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猪常见病的诊断与防治

    

猪瘟

猪伪狂犬病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猪口蹄疫病

2型圆环病毒病

猪乙型脑炎

猪衣原体病

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流行性腹泻

猪轮状病毒感染

猪流行性感冒

猪附红细胞体病

猪弓形体病

猪气喘病

副猪嗜血杆菌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猪链球菌病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猪球虫病

猪子宫内膜炎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疫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各品种、各年龄的猪都易感。

猪瘟病毒  

本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病毒株的毒力有强、中、弱之分。猪瘟病毒对外界环境有一定抵抗力,2%氢氧化钠、5%10%漂白粉、3%来苏尔能很快将其灭活。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57天,长的可达21天。

1、最急性型  多见于流行初期,突然发病,症状急剧,表现全身痉挛,四肢抽搐,高热稽留,皮肤和黏膜发绀,有出血,经18天死亡。病程稍长的,可见有急性型症状。

2、急性型   此病最为常见,病猪在出现症状前,体温已升高在41ºC左右持续不退,表现为行动缓慢、头尾下垂、拱背、寒颤、口渴,常卧一处闭目嗜睡,眼结膜发炎,眼睑浮肿,分泌物增加,在腹部、耳根、四肢、嘴唇、外阴等处可见到紫红色斑点,初便秘,不久出现腹泻,粪便呈灰黄色。公猪表现在包皮内有尿液时, 用手挤压后就流出浑浊灰白色恶臭液体。哺乳仔猪也可发生急性猪瘟,主要表现神经症状:如磨牙、痉挛、角弓反张或倒地抽搐,最终死亡。

3、亚急性型  此型常见于老疫区或流行中后期的病猪。症状较急性型缓和,病程约2030天。

4、慢性型  主要表现消瘦,贫血,全身衰弱,常伏卧,步态缓慢无力,食欲不振,便秘和腹泻交替。有的病猪在耳端、尾尖及四肢皮肤上有紫斑或坏死痂,病程达1个月以上,未死亡者长期发育不良成为僵猪。妊娠母猪感染后能引起流产,或将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产出死胎,弱小仔猪,并在断奶后出现腹泻。

5、温和型  病情发展缓慢,病猪体温一般为4041ºC,皮肤常出现血小点,在腹下部多见瘀血和坏死。有时可见耳部及尾巴皮肤坏死,俗称干耳朵、干尾巴,病程长达23个月。

病理变化

肉眼可见病变为小血管变性引起的广泛性出血、水肿变性和坏死。最急性型常无显著的特征性变化,一般仅见浆膜、黏膜和内脏有少数出血斑点。急性型呈全身淋巴结特别是耳下、支气管、颈部、肠系膜以及腹股沟等淋巴结肿胀、多汁、充血及出血,外表呈紫黑色,切面如大理石状;肾脏色泽会变淡,皮质上有针尖至小米状数量不等的出血点,少者数个,多者密布如麻雀蛋,肾盂处也可见到;脾脏边缘可见黑色的坏死斑块,突出于被膜表面,此称出血性梗死;肝脏变化不大,多数病猪两侧扁桃体坏死;消化道出现的病变表现在口腔,牙跟有出血点和溃疡灶,喉头、咽部黏膜及会厌软骨上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胃和小肠黏膜出血呈卡他性炎症,大肠的回盲瓣处黏膜上形成特征性的钮扣状溃疡。

亚急性型全身出血病变较急性型轻,但坏死性肠炎和肺炎的变化较明显。

慢性型主要表现为坏死性肠炎,全身出血变化不明显。由于磷钙代谢紊乱,断乳病猪肋骨末端与软骨交界处的骨化障碍见有黄色骨化线,该病变在慢性猪瘟诊断上有一定意义。

温和型猪瘟的病理变化一般轻于典型猪瘟的变化,如淋巴结呈现水肿状态,轻度出血或不出血;肾出血点不一致;膀光黏膜只有少数出血点;脾稍肿,有12处小梗死灶;回盲瓣很少有钮扣状溃疡,但有时可见溃疡,坏死病变。

诊断

猪瘟的及时诊断非常重要,稍有延误往往会造成严重损失。

1、临床综合诊断  猪瘟的发生不受年龄、品种和季节的限制,抗菌药物治疗无效,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免疫猪群则常为零星散发。病猪高热稽留,化脓性结膜炎,先便秘后下痢,初期皮肚发紫,中后期有出血点。无并发症的病例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症状,部分病猪有神经症状。全身皮肤、浆膜、黏膜和内脏器官呈现广泛的出血变化,淋巴结、肾脏、膀胱、脾脏、喉头和大肠黏膜的出血最为常见。在盲肠、结肠特别是回盲口呈轮层状溃疡,脑有非化脓性脑炎变化。

2. 室验室诊断  必要时需送实验室诊断。

综合防制

1.谨慎引种  引种应进行严格检测。

2.淘汰猪瘟带毒种猪  因为猪瘟持续感染的根源在于带毒母猪,而猪瘟带毒综合症的母猪所产的仔猪接种猪瘟疫苗后不产生抗体。猪瘟病毒也可通过公猪的精液传播。

3.做好生产统计,执行生猪死亡、淘汰追究制,淘汰带毒种猪。

3.自繁自养  养猪场应走自繁自养的道路。

4.科学的免疫

1)后备种猪配种前免疫一次,生产母猪于断奶时免疫1次、生产公猪每年免疫两次,免疫剂量每次每头细胞苗6头份或细胞传代源苗2头份。

2)仔猪的免疫 对发生猪瘟流行的猪场可对0日龄、35日龄、70日龄的猪用细胞传代源苗进行免疫,每次每头1头份,待疫情控制后则应停止乳前免疫。未发生猪瘟流行的猪场,免疫前应先采血对仔猪的母源抗体进行检测,然后确定首免日龄,必要时还要进行二免。

猪伪狂犬病

 

伪狂犬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的家畜和多种野生动物的急性传染病,除猪以外的其它动物发病后通常有发热、奇痒及脑脊髓炎等典型症状,均为致死性感染,但呈散发形式。猪是该病毒的储藏者和传染源。猪感染后其症状因日龄而异,成年猪仅表现增重减慢等轻微温和症状。公猪发生睾丸肿胀、萎缩等,种用性能降低或丧失;母猪表现为返情、屡配不孕,妊母猪常表现为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仔猪常表现为高热、食欲废绝、呼吸困难、流涎、呕吐、腹泻、运动失调,间接性抽搐、角弓反张的神经症状,7日龄内的仔猪死亡率达100%,断奶仔猪发病率为20%40%,死亡率为10%20%。伪狂犬病感染后,猪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引发猪瘟及其它疾病的发生。

本病毒对热抵抗力较强,对乙醚、氯仿、福尔马林和紫外线照射都敏感,在PH 59中一般较稳定,5%的石灰乳和1%氢氧化钠均能将其杀死。

临床症状  

 随着年龄的不同,症状有很大的差异,但无明显瘙痒症状。公猪发生睾丸肿胀、萎缩等种用性能降低或丧失;母猪表现为返情,屡配不孕;妊母猪常表现为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新生仔猪表现为腹泻、呕吐、角弓反张等精神症状,7日内死亡率达100%4周龄以内仔猪常突然发病,体温在41℃以上;病猪精神萎靡、厌食、有呕吐或腹泻,随后可见兴奋不安、步态不稳、运动失调、全身肌肉痉挛或倒地抽搐,有时呈不自主地前冲、后退或转圈运动,或呈八字形呆立,随着病程发展,出现四只麻痹、倒地侧卧、头向后仰、四只呈游泳状划动、空嚼流涎、叫声嘶哑、喘气,病程12日,最后死亡;4月龄左右的猪多表现为轻微发热、流鼻液、咳嗽、呼吸困难,有的出现腹泻,几天可恢复,也有部分猪出现神经症状而死亡;成年猪一般呈隐形感染,有时见上呼吸道卡他性炎症症状,表现发热、咳嗽、鼻腔流出分泌物,有增重、减慢等轻微温和症状。

病理变化  

鼻腔卡他性或化脓性炎症;咽喉部黏膜水肿,并有纤维素性坏死伪膜覆盖;肺水肿淋巴结肿大;脑膜充血、水肿,脑脊髓液增多;胃肠卡他性或出血炎症;肾有针刺状出血点是本病的典型变化;流产胎儿的肝、脾、淋巴结及胎盘绒毛膜有凝固性坏死。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结合病理剖检可作初步诊断,确诊还需采病科送实验室诊断。

防治

1、谨慎引种  引种应进行严格检测。

2、对生产种猪进行检测

1)坚决淘汰野毒阳性公猪。

2)对于母猪,野毒阳性在30%以上,应将阳性猪与阴性猪群分开饲养,野毒阳性在20%以下,可对阳性猪进行淘汰,以消除后患。

3、对发病猪及时进行隔离,并消毒猪舍,对病猪可用武汉科前生产的伪狂犬基因缺失H98株活苗进行滴鼻,每头1头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4、消灭鼠类  鼠类可传播伪狂犬病,消灭鼠类,对预防本病有重要意义。

