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迈克尔·杰克逊

北京时间6月26日凌晨,“流行乐之王”迈克尔·杰克逊在洛杉矶病逝,终年50岁。这个爆炸性消息一经证实,立刻在全世界引发了纪念狂潮。关于此事的媒体报道,无论是强度还是广度,都是近年来罕见,以至于英国《卫报》于次日发表了一篇题为《杰克逊是所有人的流行天王吗?》的质疑文章,认为杰克逊一生充满了污点,公众对他的忠诚度远不如戴安娜王妃,但媒体却给了他戴安娜般的待遇,这充分说明我们正在经历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杰克逊之死只不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狂欢的由头而已。文章进一步指出,如今有线电视和互联网24小时滚动播出新闻的方式,制造了一个又一个虚拟的轰动效应,其目的就是让所有人都为自己身处一个“共同的大事件”而感到兴奋。

该文分析也许很有道理,却也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杰克逊本人恰是娱乐圈造神运动的始作俑者,人们对他的死如此在意,恰好说明这个世界需要一个像他这样的神。事实上,杰克逊走下神坛已经很久了,人们早就等不及了。

1983年3月24日晚,迈克尔·杰克逊独自走下楼梯,来到位于地下室的一间厨房里。他活动了一下筋骨,按下录音机的播放键,强劲的鼓声立刻充满了整个房间。他戴上一顶刚刚买来的宽边礼帽,开始练习一个新学的舞蹈动作。

“那是一个霹雳舞动作,叫做Popping,是洛杉矶的几个街舞小子教给我的。”他后来对记者说,“我打算在明天唱歌的间隙跳这段舞蹈,看上去既向前走又向后走,仿佛走在月球上。”

杰克逊第二天要去参加“摩城”(Motown)唱片公司成立25周年纪念晚会,会上他要演唱那首《比莉·琼》(Billie Jean),为此他设计了一套类似机器人的舞蹈动作,其灵感大部分来自当时正流行于洛杉矶的嘻哈街舞。那个原名叫Popping的动作杰克逊刚刚学会,还不熟练,他必须抓紧时间练习,因为他预感到明天的演出将决定自己的未来。

事实证明,那场演出,以及那段刚刚练熟的“月亮舞”,最终把杰克逊送上了神坛。

神童

迈克尔·杰克逊于1958年8月29日出生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一个蓝领家庭。父亲约瑟夫是当地一家钢铁厂的工人,母亲是家庭妇女。两人一共生了9个孩子,迈克尔排行第七。

迈克尔的童年生活不快乐。杰克逊一家经济拮据,约瑟夫指望孩子们能依靠唱歌改善生活,便让几个儿子组成了一支合唱团,在当地的俱乐部唱歌赚钱。迈克尔6岁时就加入了哥哥们的演唱小组,3年后成为这个“杰克逊五人组”的主唱。于是,当同龄的孩子们在游乐场疯玩的时候,迈克尔只能待在家里苦练唱功,而这显然不是他最想做的事情,为此他没少挨父亲的打。迈克尔的一个哥哥回忆说,有一次约瑟夫用一只手拎着迈克尔的一条腿把他倒提在空中,另一只手对着迈克尔的后背和屁股一阵猛揍,打得他连声哀求。不过迈克尔本人后来却说,正是父亲的严厉管教,才让他从小就在音乐和舞蹈方面接受了严格训练。

1968年,“杰克逊五人组”被摩城唱片公司签下,正式进军歌坛。“摩城”发迹于黑人聚居的汽车城底特律,但那时总部已经迁到了洛杉矶。他们不想只在黑人圈里谋发展,一直试图打入美国主流音乐市场。“杰克逊五人组”从一开始就朝这个方向发展,1969年推出的首支单曲《我要你回来》刻意淡化了黑人音乐元素,最终成为杰克逊有生以来第一首排行榜冠军单曲。那年迈克尔只有11岁,因此他便成了美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冠军单曲主唱。此后“杰克逊五人组”在“摩城”推出的前5首单曲均成为美国排行榜冠军。迈克尔无疑是乐队里最受欢迎的一个,他的形象乖巧,嗓音高亢,极富穿透力,被誉为美国歌坛的神童。

杰克逊赶上了好时候。上世纪70年代是美国流行歌坛发展最快的10年,自1967年全美唱片销售额首次突破10亿美元之后,1973年便翻了一番,达到20亿美元。5年后再次翻番,达到了40亿美元。因为通货膨胀的缘故,当时的1美元大约相当于现在的10美元,由此可见70年代美国唱片业的势力有多么强大。

