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月三书法展在杜甫草堂揭幕 十五位书法家让杜诗再放光芒

4月3日下午,第二届三月三书法展在杜甫草堂大雅堂开幕。

这是继2018杜甫草堂上巳书法雅集,即首届三月三书法展成功举办后,第二次在草堂再现1600多年前兰亭书法雅集的景象。此次展览由中国书法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成都市书法家协会和三月三书法社共同主办。

据了解,一年前,在陈宇安先生的倡导下,四川书坛的几位资深名宿张景岳、舒炯、徐德松带领一批中青年实力派书家,成立了三月三书社,并在享有盛名的杜甫草堂举行了二0一八杜甫草堂上巳书法雅集。

展览现场

此次雅集,张景岳、舒炯、徐德松、何开鑫、邓涛、陈宇安、冷柏青、赵安如、魏爱臣、刘宁宇、代明道、张雁、赵安全、杨华德、王建安十五位四川老中青三代书法家代表携90幅经典力作再聚草堂。同时,诗人刘晓兵与书法家黎光成将合作作品《草堂·那位诗人》捐赠给草堂,部分参展作品也将赠予杜甫草堂博物馆收藏。本次展览作品以杜甫诗歌为主要内容,兼有展现当代天府风貌的诗歌新作。作品中草书和汉隶北碑的表现,既体现了新时代中国书坛的杰出代表,也体现了具有天府特点的地域书风。

灵秀的山川和连绵的文脉,滋养了生活在四川的文人雅士。邓涛的行草在章法和笔墨上率性天真,不拘一格,增强了作品的灵动。刘宁宇上追魏晋之气,下承民国书风,在章法的精雕细琢中,平添了一些灵气。赵安全始终固守“二王”,深得魏晋风骨,特别是在小行书上,充满了魏晋神韵和四川独有的地域书风。杨华德以简牍为手段,吸收行书笔态融入章草创作中,陈宇安的欧楷兼具北碑的特点,王建安在汉隶的追求上,以石门颂为导向。这些不仅体现了明显的地域书风,更说明了成都作为书法一线城市的艺术价值审美取向呈现了更加多元的发展趋势。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刘洪表示,三月三书法展是杜甫草堂继“人日”活动之后的又一个标志性节日活动,通过此次展览活动将文化和文化人再一次聚集在杜甫草堂,在这里继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搭建艺术交流平台,展现书法艺术的魅力,力求将三月三书法展打造成彰显天府文化的新品牌,共同为增加城市文化魅力,打造城市名城贡献力量。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到4月15日。

部分作品展示:

张景岳 《抱琴枕石联》 草书 146cm×54cm

舒炯 《王维使至塞上诗》 楷书 136cm×70cm

徐德松 《张之洞过雪山关诗》 草书 180cm×70cm

代明道 《杜甫诗四首》 草书 182cm×70cm

赵安全 《蒋和书论》 草书 180cm×48cm

陈宇安 《自作诗中国书法馆三月三书法展开幕》 楷书 136cm×33cm

王建安 《真水无香》 草书 160cm×52cm

-END-

审核/ 刘涛 责编/ 小满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陆游 - 宋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这不是纪晓岚的真实写照吗!

昨天是农历三月初三,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上巳节。1600多年前,东晋“书圣”王羲之在上巳节举行“兰亭雅集”,写下了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昨天下午,新会博物馆与新会区书法协会举办了一场“葵笔茅龙写兰亭”雅集活动。42名省市级书法家在新会学宫广场重现当时兰亭聚贤的场面,他们以新会茅龙笔、葵笔为主要书写工具,分别按断句各自书写《兰亭序》和合写《兰亭序》长卷,并将书法作品捐赠给新会图书馆收藏,展示了国家级非遗项目茅龙笔的独特魅力。

江门市书法协会副主席、新会博物馆馆长黄炳壮表示,当时“兰亭雅集”,王羲之是在微醉的情况下写出的《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本身的书写风格是比较细腻、轻松的。今天书法家们用茅龙笔或者葵笔去写,风格表现是大气苍劲,但是那种表达性情的概念和方式应该是一致的,都是表达一种正大气的气息。

(江门台记者谭少宁 编辑殷武毅)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诗题又作“和孔密州五绝东栏梨花”,孔密州,即孔宗翰,孔子四十六代孙,时任密州知府。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知密州,两年后罢密州任改知徐州,接替他的就是孔宗翰。大概在苏轼离开密州之时,孔宗翰作了一组诗相送,苏轼到了徐州便和了五首绝句,本诗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由题目可知,这是一首咏梨花诗,但写的更多是人生感慨。