5、科学的免疫

1)可选用伪狂犬自然基因弱毒活苗对种猪进行免疫。后备种猪于配种前免疫1次,生产种猪每年免疫3次,每头每次肌注1头份。

2)育肥猪可选用伪狂犬基因弱毒活苗进行免疫。于出生13天进行超免滴鼻,每头0.51头份,60日龄进行二免,每头1头份。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又简称为蓝耳病,是由蓝耳病毒引起的。目前已知有两个血清型:美洲型和欧洲型,我国目前流行的属美洲型。该病毒有很强的免疫抑制性,使感染猪可继发为慢性传染性病。病毒和循环性抗体在血液中同时存在,但病毒对抗体有较强的依赖性,吃过免疫母猪初乳的仔猪可免受感染,但当母源抗体消失后,仔猪容易受感染并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

猪是唯一的易感动物,各种年龄和种类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仔猪最易感,并表现该综合症典型的临床症状。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由病猪的各种分泌物、鼻汁、尿液、粪便及公猪精液中排出。

经呼吸道传播是该病的主要感染途径,通过空气有时能传播20公里,但感染猪的主要方式是流动传播,也可以垂直传播与精液传播,环境的污染、人、动物、禽类、饲养用具、运输工具等均可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

本病的发生不受季节影响,一旦发生,传播迅速,发病后经过几个月或数年可能重复爆发。

临床症状  

发病猪只表现有共同的呼吸症状,其它临诊表现有差异。主要表现是:

1、种母猪  感染母猪表现一时性的体温升高(39.640),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妊娠期发生流产、早产、产死胎、木乃伊胎、产弱仔等。部分新生仔猪表现呼吸困难,运动失调及轻瘫,产后1周内死亡率高达(40%~80%)。少数母猪产后无乳,胎衣滞留及阴道分泌物增多,断奶后间情期延长,繁殖性能下降。

2、仔猪  1月龄内仔猪最易感,体温升高到40℃以上,呼吸困难,食欲减退或废绝、腹泻。被毛粗乱,肌肉震颤,步态不稳,后躯瘫痪,渐进性消瘦,眼睑水肿,鼻有分泌物,少部分可见耳部、体表皮肤发紫,死亡率可高达80%以上。

3、育肥猪  育肥猪对本病易感性较差,表现轻度的类似流感症状,呈现暂时性的厌食及轻度呼吸困难。有的病例表现咳嗽及双耳背面、边缘及尾部皮肤出现一过性的深紫色斑块,易发生继发感染,并出现相应的症状。                          

4、种公猪发生率较低  症状表现为厌食、精神差、呼吸加快、消瘦,一般无明显发热现象,少数公猪出现双耳或体表皮肤变色发绀,精子数量减少和活力下降,从而造成精液质量下降。

5、高致病性蓝耳病患病猪除有上述症状外,还表现出发热、皮发红、扎堆。同时有典型的呼吸道症状,如流浓性鼻涕,食欲减少或废绝,步态不稳,腹泻,易继发感染,表现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

病理变化

1、各种年龄的猪淋巴结肿大,呈灰白色。

2、出血性肺炎和间质性肺炎(伴发支原体肺炎和继发传染性胸膜肺炎)

3、肾出血性肾小球肾炎。

4、肝细胞变性坏死。

5、心肌变性。

1、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可初步诊断。

2、确诊须采病料送实验室诊断。

防制措施  

目前对本病尚无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法,控制流行的关键是免疫注射和切断传播途径。

1、免疫防制  可用德国勃林格蓝耳病弱毒活苗(美州型经典毒株)给猪接种,也可用必威安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必威蓝耳活疫苗(高致病性毒株,自然基因缺失)给猪免疫注射。

2、谨慎引种  不从发病地区()引种,引种应进行检测。

3、各类生猪分开饲养,实行全进全出的生产流程。

4、落实好生物安全措施,防止疫病传入。

5、发病场应隔离病猪,并在饮水或饲料中添加电解多维,清热解毒的中草药和抗生素可防止继发感染。

6、改善饲养管理,精心护理,减少猪群密度。

7、供给生猪优质的全价饲料,提高猪的抗病能力。

猪口蹄疫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猪口蹄疫在临床诊断上以猪的口腔黏膜,鼻吻部,蹄部及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为特征。

猪对口蹄疫病毒特别具有易感性,发病率高、传染快、流行面大,对仔猪可引起大批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口蹄疫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饲料、饲草、毛皮、土壤等环境中,可存活且保持传染性数周至数月。对日光、热、酸、碱等也敏感,应用1%~2%火碱液、3%次氯酸钠、3%~5%福尔马林、0.2%~0.3%过氧乙酸等消毒药液对本病毒均有较好的消毒效果。

猪口蹄疫多发生于秋末、冬季和早春季节, 尤以春季达到高峰, 但在大型猪场及生猪集中的仓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发生在集中饲养的猪场、仓库、城郊猪场及交通沿线,畜产品、人、动物、运输工具等都是本病的传播媒介。

症状  

潜伏期是1~2, 病猪以蹄部发生水疱为特征, 体温升高达41~42℃, 并且全身症状明显,如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废绝;蹄冠、蹄叉、蹄踵发红, 形成水疱和溃烂, 有继发感染时, 蹄壳可能脱落;病猪跛行、喜卧,病猪鼻盘、口腔、齿龈、舌、乳房(主要是哺乳母猪) 也可见到水疱和烂斑;仔猪可因急性肠炎和心肌炎死亡。

病理剖检  

口腔、鼻盘及蹄部发生水疱和溃烂。仔猪因心肌炎死亡时可见心肌松软, 心肌切面有淡黄色斑纹, 有虎斑心之称,还可见出血性肠炎。

诊断

1、本病常呈流行性发生, 传播迅速, 在一定范围内有较多猪只发病, 以仔猪死亡率最高,并在秋、冬和早春时节发病最多。

2、症状:病猪以口腔、鼻部及蹄部发生水疱和形成溃烂为主症。

3、剖检变化与临诊所见相似, 或见心肌炎及胃肠炎。

4、实验室诊断: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型性的特点, 发病地区须采取水疱和水疱皮迅速送到指定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鉴定出是何种病毒型进行确诊, 才能及时采取针对性强的控制措施。

猪口蹄疫病发生后的处理与治疗

1隔离:及时隔离病猪。

2消毒:用戊二醛溶液每天对全场进行消毒。

3治疗:

3.1、用紫药水对嘴、奶部水泡进行涂抹。

3.2、对蹄部伤口先用0.1%高锰酸钾溶液清洗,然后碘甘油(碘酒1+甘油1份混合均匀)

3.3 、对重症猪可肌注青霉素+链霉素。

预防

1、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防止从污染地区和发病地区引入猪只和运回猪的产品,对运回的猪只和猪的产品应进行严格检疫。

2、做好生猪收购和调运时的检疫工作,防止因此而传播疫病。

3、如疑为口蹄疫发生,应立即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疫情,以求早日确诊,并采集病料送往专门机构进行检验, 鉴定出毒型。

4、对发病现场进行封锁, 按照上级业务部门的规定,执行严格的封锁措施,按早、快、严、小的原则处理。

5、对猪舍、周边环境及饲养管理用具进行严格的消毒。经有关部门批准, 在解除封锁前, 还须进行一次彻底大消毒。

6、体重达到一定重量的病猪, 经有关部门批准,可集中屠宰, 按食品卫生部门的有关法则处理, 一定要作好消毒工作, 防止病原传播。

7、免疫注射 用O型口蹄疫os99+ ozk93株灭活苗或多价灭活疫苗肌肉注射, 以下免疫程序供参考:                      

1)、种猪每年四次, 每头2ml

2)、仔猪50日龄一次, 每头1~2ml

3)、育肥猪80日龄一次, 每头3ml, 秋、冬、及早春易发季节在140日龄后还须加免一次, 每头3ml


2型圆环病毒病

 

本病是由猪2型圆环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新的传染病,主要感染813周龄猪,其特征为体质下降、消瘦、腹泻、呼吸困难。因多方面的原因,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差很大,感染发病率在15%60%之间,死亡率在18%50%之间。可引起新生仔猪震颤和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症PMWSPCV2可使猪B淋巴细胞发生凋亡,造成猪免疫抑制而发生多种疾病,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病主要感染断奶后仔猪,而哺乳仔猪很少发病。如果采取早期断奶的猪场,10—14日龄断奶猪也可发病。一般本病集中发生在断奶后23周即58周龄的仔猪。

    2型圆环病毒分布很广,猪群中血清阳性率高达20%80%,因此本病传染来源广泛,在猪群中存在。但病毒可随粪便、鼻腔分泌物排出体外。通过消化道,胎盘垂直感染。

临床症状

目前猪2型圆环病毒感染所致疫病有两种,即新生仔猪先天性震颤和仔猪断奶多系统衰竭综合症(PMWS)。

    暴发型:通常发生于512周龄的仔猪,其病程由初期的消化功能降低出现食欲不振到被毛无光泽,日渐消瘦,有时出现腹泻、皮肤苍白或黄染、呼吸困难、眼睑周围水肿和淋巴结肿大。同时发病率和死亡率差异很大,发病率在18%60%之间,死亡率在15%50%之间,因继发感染使临床症状错综复杂、各种各样,给诊断和防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皮炎肾衰型:1214周龄为易感猪群。病猪皮肤背部、耳部、胸部、前后肢及后肢内侧部等处都可出现皮肤炎症,突然广泛出现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稍微突起的红紫色丘状斑点,严重者象豹子皮肤,同时在四肢和眼睑周围有水肿。

