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先见丨《汉字形体史》:探讨汉字历史分期,描述汉字形体演变

《李潮八分小篆歌》

唐 · 杜甫

苍颉鸟迹既茫昧,

字体变化如浮云。

你知道,古代汉字有哪些字体吗?

许慎《说文·叙》述说古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的由来,是最早的汉字形体史论述。

西周晚期颂簋铭文

扩展到一些特殊场合应用的字体,有秦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新莽有六书: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篆、鸟虫书。

后汉魏晋以来,字体的发展进入百花齐放的繁荣时期,各体变化无穷,名目越来越多。

河北平山1号墓方鼎铭文

北朝王愔又记录了古书三十六种字体,提出了诸如行书、楷书以及垂露、飞白等以前从未记载的字体。北齐王融称古今杂体六十四书,南朝梁韦仲定为九十一种,谢善勋增加九体,合称百体。唐代韦续又集秦八体、后汉徐安于十二时书,再搜罗三十三体,凡五十六体。

以后字体还在陆续增加,到明清时期,仅篆书就有三十二种,更有集大成的圣贤百体。

草书在汉代是汉字形体发展的一个关键,它的发生和发展牵动了整个汉字的命运,由草而生隶、生章草,由草法而激发出区别于图案美的汉字书法艺术。所以对字体的关心首先落在草书上。

隶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字体,对篆书是一个新体,对楷书是旧体,是过渡性的字体。

秦国杜虎符

西晋卫恒《四体书势》古文、篆、隶、草四体更迭,其中隶容纳汉隶、今隶。唐代张怀瓘《书断》分作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从卫恒四体细化为十体,隶书中依然不分古今。

河北望都1号东汉墓壁画

宋代以还改隶书之实,分为隶书(八分)和真书,于是形体之变为新四体——真草隶篆。举其大略,篆包含古文,隶实指八分,草含今草和章草,真即真书,人无异议。

清人毛凤枝《石刻书法源流考》:“古文降而为篆籀,篆籀降而为小篆,小篆变而为分隶,分隶变而为楷法,行、草亦生矣。”

古来谈汉字形体演变,无外乎如此。

汉字形体,越简化越好?

20世纪下半叶,探求汉字形体发展规律是汉字研究热点,压倒性的观点是汉字由繁到简,规律在于简化。在改革开放以后,才有人提出异议。

1978年王凤阳提出汉字字形发展中简化、繁化、简化与繁化交织、简易律与区别律、二律交叉发挥作用。

王羲之《豹奴帖》

“汉字发展,就已有字形来讲,总的趋势是日益简化,这是事实。有的文字学家由此做出结论,说汉字字形发展的规律就是简化,简化就是汉字发展的总过程。关于这点我们不敢苟同。”

宋徽宗草字《千字文》

所谓“简化与繁化交织”,即不断繁化的基础上不断简化,两者扭结在一起。简易律主要用在既成字形,区别律防止不断简化的字相互之间界限的混淆。“这两个规律,一个求简单约易,一个求准确精密”,是文字不断演进的推动力量。

王凤阳看到汉字形体演进不仅仅是简化,还有其他因素。汉字形体简化,这是书写者主观的要求,越简越好。西汉一度大兴草书,寻常人都能写,为何没有取代楷体呢?

因为形体太简略了,区别性差了,阅读者并不方便,造成交流麻烦,所以汉草变为今草或者章草,越到后来使用者越少。

古人为何在正体中不接纳这类简俗字呢?汉字之简受到各种制约,最重要的是系统性,汉字是一个整体,内部相互联通,息息相关,这样一个活体才能适应社会发展。

汉字使用在阅读、书写外,学习也十分重要。人们依照规则,能动地掌握文字,可以逻辑记忆、理解文字。

简俗字往往是随机而为,一代一地各异,不利于识古垂今,这点对我们国情十分重要。所以简是一种要求,不是形体规律。

形体发展既取决于人们书写方便快捷的工具性要求,又取决于对形体美感、寄托良好愿望的不断追求。这两个方面对汉字形体演变起着重要作用,催生了历史上多姿多彩的各种形体。

如何研究汉字形体史?