首句点题,“梨花淡白”,没有秾丽的姿色,也没有馥郁的芳香,通身素淡清雅,不太引人注目。而梨花开的时候,正是清明前后,春事渐晚,柳色“深青”。一种是“淡白”,一种是“深青”,对比之下,颜色立即就鲜亮起来。而诗人那“一清二白”的坦荡的风骨,自不待言。

次句“承上”,既然柳已“深青”,柳花必定也开得正盛,故曰“柳絮飞时花满城”。这里的“花”当有多重意思。柳絮“开时不与人看”,待春风一吹便飞得“满城”都是,“蒙蒙乱扑行人面”。同时,柳絮飞扬时,百花还未凋零,依旧“满城”锦绣。此外,梨花又何尝不在盛放呢,正所谓“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无论哪一种“花”,都在为下句“一株雪”的出现蓄势。“东栏一株雪”无疑是梨花的写照了,称梨花似雪,并无十分新奇之处,但冠以“惆怅”二字,仿佛立即有了境界。这一树的梨花为何惆怅?是在感慨春光易逝,还是在惋惜人生短促?很显然,真正惆怅的不是梨花,而是久立在花下全身落满梨花的诗人自己。

“人生看得几清明”,这是对惆怅的补足。梨花年年开落,早已看淡了俗世的一切,不以颜色媚人,不以浓香诱人,就这样“淡白”潇洒地迎来一个个“清明”。而人呢?哪一天不在为所谓的功名利禄奔波劳累,起起伏伏的一生,患得患失的一生,有几人能把人生看得明朗,看得透彻?

这一年,苏轼四十一岁,已过了不惑之年,政治上经受挫折,远离朝堂;家庭上遭受母亲、妻子、父亲相继过世的打击,应该也看透了许多。所以,“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慨,也许带有与孔密州共勉的意味——希望能保持高洁的品格,看淡官场中的得失。

如果“清明”为实指,则末句的感慨中无不流露着对人生对、时光的珍惜之情——梨花开了,很快也落了,美好的事物总是那么短暂,人生也是如此,仿佛昨日还青春年少,今日便悲叹朱颜已逝,如今,半生已过,还能看到几次“清明”呢?

苏轼的诗一向以旷达著称,如此悲慨之作实属少见。

垂钓之风,在中国,古已兴,今亦盛。垂钓之风的兴盛,带来诗词的繁荣。这些诗词,或讴歌生活,或抒发情怀,或歌颂劳动,或怜悯百姓,或托物言志,或警示人生,细细赏玩,妙趣无比,回味无穷。