病理变化

    免疫器官:全身淋巴结不同程度肿大,外观灰白色或深浅不一的暗红色,切面外翻多汁,灰白色骨髓样,脾肿大,边缘有丘状实起以及出血性梗死灶,也有高度肿大弥漫性出血,有时病程较久的病例,整个脾出血坏死灶被机化而萎缩,被结蹄组织包膜。

    泌尿器官:肾有不同程度的肿大,表面有弥漫性的小出血点和大小不等的灰白色的病灶,色彩多样,构成花斑状外观。肾切面外翻,肾盂有时出现出血点。肾上腺肿大,切面可见皮质部坏死。

呼吸器官:肺呈多弥漫性间质性肺炎或纤维性胸膜肺炎的病变,多伴有气喘病,副血杆菌病,巴氏杆菌等疾病的病变。肺的病例变化多种多样,往往不易判定病变的性质。

    心血管器官:心肌发育不良,缺乏弹性柔软,右心扩张色淡,有的有条纹状病灶,心包液增多呈淡黄色,有的心包液内有纤维蛋白索状物。

消化器官:不同程度的卡他性炎症,胃壁缺乏弹性,胃粘膜弥漫性淤血。各肠断都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衰竭现象,肝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质变脆弱,表面有灰白色散在的病灶,胆汁浓稠,有不同程度的浓绿色,内有尘埃样残渣。

本病产生免疫抑制,易发生继发感染,所以在同群感染猪中应广泛采集病料,因为临床感染猪可能一个器官出现病变,而在其它器官不出现病变,这可能与PCV2毒力、感染时期,宿主本身遗传及免疫应答不同有关。

诊断

可根据临床症状结合病理变化来作出初步诊断。

综合防制  

我国目前还没有有效疫苗用于PCV2免疫预防,应采取综合防制。

1、对猪群应做好PRRSVPPVHCVPRV的防治工作。

2、适当推迟仔猪断奶日龄。

3、各类猪群分开饲养,实行全进全出的生产流程。

4、结合良好的饲养管理,供给生猪优质的饲料,提高猪的抗病能力。

5、对疾病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并隔离和清除发病猪。

6、选用卫可或碘制剂带猪对猪舍进行消毒。

7、免疫接种:德国勃林格公司已研制出PCV2灭活苗,在我国己申请专利,对仔猪进行免疫有很好的效果。


猪乙型脑炎

 

乙型脑炎又名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患病猪主要表现为高热、流产、死胎和公猪睾丸炎。在我国某些地方猪场有发生。

病毒在猪体内主要存在于脑、脑脊髓液、死胎儿的脑组织,肿胀的睾丸中含毒量最高。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兽医上常用的消毒药有良好的消毒作用。               

猪乙型脑炎主要通过蚊的叮咬进行传播,病毒能在蚊体内繁殖,并可越冬,经卵传递,成为次年感染动物和人的来源。

症状  

猪只感染乙脑时,常突然发生,体温升至40-41℃,稽留热;病猪精神委顿,食欲减少或废绝,粪干呈球状,表面附着灰白色黏液;有的猪后肢呈轻度麻痹,步态不稳,关节肿大,跛行;有的病猪视力障碍,最后麻痹死亡。

妊娠母猪突然发生流产,多发生在妊娠后期,产出死胎、木乃伊和弱胎,弱胎产出后几天内死亡;母猪无明显异常表现;同窝也见正常胎儿,发育良好。同窝的胎儿大小和病变多种多样,常混合存在,这种猪仍能发情、配种。妊娠初期感染,胎儿可被吸收,产仔数少。

病公猪除有一般症状外,常发生一侧性睾丸肿大,也有两侧性的,患病初期猪阴囊皱襞消失、发亮,有热痛感,公猪性欲降低,精子数减少,畸形精子多,经3-5天肿胀消退,有的睾丸变小变硬,失去配种繁殖能力,如仅一侧发炎仍有配种能力。

病理变化  

流产胎儿脑水肿,皮下血样浸润,肌肉似水煮样、退色,腹水增多;木乃伊胎儿从拇指大小到正常大小;肝、脾、肾有坏死灶;全身淋巴结出血;肺瘀血、水肿,或有肺炎;子宫黏膜充血、出血或有黏液。胎盘水肿或见出血,公猪睾丸实质充血、出血和有小坏死灶;睾丸硬化者体积缩小,与阴囊粘连,实质结缔组织化。

如剖检病死猪脑部,可见脑脊髓液增多,脑膜和脑实质充血、出血及水肿,组织学检查为非化脓性脑炎变化。

诊断  

1、流行特点  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初产或从外地新购入的初产妊娠母猪易发生。

2、症状  妊娠母猪产出不同妊娠期死亡的大小不一的木乃伊胎和死胎,产出的弱胎在几天内发生癫痫样症状并死亡;公猪发生睾丸炎。

3、剖检  见前述病理剖检部分。取大脑皮质、丘脑和海马角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非化脓性脑炎变化。

4、鉴别诊断  需与布鲁氏菌病、伪狂犬病、细小病毒感染、猪繁殖和呼吸综合症、衣原体病等鉴别。

防治  

1、猪乙型脑炎无治疗方法,也无治疗必要,多为隐性感染,一旦确诊最好淘汰。

2、做好死胎儿、胎盘及分泌物等的处理,猪舍、用具等也应消毒。

3、驱消蚊虫,注意消灭越冬蚊。

4、在流行地区猪场,在蚊虫开始活动前1-2个月,对5月龄以上至两岁的公、母猪,应用乙型脑炎弱毒疫苗进行预防注射,第二年加强免疫一次,免疫期可达3年,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猪衣原体病

 

衣原体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猪衣原体病是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患猪表现为肺炎、肠炎和子宫感染等症候。本病存在于世界各国,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本病。

衣原体对热敏感,常用消毒药可在短期内使之灭活,但在低温条件下可长期存活。

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幼龄仔猪易感。其他动物也有易感性。几乎所有的鸟粪都可能携带该菌,病猪及隐性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病原体可由粪便、尿、乳汁、流产胎儿、胎衣和羊水排出,污染水源和饲料等,经消化道感染猪;亦可由污染的尘埃经呼吸道感染,还可经交配生殖道感染。

临诊症状  

大多数为隐性感染。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3-15日。少数病猪为显性感染,表现为食欲不振,体温升高39-41℃,应激性增高,仔猪有肺炎症状,有些猪可发生肠炎、结膜炎和多发性关节炎。妊娠50日龄内母猪感染可发生无先症兆流产,妊娠50日龄后母猪感染可发生产死胎及弱胎,多数弱仔在生后数小时至1-2天死亡,死亡率有时高达70%。公猪可出现睾丸炎、附睾炎和尿道炎。

病理变化  

关节炎型:关节肿大,关节周围充血和水肿,关节腔内充满纤维素性渗出液。

流产型:母猪子宫内膜出血、水肿。流产、早产及死产胎儿的头、胸及肩胛等部皮肤出血,皮下结缔组织水肿,有的有凝胶样浸润,心脏和脾脏常有出血,肺常有瘀血水肿,肾、肝充血。

支气管肺炎型:肺水肿,表面有出血点和出血斑,在细支气管周围有由浆细胞、淋巴细胞组成的袖套形成。

肠炎型:见于流产胎儿和死亡的新生仔猪,胃肠道局部呈卡他性炎症,小肠淋巴结肿大。脾脏有出血点,轻度肿大,肝质脆,表面有灰白色斑点。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和病理变化等仅能作出初步诊断。

治疗和预防  

免疫防治:可选用湖北省畜牧研究所生产的猪衣原体灭活疫苗,对种猪进行免疫,后备配种前免疫2次,经产每半年免疫1次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治疗本病的首选药物为四环素,也可用金霉素、土霉素等。四环素类的用量,每吨饲料拌入400克,连用21天。个别感染猪可注射强力霉素1-3mg/kg体重,每日1次。

预防本病应避免健康猪与鸟类及其粪便接触。病猪应隔离治疗。流产的胎儿、胎衣应深埋。被污染的场地和猪舍应彻底消毒。

 


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属于典型的冠状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传染性胃肠炎是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各种年龄的猪消化道感染为特征, 其中以仔猪的症状最为严重。主要症状表现在发烧, 精神沉郁, 排腥臭水样粪便, 呕吐和高度脱水。特别幼龄仔猪死亡率极高, 而5周龄以上死亡率较低, 中大猪几乎没有死亡, 但掉膘严重。

病毒对乙醚, 氯仿敏感, 所有对囊膜病毒有效的消毒剂对其均有效。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主要是病猪和康复后带毒猪。病毒主要存在于猪的小肠黏膜、 肠内容物、肠系膜淋巴和扁桃体中, 并可随粪便排毒达8周之久。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吃入被污染的饲料,经消化道传染。也可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染,特别是密闭猪舍,湿度大,而猪只集中的猪场,更易传播。

3、易感动物  各种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但10日龄以内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断奶猪、肥育猪和成年猪发病的症状轻微,大多数能自然康复。其它动物对本病无易感性。

4、流行特点  本病多发生在冬、春寒冷季节,即12月至4月之间,一旦发生,在猪群里迅速传播,数日内可使猪群大部分猪受感染。常呈地方性流行,在老疫区,则发病率降低,症状较轻。

