传多数价值不高,也可以走马观花式阅读。

第二种读法:全读。全读是指对二十四史内容从头到尾遍览一次。由于卷帙浩繁,多数人做不到这一步。全读二十四史(只阅读不笔记)预计至少需要时间5年以上,如果同时做重点笔记,至少需要10年以上时间,人生能有多少个10年?全读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对正史中记载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把握,从中可以发现规律性的知识。比如每部正史的结构大体相同,帝王本纪可以浏览一遍,即可大体掌握所在年代的关键史事。看专志部分可以和前代同类内容相结合,做到前后承接、相互联系。人物传记都是本朝的重要人物或有个性特点的人物,对读者受教育期间已知的历史人物可以作更深的了解,特别是时代背景极为重要。全读的最终目的是对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树立一个全局观,也就是黄仁宇提倡的大历史观。很多名家的体会是书越读越薄,粗读、全读皆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二十四史史法体例雷同,知一史即可知它史,无非是各史板块中的具体内容有所变化而已。论及中国人的历史文化性格和心理结构,看完数千年的历史,就可以看到很多一脉相承的东西,贯穿着中国人特有的一根线。数千年的中国史,数千年的行为习惯,既有继承,也有创新,甚至还有很多倒退。全读正史,经过数年以上的全方位浸淫,可以培育个人的历史眼光和智慧。

第三种读法:选读。选读是对自己感兴趣的重点内容选择阅读,如喜欢文学的可以选读艺文志和历史上的文学人物(中间附有很多文学名篇),喜欢窥探帝王秘事的重点看帝王本纪,喜欢猎奇帝王后妃的看后妃传记,喜欢了解官制沿革的重点看职官志,喜欢了解地理变化重点看地理志,喜欢避世隐居的可以选看隐逸类人物传记,喜欢了解官场生态的可以选看涉及的帝王本纪和名臣传记。有好事者瞎吹某人一生读了几十遍二十四史,二十四史5000万字的原文,读一遍要花多少时间?能读几十遍是不可能的事,读正史中某些篇章段落几十遍还差不多。即使只读一部正史几十遍都不太可能,读史有时也会枯燥无味。古人有“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之说,意思是心情好的时候读难啃的经,状态差时读趣味的史(或理解为有计划性地轮流读经史,单日读经,双日读史),每天或某一个时段选择读经还是读史,考验个人的耐受能力和心理素质。

第四种读法:精读。精读可以是对二十四史全部内容的精读,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无此必要,这样既耗费时间,不一定能学有所长、学有所获。一般的精读是选择某一史、某一朝、某一帝、某一段、某一臣、某一事、某一点进行精读。正史内容都来自官方,是对前代文书档案记载的整理归纳,多数是值得可信的,并不是某些思想偏激的人认为那样是后代改写胡编的。正史的缺陷在于前代档案不完整难以全面客观反映史实,前代王朝档案一般对自己的劣迹不会记载,或者故意掩盖事实,后代王朝先辈的劣迹也会被史官故意隐瞒,但正史总体能够表述所在时代的主要内容和线索性的内容。精读有利于对所关注内容的全面准确理解,培养个人的思考分析能力,防止人云亦云甚至以讹传讹。比如有的无知者胡编说杨广之萧氏为数人所妻,包括李世民亦纳入后宫,这就是典型的胡说八道。李世民的后妃中有杨广之女,难道还会母女同侍一人?此种可能性在帝王之中从来没有。精读正史(或其中的一部分),可以从主体上把握历史事实,防止以偏概全,防止被思想偏激者引入误区。相对而言,并不是要否定野史笔记,野史笔记有其可取之处,但只是一些枝节性的记载,至多只能起到补充作用。野史多是个人所为,所记完全根据个人喜好,除了当事人的记述可信度较高之外,一些内容来自于道听途说,可靠性值得怀疑。

