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数学家,用一句话干烧所有数学家的CPU
天才简史
2024-03-28 15:44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文章开头,请允许我先问大家一个非常“高难度”的问题:

1+1等于几?

你可能觉得我这是在搞笑吧?1+1=2,这好像是每个智力成熟的人都应该知道的事情,但你可否知道,曾有这么一个人,为了研究1+1=2这件事,整整耗费了379页纸张来进行运算?

你或许会想,这个人应该是智力有点问题吧?哎,恰好相反,这个人在当时的社会,就是“智慧”的代名词,他是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作家、社会活动家,一个把所有buff全部拉满的满级大佬。

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他的故事。

1872年5月18日,罗素出生了英国的一个豪门家庭,他们的家族有多“壕”呢?他的爷爷是英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约翰罗素勋爵,曾经两度出任英国首相。他爸爸是子爵、妈妈是贵族家的千金小姐,七大姑八大姨也全都是非富即贵,其家族社会地位高到就连英国女王维多利亚都会时不时的来他们家坐坐。在罗素出生的时候,他的体型相比于一般婴儿要大许多,他的身长达到了50厘米,体重则接近十斤,他的接生婆都表示自己干这行干了30年,还是第一次见到体型这么大的婴儿,甚至还开玩笑道:“说不定再过个三十年,这个孩子将会成为一名巨人。”

如今我们回看一下这位接生婆的话,不得不感叹一句:

“预言家,刀了”

可能是上天觉得罗素的出生背景太过于“爽文”了,于是打算先给他来一波“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罗素虽是出生于名门望族,但是他的童年时光却没有过得多开心,在罗素年仅两岁还不记事的时候,他母亲和姐姐就因为白喉而去世了,紧接着第二年,他的父亲又去世了,“贵族”和“孤儿”这两个看似天差地别的标签,居然会同时落到一个人的身上。后来罗素由他的爷爷抚养,结果爷爷又在不久之后去世了。罗素曾在自己自传当中写道,自己差点在11岁的时候自杀,就在那个时候,一样东西出现在了,这才引起了他对生的兴趣。

11岁那年,罗素在哥哥的推荐下,第一次读到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学,顿时觉得如同醍醐灌顶,这世界上居然还有这么好玩的东西!罗素曾形容他遇见几何学的感受是:“如初恋一般的眼花缭乱”,也是第一次看清了自己“原来拥有些许智慧”。不出一个月,他就已经能够独立解决几何问题了。但是,在这如初恋一般的学问当中,罗素也有看着不顺眼的地方,就是“公理”的概念,我想大部分同学应该都知道,公理就是如同:

“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

“所有直角都相等”

这样不言自明的理论,如果要问这些理论是怎么被证明出来的?那欧几里得也只能回答“如证”!因为这事就是阿基米德也没说明白、毕达哥拉斯也没说明白,它不是语言可以描述的!咱们做几何证明,只能假设这些理论必须是对的,然后根据这些“假设正确”的公理去推导后面的结论。可是,年幼的罗素不喜欢吃这套,他觉得数学里,没有什么东西是应该无条件相信的,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罗素思考起了公理的合理性,为他能够在未来提出“罗素悖论”奠定了基础。

17岁那年,罗素决定参加一个奖学金考试,看看整日在家读书的自己,同那些专业科班出身的人究竟孰强孰弱。于是他就进入了一所预科学校就读,然而来到这里没多久后,罗素惊奇地发现:

“啊?他们就这?”

别人六年才能学完的东西,罗素仅仅用了1年半就全部学完了,而且每次成绩都是特别优异,最终,他毫无悬念的拿到了奖学金并且进入了英国的顶级学府——剑桥大学,同时又进入了剑桥大学的顶级学院——三一学院,也就是牛顿的母校。

在这里,一位名叫怀特海的老师就发现了罗素的才能——这样的学生根本就不用教,等着他毕业之后出名就行了。有时罗素想要去参加数学考试的时候,怀特海就会说:“你不用考了,反正你已经全会了”。还有时候,罗素去参加了考试,但是发现考卷上的题目太简单了,他觉得有点侮辱智商,于是索性就不答了。怀特海看到后也非常理解罗素的苦恼,于是直接替罗素把考卷撕了,表示这份试卷题目的质量不行,然后接着和罗素讨论其他更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属于是给学生开了豪华VIP特权了,如果说,罗素是一匹千里马,那么怀特海就是毫无疑问是他的伯乐。