临床症状  

潜伏期随感染猪的年龄而有差异, 仔猪12~24小时, 大猪2~4日。

仔猪先突然发生呕吐, 接着发生急剧的水样腹泻, 粪便为黄绿色或灰色, 有时呈白色, 并含凝乳块。部分病猪体温先短期升高, 发生腹泻后体温下降。病猪迅速脱水, 很快消瘦, 严重口渴, 食欲减退或废绝,一般经2~7天死亡。10日龄以内的仔猪有较高的死亡率, 随着日龄的增长,死亡率降低,但病愈仔猪生长发育较缓慢。

中猪、肥猪和成年猪的症状较轻, 发生减食、腹泻一至数日后,体重迅速减轻, 有时还会出现呕吐,而哺乳母猪泌乳会减少或停止,但一般3~7日恢复, 极少发生死亡。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仔猪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部黏膜轻度充血,有时在黏膜下有出血斑。小肠内充满黄绿色或灰白色液状物,含有泡沫和未消化的小乳块,小肠壁变薄,弹性降低,以致肠管扩张,呈半透明状。肠系膜血管扩张,淋巴结肿胀。将空肠纵向剪开,用生理盐水将肠内容物冲掉,在玻漓平皿内铺平,加入少量生理盐水,在低倍显微镜下或放大镜下观察,可见到空肠绒毛显著缩短。组织学检查发现黏膜上皮细胞变性,脱落,肾常发生变性,并有白色尿酸盐沉积。

诊断

本病发生于寒冷季节能迅速传播,病猪先呕吐,继而发生水样腹泻,对10日龄内仔猪有较高的致死率,而大猪能迅速的恢复。本病根据流行病学和症状可以作出初步诊断。应与猪的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腹泻、大肠杆菌病和猪痢疾等相区别。猪大肠杆菌病:仔猪红痢只发生3日龄内的仔猪;仔猪黄痢只发生1周内仔猪;仔猪白痢只发生1~2周龄仔猪;猪的轮状病毒多发生8周内仔猪;猪痢疾流行早期以出血性下痢为主;猪传染性胃肠炎病对各年龄的猪都易感, 发病急、传播迅速,临床上发生水样腹泻。

防治方法

1、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但可用高免血清和康复猪的抗凝血给新生仔猪皮下注射5~10毫升, 或口服10毫升能起到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此外可采用对症疗法, 在患病期间大量补充等渗葡萄糖氯化钠液, 在供给大量清洁饮水的同时, 可在饮水中添口服补液盐和电解多维, 同时用10%宝维碘1:200倍稀释液供猪饮用,可防止继发感染, 减轻症状。供给易消化的饲料,使较大的猪加速恢复, 减少仔猪死亡。

2、由于此病发病率高、传播快,一旦发病,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会效果不佳, 因为康复猪可产生一定免疫力, 在规模不大的猪场, 所有猪在暴发流行后才能获得免疫, 本病即可停止流行。在规模较大的猪场一旦发病, 经领导研究后, 可对未分娩母猪及年龄较大的猪只进行人工感染, 使之短期内发病, 让疫情尽快终止。还可使哺乳仔猪从免疫母猪初乳中获得免疫力, 来保护仔猪免受感染。

3、免疫防治:可用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三联弱毒活苗预防。一般于每年10月至第二年3月对妊娠母猪在产前30日注射,仔猪在断奶后进行免疫。

4、发病后的处理:

1)、也可用传染性胃肠炎弱毒活苗给初生乳猪口服1头份, 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2)用鸡新城疫Ⅰ系苗1000羽+蒸馏水50ml对猪进行免疫。

15日龄内的仔猪每头后海穴注射1ml或肌注2~3ml。

15日龄后—断奶仔猪每头后海穴注射2ml或肌注射5ml。

3)母猪、公猪用稻谷炒糊后磨细在饲料中添加三分之一喂猪,连喂2天。

4)、补液防脱水,供给充足洁净的饮水,并在饮水中添加囗服补液盐。对脱水严重的仔猪和产后一周内的哺乳母猪用5%葡萄糖氯化钠+Vc输液。


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冠状病毒属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以排水样稀便、呕吐、脱水为特征。该病在临诊上与猪传染性胃肠炎难以区别。

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对乙醚、氯仿等敏感,一般消毒药都可将其杀死。

本病只能使猪发病,各种年龄的猪都可以感染;哺乳仔猪、断奶仔猪和育肥猪发病率高,成年公猪发病较少,一般以冬季发生为多。

病猪是主要传染来源,病毒存在于病猪的肠绒毛上皮和肠系膜淋巴结中,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饲料、饮水、用具及周围环境,通过消化道感染。

症状  

病猪呕吐、腹泻和脱水。粪稀如水,灰黄色或灰色,在吃食或吮乳后发生呕吐;体温稍高或正常,精神、食欲变差。不同的年龄症状有差异,年龄越小,症状越重,1周以内仔猪发生腹泻后2-4天脱水死亡,死亡率平均为50%;断奶仔猪、肥育猪及母猪常呈厌食、腹泻,4-7天恢复正常。成年猪仅发生厌食和呕吐。

剖检变化  

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似,不再重复。

诊断

1、流行特点  病猪是主要传染来源;各种年龄的猪都能感染发病,哺乳仔猪和肥育猪发病率可达100%,母猪为15%-90%;有明显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冬季,也能在夏季发生,在我国以12月到第二年2月发生最多。

2、临诊症状  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似。

3、病理变化  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似。

4、实验室诊断  本病的发病特点、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十分相似;本病死亡率略低于传染性胃肠炎,在猪群中传播也比较缓慢一些,要确切区分开,必须进行试验室诊断。

防治  

参看猪传染性胃肠炎一节。可用传染性腹泻活苗预防。


猪轮状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感染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仔猪、犊牛、羔羊等多种幼畜及新生婴儿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受感染的幼畜以精神委顿、厌食、腹泻和脱水为特征。

该病分布很广,在我国已从多种动物和人的粪便中分离到轮状病毒,对幼畜的危害尚没得到广泛的重视,在幼畜发病时往往被忽视。

不同年龄的动物(猪)均可感染,以幼龄动物(仔猪)发病率高,成年动物(猪)多呈隐性感染,冬季及早春寒冷季节多发。饲养管理不良,环境差,卫生条件恶劣等可促进发生,如有继发细菌或病毒合并感染时,可加重病情和增高死亡率。

症状  

发病仔猪一般表现为精神委顿,食欲减少,不愿走动,喂食后有的发生呕吐,随后发生腹泻,粪便水样或糊状,黄白色或灰黑色,最后严重脱水死亡。

一般来说,仔猪轮状病毒感染的临诊症状比较温和,如无继发或混合感染及不良的应激因素存在时,感染仔猪的死亡率不会太高,大多在10%以内。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限于消化道,肠胃弛缓,内有凝乳块或乳汁,小肠壁菲薄,半透明;内容物为液状,灰黄或灰黑色,小肠绒毛变短、扁平、肉眼可见;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诊断  

本病主要发生于仔猪,临诊上以腹泻为主症,粪便呈黄白、灰黑色;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低;病理变化主要限于消化道的炎性反应;在冬、春寒冷及气候多变化季节发生为多。

防治  

对本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一般采取消炎、止泻、补液防脱水等对症治疗。给予口服补液盐有较好效果,配方是: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氯化钾1.5g、葡萄糖20g、常水1000ml,混合溶解,仔猪每千克体重口服30-40ml,1日2次。

在对症治疗的同时,作好仔猪的护理,搞好仔猪舍的清洁、卫生,保持猪舍温暖,清除粪便及污染垫料,清洗饲养管理用具和消毒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

平时的预防工作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认真执行常规的兽医卫生措施,增强母猪及仔猪的抵抗力。

免疫防治:用轮状病毒弱毒活疫苗对妊娠母猪于产前20天后海穴注射免疫,哺乳仔猪可获得被动免疫。


猪流行性感冒

 

猪流行性感冒是由猪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的呼吸道传染病。临诊特点是突然发生,体温升高,全群先后感染发病,出现咳嗽和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状;常有猪嗜血杆菌或巴氏杆菌混合感染,加重病情。

症状  

潜伏期短,几小时到几天,自然发病平均4天。突然发病,很快传遍全群,这是猪流感的一个特点;病猪体温升高达40-41.5℃,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咳嗽,呼吸加快,呈明显的腹式呼吸,眼、鼻流出分泌物;触摸肌肉有疼痛感,不愿走动;病程短,3-7天可恢复,病死率较低(一般在5%以下)。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在呼吸器官,鼻、气管、支气管黏膜充血、肿胀,被覆大量泡沫状黏液,有时杂有血液;病情稍重的病例见肺充血、水肿,或见支气管肺炎和胸膜炎;胃肠卡他性炎症;肺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充血和水肿。

诊断 

1、发病特点:在秋末早春时节,猪群突然发病,很快传到全群,发病多、死亡少。

2、病状: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症。

3、剖检:以呼吸系统变化为主。

4、必要时送实验室作病毒分离和血清学诊断。

治疗  

无特异的治疗方法。发病后立即组织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如清热解毒肌注30%安乃近3-5ml,复方氨基比林5-10ml;应用抗生素和磺胺药物,防治继发感染;母猪按上述方法治疗,另每天1次肌注黄体酮1支,连用7天防止流产,中药疗法是可考虑的方法;加强猪群的护理,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做好保温工作,对促进猪只康复有重要作用。

预防  

目前尚无疫苗,据可靠消息北京必威安泰生物科技公司己研发猪流感疫苗成功,正在申报批量生产。加强猪群的饲养管理和防疫卫生措施,特别是气候多变的秋冬和早春季节,要加强猪舍的防寒保温、清洁干燥工作。


