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典书法课堂笔记三十则之十四

礼器碑: 

以君子风度  神采奕奕

       我们这个班一年,总共六十天,一学期只有十五天,但是上午、下午不停上课,晚自习也在写字,这一年如果抓得紧做得好,要比四年本科书法专业学到的东西还要多。

       虽然这个专业性更强,但是在这个过程里边,我们没有时间去教书育人,但是有的人比我做的好多了,比如包姐带领一家人都在练字,感动了无数人。那这个时候呢,自己提醒自己,我到这个班里面来,我给我的同学想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只要想到这个,我觉得这四个学期就好办了,我想塑造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既是为自己做的、也是为别人做的。

       我的想法是我们应该做一个文明的人,谦卑审慎,放下自我,按时完成作业,尽量不要请假,我们过来不是会友参加活动、是来写字的。

       佛教里面讲“嚼得米粒香”,我们吃饭是囫囵吞枣的,佛家里面僧人怎么说?是你要把一粒米饭嚼到打开它,感觉到里面的香味出来。写字也是这样,大家有没有发现,林散之先生临的这个《礼器碑》,它是一段一段的很接近字帖,而且也很能打得开,气也写得很旺,又非常的典雅醇和,这个非常难得,隐隐约约可以感觉到有一点点林散之的影子,但还是非常接近字帖。

       过去说,善用笔者用笔锋,善用枪者用枪尖。这个笔锋要一点点能够顶得牢纸面,把笔尖给它送出来。因为笔能够立得住纸面,所以这个字才能够显得精神,杜甫说“书贵瘦硬方通神”。另外大家想想,这个《礼器碑》,它本来就是个礼器,所以是位君子的感觉,瘦硬、精神抖擞有神采。

       写这个字帖,不是那种非常自由的、跌荡起伏的,它应该是一种君子风度、很严谨。写这种碑也不是在一种谈笑风生中能够完成。《石门颂》有可能有一点自由的味道,写《曹全碑,大家有没感觉,它应该是在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在一个笔墨纸砚俱极精良的一个环境里?其实我们来看这个字帖的时候,你能不能大概判断它的书写环境和书写状态?

       虽然这个刻工还原不过去了,所以我们以字帖为标准,但是我们可以判断这个字,书写的时候这个人的状态,甚至这个人的书写环境,《礼器碑》相对来说是在比较安静的环境,肃穆、正襟危坐来写,所以这个笔尖要能够立得牢纸面,没有丝毫松懈的地方。


     《庄子》里面记载,孔子带着一帮弟子经过楚国,有一天碰到一个老头,在干嘛呢?黏知了。像随手捡东西一样,“啪”一个,“啪”一个。孔子就问他,您这个是不是有什么道啊?后来孔子说了一句话,叫“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用志不分,能够聚精会神在这个上面去写的时候,这个字写出来是得神的,有君子的感觉,有一种清气。

       写字,要把字的内在气质写出来,《曹全碑》是什么,也是庄子里面一段话: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这个神人是什么样子啊?肌肤若冰雪,绰约如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御风而行,要把那种冰清玉洁、一尘不染、高华脱俗又有一种松秀的感觉找出来,其实在这个过程里面,它就会涤荡你的心胸,心灵会获得一种洗涤,因为我们常常地会有一种俗念。

       现在你们再看看林散之先生临的礼器,能不能看到那个字里边影影绰绰的,感觉有一股仙气?一但那个字写出来让人感觉到俗,再好都不行。黄庭坚说“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当然我们说能判断这个人的书写状态,你不好抬杠说,“我估计他书写的时候,肯定没这么慢”。练字的状态和创作是不一样的,这个得搞清楚。就像练武术的人,能不能像天天跟别人打架一样?你说打架不都随机应变?那是不是不要练功了?不是的。你就在这一招一式的这个慢的过程里面,把这个功夫给锤炼下来 。

        启功先生原来有个形象的说法,“临帖就是攒钱”,但也有人攒了很多钱他不会花,但你不能说攒钱就不对。

       沙孟海先生在90岁高龄的时候,每天临阁帖,而且都是原大,写得非常精到,现在这些东西都出版了,大家能看到。你不会想到一个九十一二岁的老人,这么用心、精确地去临摹一个字帖。而林散之先生呢,是每天早上起来日课,写汉隶。现在可以看到他大量的临作,林先生有一本书叫《林散之笔谈书法》,大家可以买一本,这个是会进入中国书法史的经典著作。你们想,林散之先生每天这样写字,每天早上写一两百个字,坚持几十年,这个手头、这个笔尖,修炼得是什么感觉?

       林散之临礼器临得非常安静,但是那个沉雄之气依然在,这就不容易。一般来讲,一些人是这样:我是武林高手,谁过来?咱比试比试?另外有一种人是坐那儿一动不动,但你发现一下子气场都凝在那儿,这种人是高人,手一挥,把对手给打倒了,你还以为人家没什么动作呢,看似简单,很难。叫“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中国书法绝对不是让你感觉很艰深很厉害,如果这样的话,会把中国人都排除在外,书法它是属于大众的,凡读书的人都是要参与的,所以中国的艺术和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什么样呢?你看:就这么简单,就吃饭穿衣的事,你也来吧,所以大家都来了,进去过以后才发现,需要一生一世的修炼。

       西方的东西不是这样,西方的绘画,西方的艺术,包括西方建筑、雕塑,他的艺术家是要让老百姓崇拜的,它有它的特征。因为西方的艺术家,有皇族、有富豪供养,有一批粉丝崇拜。中国的艺术家都是吃饭穿衣的普通人,就是让大家都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之中,体会到艺术。