看垂钓之"闲适"吧。"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一件蓑衣,一顶斗笠,一叶轻舟,一枝鱼竿,一面唱歌,一面喝酒。清朝诗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栩栩如生地描述了渔人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垂钓归来,却懒得把缆绳系上,任渔船随风飘荡;而此时残月已经西沉,正好安然入睡。即使夜里起风,小船被风吹走,大不了也只是停搁在芦花滩畔,浅水岸边罢了。唐代诗人司空曙的这首《江村即事》将垂钓者闲适无羁的生活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咏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偻一轻钩,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岸上,一排排的桃花李花,竞相怒放,把春天装点得十分灿烂。江上岸中所见,尽是美景。渔父身上挂着一壶酒,手里撑着一根竿,想到哪就把船撑到哪里,想喝酒随时都可以喝上几口,高兴了就唱首渔父歌,多自由,多快活!南唐后主李煜的《渔父词》表述了对渔父闲适自由的无比羡慕与向往。 看垂钓之"乐趣"吧。垂钓自然是乐事,不知有多少人乐在其中。流浪多年,在成都开始安静生活的杜甫,心情很是愉快,在其《江村》中,便有"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诗句。"白头波上白发翁,家还船移浦浦风。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郑谷的这首《淮上渔者》给我们勾勒了一幅自然和谐、怡然自乐的垂钓图。老人一家以渔为业,居无定所,风餐露宿,生活自然是艰辛窘迫。然而人穷志不穷,苦中乐无穷,"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便把读者带入了欣喜欢快的垂钓画境,给人一种向往、激动、幸福的感受。老人家刚刚钓获一条尺长的鲈鱼,鱼在滩边草中活蹦乱跳,儿子兴高采烈地连忙摘钩宰鱼,孙子欢蹦乱跳地在芦荻丛中拾来干枯荻柴准备煮鱼……诗歌言词纯朴自然,使人过目难忘,激昂吟诵,沉醉于垂钓的乐趣之中。"郎提鱼网截江围,妾把长竿守钓矶,满载鲂鱼都换酒,轻烟细雨又空归。"垂钓之乐亦是跃然纸上。 看垂钓之"投入"吧。大凡垂钓者都很投入,乃至到了痴迷的程度。"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风吹雨打,不为所动,是投入;"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不拘形迹,全神贯注,是投入;"老渔翁,一钓竿,靠山崖,傍水湾。扁舟往来无牵伴,沙鸥点点轻波远。荻巷萧萧白尽寒,高歌一曲斜阳晚。一霎时波摇金影,蓦抬头月上东山"。则到了如痴似醉、流连忘返的地步。尽管白日将尽寒冷的夜晚就要来临,但老渔翁仍毫无收杆返程的意思,夕阳西下高歌一曲,心旷神怡,抖擞精神接着钓下去!这正应了南北朝阴铿的一句诗:"林寒正下叶,晚钓欲收轮"。已是深夜,时间实在是太晚了,也只能恋恋不舍地回家休息了。到了此境况,怎一个"痴"字了得! 看垂钓之"寓意"吧。不少垂钓诗词在描述垂钓的同时还蕴含着不同的寓意,阅来更有韵味,多有启发。崔颢《维扬送友还苏州》诗中,有句云:"褚泮鲈鱼舟上钓,羡君归来向东吴",体现的是厌朝恋野的感情;乌纱掷去不为官,"橐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诗文表达的是诗人郑板桥不惜扔掉热烘烘的乌纱,而宁可回到冷飕飕的秋江上去钓鱼,也不与官场上的贪官同流合污的心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沉香丞相》诗中,有句云:"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人",借题发挥,体现的是求人引荐的意向,只不过转弯抹角罢了!"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此诗体现了则是范仲淹深切同情劳动人民的感情;"数尺丝纶垂水中,银钩一甩荡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为了能使朱元璋龙颜大悦,解缙以诗巧妙恭维,实在高超;韩宗愈在《钓》一诗中写到:"持竿弄蛇影,两眼看浮沉。欲钓先投饵,鱼情亦世情"。此诗喻人生的起落、世事的变迁;唐代诗人李群玉的《放鱼》则通过对鱼儿的同情来警示后人,诗云:"早觅为龙去,江湖莫漫游,须知香饵下,触口是銛钩"。江湖险恶,香饵之下锋利的铁钩万万触不得。现代诗人唐儒友在《钓》中说:"洁白的尼龙丝,系着诱惑和欺骗。时间和耐心,埋伏着屠戮的心愿",也深深告诫人们不要贪婪,否则将会步入险恶之地。 今天的我们怎能不从这些寓意深刻的垂钓诗词中感悟真谛,启迪人生,规范行为,约束自我!

今天是4月7日,农历三月初三。在我国古代的这一天,曾经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它诞生于汉代,繁盛于唐宋,前后辉煌时间长达800年之久,却最终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

本期大锤说史,我们就来向列位读者听友,介绍一下这个历史上极其重要但是在500年前就逐渐消失的节日:上巳[sì]节。

关于上巳节的起源,学者们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上巳节了,还有人根据《诗经》相关内容推测,上巳节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从文献角度来说,古人明确提到“上巳节”的时间大约是在两汉之间,由此计算,上巳节到今天已经有1900年以上的历史。

虽然对于上巳节的起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但是上巳节在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主要功能是比较确定的,主要有两项。

祓 禊

第一项,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祓禊[fú xì],所谓祓禊,这个涉及我国古代一项传统的洗浴与驱邪相结合的活动,简单来说就是去水边祭祀驱邪加上洗澡,古人认为这种活动能够祛[qū]病免灾。

因此早在魏晋时期开始,古人就已经流传着对上巳节起源的一种解释,而且这种解释是一个诡异的传说:传说东汉第三位皇帝汉章帝统治时期,有一个叫做徐肇的人,他在农历三月初生了三胞胎女婴,然后到三月初三这三胞胎女婴全都夭折了。