文字的音形义三位一体,音和义都可以剥离,都可以作为语言学的其他分科的研究内容,但是汉字的形体却无法分离出去,所以汉字文字学最核心的学问就是汉字的形体。

汉字形体史是一个重要题目,研究形体史必须具有以下要素:

其一,以文献为基础。

形体史属于历史研究,必须以文献为依据。历史文献有两个方面:

一是文字材料,包括各种古代碑刻、墨迹,流传与出土资料皆不可忽略。

二是古今记录、论著,哪怕点滴都要收集。

古代文献中存在大量的字体史的资料,有些是保存在专论中,有些夹杂在典章制度的史籍甚至笔记中,必须充分注意。文献上的字体是抽象的,字体本身具有视觉形象,研究结果自然是落实到考古发现的文字材料。现在考古出土的形体资料层出不穷,不仅可以考察文字形体发展的大势,也可以发现许多失传的字体。

其二,多角度、多层次观察与分析。

古代形体内涵丰富,它是社会各种因素的综合体、历史的沉积物。中国是礼仪之邦,历史绵长,礼仪变革,社会进步,都会在字体上体现出来。因此形体历史是一项综合研究。

其三,字学与书法比翼齐飞。

形体是汉字最直观、接触最频繁的东西,从甲骨文、金文、战国秦汉的简帛文字、汉魏碑刻、隋唐楷书,如山阴道上目不暇接。

汉字结构的复杂性,促进了汉字的书写技术,最后造就了汉字的书写艺术,造就了伟大的书法艺术,晋有王羲之,唐有欧褚顔柳,宋有苏黄米蔡,不过纯粹的书法风格属于书法学的研究范围。但是字体离不开书法,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书写技巧。

我们研究字体,一定要体察字体之变化,体会形体的奥妙;一定要花费一些时间学习书法,至少也要写得一手好字。

如何阅读《汉字形体史》?

形体历史不能回避历史分期。

有关汉字形体历史分期,有各种说法,本书不展开讨论。

分期的关键点有二:

一是秦篆的划分,现在学术界倾向于划入今文字,原则上归入古文字阶段。

二是近代形体的划分,以前没有这个概念。笔者把匠体字形成作为标志,把明代到现代之间称为近代期,属于今文字的一个阶段。

本书的汉字形体分期如下:

参照普通历史学的分期,商周到秦属于上古文字,汉代到明代中期为中古文字,明代中期到清末为近代文字。这样文字历史分期与中国历史分期大致吻合。(陆锡兴:《论汉字的历史分期》,《中国文字学报》第九辑,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汉字形体史是一项高难度研究,是汉字本体研究的主要方面之一。

需要说明一下,为便于读者阅读,本书关于墓号,正文叙述时采用阿拉伯数字;关于公元纪年,不使用“公元”二字,如汉景帝二年,对应“前155年”,不再标注“公元”二字;关于生卒年,采用“××—××格式”,如陈梦家(1911—1966)。其他使用阿拉伯数字或汉字数字,视情况而定。

//

相关荐读

《汉字形体史》

陆锡兴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描述汉字形体演变历史的标杆性著作。共四编四十章。第一编分上、下两编,分别为古文字形体史、篆文形体史;第二编分上、下两编,分别为汉隶形体史、八分形体史;第三编为草书形体史;第四编分上、下两编,分别为真书形体史(上)、真书形体史(下)。全书具体介绍了从商代甲骨文、金文、简帛、石刻字形到近代印刷体的连续演化过程,以期在解读篆、隶、草、真各体过程中体察汉字文化,寻求中华文化源流,引导读者进入精彩绝伦的汉字世界,感受汉字形体在中国艺术园地绽放的独有光华。本书是作者历时50多年潜心研究的结晶,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贡献。

丨作者简介丨

陆锡兴,上海市人,文学博士,南昌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文字学、文献学、古代器物学研究。致力于古代器物研究,主编12卷本《中国古代器物大词典》,已出版多卷。从事多种 大型辞书编篡,担任《辞源》(第三版)分主编、《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编委,担任《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编审工作。

丨目录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字的字形演变(汉字概述二)
汉字拥有怎样的发展历程
汉字形体的演变及其对字源的否定
汉字演变过程
汉字的形体演变
中国古代文字演变过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