怀特海

优秀的千里马是能载着伯乐一日千里的,罗素和怀特海两人就是个例子。罗素后来邀请了怀特海与自己合著一本书,名为《数学原理》,这本书在哲学方面的内容以及实际运算都由罗素来负责,怀特海主要在符号计法这方面做出了贡献。自从计划写这本书开始,罗素直接化身成了“肝帝”,据自己统计,他每年都会花费八个月的时间来写这本书,每天的工作用时大概都有十到十二小时,这简直就是肝上长了个人啊!到最后,写成的稿子送往剑桥大学出版社的时候,稿纸多到必须要用一座四轮马车来托运,最后还是勉强装下。

值得一提的是,罗素和怀特海为写这本书他们了十年心血,但却没有靠它挣一分钱,反倒让罗素和怀特海倒赔了100英镑,这是一位剑桥大学教授半年的工资,这也是这两位哲学大师的伟大之处。现如今,这本书已经成为了现代数理逻辑的基石,还被誉为是“人类心灵的最高成就”。也算是没有辜负罗素与怀特海当年为此付出的精力。

说了那么多,那罗素究竟在学术上有什么贡献呢?其中比较方便理解的就是著名的罗素悖论,你可以设想这么一个问题:“如果一位理发师说:“我只给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那么这个理发师该不该给他自己刮脸呢?”仔细思考这个问题后你就会发现,如果理发师给自己刮脸,那他就不应该给自己刮脸;可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那他就应当给自己刮脸,这个问题无论怎么回答都将会是矛盾的。当然,理发师悖论只是一个例子,你也可以用其他的方法理解罗素悖论,比如

一个人说:“我这句话说谎了”,那他这句话是不是在说谎?

再例如一条法律说:我是无效的,那么这条法律到底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

你也可是试着举举这样形成悖论的例子。

你或许会问?这种无聊的问题,真的会对学术界造成影响吗?是的,罗素悖论所造成的影响可太大了,因为他涉及到逻辑基础的问题。后来,数学家们将集合的构造公理化,使能够出现罗素悖论的集合无法出现,最终才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也让数理逻辑更加趋于严密化。

刚刚罗素悖论问题只能算是开胃菜,咱们再来挑战点更难的问题:

一加一等于几?

你或许会说,这种问题能够被称之为“难”吗???如果你的回答是2,那么请问,为什么?凭啥1加1就是等于2?而不是3.1415926呢?你总得给我个理由吧?有人或许会回答:“这掰着指头数数不就证明出来了?伸出一个手指代表一,再伸出一个手指,不就有两根手指了?”可是问题来了,你又是如何确定你伸出手指可以代表“1”,若再伸出手指代表了要“加”呢?又是如何确保你伸完了所有要伸的手指之后,那个数量可以代表“2”呢?1也好2也好,加减乘除运算也好,他们在数学上都是抽象的概念,必须得从逻辑的角度出发去证明这件事。关于这个问题,罗素和怀特海在《数学原理》当中可是耗费了大量的篇幅来证明,算上罗素他们用掉的草稿纸——整整耗费了379页才完成证明!

在这个过程当中,罗素和怀特海不仅仅要赋予0,1,2以及加、减、等于这些概念的定义,还要诠释清楚他们之间是怎么作用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了解一下这个证明。许多同学会不理解,为什么要耗费这么多的心血来证明一个两岁小孩都一眼懂的问题呢?——因为这样的基础问题牵扯着数学的根基,罗素的工作看似没有什么意义,实际上夯实了现代数学大厦的稳固性,可谓说是功莫大焉。从这件事中也能看的出来,许多看似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包含了非常复杂的内核,无论是多么小的问题,都有探究他的意义。

当然,罗素在今天能够如此受人尊敬的原因,绝不仅仅是因为上述这些。对于各种数学与哲学上的问题,罗素总能给出圆满的答案,而对于另外一个问题,罗素终其一生都寻求他的解决之法,但仍旧力不能及。尽管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付出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可是,罗素却毅然决然的走上了这条路,并且从未回头。

你或许不知道,罗素在有生之年曾挨过人们的不少骂,因为他除了科学家的身份以外,还是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他曾公开支持过自由贸易、支持过妇女选举权,还有一个课题,是罗素的终身追求,那就是——人类的和平共处。