说起美国流行乐坛的兴盛,最大功臣无疑就是摇滚乐。摇滚乐的前身是“节奏布鲁斯”,说白了就是黑人的伴舞音乐,后经“猫王”和“披头士”等白人歌手的不懈努力,摇滚乐最终被欧美主流乐坛接受。“白化”后的摇滚乐与“节奏布鲁斯”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强调歌词的思想性,后者则更加看重歌曲的娱乐功效,甚至把节奏看得比旋律和歌词更重要。

自摇滚乐开始,美国流行乐坛便开启了造神工程,“猫王”是该工程的第一个产品,“披头士”则可以被看成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乐神。但是,这两个神的主要崇拜者都是白人,“猫王”的舞步在黑人看来实在是太一般了,而“披头士”则过于严肃,在黑人歌迷中的影响力并不大。黑人歌迷有自己的神,比如在60年代开始走红的疯克(Funk)歌手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

上世纪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10年,这期间发生了太多震惊世界的历史事件,摇滚乐正好为愤怒的美国年轻人提供了一个表达个人意见的窗口。随着“越战”的结束,美国人终于感到累了,他们迫切需要一种没心没肺的娱乐方式,于是软情歌大行其道,“杰克逊五人组”占领的就是这样一个市场。

可惜好景不长,这类缺乏技术含量的流行音乐很快让美国人厌倦了。自1978年开始美国乐坛经历了长达5年的滑坡,唱片销量直线下降。历史证明,每当主流音乐遭遇危机的时候,往往就是新音乐出现的时候。70年代末期出现了朋克和嘻哈这两种新音乐形式,前者源自饱受失业之苦的英国青年白人群体,后者则来自同样贫穷无助的美国大城市黑人社区。但是,朋克太过愤怒,注定只能吸引少数叛逆青年。早期嘻哈乐则过于简单,不但完全没有任何旋律,就连歌词也都十分幼稚,不可能吸引白人听众的注意。于是,美国歌坛在那段时间里出现了真空,只能依靠从欧洲进口的电子舞曲撑撑门面。这类音乐既轻佻又浅薄,它们的走红完全是音乐电视(MTV)的功劳。

1981年8月1日,MTV电视台在美国有线电视频道正式开播。这家以24小时不断播放音乐录像带为主的娱乐电视台最初的订户只有250万,但第一任主席罗伯特·皮特曼(Robert Pittman)一点也不担心。“伍德斯托克一代现在都怎么样了?他们全都又老又秃了。”他在接受《时代》周刊采访时对记者说,“新一代年轻人是看着电视长大的,他们不读书,不读报纸,甚至一点也不关心那些严肃乐评人们都写了些什么。MTV电视台想要吸引的就是这些人。”

MTV刚开播的时候,由于缺乏本土片源,只能播放来自欧洲的音乐录像带。但是这种新颖的娱乐方式很快赢得了美国年轻人的关注,凡是在MTV露过脸的乐队其唱片销量全都立刻飙升,而且销量增长的地区通常都是那些接通了MTV信号的社区。唱片公司很快看出其中秘密,纷纷出钱为旗下乐队拍摄音乐录像,MTV电视台在资金和片源上获得了空前的支持。到了1982年底,开播一年半的MTV订户数就达到了930万,成为美国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的有线电视频道。

就在此时,迈克尔·杰克逊出版了专辑唱片《颤栗者》(Thriller),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

神坛

1975年,“杰克逊五人组”和摩城唱片公司解约,投奔了五大唱片公司之一的哥伦比亚。但即使是财大气粗的哥伦比亚也没能挽救“杰克逊五人组”的颓势,他们的形象太单纯了,听众逐渐厌倦了他们那些简单的歌曲。只有迈克尔是个例外,他的才华明显高出哥哥们一大截,哥伦比亚顺应了听众要求,鼓励迈克尔脱离“杰克逊五人组”,尝试单飞。

1978年,迈克尔在拍摄一部童话片的时候认识了电影音乐制作人昆西·琼斯(Quincy Jones)。琼斯本是一个爵士乐小号手,出版过几张还算不错的唱片。但他最大的才华是制作音乐,非常善于整合各种流行元素,因此深得好莱坞的青睐。迈克尔意识到他最需要一个像琼斯这样既熟悉黑人音乐又会玩白人音乐的制作人,便邀请琼斯担当自己的制作人,于1979年在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子公司Epic旗下出版了第一张个人专辑《墙外》(Off the Wall)。这张唱片在黑人疯克和灵歌的基础上融合了白人摇滚、迪斯科和爵士乐等各种音乐风格,开创了一种新的流行音乐形式。专辑一共10首歌,其中有4首被拿出来作为单曲唱片单独发行,结果它们全都打入了排行榜前10名。

