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让别人心甘情愿地把他所学教给你?

我教过很多考研的同学,其中也有不少考到了很好的学校,暨大、武大、中传、中大等等。我自己也与不少高校老师,博士、教授等有交流,请教他们一些学术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自己也有一些心得,分享给大家。

1.很多人做不到能够让别人倾囊相授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没有去尝试。嘴巴上,心里面想要跟那个人请教,但是半天憋不出一个字,可能邮件都没有发过,发邮件也是罗里吧嗦半天说不到重点,见面了磕磕巴巴不知道说什么好。很多人心里戏很重,想着,他那么牛逼,会回我的邮件吗?我跟他发私信,他会理我吗?我问这么傻逼的问题,会不会被他嘲笑?他会不会觉得我太白痴啊?我开场应该说什么好啊?

我刚读研究生时候,对哲学非常感兴趣,就从暨大跑到中大去听哲学系的课。当时我和另外一两个同学就硬生生地跑到只有几个人的课室(哲学系有的课听的人很少),跟老师说我们是暨大新传院的学生,想要过来旁听。结果老师都很友善,并且发材料给我们,我们也问了在哲学系看来很傻比的问题,但是获得了很多材料,至少知道了学习哲学应该阅读哪些文献。有一位上康德哲学的老先生给我印象特别深刻,他自己翻译了《道德底形而上学》。后来我去百度的时候才发现他是大牛,台湾中研院的院士,但是我们跟他请教问题,他也非常耐心,并且愿意帮助我们。

2.有时候,并不是你尝试了就可以,别人并不是你的父母或者保姆,只要你一有啥问题,马上过来帮你解答。所以有时候得发挥不要脸的精神,锲而不舍的追问。这时候,不少人往往就止于第一步了,觉得我都问了,别人没有理我,是不是别人忙啊?是不是别人忘了啊?是不是我问的问题太傻比了啊?

我自己有这样的经验,有一段时间,我开了关于考研的讲座,于是好多同学私信或者qq问问题,我不能一一回复,有些问题真的就遗落了。但是后来还是有一些同学问,我就觉得不好意思,就马上回复他了。这还是好的,有些老师或者领导,真的没把你的事情当回事。那你得把自己的事当成事啊!再说,你就问问题,又不是杀人,有啥不好意思的?你是追问,又不是追杀。我朋友跟我后来当去了台湾大学社会学系交流过一段时间。那时候刚到台北,什么老师也不认识,就还是一样的策略,追问。要问头衔的话,台大社会系、人类系的老师,好多都是世界名校博士,剑桥、耶鲁、哥伦比亚等等,他们也很忙,那就等。我记得我要旁听一个老师的课,她前两次都给忘了,于是我就跑到她课堂上,坐在第一排,每次都上课参与讨论,并且发邮件给老师,如此反复终于她答应了,并且我在这门课也学到了很多。

3.有时候,付出是平等的,自己找别人,但是也得自己先要问一下,自己能够问别人带来什么。如果,自己有的东西,别人没有,还能够帮助到别人,或者是潜在能够帮助别人,那样是最好的,也容易形成长期的互惠关系。

很多人没有这种思考,是因为他们下意识的觉得别人那么牛逼,有什么是别人有的,我没有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再牛逼的人也是人,不是神,他们肯定有缺少的东西。这时候不要脸地谦虚地问他们,自己能够帮助什么,如果有,自然最好,如果没有,可以留心观察,他需要什么东西。从做学术的例子来说,那些学术大牛富裕的是理论和学术素养,缺少的是经验材料和时间,所以如果我们能提供很好的经验材料,与学术大牛合作就是非常好的互惠关系了。当然了,这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剩下的每个人都能想到的就是钱,其实除了钱以外,更重要的是情感,那些牛逼的人在乎你买东西的那点小钱么?他们需要的是觉得你重视他,你有所表示。

4.有勇气,能够主动问问题,这个自然是好的,更多失败的原因是,没有问正确的问题,如果没有问正确的问题,别人会觉得很难受,这个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谁都不愿意从头去教一个小白,如果连最基本的东西都不愿意去主动搜索和学习,就算请教别人,别人也会觉得你是一个懒惰的人。

我开始教考研的同学,一开始热情很高涨,很多问题都会毫无保留的回答。到了第二年,发现又得重头开始,很多基本的问题,于是我就写了很多帖子,把大多数会碰到的问题写了下来。但是依旧会有很多同学提问,我就告诉他们怎么样可以找到这些东西,很多资料甚至可以不用花钱直接下载,却还是有很多同学不愿意去花这个时间,希望我直接告诉他。

我在微博上看到南京大学的胡翼青老师有一个分析特别到位,你问的是什么样的问题,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答案。很多人觉得别人的回答很敷衍,好像等于什么都没说。那是因为你问错了问题。比如有同学问,我是二本三本的学生,能考上清华北大吗?事实上有人能做到,但你我不知道,我怎么回答你?因此你问的问题是含糊的,我也只能回答地含糊。

网络上伸手党很多,说实话,很多时候不经意间自己就会变成那个伸手党,但是没人愿意长期单方面付出给一个伸手党的,除非你长得很好看。

5.能够维持长期的关系,才能够让别人倾囊相授,这个过程就需要交流,需要反馈。很多人得到大牛的回复之后,就按照他的意思去做事,去看书,却忘了最基本的东西,就是反馈。这就等于信息流断掉了,如果想要学习别人的优势,更多的不是别人看了什么,别人做了什么,而是别人怎么看的,别人怎么做的,你只有学习到了这个,才算学到位了。

我记得有一位考研的同学,特别认真刻苦,然后听了我的讲座之后,憋了很久,给我发了一封邮件,写的很长,自己的状况,出身,问题。我看了之后,非常感动,于是也特意抽时间花了一些心思给她认真的回信了,告诉她方法,怎么做等等。结果这封邮件回复之后就没有下文了。还有同学问的问题很具体,问我他的毕业论文怎么写,我也就硬着头皮说我的意见。但是,也是没有下文了。当然了,也有可能是因为他觉得我的回复太敷衍了,但是见上一条,什么样的问题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答案。

作者:刘仲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留学耶鲁我学了什么
纪念|傅翀:关于荣华师二三事
博雅GE微访谈|李猛:哲学教育的门径
北大哲学系张祥龙教授:什么是生成学术能力的教学结构
那些哲学系不会教给你的东西
如何写好一封联系导师、科研团体的邮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