猪附红细胞体病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动物或人的红细胞表面、血浆及骨髓等部位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患此病的猪,主要以急性发热、贫血性黄疸、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四肢乏力,结膜苍白或黄染,妊母猪流产、产死胎为特征,严重时导致死亡。

猪附红细胞体病病原属于猪嗜血支原体。附红细胞体对各种消毒剂及在干燥的环境下抵抗力弱,但对低温的抵抗力强,一般常用的消毒药均能杀死此病原。

附红细胞体可通过接触性、血源性、垂直性及吸血昆虫如蚊、蝇、体外寄生虫所传播,该病原也可因在防疫注射或治疗时用未消毒的注射针头打针、打耳号时消毒不严、交配而传播。有的怀孕母猪发病后,出生的仔猪就发此病,因为该病可经胎盘垂直传播。

附红体病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季节性,本病主要发生于温暖季节,如夏季、初秋季节发病较多,冬季较少。在人和动物之间,常接触动物的人员附红体阳性率高,说明附红细胞体可以感染人。

临床症状

猪不分年龄、品种的猪均可发病,仔猪及育肥猪发病后死亡率较高。母猪的症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1)急性期:主要发生于仔猪阶段,多突然死亡,死时口鼻流血,全身红紫,指压退色。有的突然瘫痪,食欲下降或废绝,无端嘶叫或呻吟,肌肉颤抖,四肢抽搐,死亡时口内出血,肛门出血。

2)亚急性期:体温为40~41.5℃,呈稽留热。出现心跳加快(130~170次/分钟)、呼吸困难(30~60次/分钟)、咳嗽、气喘症状,部分病猪鼻孔还流出脓性分泌物,并且有的有厌食,呕吐现象。同时病猪精神沉郁,食欲不佳,前期便秘,大便干燥如算盘珠状,有的带肠粘膜;后期腹泻,排黄色或灰褐色水样稀便,尿色变深呈黄色。有些猪颈部、耳部、鼻部、胸腹下部、四肢内侧、皮肤发红,指压不退色,严重的出现全身紫斑,毛孔有铁锈色斑点,即红皮猪。有的猪两后肢不能站立,流涎,眼结膜发炎。

3)慢性期:主要变现为持续性贫血、黄疸、体质虚弱,喜卧。而且黄疸程度不一,皮肤或眼结膜呈淡黄色至深黄色,有的皮肤和粘膜苍白。母猪出现流产、死胎、弱仔增加、产仔数下降、不发情等繁殖障碍。母猪在临产前后发病率较高,乳房炎、外阴水肿,产后泌乳量减少。育肥猪主要表现为全身苍白,被毛粗乱无光泽,皮肤皱裂,层层脱落,但不痒。因为生长发育不良,消瘦,易继发其他疾病,使临床症状更加复杂。同时公猪会出现性欲减退,精子稀薄,受胎率低等现象。

仔猪发病后,病情常较为严重。病猪发烧、扎推、发抖、步态不稳、不食,拉稀,拉黄色或灰褐色粪便,后期粪便干燥,而且血液变稀薄,凝固性差,个别小猪很快死亡(哺乳仔猪发病少)。随着病程的发展,病猪皮肤起初苍白、黄染或发红,后期为青紫色,界限明显,在胸腹下和四肢内侧更明显,用指压不退色。并且可视粘膜发黄或苍白。耐过的仔猪,发育缓慢,往往形成僵猪。有的慢性感染的猪,症状不明显,血液内也很难查到虫体,但因应激或其他病因可转为急性发作,并呈地方流行。隐形带毒猪普遍存在,据有关资料报道猪附红细胞体病隐形感染率可达90%以上,机体抵抗力强时不发病,当遇到各种应激因素,如饲养管理不当、气候突变、产仔、转栏等以及其它疾病发生时都可导致免疫力下降引起发病。

    混合感染病例较多。据近几年来的观察,单独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较少见,常于其它疾病混合感染,如:猪瘟、蓝耳、伪狂犬、弓形体病、链球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副伤害、大肠杆菌病等,给诊断和治疗增加了难度,损失较大。

病理变化

主要病理变化为贫血、黄疸。血液稀薄如水,不易凝固,全身肌肉颜色变淡,皮下脂肪黄染,体表、肝脏、肾脏、肺脏、脾脏肿大并且都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肝脏可见黄条状坏死。脾脏边缘不整齐,有粟粒大的结节。胆囊膨胀,胆汁浓稠。心包积液,心肌苍白柔软,心外膜及心冠脂肪出血黄染,有少量针尖状出血点。全身淋巴结肿大,切面外翻,浆液渗出,切面有灰白色坏死灶或出血点。胃底部出血坏死严重,十二指肠粘膜脱落,肠管充血。膀胱苍白、粘膜有少量的出血点,内有积尿,颜色深黄或如浓茶。胸腹腔大量积液,脑软膜充血、水肿、脑室液增多。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在临床上可作初步的诊断。

治疗方案

因目前对本病尚无疫苗预防此病,所以对发病季节和发病猪应采取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1、对因治疗

每吨饲料添加盐酸多西环素(强力霉素)200PPM连续使用7天,然后将剂量减半,再连续使用2周。

2、对症治疗

输液:附红细胞体病的一个显著病理特征是低血糖、酸中毒。因此可对发病母猪(种用)进行静脉输注10%葡萄糖和碳酸氢钠,对发病猪群在饲料中添加碳酸氢钠(每吨饲料12kg)。强心:使用安那加注射液脉注0.51g/头。

解热:对于高热(42℃)发病猪可肌注安乃近或氨基比林。还可在饲料中补充铁盐和维生素C。

 

猪弓形体病

 

弓形体(虫)病是由龚地弓形虫寄生于各种动物的细胞内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原虫病,该病以患病动物的高热、呼吸及精神系统症状为特征,还出现动物死亡和妊动物流产、产死胎、胎儿畸形的特征。

本病多发生在断奶后的仔猪,死亡率可达30%40%,成年猪急性发病的较少,多呈隐形感染。弓形虫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等多种途径感染动物,此外,胎内感染也普遍存在。病畜和带虫者身体各部组织及分泌物,排泄物均都可作为弓形虫的传染源。猫作为弓形虫的终末宿主,在弓形虫病的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临床症状  

由于感染猪的年龄和受弓形虫感染的数量以及感染的途径等不同,其临床表现和致病性也不一样。一般感染后,经37天的潜伏期,呈现和猪瘟极相似的症状,体温升高至4042℃,稽留710天,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减少至废绝,常饮水,伴有便秘或下痢,后肢无力,行走摇晃,喜卧,还出现鼻镜干燥,被毛逆立,结膜潮红现象。随着病程的发展,耳、鼻、后肢股内侧和下腹部皮肤出现紫红色斑或间有出血点。严重者还出现呼吸困难,并常因呼吸窒息而死亡。

急性发作耐过的病猪一般于2周后食欲会逐渐恢复,体温逐渐降为正常,但往往遗留有咳嗽、呼吸困难及后躯麻痹、斜颈、癫痫样痉挛等精神症状。

怀孕母猪若发生急性弓形虫病,表现为高热、废食、精神萎顿和昏睡,此种症状持续数天后可发生流产,或产死胎,即使产出活仔也会发生急性死亡或发育不全,不会吃奶,畸形怪胎。但母猪常在分娩后迅速自愈。

病理变化

在病的后期,病猪体表尤其是耳、下腹部、后肢和尾部等因淤血及皮下渗出性出血而呈紫红斑。内脏的病变最具特征是在肺、淋巴结和肝,其次是脾、肾、肠。肺呈大叶性肺炎,暗红色,间质增宽,含多量浆液而膨胀成为无气肺,切面流出多量带泡沫的浆液。全身淋巴结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和灰白色的坏死点,尤以鼠蹄部和肠系膜淋巴结最为显著。肝肿胀并有散在针尖至黄豆大的灰白或灰黄色的坏死灶。脾脏在病的早期显著肿胀,有少量出血点,后期萎缩。肾表面和切面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肠粘膜肥厚,糜烂,从空肠至结肠有出血斑点。

综合防制

1、治疗  猪弓形体(虫)病的有效治疗主要是磺胺类药物。抗生素药物如青霉素、四环素、土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均证实对弓形体病无治疗效果,但有预防继发感染的作用。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案如下:

1、磺胺嘧啶(SD70mg/kg+甲氧氨嘧啶(TMP14mg/kg,每天2次,连用35天。

2、磺胺嘧啶(SD70mg/kg+二甲嘧啶(DVD35mg/kg,每天2次,连用35天。

3、复方磺胺嘧啶钠0.2ml/kg0.3ml/kg,每天1次,连用23天。

2、预防  猪舍经常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并经常灭鼠,禁止养猫以防止饲料和饮水污染。

药物混饲预防:磺胺6-甲氧嘧啶250g/吨+磺胺三甲氨嘧啶(TMP100g/吨+碳酸氢钠1000g/吨,连用35天。


猪气喘病

 

猪气喘病又称支原体肺炎,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疾病,以咳嗽和气喘为主要特征。支原体感染后,可造成肺泡坏死和吞噬细胞产生免疫抑制而继发或并发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给养猪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在寒冷、多雨、潮湿或气候骤变时,猪群发病率会上升。各种日龄的猪均有易感性,以哺乳仔猪及4月龄内的猪最易发病,成年猪多为隐性感染。病原体能长期存在于病猪的呼吸道及分泌物中,当猪咳嗽和喘气时排出体外,通过直接接触而水平传播。本病一旦进入猪群,如不采取严密措施,很难彻底扑灭。