必须说明的是,70年代的美国唱片业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只有专辑的整体水准才能体现歌手的艺术性,单曲则仅仅用来去电台打榜,反映的是歌手的流行度。通常情况下,一个高档次的歌手只会从专辑中挑1?2首歌去打榜,他们害怕出版太多的单曲会造成听众审美疲劳,甚至降低专辑的艺术性。但杰克逊不信这个邪,他破天荒地挑了4首歌去打榜,使得《墙外》成为美国乐坛到那时为止在单曲市场最成功的一张专辑。

但杰克逊还不满足。“为什么不能出版一张每首歌都是流行金曲的唱片呢?”他曾经这样质问唱片公司。Epic同意了杰克逊的意见,于是杰克逊和制作人琼斯从300首候选歌曲中精挑细选了9首,于1982年11月底出版了《颤栗者》。这张专辑想要黑白通吃的野心是昭然若揭的,琼斯请“披头士”乐队的保罗·麦卡特尼和杰克逊合唱了一首慢歌《这个女孩是我的》,并将此歌作为首支单曲推出,最终登上了美国单曲榜的第二名,可算打响了头炮。专辑中的另一首重点歌曲《打它》(Beat It)则请来著名的白人摇滚吉他手埃迪·范海伦(Eddie Van Halen)演奏了一段长长的吉他独奏,并依靠这个小噱头把这首歌成功地打入了白人摇滚电台。

接着,唱片公司投入巨资拍摄了3部音乐录像,其中标题歌曲《颤栗者》的导演是著名的白人导演约翰·兰蒂斯(John Landis)。在这部长达17分钟的音乐录像里,兰蒂斯把杰克逊塑造成一个身穿红色皮夹克的吸血鬼,在一群面目可憎的僵尸的伴舞下载歌载舞,充分展现了杰克逊的舞蹈天才。可惜后来因为害怕被观众误解为宣扬魔鬼,此片没有被送到MTV播出,而是作为单独的一部音乐录像作品在美国出版。根据吉尼斯世界纪录的统计,这部音乐录像带在全世界一共卖出了900万张拷贝,成为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音乐录像。

当时被送往MTV的是《比莉·琼》和《打它》,结果却遭到MTV的断然拒绝。MTV给出的公开理由是这两首歌不够“摇滚”,但业内人士都知道,MTV拒绝播放这两首歌的真正原因是杰克逊的肤色。当时美国乐坛的种族歧视现象仍然十分严重,MTV开播一年半后居然没有播过一首由黑人担当主唱的歌曲。最后还是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老板发话了:“如果你们不播杰克逊的音乐录像,我就不再给你们提供任何东西!”听到这句狠话,MTV这才答应让步,杰克逊的舞姿第一次出现在美国的电视上。

事实上,这件事即使在唱片公司内部也是有争议的,但原因不是种族歧视,而是担心音乐录像降低了杰克逊的身价。原来,那时的美国唱片业还处于“有理想”的阶段,唱片公司把歌手的“艺术水平”看得很重要,而“艺术水平”主要体现在声音上,歌手的形象只不过是一种副产品。所以,音乐录像一直被当作唱片的广告,上MTV就意味着歌手自甘堕落,打算把自己划归到“流行口水歌”一类了。受此风气的影响,当时的唱片公司企宣们最怕的就是手下艺人曝光过度。那时的美国演出市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绝对不让一个艺人一年内在同一个城市演出两次,原因就是怕观众看见他太多次,造成审美疲劳。

MTV可不管这些。一首歌一旦上了MTV的播放名单,每周的平均播放次数都在30次以上。杰克逊就是要让自己曝光过度,越多越好。光上MTV还远远不够,他要上全国性的电视节目。正好“摩城”打算办一场纪念晚会,杰克逊本来不打算再和兄弟们一起登台演唱那些过时的老歌了,但最后盛情难却,只好答应去捧场,条件是他必须单独唱一次那首《比莉·琼》。

这首歌是《颤栗者》专辑计划推出的第二首单曲,但唱片公司并不看好它,因为这首节奏强劲的舞曲唱的居然是一个名叫比莉·琼的有点神经质的女孩以生了男人的孩子为由头骚扰对方的故事。作为一首打榜歌曲,这个主题实在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太另类了。

