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书房——中国人的精神栖息地!

  说起书房,就不能不提中国的“士”。自孔子算起,中国士的传统至少已延续了两千五百年。“士”既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知识分子,也不同于西方的贵族或上流社会。他们不受仕与不仕的约束,也非某一术业专攻的学者,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独立的精神和不可逾越的道德操守。他们无论顺达或坎坷,贫穷或富贵,皆怀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的生活理想,作为士应该刚强有毅力,因为肩负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故重任在身;至死不休,不也遥远吗?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创新自始至终都是“士”的中心任务。中国士文化始终对中国文人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书房自然成为文人的精神生活空间和人格修炼场所。


  过去,文人把书房也叫做书斋,斋是什么意思?《说文》:斋,戒洁也,是指祭祀前或举行典礼前要清心洁身,沐浴、素食数日,内心虔敬,外示安仪。后来文人就把藏书读书、修身养心之地称作书斋。在以后的建筑布局也讲究“气藏而致敛,有使人肃然斋敬之义,盖藏修密处之地”,聚气而足以敛神,令人有肃然起敬之意,由于为藏修密处,所以其建筑形式多不高大显露。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斋容纳进了更多的文人生活方式,象征了自己的精神栖息地。


  我的曾祖,关中大儒牛蓝川先生写过这样一句诗,“炎凉不到神仙府,出入只须上下阶。欲问天心何处是,春风常在读书斋”。天心即位天道,书斋就是做学位、体悟大道之地。所以,中国文人的书房、书斋早已不仅仅是藏书,更是传承历代祖先对于生活的体验方式,是对自然和社会、文化、艺术的体验方式,是主人修身养性、关照内心、陶冶性情的空间,又是可在其中集器品物,甚至卧游天地。

  文化并非符号,书房器物和文人雅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要义与高度。中国书房就是一个以藏书、书房家具、文房四宝、文玩清供等构成的建筑空间,成为文化的集中展示和进学之地,也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小型生态环境。书房虽小,但讲究甚大。它具有主人的性格,带着主人的情感和个性的烙印,从书房名号、整体布局到每一件器物、每个陈设的细节都可以看出主人真实的性情和学识修养的沉淀。在书房里,与三五知己、十数友朋,或焚香听琴、或赋诗作画、或品茗清谈、或赏玩器物,人间清旷之乐,莫不如此。书房因文人的雅集生活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可惜的是,中国书房文化与我们渐行渐远,直至隔绝。或许是孤陋寡闻吧,以至于在我的周围已然找不到真正韵味十足的中国书房了。见过藏书满架,甚至地上堆放的都是,但仅能称之为书库;也见过红木家具堆砌起来的所谓书房,真是富贵逼人,但已和中国文人的平淡天真、雅洁远逸之风相去甚远。当我们徜徉在大街小巷的茶楼、会所,尽管也是极尽中国风格设计之功力,但总还不是自己的私享之处,更无法能体现自我个性和文化追求。

  刘禹锡说的好,“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们纵不能栖居山林,但即使混迹世俗都市,在充满浮躁的当下,最好也有至少一丈大小的书房:雅致清丽,不求奢华,但求简约,确有意境。绿竹奇石,案头清供,丝竹萦绕,可以玄想清谈,坐禅读书,即使无价值不菲的传世藏品、器物、家具,也岂不快意逍遥,自有一番自家风光。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体现,没有片刻离开,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忙忙碌碌的人们,常常感叹没有时间或有一闲适之地让自己静下心来,用心体悟生活和工作中的种种细节与经历。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都流淌着中国式生活方式的文化因子,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最终还是会回归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听朋友说,穿上布鞋、对襟褂子就感到浑身血脉通畅;看着案头摆放的文房器物,也觉得赏心悦目。尽此种种,不容繁述。且不说能否体悟大道,至少可以是让自己释放压力、放慢节奏、安住当下,享受生活,活出自己的一方精神净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缕书香压百香,看中国古典书房》
小器大雅 | 紫砂文房
方圆之间,与远在心里的知己对话
园林文化:书房
中国历史: 十大文人书斋联
书房取名不求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