临床症状

 本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咳嗽与喘气,以中猪和育肥猪咳嗽最为严重。根据病程的经过,大致可以分为急性、慢性和隐性三个类型,而以慢性和隐性最多。本病的显著特点是病猪在清晨、晚间运动后及进食后发生咳嗽,由轻而重,轻者咳嗽几声,重者咳嗽长达30声以上,咳嗽时站立不动,颈伸直,头下垂,直至将呼吸道重分泌物咳出咽下或咳至呕吐为止。随着病程的发展,表现呼吸次数增加和腹式呼吸(气喘)。病猪眼、鼻常有分泌物,可视黏膜发绀,食欲病初时变化不大,病势严重时大减或完全不食。患病猪生长缓慢,被毛粗乱。如无继发感染,体温一般不高,致死率也不会不高,如有继发感染,体温可升至40℃以上,致死率极高。

病理变化  

本病的主要病变在肺、肺门淋巴结和膈淋巴结。全肺两侧均显著膨大,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其中病变以心叶、尖叶、中间叶最为显著,而膈叶的病变则多集中其下部,病变部呈“肉变”或“胰变”,左右两侧呈对称形是本病的显著变化,可见病变部下陷。同时肺门淋巴结和纵膈淋巴结显著肿大,呈灰白色,切面外翻湿润,有时边缘轻度充血。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血清学检查结果可对本病作出准确可靠的诊断。

防治

1、免疫预防

可用肺炎支原体灭活苗对仔猪进行免疫,对预防气喘病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药物治疗

对本病应采用药物混饲料的方法进行群体防治。

(1) 每吨饲料添加泰乐菌素500g+80%盐酸多西环素150g。连续混饲57天,然后将药物剂量减半再继续使用2周。

(2) 每吨饲料添加替米考量200g,连用2周。

(3) 每吨饲料添加泰妙菌素(支原净)200g,连续混饲7天,然后剂量减半,继续使用12周。

(4) 每吨饲料添加恩诺沙星(带包被)150g,混饲57天。然后剂量减半,继续使用12周。以上处方可根据情况任选一种。

  


副猪嗜血杆菌

 

    副猪嗜血杆菌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性疾病,主要是引起以肺的浆膜和心包及腹腔浆膜,四肢关节浆膜的纤维素性炎为特征的呼吸道综合症。该病一旦发生,很难控制,近几年来该病在规模化养猪场发生呈上升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

副猪嗜血杆菌目前已确认的血清型有15个,不同的血清型致病力不同,但以1510121314型毒力最强,可引起猪的急性死亡,24815型为中等毒力,367911型毒力较低,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现在我国流行的是4513型。副猪嗜血杆菌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在干燥的环境下很容易死亡,常用的普通消毒剂都能很快将其杀灭。

本病可以感染2周龄到4月龄的仔猪和青年猪,常见于58周龄的猪,其发病率达1015%,病死率可达5090%。患猪,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空气、直接接触感染,其它传染途径,如消化道等亦可感染,而营养不良、断奶、混群是主要诱因。HPS的发生还与环境应激有关,因气温变化、空气质量、运输、饲料或饮水供应不足等。本病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呈地方性流行,但冬春和晚秋气候变化明显,饲养环境恶劣时,常与其他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在一个猪群中,HPS的致病作用是影响发生其它全身性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发展的因素,这与支源体肺炎日趋流行有关,也与病毒性呼吸道病原体有关,其中有PRRSVPCV-2PRVSI等。HPS与支原体肺炎混合感染在一起患蓝耳病的猪,它的肺的检出率为51.2%,所以HPS已成为危害猪群最严重的细菌性疾病。

临床症状  

在安全健康的猪群中,副猪嗜血杆菌的引入可能导致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严重影响养猪生产的各个阶段。其发病很快,在病原接种后几天内就发病。临床症状包括发热(4041℃)、食欲不振、厌食、反应迟钝、呼吸困难、关节肿胀、疼痛(由尖叫推断)、跛行、颤抖、共济失调,可视黏膜发绀或皮肤苍白、侧卧、眼脸水肿,有时眼结膜发炎,鼻孔周围附有脓性分泌物,急性感染后可能留下后遗症,即母猪流产,公猪慢性跛行,即使应用抗菌素治疗感染母猪,分娩时也可能引发严重疾病。在最急性感染时,体温正常,后腿无力,站不稳,出现临床症状后几小时就死亡。在通常的猪群中,哺乳母猪的慢性跛行可能引起母性行为的极端弱化。目前,在不同猪群中混养或在猪群中引入新种猪时,HPS的存在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总之,咳嗽、呼吸困难、消瘦、跛行和被毛粗乱(毛毛猪)是主要的临床症状。

病理变化  

全身淋巴结肿大有的呈灰白色,有的呈暗红色,切面呈大理石花纹。胸膜、腹膜、心包膜以及关节的浆膜出现纤维素性炎,表现为单个或多个浆膜的浆液性或化脓性的纤维蛋白渗出物,外观呈淡黄色的伪膜附着在肺膜,肋膜、心包膜、脾、肝与腹膜、肠等器官表面。有时心包和心外膜粘连,肺脏和胸膜粘连严重时腹腔大量积水,甚至化脓。心包炎、心包积液,心包内常有奶酪样,甚至豆腐渣样渗出物,使外膜与心脏粘连在一起,形成绒毛心,有时可见心肌有出血点。

防治措施

1、鉴于1周龄前的仔猪鼻黏膜就可能有HPS的寄生,因而通过早期断奶来消除该菌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各种用药途径对仔猪同时大剂量给予抗菌素,HPS才能得到根除,但这种方法对于生产应用不切实际,另一方面,在发病猪群中即使HPS已被彻底清除,但由于它们缺乏对HPS的免疫力,让后进来混养的带菌猪和生产后期潜伏有HPS的猪,来引起这些洁净猪发病,造成毁灭性的经济损失。在生产实际中,向一个猪群中引入健康状况不同的新猪群时,应当隔离饲养,并持维一个足够长的适应期,使那些没有免疫接种但在感染条件下饲养的猪群形成免疫力。

2、用敏感抗生素和用疫苗进行预防是控制疫病的关键。

3、由于各个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力较低,使用多价苗的效果会更好,不过目前还没有一种灭活苗同时对猪所有的致病菌株产生交叉免疫力,在生产中,也有使用灭活苗预防失败的事例,这可能是由于致病菌株与疫苗株血清型不同,因而缺乏交叉保护,也有可能是因为后来进的猪群中带入了新的菌株而失去功效,所以采用本场未经抗生素治疗,症状较明显的发病猪组织,通过分离病菌来做自家疫苗,是目前一种较好的措施。

4、断奶后尽量少混群,做到“全进全出”。尽量减少各种应激。

5、由于容易产生耐药性,应注意选择敏感的药物,通常需要高剂量的,并且采用注射或饮水给药方式,以保证足量药物达到关节及脑脊髓。

6、猪副嗜血杆菌的母源抗体可保护仔猪不发病,但不能阻止副猪嗜血杆菌的定植,因此为了使仔猪日后不发多发性浆膜炎,需要用疫苗免疫来激活仔猪的免疫系统。

7、仔猪副猪嗜血杆菌的成功免疫与母猪的免疫是独立的,这一点可能与其它的病原相反。母原抗体并不干扰仔猪在1周龄和3周龄的免疫,母猪接种HPS疫苗后,可对4周龄内的仔猪产生保护性免疫。

8、一旦临床症状出现,可用头孢噻呋钠对出现临床症状的猪进行肌注治疗,和在每吨饮水中加盘尼克500克同时在饲料中添加酒石酸乙酰异戊酰泰乐菌素(泰万菌素)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9、免疫 用武汉科前生产的副猪嗜血杆菌灭活苗对猪群进行免疫,公猪、母猪全群普免,普免3周后再加强免疫一次,以每4个月免疫一次;仔猪13周龄首免,3周后加免疫一次,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又称为猪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以急性出血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和慢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胸膜肺炎为特征,急性型呈现高死亡率,成为猪细菌性呼吸道疾病的主要疫病之一。

胸膜肺炎放线菌为革兰氏阴性。本菌已发现12个血清型,不同血清型间的毒力有明显的差异,各型之间不能产生交叉免疫。我国流行的主要以血清7型为主,其次为血清2、4、5、10型。本菌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干燥的情况下易于死亡,对常用的消毒剂敏感 

各种年龄、性别的猪都有易感性,其中6周龄至6月龄的猪较多发,但以3月龄仔猪最为易感。本病的发生多呈最急性型或急性型病程而迅速死亡,急性暴发猪群,发病率和死亡率一般为50%左右,最急性型的死亡率可达80%~100%。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种公猪和慢性感染猪在传播本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病菌随呼吸、咳嗽、喷嚏等途径排出后形成飞沫,通过直接接触而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被病原菌污染的车辆、器具以及饲养人员的衣物等而间接接触传播。小啮齿类动物和鸟也可能传播本病。

本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4~5月和9~11月。饲养环境突然改变、猪群的转移或混群、拥挤或长途运输、通风不良、湿度过高、气温骤变等应激因素,均可引起本病发生或加速疾病传播,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临床症状  