事实上,当初琼斯根本没打算把这首歌放进专辑里,他觉得这首歌不好听,但杰克逊特别喜欢这首歌。“一听见这首歌我就想跳舞,因为它的节奏部分是我自己在鼓机上鼓捣出来的,我特别喜欢。”他后来回忆这首歌的创作过程时说,“当初写这首歌时我非常专心,整天都在琢磨它。有一次我一边构思一边开车,车子着火了我都没发觉。”

杰克逊用鼓机做出一盘小样送给琼斯,后者几乎没有对它做任何改动。录音时杰克逊的演唱部分一气呵成,只录了一遍就OK了。但混音师却大费周折,混了91次才算满意。

“摩城”25周年晚会只给了杰克逊一首歌的机会,他想都没想,执意要唱这首《比莉·琼》。为此他花了好几个星期的时间为它编排了一组舞蹈,灵感来自洛杉矶的街舞。作为一个黑人,杰克逊当然对这种来自黑人社区的民间艺术形式很感兴趣。他虽然不太喜欢这种没有旋律的音乐,但对嘻哈舞蹈十分在意,从嘻哈小子们那里学到了很多高难度动作。在舞蹈方面杰克逊是个天才,他四肢细长,关节灵活,尤其是双肩十分窄小,非常适合快速旋转。

1983年3月25日,“摩城”的纪念晚会在洛杉矶帕萨迪纳剧院隆重上演,一大批老艺术家重回舞台,现场充满了怀旧气氛。“杰克逊五人组”再次团聚,表演了一段老歌联唱。唱完后,4个哥哥退下,偌大的舞台上只剩下迈克尔一人。只见他头戴一顶黑色礼帽,压低的帽檐遮住双眼,左手戴着白手套,上身穿了一件黑色夹克,里面是一件银色衬衣,上面缀满了闪闪发光的金属片,下身穿了一条黑色瘦腿裤,裤腿故意收短了一截,露出了白袜子和黑皮鞋。

蹦~擦~蹦~擦~蹦~擦……一阵强劲的节奏响起,杰克逊摘下那顶礼帽,往后台一扔,然后开始了一连串令人匪夷所思的舞蹈动作。台下立刻沸腾了,观众们纷纷起立鼓掌,少女们发出阵阵尖叫,顷刻间把一座富丽堂皇的礼堂变成了喧闹的迪厅。

25年后重听这首《比莉·琼》,仍然不会觉得它过时。这首歌的节奏并不快,但鼓声处理得非常干净。贝斯和弦乐伴奏也很有特点,为这首歌营造了一种神秘紧张的气氛。杰克逊的声音尖厉,充满了愤怒,就连他的表情也像是在和谁较劲,高潮部分甚至面带痛苦,但台下观众仿佛被施了魔法,一点也没觉得在如此隆重的场合演唱这样一首怪异的歌曲有什么不妥。

快到结尾时候,杰克逊突然挺直身体,像一个幽灵一般向后滑去,但脚步看起来却像是在往前走,仿佛舞台上突然出现了一个传送带,无论杰克逊如何努力向前,却还是被带向后方。台下立刻爆发出一阵尖叫,不少人张大了嘴巴忘了闭上。

“我觉得就像刚刚经历了一次地震。”著名嘻哈厂牌“绝对即兴”(Def Jam)唱片公司的老板安东尼奥·里德(Antonio Reid)回忆说,“我见过很多人做过类似的动作,但没有一个人做得像迈克尔这么好。”

“迈克尔的舞姿干净快速,洋溢着迷人的性感。”美国著名舞蹈家兼编舞者鲍勃·福斯(Bob Fosse)评价说,“也许他不是一个发明家,但他非常善于综合各种舞姿的长处。那些高难度的舞步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个人风格。迈克尔鲜明的个人风格才是他最与众不同的地方。”

确实,当这场晚会于1983年5月16日在NBC电视台播出后,4700万名电视观众立刻意识到,那个声音稚嫩的童星不见了,代替他的是一个浑身上下散发着性感的漂亮男人。但杰克逊的性感和别人不一样,无论他做出何种貌似不雅的动作,却都一点也不猥琐。因此,父母们不但自己喜欢,也不介意自己的孩子喜欢他。自那天晚上起,杰克逊就变成了一个黑白通吃,老少咸宜的明星。在他之前,似乎只有神才能做到这一点。