在古代,三胞胎本来就是比较少见的,而三胞胎又都在三月三这一天夭折了,这就把无法从人体生理角度科学理解三胞胎和婴儿夭折的古人给吓坏了,所以徐肇所在村子里,所有人都觉得这是招惹到了不祥之气,于是都在三月初三这一天跑到水边去清洗自己,要洗掉身上沾染的晦气。

这个传说基本上可以视为怪力乱神了,不过古人对上巳节的最原始的动机确实出自于这方面,我们可以这么说,正式继承了古人在上古时代有关驱邪、生殖等方面的宗教类型的仪式之后,上巳节才具有了节日的特点。

男女相会

上巳节在古代的第二大核心内容,就是男女相会。这条看起来跟上面的祓禊不搭边,其实也是有关系的。因为上巳节本身具有古人生殖信仰方面的因素,所以这一天男女相会被认为是百无禁忌的,甚至是有利于传宗接代的,在汉代,男女于上巳节河边相会游玩,已经成为了广泛的民俗习惯。因此可以这样说,如果要比照西方的情人节,我国古代的上巳节才是真正名副其实的中国式情人节。

古代的上巳节,正是在这两条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在唐代,发展出了更多的民俗,而其核心,就是用踏青出游(包括男女踏青出游)这样一种方式,彻底丰富了上巳节的内容,从而助推上巳节成为当时重要而且热烈的民俗节日之一。

正是在唐代,在官府的推动下,上巳节从原来局限于文人雅士阶层的狭窄的春游活动,变成了全民性质的狂欢活动。代表举动就是当时的皇帝经常在上巳节这一天组织政府行为的郊游和饮宴,因为地址通常选在长安附近的曲江池皇家园林一带,因此就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曲江宴”的源头。

有了皇帝带头在上巳节玩耍,当时唐朝各个阶层都纷纷把上巳节的娱乐活动加强,在当时,诸如踏青、荡秋千、蹴鞠[cù jū]、拔河、放风筝、射箭、彩舟竞渡等等活动,都被纳入到了上巳节的民俗节庆中来了。

唐朝的这个全民狂欢的上巳节,在娱乐化达到鼎盛的同时,也从根本上淡化了原来上巳节最重要的祓禊等宗教性内涵,完全成了一个娱乐性节日。

看起来上巳节离民间更近了,但是在这种娱乐化的繁盛背后,上巳节从宋代开始衰亡的肇因也正在于此。

大锤上文提到过,上巳节的重要基础有两个,其一就是驱邪祛病等宗教活动,其二就是男女相会等活动。经过唐代的娱乐化和世俗化转变,上巳节看似繁盛,却已经失去了第一个基础。

失去了第一个宗教根基之后,上巳节很快又遭到了第二个致命打击:从宋代开始,随着封建社会对我国女性的禁锢逐渐加强,宋元之后的古代女性们,已经很难像唐代女性那样可以在上巳节这一天随便出游了,她们处于深闺之中,甚至连出家门都很困难了,更不要说成群结队跟男性在郊外游玩踏青了。这直接导致了上巳节的第二个基础彻底动摇。

失去了两个根基的上巳节,就无法再与其他节日构成比较鲜明的差异了。这时候,大锤曾经提到过的一个古代节日形成与消亡的重要因素,再度发挥了作用。

这就是大锤之前在讲述古代其他节日消亡时曾经提到过的:古人过节是需要耗费时间和物资的,所以如果几个节日挨得比较近,久而久之,古人自然而然就会把时间精力和物资都集中到其中一个最具特色最不能省略的节日上去,结果就必然导致毗邻这个节日的其他节日的消亡。

上巳节最直接最危险的敌人,就是在它附近的清明节。与上巳节在唐代逐渐丧失掉宗教和祭祀功能不一样,清明节始终保持了祭祀先人这部分功能,因此它的优势十分明显,而上巳节先丢掉了祭祀的那部分传统,后来又丧失了男女同游的历史条件,在与清明节的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

最终上巳节也被整合到了清明节中,上巳节的重要节日民俗之一踏青,也同样成了清明节的民俗。而它的彩舟竞渡,则被整合进了端午节中。一个繁盛了800多年的历史节日,就这样消失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照《杜甫草堂诗》
【微群吟稿】诗摘词选|2017年31期
品名诗名画观春燕飞舞!
诗 // 谒杜甫草堂得诗二十五句
《光明日报》| 杜甫草堂(外一首)作者:施施然
游杜甫草堂三首[五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