人工感染猪的潜伏期约为1~7天或更长。由于动物的年龄、免疫状态、环境因素以及病原的感染数量的差异,临诊上发病猪的病程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1.最急性型 突然发病,病猪体温升高至41~42℃,心率增加,精神沉郁,废食,出现短期的腹泻和呕吐症状,早期病猪无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后期心衰,鼻、耳、眼及后躯皮肤发绀,晚期呼吸极度困难,常呆立或呈犬坐式,张口伸舌,咳喘,并有腹式呼吸。临死前体温下降,严重者从口鼻流出泡沫血性分泌物。病猪于出现临诊症状后24~36小时内死亡。有的病例见不到任何临诊症状而突然死亡。此型的病死率高达80%~100%。

2.急性型 病猪体温升高达40.5~41℃,严重的呼吸困难,咳嗽,心衰。皮肤发红,精神沉郁。由于饲养管理及其他应激条件的差异,病程长短不定,所以在同一猪群中可能会出现病程不同的病猪,如亚急性或慢性型。

3.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多于急性期后期出现。病猪轻度发热或不发热,体温在39.5~40℃之间,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不同程度的自发性或间歇性咳嗽,呼吸异常,生长迟缓。病程几天至1周不等,或治愈或当有应激条件出现时,症状加重,猪全身肌肉苍白,心跳加快而突然死亡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存在于肺和呼吸道内,肺呈紫红色,肺炎多是双侧性的,并多在肺的心叶、尖叶和隔叶出现病灶,其与正常组织界线分明。死亡的病猪气管、支气管中充满泡沫状、血性粘液及粘膜渗出物。发病的后期,病猪的鼻、耳、眼及后躯皮肤出现发绀,呈紫斑。

1.最急性型 病死猪剖检可见气管和支气管内充满泡沫状带血的分泌物。肺充血、出血和血管内有纤维素性血栓形成。肺泡与间质水肿。肺的前下部有炎症出现。

2.急性型 急性期死亡的猪可见到明显的剖检病变。喉头充满血样液体,双侧性肺炎,常在心叶、尖叶和膈叶出现病灶,病灶区呈紫红色,坚实,轮廓清晰,肺间质积留血色胶样液体。随着病程的发展,纤维素性胸膜肺炎蔓延至整个肺脏。

3.亚急性型 肺脏可能出现大的干酪样病灶或空洞,空洞内可见坏死碎屑。如继发细菌感染,则肺炎病灶转变为脓肿,致使肺脏与胸膜发生纤维素性粘连。

4.慢性型 肺脏上可见大小不等的结节(结节常发生于膈叶),结节周围包裹有较厚的结缔组织,结节有的在肺内部,有的突出于肺表面,并在其上有纤维素附着而与胸壁或心包粘连,或与肺之间粘连。心包内可见到出血点。

治疗

本病临床治疗可用氟笨尼考肌肉注射或胸腔注射,连用3天以上;饲料中拌氟笨尼考、支原净、强力霉素、或北里霉素,连续用药5~7天,有较好的疗效。  

预防

(1)首先应加强饲养管理,严格卫生消毒措施,注意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清新。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保持猪群足够均衡的营养水平。

(2)应加强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从无病猪场引进公猪或后备母猪,防止引进带菌猪;采用“全进全出”饲养方式,出猪后栏舍彻底清洁消毒,空栏1周才重新使用。新引进猪或公猪混入一群副猪嗜血杆菌感染的猪群时,应该进行疫苗免疫接种并口服抗菌药物,到达目的地后隔离一段时间再逐渐混入较好。

(3) 对有该病的场,在混群、疫苗注射或长途运输前1~2天,应投喂敏感的抗菌药物,如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磺胺类药物或氟笨尼考、泰妙菌素、泰乐菌素、新霉素、林肯霉素和壮观霉素等抗生素,进行药物预防,可控制猪群发病。

(4)疫苗免疫接种 目前国内外均已有商品化的灭活疫苗用于本病的免疫接种。一般在5~8周龄时首免,2~3周后二免。母猪在产前4周进行免疫接种。可应用本场分离株制成的灭活疫苗预防本病,效果更好。


猪链球菌病

 

链球菌病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猪链球菌病是由链球菌属中某些血清群引起的一些疾病的总称,这些疾病包括化脓性淋巴结炎、败血症、脑膜炎及关节炎等。我国猪链球菌病发病率较高。本病对养猪业发展威胁较大。

猪链球菌病本病的病原多为C群的兽疫链球菌和类马链球菌,D群的猪链球菌。目前己知有20多个血清型。

 链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和动物均有易感性,猪的易感性较高。各种年龄的猪均易感,病猪和病愈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本病多由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阉割消毒不严时可造成本病的传染和散播。在现代化集约型条件下养猪,由于饲养密度较高使本病易流行。

临诊症状  

在最急性败血症型和脑膜炎型病例中,常发现部分猪无任何症状而死亡。大多数病例为厌食、精神沉郁、皮肤发红、发热,肢体出现划水动作,震颤,甚至昏迷不醒。关节炎型表现为一肢或几肢肿账、疼痛、跛行,甚至不能站立。化脓性淋巴结炎型可见头颈部淋巴结肿胀、热痛,采食,咀嚼、吞咽和呼吸均受到影响。至化脓成熟时,会自行破溃流脓。病程一般为3-5周。

病理变化  

鼻腔有泡沫样液体,眼结膜紫红并有黏稠分泌物,胸腹部下出血,血液凝固不良。大多数病猪全身淋巴结充血或出血,切面湿润。脾肿大,呈暗红色,表面和切面均有出血。心包膜增厚,心内膜有散在的针尖大小出血点。脑膜下充血或出血,大脑切面有小出血点,有的呈化脓性脑炎。胸膜腔有积液,呈纤维素性渗出物。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点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诊断本病时,应注意与猪瘟、李氏杆菌病和急性猪丹毒等相区别。

治疗与预防  

对症治疗,对发病猪体重50公斤以下每公斤体重用15万单位青霉素+链霉素,50公斤以上每公斤体重用10万单位青霉素+链霉素,同时另一侧肌注复方磺胺嘧啶,每日肌注2次,连用3天,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药物混饲预防,发病猪场可在每吨饲料中添磺胺二甲嘧啶800克+TMP200克+碳酸氢钠1600克, 连用5-7天也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对淋巴结脓肿,可待脓肿成熟后,将脓肿及时切开,排除脓汁,用0.1%高锰酸钾溶液或3%双氧水冲洗,再涂以5%碘町。

预防本病,一是消除传染源,将病猪隔离治疗,污染的用具以及周围环境用3%米苏儿彻底消毒,对急宰猪或宰后发现可疑猪进行高温无害化处理;二是除去感染的因素和猪舍的尖锐物体,阉割或打耳号时要严格消毒;三是加强管理,注意卫生消毒,将病猪尸体及其排泄物等作无害化处理;四是接种链球菌疫苗。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一种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主要是D型)和产毒素多杀巴氏杆菌(C型)引起的猪呼吸道慢性传染病。其特征为鼻炎,颜面部变形,鼻甲骨尤其是鼻甲骨下卷曲发生萎缩和生长迟缓,猪的饲料转化率降低,给集约化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由于病原感染猪只后,损害呼吸道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猪体抵抗力降低,极易感染其他病原,引起呼吸系统综合征,增加猪的死淘率。本病常发生于2~5月龄的猪,现在几乎遍及世界养猪业发达的地区,我国许多地区亦有本病发生。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球状杆菌,不同型毒株的毒素有抗原交叉性,其抗毒素也有交叉保护性。

本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一般消毒药均可杀死病菌。

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最常见于2~5月龄的猪。在出生后几天至数周的仔猪感染时,发生鼻炎后多能引起鼻甲骨萎缩;年龄较大的猪感染时,可能不发生或只产生轻微的鼻甲骨萎缩,但是一般表现为鼻炎症状,症状消退后成为带菌猪。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来源。病菌存在于上呼吸道,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经呼吸道感染。不同月龄猪只混群,再通过水平传播,扩大到全群。昆虫、污染物品及饲养管理人员,在传播上也起一定作用。所以,健康猪群,如果不从病猪群直接引进猪只,一般不会发生本病。一般来说,被污染的环境和用具,只要停止使用数周,就不会传递本病。本病在猪群中传播速度较慢,多为散发或呈地方流行性。

临床症状  

受感染的小猪出现鼻炎症状,打喷嚏,呈连续或断续性发生,呼吸有鼾声。猪只常因鼻类刺激黏膜表现不安定,用前肢搔抓鼻部,或鼻端拱地,或在猪圈墙壁、食槽边缘摩擦鼻部,并可留下血迹;从鼻部流出分泌物,分泌物先是透明黏液样,继之为黏液或脓性物,甚至流出血样分泌物,或引起不同程度的鼻出血。

在出现鼻炎症状的同时,病猪的眼结膜常发炎,从眼角不断流泪。由于泪水与尘土沾积,常在眼眶下部的皮肤上,出现一个半月形的泪痕湿润区,呈褐色或黑色斑痕,故有“黑斑眼”之称,这是具有特征性的症状。