孩童

杰克逊登上神坛之后的第二天,美国民众纷纷涌进唱片店购买那张《颤栗者》,不到一年该专辑的销量就突破了1000万张,专辑中的9首歌有7首被做成单曲,并全部登上单曲榜的前10名。杰克逊的版税是每张唱片2.10美元,税率是当时美国歌手当中最高的。于是,杰克逊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成了全美国最富有的歌手。

杰克逊的成功带来了整个唱片业的兴旺。歌迷逛一次音像店,总会再多买几张唱片,于是《颤栗者》之后出版的唱片销量纷纷见涨。杰克逊的成功启发了很多人,美国摇滚歌手布鲁斯·斯普林斯汀模仿杰克逊的做法,从他的新唱片《生于美国》中挑选了7首歌送去电台打榜,结果这张唱片成了他演艺生涯中销量最高的一张。一位从前一直不温不火的黑人摇滚乐手“王子”模仿杰克逊的做法,投入巨资制作音乐录像,结果在MTV电视台一炮打响,风头盖过了斯普林斯汀。另一位女歌手麦当娜也模仿杰克逊的做法,在音乐录像中大胆展示自己的性魅力,结果她变成了世界公认的流行乐女神。

如今上述几位都已经成为流行乐坛的殿堂级人物,但他们谁也比不上杰克逊。他自封为“流行乐之王”,从此便再也没人敢用这个称号。后人还为杰克逊起过一个绰号,叫他“单人救援队”,因为他单枪匹马拯救了整个流行音乐市场。

“对于一家唱片公司来说,最好的事情是做出一首热门单曲。”美国A&M唱片公司老板吉尔·弗雷森(Gil Friesen)评价说,“第二好的事情是别的唱片公司做出一首热门单曲,因为唱片工业都是连在一起的,一家兴,百家兴。”

据统计,1984年美国唱片业的销售额终于首次超过了1978年的最高纪录40亿美元,达到了43.7亿美元。此后10年一直保持了旺盛的增长势头,到1994年时竟达到了惊人的120.6亿美元!其中部分原因是CD的出现刺激了消费,但杰克逊开创的造神运动肯定起到了很大作用。

作为这场造神运动的始作俑者,杰克逊一开始表现得真像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他不吸烟,很少喝酒,拒绝服用毒品,女色更是从来不近,完全不像一个在娱乐圈混的大明星。成名后他依然保持着每周禁食一天的习惯,同时继续吃素,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跳舞体型”。虽然他的舞姿越来越狂放(比如他越来越喜欢把手放在裆部),化妆却越来越女性化,性别界限越来越模糊,因此他的这些动作没有受到太多指责。他的声带也很奇怪,多年来一直没有明显改变,依然保持着鲜明的童声,极难模仿。

如果说以上这些都可以被看做“敬业”的话,那么杰克逊很快就超出了“正常”范围。比如,媒体爆料说,他为了保住自己的高音,一直在注射雌激素。为了长寿,他每天晚上都在氧气罩里睡觉。为了获得“象人”(一个因遗传病而相貌奇特的英国人)的神秘力量,他买来“象人”的遗骨,每天枕着它睡觉。

人们后来知道,这一切都不是真的。更奇怪的是,这些小道消息都是杰克逊本人透露给媒体的。

不管那些小道消息是真是假,有一点是无法隐藏的。杰克逊的外貌发生了惊人变化,他显然隆了鼻梁骨,削薄了嘴唇,甚至连皮肤也变得越来越白。

“杰克逊讨厌自己的黑人相貌,想依靠整容术把自己整成一个白人!”来自媒体的暗示很快变成了来自民众的指责,人们可以忍受一个怪僻的明星,却无法忍受一个忘本的黑人。

正当人们认为杰克逊的怪癖达到顶峰时,媒体又传出一个惊人消息:杰克逊被指控犯了娈童罪!指控来自一个曾经和杰克逊住在一起的男孩,他指责杰克逊邀请很多男孩子同住,并且经常和大家一起玩恶作剧,偷偷喝酒,浏览色情网站,甚至同床共眠。这下终于捅了马蜂窝,因为娈童是美国人最不可饶恕的一种犯罪行为。

虽然这项指控最终以庭外和解的方式了结,但美国媒体依然不依不饶。杰克逊向来不喜欢接受采访,但面对如此严厉的指控,他也终于忍不住了,接受了美国著名电视主持人奥普拉的采访,公开澄清了一些谣言。比如,他之所以显得越来越白,只是因为他得了白癜风,不得不依靠化妆品来掩盖身上的色斑。他之所以隆鼻,是因为他的鼻子受过伤,不得不进行整容手术。他和男孩子们的交往也是清白的,只是因为他喜欢孩子。