       西方的哲学也一样,不信买一本哲学书,在中国估计最大的作用就是催眠。晚上睡不着的时候,看两段,就是搞不懂,能搞懂的人也不一般了。中国的哲学呢,一看,好像非常简单,“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好像都挺容易懂,除了偶尔个别字不认识以外,整个我们都理解。但它是哲学著作,包括中国的历史书,司马迁就是个讲故事的人,《史记》里面写的都是故事,所以当时西方的历史学冲击中国的时候说,你们中国是没有历史的,你那叫讲故事。

       其实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做法,中国是希望把这些道理都放到穿衣吃饭里面去,放到我们日常生活里面去,所以中国书法史上一流的杰作,没有宏大得让你看着震惊、吓傻掉的。就是“奉橘三百枚,霜未降……”“羲之顿首,丧乱之极……”所以,这才是中国艺术的可贵之处。反过来讲,中国的艺术家,恰恰不是摆谱的。比如张旭,谱够大吧?但是所有的人去向他请教书法的时候,秘诀不能讲,传了多少代才传他那,但是他会“或三纸或两纸”,哗啦哗啦给你写两张字,能看懂,表明你有悟性,没看懂,那是你的事儿,他绝对不会拒人千里之外。中国艺术家还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讷于言”,我经常举一个人,白蕉先生。上海解放以后,他没有工作,家里面要吃饭怎么办呢?当时中央一位首长写了封信给上海的文化局长。这老兄拿着介绍信去了,问,你们这儿需要人吗?人家说不需要,你能干嘛?他说我会写字,人家说不需要,他就走了,信也没拿出来。

       结果家里面过得穷困潦倒,现在, 白蕉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所以不要看眼前,看人有时候要看将来,谁能够看将来,谁就比较厉害。


       线条要求通畅,比如说这个横画,落下来,这种线条一定要滋润,中间的这个里边不要有磕磕碰碰的东西,世间万物美好的东西、健康的东西,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看脸色就知道。比如前芳,二十来岁的女孩,年轻,皮肤很好,一看就健康。到了七八十岁的,你看他那个皮肤,老年斑什么的,明显的就不畅通,所以中医给大家治病,基本上是调整你的内循环,这个就是“道”和“理”的关系,中医是依理而行的,就是调节这个,因为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慢血管开始堵塞了,经脉开始不通了,写字也是这样的,这种不通的线条我们得给它打通,不然这里边儿车子不好开呀,有的甚至还有车匪路霸,得把它打通。(示范线条)这个看着是不是畅的,让人看着心里面就觉得舒畅,这个字要写出来这种感觉。但是有时候又怕写得滑了 ,简单了,飘了。为什么会滑呢?它里面缺少动作,所以在顺畅的过程里面,有时候还是有技术动作的,比如说有的时候要停,起笔逆锋以后要停得住。走到右边的时候,要停得住,但不是顿笔,停住不是顿笔,这个要注意,停顿停顿,停是停,顿是顿。一顿,容易弄出一疙瘩,像血瘤,很危险的这种。停住、蓄势,然后借助毛笔的势出去就可以了。有的人说,我感觉自己写得很顺畅、为什么你老是说我们写得很滑呢?滑和顺畅是两个概念,顺畅里面,比如开车开得很顺畅,但是不是一路就这样匀速下来呢?不是的。我们在旁边看的时候也会感觉、尤其车子在环转的时候,它里面是有一个节奏点的:突然间变快了一点,有时候稍微刹刹车,有时候稍微转一转。写字和开车非常像,要把这样的一根线条,这个笔画变成笔画道,把它想象成一个道路,车子从一边进去从里面钻出来,线条要通畅,比如竖画、波画,走到节奏点的地方一定要停住再走出去,而不能一滑而过。两者是不一样的,虽然这个地方表面上看墨色差不多,但是一个线条里面有筋骨,一个显得滑。把它想象成道路,走在要出高速的时候,就要减速再出去,一样的道理,搞不通的时候就想想开车。

       不要用一种惯性的思维去写字。我们经常写字,有一个横,就会跟着出来二、三、四,都一样。中国的艺术不是这样子的,中国的艺术“一”是这样子,“二”是一个样子,“三”又是一个样子。

       这个变化哪来的呢?其实也不是别人想的,手势顺出来的,因为手要写出三个一模一样的笔画也很难,但是我们总是控制着手去写一模一样的东西,所以这种是大家要关注的重点,过去说“数画并施,其形各异”,大家要形成一个思维,你的眼睛并不能够真的看清楚,你的眼睛能够看清楚是源于你背后的思维。是因为你知道要变化,你才能够看到变化。按照哲学的角度来讲,你永远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你不可能看到世界上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或者完全一模一样的两片羽毛。所以我说,人有熟视无睹者,有生视无睹者。我们这个班,正好这两种人都有,生视无睹者,是我不知道要有变化,所以看不到变化,还有一种呢,有同学已经开始慢慢能够创作的时候,会带来一种固化的东西,其实他可以看到的,只要提醒他就能看到,但是他一看就过去了。

       所以这个理念一定要深入你的内心里面,不是说知道这个理念,而是要使这个理念扎根到心里面去,你才能够看到,这个大家一定要注意,”我知道”和”我践行做到”是两个概念,比如红灯,你问问谁不知道不能闯,但是你就会看到他闯红灯,你上去说,他还骂“关你什么事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来楚生、林散之临摹《礼器碑》
瘦硬峻逸:林散之隶书《临礼器碑》书法欣赏
书法:来楚生、林散之临摹《礼器碑》,您看出有啥不同了吗?都是功力深厚呀!
高清书法字帖-颜真卿-勤礼碑25
《颜勤礼碑选字帖》颜真卿书法字帖
高清书法字帖-颜真卿-勤礼碑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