有些病例,在鼻炎症状发生后几周,症状渐渐消失,并不出现鼻甲骨萎缩。大多数病猪,进一步发展引起鼻甲骨萎缩。当鼻腔两侧的损害大致相等时,鼻腔的长度和直径减小,使鼻腔缩小,可见到病猪的鼻缩短,向上翘起,而且鼻背皮肤发生皱褶,下颌伸长,上下门齿错开,不能正常咬合。当一侧鼻腔病变较严重时,可造成鼻子歪向一侧,甚至成45°歪斜。由于鼻甲骨萎缩,致使额窦不能以正常速度发育,以致两眼之间的宽度变小,头的外形发生改变。

病猪体温正常。生长发育迟滞,育肥时间延长。有些病猪由于某些继发细菌通过损伤的筛骨板侵入脑部而引起脑炎,发生鼻甲骨萎缩的猪群往往同时发生肺炎;并出现相应的症状。

病理变化  

病变多局限于鼻腔和邻近组织。病的早期可见鼻黏膜及额窦有充血和水肿,有多量黏液性、脓性甚至干酪性渗出物蓄积。病进一步发展,最特征的病变是鼻腔的软骨和鼻甲骨的软化和萎缩,大多数病例,最常见的是下鼻甲骨的下卷曲受损害,鼻甲骨上下卷曲及鼻中隔失去原有的形状,弯曲或萎缩。鼻甲骨严重萎缩时,使腔隙增大,上下鼻道的界限消失,鼻甲骨结构完全消失,常形成空洞。

诊断  

如在猪群中见到患病猪打喷嚏,经常在圈舍周围器物或墙壁上摩擦鼻部,或留有血迹;从鼻孔流出黏脓性分泌物;眼角皮肤上有半月形“泪斑”;鼻腔弯曲或歪向一侧,或下颌伸长,上下门齿不能正常咬合等便可做出诊断。

防制措施

(一)、药物治疗与预防 哺乳仔猪从15日龄能吃食时起,每天可按每千克体重喂给20~30mg金霉素或土霉素,连续喂20天,有一定效果。或在母猪分娩前3~4周至产后2周,每吨饲料中加入100~125g磺胺二甲基嘧啶和磺胺噻唑,或每吨饲料中加入土毒素400g喂服。

在治疗方面,每吨饲料加入磺胺甲氧嗪100g,或金霉素l00g,或加入磺胺二甲基嘧啶l00g、金霉素l00g、青霉素50g三种混合剂,连续喂猪3~4周,对消除病菌、减轻症状及增加猪的体重均有好处。

(二)、综合防制措施 本病的感染途径主要是由哺乳期病母猪,通过呼吸和飞沫传染给仔猪,使其仔猪受到传染。病仔猪串圈或混群时,又可传染给其他仔猪,传播范围逐渐扩大。若作为种猪,又通过引种传到另外猪场。因此,要想有效控制本病,必须执行一套综合性兽医卫生措施。               

   1、谨慎引种

 不从发病猪场引种,坚决贯彻自繁自养,必须引进种猪时,要到非疫区购买,并在购入后隔离观察2~3个月,确认无本病后再合群饲养。如发现病例应采取坚决的淘汰和净化措施。

   2、改善饲养管理 

断奶网上培育及肥育均应采取全进全出;降低饲养密度,防止拥挤;改善通风条件,减少空气中有害气体;保持猪舍清洁、干燥、防寒保暖;防止各种应激因素的发生;做好清洁卫生工作,严格执行消毒卫生防疫制度。这些都是防止和减少发病的基本办法,应予十分重视。

3、免疫注射

用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Ⅰ相菌)灭活菌苗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及D型产毒多静『生巴氏杆菌灭活二联苗接种在母猪产仔前2个月及1个月接种,通过母源抗体保护仔猪几周内不感染。也可以给1~3周龄仔猪免疫接种,间隔1周进行第二免。


猪球虫病

 

球虫是专门寄生于细胞内的原虫。猪的球虫病是由多种球虫寄生于猪肠道粘膜上皮细胞内,引起肠粘膜出血和腹泻为主的寄生虫病。本病主要发生于小猪,且多发于7~11日龄的乳猪,是哺乳仔猪腹泻的重要病原。

本病主要发生于小猪,且多发于7~11日龄的乳猪,但是断奶仔猪也会发生,成年猪为带虫者。

临床症状 

本病的临床症状多出现在7~11日龄的健康乳猪中,也有引起了5~6周龄断奶仔猪的腹泻,腹泻出现在断奶后4~7天时,发病率很高(80%~90%),但死亡率都极低。腹泻是本病主要的临床症状,粪便呈黄色到灰色。开始时粪便松软或呈糊状,随着病情加重粪便呈液状。仔猪肛门周围粘满液状粪便,使其看起来很潮湿,并且会发出腐败乳汁样的酸臭味。一般情况下,仔猪会继续吃奶,但被毛粗乱,脱水,消瘦,增重缓慢。不同窝的仔猪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不同,即使同窝仔猪不同个体受影响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本病发病率通常很高,但死亡率一般较低。

病理变化 

仔猪球虫病特征性大体病变是空肠和回肠粘膜出现纤维素性坏死,但只有在严重感染的仔猪中出现。

诊断

根据本病主要引起7~14日龄仔猪腹泻,并且这种腹泻用抗生素治疗无效等特征做出初步诊。

防治

搞好环境卫生是迄今减少新生仔猪球虫病损失的最好方法。要将产房彻底清除干净,用50%以上的漂白粉或氨水复合物消毒几小时或过夜和熏蒸;要尽量减少人员进入产房,以免由鞋子或衣服携带卵囊在产房中传播;要防止宠物进入产房,以免其爪子携带卵囊在产房中传播。仔猪出生5日龄,口服百球清1毫升有很好预防的效果,对已发病仔猪也可口服百球清1毫升,每天1次,连用两天,也有较好的效果。


猪子宫内膜炎

 

母猪子宫内膜炎,是母猪子宫粘膜的炎症,为母猪生殖器官的常见病,也是导致母猪屡配不孕的重要原因。常常使养猪者感到头痛,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现将该病的诊断要点及有效防治介绍如下:

发病原因

引起母猪子宫内膜炎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配种、人工受精、阴道检查时未对公母猪生殖器官外部附近部位及器械和人员手臂进行消毒或消毒不严引起感染。

2难产、胎衣不下、阴道脱出、子宫脱出或阴道及子宫脱出等,造成母猪产道损伤。

3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侵入子宫内引起感染。

4原存在于阴道内的某些条件病原体,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引起内源性感染,所致后备母猪子宫内膜炎。

5许多经产母猪由于产后感染引起子宫内膜炎。

6、由于饲料中的霉菌毒素,使机体抗病能力下降,许多后备母猪配种前发生尿道炎,阴道炎,引起子宫内膜炎。

诊断

1粘液脓性子宫内膜炎,仅侵害子宫粘膜。表现:体温略升高,食欲不振,哺乳母猪泌乳量减少,从阴道内流出粘液或粘液脓性分泌物(渗出物)阴道检查,子宫颈稍开张,粘液脓性渗出物从子宫颈流出。

2纤维蛋白性子宫内膜炎不仅侵害子宫粘膜,而且侵害子宫肌层及其血管,因而导致纤维蛋白原的大量渗出,并引起粘膜下层或肌层坏死。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从阴门流出污红色粘膜组织碎片,卧地时排出量增多;如不及时治疗,继续发展,可引起子宫壁穿孔,或病理产物经血液吸收进入血管,随血流到达全身,引起全身败血症而死亡。

3慢性子宫内膜炎,当上述两种急性子宫内膜炎治疗不及时或处理不当时,可转为慢性子宫内膜炎。在母猪群中,特别是经产母猪群中有的在产后乳量不足,减食或不吃,有时从阴道内流出透明或黄色脓样渗出物,断乳后,屡配不孕或发情时,从阴道流出渗出物,此时,进行子宫冲洗(冲洗物静置后有沉淀),再配还是不孕,没有其他症状。

 预防   

防止猪子宫内膜炎的发生,关键是做好卫生与消毒。

1、做好栏舍卫生,保持公、母猪体躯清洁卫生。

2、采精时规范化操作,防止精液污染。

3、人工配种或本交应对种猪外阴消毒清洗,防止病菌进生殖道。

4、做好产前母猪体躯清洁卫生工作,对产房和助产器械严格消毒,助产时应卫生操作。

5、给产后母猪注射阿莫西林3克或青霉素800万单位+链霉素200万单位。产后36小时~48小时肌注氯前稀醇1支(注射前先用5毫升氯化钠稀释)。

6、选择优质原料,防止饲料霉变,在饲料中适当添加除霉剂。

7、给母猪饲喂全价饲料,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治疗

阿莫西林3克加入500毫升10%葡萄糖氯化钠中+300毫升甲硝唑静注;或氨苄青霉素3克加入500毫升氯化钠中+VC10毫升克加入500毫升10%葡萄糖中+300毫升甲硝唑静注, 对产后2天不吃的母猪还需静注碳酸氢钠250毫升;体温41℃以上的母猪肌注氨基比林10毫升。

由于猪的子宫角长而弯曲,冲洗液不能全部排出而滞留子宫内,影响炎症的治愈,一般不采取药液冲洗的方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快、简、易!鉴别诊断治疗仔猪腹泻(附表格)
外购小猪咳嗽、气喘,是不是支原体?如何快速诊断并有效治疗?
白挨泉:猪场传染病为何总是控制不住?诊断方法有问题!
猪的常见疾病及其诊治
猪蓝耳病的症状和图谱
蓝耳病的正确认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