第五种读法:比读。包括分代比较、前后比较、内部比较、中外比较等多种形式。文史学科中的比较史学、比较文学,即是在粗读、全读、精读的基础上进行比读研究。在军政手段上,可以对开国之君、守成之君的史实进行比较阅读,对同一时代的中西做法进行比较阅读。即使在同一王朝,各代帝王的作所作为也可以比较,同一时代的重臣行为也可以进行比较。西汉的“萧规曹随”可以取得成效,但如果在其他时代,就有可能变成默守陈规。李世民文武兼备,既能打天下又得治天下,堪称千古一帝。宋代重文轻武,皇帝和文武百官醉生梦死,苟延残喘,虽然富甲全球,结果自取天下奇耻。朱元璋出身草根阶层,得天下之后靠杀戮苛政维持统治,长久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千年一相张居正,展现了独特的官场艺术,以首辅之职(非宰相)勇担天下重任,独力支撑摇摇欲坠的帝国大厦,延缓了明王朝的灭亡。元清两代同样是武力为王,文治经济一踏糊涂。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重农抑商,长期处于农耕文明状态,在工业文明(先进科技和军事武器)面前不堪一击,是近代中国严重落后于西方列强的根本原因。通过对正史的比较阅读,可以找出其中的异同,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第六种读法:类读。类读即是分类阅读。数千年的中国史,包罗万象,一个人毕生精力始终有限,只能有选择地关注学习研究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喜欢帝王之术的,可以阅读全部帝王本纪;喜欢经济方面的,可以阅读全部食货志;喜欢官场斗争的,可以阅读全部权臣传记和职官志;喜欢文学艺术的,可以阅读儒学传记和艺文志;喜欢古代服饰的,可以阅读舆服志;喜欢家风传承的,可以阅读数代兴盛的名门世家。从清代到民国时期,前人在正史的分类学习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如清代的考据学达到了非常精深的程度,民国时期处于新旧交替(民国的文体、习俗等多沿袭封建社会)的有利时机,在专史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斐然的成绩。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专史研究方面,在民国以前的研究基础上,取得了更加突出的成就。晚清发现甲骨文,是分类阅读研究的典范。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以商业之模式,对正史进行校勘、点校出版发行,名利双收。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数十本专史书籍,开明出版社出版了数十本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的著作,这些专史门类分工之细,研究之深入,都是在分类研读正史基础上的成果。正史中的专志部分,堪称正史之精华,也是最难编纂的部分,正史价值高低,专志价值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史志界(地方志是历史学之一部分,族谱家谱也是历史学的一个小分支)向来有“编纂地方志难于编纂正史”之说。第一个原因是地方志收集资料难于正史(正史均有朝廷丰富的官方档案),第二个原因是地方志的内容多数是正史专志的写法,专志必须收集归纳总结,注重逻辑关系,比一般的帝王本纪大事记式的罗列和人物生平事迹介绍(人物传记)撰写更难。

第七种读法:研读。研读主要是指专家学者的专业研究。作为普通读者,也可以从正史研读某方面的内容。有专家学者专业研究成果,可以与正史内容一起研读,学习学术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培养个人的历史思维。研读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针对某一个领域、某一个题目、某一个角度进行研究,在一堆乱麻中理出头绪,提纲挈领,探寻规律,得出结论,以资借鉴。黄仁宇在研究明代漕运、明代财政时,分类阅读正史、典章制度、朝廷档案、地方志、野史笔记、他人研究成果等资料达数百种。谭其骧精研历史地理一门,成为中国历史地理的学界泰斗。

第八种读法:引读。正史资料只包含数千年的重要史事,其中还有很多线索,引发阅读者的研究和思考,形成发散思维。比如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有很多个人的“工作笔记”、诗文总集等,有的直接记录了自己参与的政务情况,有的直接原文收录向皇帝的政事报告,有的隐晦提到一些史实,从中可以发现很多蛛丝马迹。野史笔记中有很多内容具有史料价值。文学亦史,特别是散文类、日记类史料价值很高。利用正史的一些重要史实和线索,还可以和后代的考古发掘实物相印证,对历史文化学习研究大有裨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二十四史知多少
近三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集锦5
二十四史白话文
全读分读法-读书方法
“二十四史”中的书、史、记、志
什么是“二十四史”与“二十五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