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恩未报常愧怍 椎心泣血恨不及 ——回忆我的母亲(一) 文/安徽怀远 商宝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每天走过校园西南角,早已习以为常。前两天傍晚走过的时候,风中送来馥郁的香气,让人精神一振——原来是围墙里面那几株桂花开了!

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桂花虽小,花色淡黄素雅,清可绝尘,花香浓郁醉人,香能远溢。在古代,仲秋时节,夜静月圆,丛桂怒放,花香扑鼻,人们都会结伴赏桂花、喝桂花酒、吃桂花糕。桂花也因而成为诗词妙手竞相吟咏的对象,唐代王绩、白居易,宋代黄庭坚、吴文英等等名家诗作中都留下了桂花的倩影和芳香。宋朝才女李清照“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①仅仅十四个字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将桂花的美表达地淋漓尽致,遂成千古名句。

这如诗如画的美好景物,对我来说却别是一段椎心泣血的记忆:勤劳、辛苦一生的母亲就是在那样一个硕果累累的丰收季节、那样一个花好月圆的静谧夜晚,永远告别了和她相濡以沫半生的老伴,永远告别了她千辛万苦养育成人的儿女,永远告别了她的孙子重孙,永远告别了这一块生她养她的土地,永远告别了这个既曾经带给她苦难也曾经带给她幸福的世界。

那是公历二〇〇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农历壬午年八月十九日。

那一年,我三十五岁,母亲七十八岁。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②。不知不觉之间,母亲去世已经十七个年头了!几度风雨,几度春秋。校园西南角的桂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母亲坟头上的野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但我对母亲的记忆却依然清晰如昨,对母亲的怀念却与日俱增。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农村有一句俗语,叫“四十三岁生子棺材钉”,大概是说妇女四十三岁生孩子不吉利(长大之后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句俗语,我觉得应该解释为高龄妇女怀孕生子危险大,比较符合科学道理)。我出生那年,母亲四十三岁。虽然有“四十三岁生子棺材钉”这一说法,但父母并没有一点点歧视我,相反我还得到了父母更多的偏爱、哥姐更多的照顾。对父母来说,大概因为是“老来得子”的缘故吧?从父亲给我起的学名“商宝”便可见一斑!

不管父母如何偏爱、哥姐如何照顾,可是现实摆在那里:爷爷、奶奶去世得早,父亲要上班,哥姐要上学。为了挣工分,母亲每天操持家务的同时还要每天参加生产队干活挣工分——我也就只能像个尾巴似的成天跟在母亲身后。

记得也是一年秋收时候,生产队到“徐家后”或者“大稻田”(和“徐家后”均为地名,中间只隔一条东西向的生产路)干活——砍小秫秫(学名高粱):男劳力用粪铲把小秫秫秸砍倒,放成整齐的一排,妇女们则负责用镰刀(只用刀头,并不带木把的)把小秫秫头(高粱穗子)斩下来,然后选择小一些的小秫秫秸拧一下当作绳索将小秫秫头捆成捆。

看着那蓝天下面的小秫秫地,绿色的秸秆头顶着火红穗子,一眼望不到尽头。那一排排砍倒的秫秸,通身绿色,一头红色,码放得整整齐齐。那一捆捆的火红的小秫秫头,用绿色的秫秸捆起来,也堆放得井然有序: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我在地里自顾自地跑来跑去,也不管耽误不耽误大人们做活。

俗话说“夏天的天气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没有想到秋天的天气也变化得那么快!刚刚还晴空万里,转瞬之间蓝天尽头就卷起了乌云,还不停地翻滚着,宛如千军万马向我们这边压过来。

母亲匆匆地把手头的活做完,就请假带我提前回家。母亲先是拉着我的手,三步并作两步地往家赶。可是紧赶慢赶,大概还没有走到“大洼的”(地名)的时候,雨就下起来了!俗话说“秋风冷,秋雨凉”“一场秋雨一场寒”,豆粒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打在我们母子身上,母亲顾不得自已,却脱下外衣给我顶在头上,拉着我小跑着继续往家赶。雨越下越大,路越来越泥泞,一步一滑甚至一步三滑。大概是快跑到“李塘”(地名)的时候,即使是母亲拉着我跑,我也是实在跑不动了。就在这个时候,母亲毫不犹豫地蹲下,让我趴到她背上,背起我就往家跑。(长大后回想起来,李塘虽然已经离家不远了,可也有一里多地啊!)

那是幼年时期天真幼稚的我对母亲最深刻的一段记忆。

那一年,我不满八岁,母亲五十岁左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高粱情丝
难忘家乡青纱帐
散文:蝈蝈声声
山东临沂 / 薛清文 【散文】/《沂蒙民俗-盖垫子》
俗语小识︱卖不掉的秫秸个子
故园往事(41):砍高粱(许广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