事实真相到底怎样?因为没有来自第三方证明,我们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但是,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杰克逊的一生,也许可以换另一种思路来理解他。从他6岁那年起,杰克逊就从来没有过过一天正常人的生活。他为自己的庄园起名“梦幻庄园”(Neverland),这个名字来自著名的童话人物彼得·潘,那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他的家就叫Neverland。也许,杰克逊在潜意识里一直希望自己变成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小男孩,永远享受一个孩子应有的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他的许多行为,包括搞恶作剧,养怪异宠物,随意改变自己的模样,甚至聚众浏览色情网页,对于一个十几岁的男孩来说都是很正常的。只可惜他本人早已不是那个童心未泯的孩子,公众也从来没有把他当成孩子来看待。

事实上,当公众集体讨伐杰克逊的“怪异”行为时,却都选择性地忘记了他曾经做过的好事。当年他和莱昂纳尔·里奇合写的《我们就是世界》曾经感染过很多人,并为非洲饥民募得了5000万美元的捐款。据吉尼斯世界纪录统计,杰克逊独自支持了39个慈善救助基金会,是全世界以个人名义捐助慈善事业最多的人。

“如果外星人没有找到埃利奥特,那它一定会去迈克尔家里找他玩。”电影《外星人》的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曾经这么评价杰克逊,“迈克尔是个外星人,他的老家一定是一个很有趣的地方,我希望我们都能去他的家乡住几天。”

不管后人怎样评价他,杰克逊的死都是一个悲剧。他一直试图把自己变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可以依靠整容来消除性别差异,也可以依靠化妆品来消除种族差异,但他最终没办法战胜时间。

或者也可以这样理解:他刚过50岁就离开了人间,用死亡打败了时间。

皇帝

在迈克尔之前还有两个人(乐队)可以被称作流行乐“皇帝”,一个是“猫王”,一个是“披头士”乐队。这两个皇帝都能让全场观众不停地尖声高叫,如醉如痴。

但杰克逊比他们更进了一步。

一盘80年代流行的录像带记录了如下场景:杰克逊站在舞台上一动不动,任凭台下成千上万名观众歇斯底里地狂叫。突然他用手指向观众席,一名自认为被他点到的观众立刻晕了过去。

对于现场观众而言,那是一种何等幸福的感觉!

世界流行乐坛很久没有出现像杰克逊这样令人振奋的神了,在他多年前主动摘下王冠之后,流行乐坛就再也找不出任何一个人能够顶替他的位置。

如今乐坛流行平民偶像,最热门的音乐节目不再是巨星演唱会,而是平民选秀。最红的歌手不再是那些摇滚明星,而是苏珊大妈。我们以为一个理性的世界不再需要神,但杰克逊之死再一次提醒我们,也许这个世界真的需要一个超凡脱俗的偶像。

就在杰克逊去世前,他刚刚宣布要在英国复出,地点选在伦敦一座能够容纳两万人的O2体育馆,结果50场演唱会的门票迅速售罄,令主办方目瞪口呆。杰克逊去世之后,来自全世界的歌迷纷纷自发举行各种悼念活动,上网表达哀思的网民更是造成了很多大网站相继瘫痪。

歌迷们依然需要一个神。

杰克逊生前一共卖掉了7.5亿张唱片,其中《颤栗者》更是卖出了1.04亿张拷贝,是当仁不让的专辑销量冠军。相比之下,2008年的唱片销量世界冠军的成绩是300万张,不到《颤栗者》的一个零头。杰克逊去世后,负责主办英国演唱会的AEG公司至少赔了2000万美元,光是退票费就高达8500万美元。亚马逊网站的专辑销售榜前25名当中有18名都被杰克逊的CD和DVD所占据,销售额占到该网站总销售额的60%。(来自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MV:被迈克尔·杰克逊推向巅峰的发明
迈克尔·杰克逊的十张经典唱片
“美国音乐天皇”迈克尔·杰克逊亲笔签名《THRILLER》黑胶唱片
[Thriller]Michael Jackson母带音频,无损音乐,发烧音乐,HiFi
“美国音乐天皇”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亲笔签名《THRILLER》黑胶唱片
狗狗网页搜索-杰克逊1995mtv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