罗素是一名无条件的和平主义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罗素看到无数的平民百姓在战火当中丧生,罗素觉得自己身为一名公众人物,如果不在此时发声,良心上就会受到谴责。当时的欧洲就如同一个火药桶一般,各国都在靠着战争来为本国获取利益,“反战”似乎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词语,在民众群情激昂支持战争的环境之中,罗素一直在写文章、发表演讲,支持各种形式的反战活动。

他曾有过几次因为参与反战活动而遭到警告,可他从未动摇。1916年,罗素因为写了一篇与反战有关文章而被起诉,结果竟被判处要交100英镑的罚款,罗素觉得自己做的没问题,坚决不交,最后他的所有财产全部扣押。临近战争结束,罗素又被送入监狱关押了六个月。由于他的想法在当时的社会看来过于不入流,剑桥大学直接投票取消了他的讲师职位,然而讽刺的是,战争结束之后剑桥又想把他请回去。

二战爆发以前,罗素成为了希特勒政权的反对者,他形容希特勒的纳粹党令人反感——残暴、顽固、愚蠢,从道德和理智上讲都同样的令自己所憎恶。但纳粹开始四处侵略的时候,罗素表示如果被这样的人所打败,那将是不可忍受的。所以他毅然走上了反对法西斯主义的道路。他在文章《怎样获得和平?》当中提出了他的和平主义观点以及建立世界政府的主张。呼吁各国反对战争,追求和平。

能够在混乱的环境当中坚持自己独特的观点,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十分困难,而罗素就是一个无论遭受了多少困难,也要将想法给贯彻到底的人。当硝烟散去,人们能够理性反思过去历史的人时候,就是他的荣耀之年。1949年,剑桥大学将罗素的研究院职位改为了无需授课的终身研究员,就是躺着拿工资的那种。同时他也当选了英国社会科学院的荣誉研究员。国王乔治六世亲自为他授予了荣誉勋章,第二年,罗素又非常出人意料的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他的作品重要且多样,并且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确,在这一点上,罗素不仅是这么说了,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名利并不是罗素的目的,在这位大哲学家眼中,自己身上承担的社会义务要远比几个荣誉奖项要重要多了。他宁愿自己会晚节不保,也要继续将和平的理念传递下去。尤其是在核弹研制成功后,年迈的他不遗余力的提议要限制各国的核武器。1955年,罗素和爱因斯坦共同发表了《爱因斯坦-罗素宣言》,以此来反对核武器。他组织起了一大批的科学家共同研究了原子能的公害问题,最后有效的促成了许多禁止核试验条约的签订。

在一场公开演讲当中,罗素向世人警告:“今世如果爆发一场世界大战,那无异于人类的集体自杀”1961年,已经89岁的罗素居然组织起了一场反核游行。最终,他又遭到了监禁,许多人都骂他这么大年纪了还敢这么折腾,纯属活该。可罗素却认为这件事对社会而言是有益的,自己无论是多大的年龄都应当去做。就算是一次又一次的受到监禁的判决,他还是坚持自己的立场,甚至到后来罗素都已经90岁了,监狱都不敢关押他了,他还是敢公开针砭时弊,最后关押他的监狱不得不给他减刑为在监狱的医院里待一年。

生命的最后几年,罗素批判过美军在越南的野蛮行径,让他受到了美国民众不少诟病,可后来人们才知道,罗素在此期间对美国的控告根据的都是正确的资料,判断也基本都是正确的。1970年1月,他还发表了谴责以色列袭击巴勒斯坦难民营的声明,综合当今的国际局势来看,罗素的这一谴责在21世纪的今天竟仍有指导意义。在发表完这则声明的第二个月,罗素就安详的离开了人世,如何一个词评价这位伟人的一生呢?“光彩”?“智慧”?“远见”?我想最重要的,应当还是“问心无愧”吧。罗素死后,骨灰被洒在了威尔士的群山当中。

“希望是坚韧的拐杖,忍耐是旅行袋,携带它们人可以登上永恒之旅。”

一个人的肉体可以离开,但精神却可以被永远传递。如今的“罗素”应当还在旅途中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纪智者罗素:学会享受孤独,永远追求爱情,是人生两门必修课
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数学家:31岁横扫数学界,46蹭监狱,80新婚活99
诺贝尔文学奖冷门之王,掀起第三次数学危机,成为让别人“妒忌”的数学家
怀特海奇迹
顶级数学家有多厉害?坐牢、被开除、遭到围攻……但诺贝尔奖依然颁给了他
罗素的 “大罪”——《数学原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