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一节 儿歌

第一节 儿歌

一、儿歌的含义和特征
   儿歌是采用韵语形式、适合于低幼儿童聆听吟唱的简短的“歌谣体”诗歌。在古代,儿歌一般被称为“童谣”,某些文献资料所说的“婴儿谣”、“小儿语”、“儿童谣”、“儒子歌”等,都属于儿歌的范畴。传统的儿歌最初是在民间口头流传的歌谣,后来,这些歌谣被人们收集整理,才有了文字的记载。因此可以说,儿歌是一种最普遍的口头文学样式,也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从其创作主体来看,儿歌的作者有两种人,一是母亲或其他成年人,二是儿童自己。作为一种独立的儿童文学体裁,儿歌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它固有的特性。
(一)强调听觉,重音韵节奏
   孩子天生喜欢唱歌。婴幼儿听觉发展较快,对声音异常敏感且有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识别能力,因此,他们对音乐性强的韵语特别喜爱。而儿歌非常重视韵律节奏,其诗句中语音的强弱、长短和轻重有规律地交替,以及诗句的押韵和停顿都是构成儿歌音韵节奏的重要因素,也因之而使儿歌具有了鲜明的音乐性。
   一般来说,儿歌的节奏更多地反映在由诗句的停顿而构成的节拍上。儿歌常见的节拍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节拍字数一致,如薛卫民的《公鸡和芝麻》;二是节拍一致字数不一致,如传统儿歌《端豆花》;三是节拍不固定,如郑春华的《吹泡泡》。由于接受者和创作者都喜爱杂言句式的作品,因此节拍不固定的儿歌较多,而其节拍则根据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
   押韵是构成儿歌音韵美的重要方面。因此,儿歌重视在某些句子的末尾一个字上有规律地落音一致,形成押韵。这种韵律的去而复返、奇偶相谐和前呼后应,也会使儿歌产生鲜明的节奏感,从而收到特殊的听觉效果。当然,儿歌的押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变化的。儿歌的押韵一般有四种情况:一是句句押韵。这种押韵较规矩,容易上口,吟唱起来悦耳动听。其缺点是用韵范围较窄,句式变化不大,显得较为呆板。二是隔句押韵,即每逢双句押韵,首句则可押韵可不押韵。这种押韵方法限制较少,用词造句较为方便,比句句押韵容易掌握,因而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押韵方式。三是在儿歌的表述中不断变换韵脚,多用在“连锁调”的押韵上。一般每两句换一个韵脚,用韵灵活方便,错落有致,便于吟唱。四是用同一个字押韵,称“一字韵”,一般用于字头歌形式。这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句句押韵方式,作品通篇都用同一个字作为韵脚。这种韵脚又有三种情况:其一是用子、头、手等押韵,这与汉语词汇中以“子”、“头”等为词素构成的词较多这一特点分不开。其二是诗句末字儿化,使诗句落音相近,形成特殊的“一字韵”。其三是用“了”、“喽”、“啦”等语气词为韵脚,别有风味。一字韵儿歌一般以所用的“一字韵”作为篇名,如“子字歌”、“头字歌”、“手字歌”等。
(二)单纯浅显,易记易唱
   儿歌以低幼儿童为读者对象。幼儿心理发展的特征决定了其“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因而他们靠意志力保持注意的程度较低,不能将其注意有选择地集中在某一事物上。从这个意义上看,篇幅短小、结构单纯、通俗易懂、易记易唱便成了儿歌的特征。同时,为便于孩子记忆掌握,儿歌的内容不能复杂,而应该简单明了,平实明白。例如传统儿歌《排排坐》:“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弟弟睡了留一个”。整首儿歌仅用了19个字,篇幅短;每句只有三个字,旬式简单,内容浅显;仅用两句话,就简单明了地展示出小朋友分果、吃果,团结友爱的活动过程。幼儿读之不难,且极易记住。
(三)歌戏互补,富于情趣
   幼儿的主导活动是游戏,他们往往通过游戏来了解、熟悉和认识周围事物。而群体的游戏活动,需要有能够统一幼儿动作、吸引其注意力的有节奏的口令,用富于韵律性的语言来揭示游戏的内容,以增加儿童对游戏的兴趣。这种口令和韵律性语言就是儿歌。因此,讲究和追求动态的游戏性,将游戏与儿歌相结合,实现歌与戏的互补便成了儿歌的一个明显特征。
   儿歌歌戏互补的特性有着增强作品趣味性和幽默感的作用。幼儿的游戏在某种意义上有着很强的表演性。在表演中吟唱,演唱互动,势必更显其趣。例如柯岩的《坐火车》,写小朋友们把小板凳摆成一排,当作火车,模仿开火车。有扮司机的,有扮乘务员的,有扮抱娃娃的“妈妈”,有扮牵小熊的乘客的。火车“轰隆隆隆,轰隆隆隆,呜!呜!”呜叫着穿大山,过大河,到车站下车,收车票喊乘客,热闹无比。这分明是一个与儿童心理相适应的,让孩子在模仿中学习生活的“模仿游戏”。孩子完全可以在欢快的游戏中一边念儿歌,一边“开火车”,既得到语言的训练,获得吟唱的快感,又获得游戏的愉悦和乐趣。同样,一些儿歌的特殊形式如绕口令、连锁调、字头歌、颠倒歌等一经和游戏结合,也会在天然谐趣之中显出幽默,使儿歌的趣昧性更为突出。
   总之,儿歌有着很明显的游戏成分,可以说是一种锻炼孩子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游戏歌”。如“摇篮曲”有不少其实是母亲逗弄孩子时,即兴吟唱的“逗乐歌”;“谜语歌”则是伴随孩子在玩猜谜语游戏时互相念唱;此外如“故事歌”、“对数谣”则是在进行讲故事游戏时,由孩子们互相传唱,或是在配合孩子们玩对花游戏时,一边玩一边念唱,它们都不同程度地伴随着儿童的游戏,是歌戏互补的最好见证。

二、儿歌的一般艺术形式
   从外在形式来看,儿歌的篇幅没有长短的规定,但由于儿歌的特定对象是年龄较小的孩子,所以其篇幅一般不宜过长。在结构上,儿歌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形式,可分节,也可不分;可用二言句式、三言句式、四言句式和五言句式,也可用六言句式、七言句式和杂言句式,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结构形态。
   儿歌就其分节而言,通常情况下,一般有一节式、两节式和多节式几种情况。一节式儿歌,内容单纯,篇幅也比较短小,具有一气呵成之感。在句式上,一节式儿歌大多数由偶数诗句组成,也有一些由奇数诗句组成。而对偶数诗句抑或是奇数诗句的采用,则要取决于儿歌内容表达的需要,其原则是意到文止,不可画蛇添足。
   儿歌的全部内容分两节表达,构成两节式儿歌。这类作品常采用对比或反复的修辞手法来连接上下两节的内容,使其浑然一体,且活泼有致。例如张铁苏的《没耳朵变尖耳朵》,即采用对比的手法,而刘饶民的《海水》则是运用反复手法。对比和反复手法形成了儿歌两节之间的前后呼应,它们既能使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得到充分的表达,又保证了作品结构的严谨。
   凡三节以上的儿歌,就可以称为多节式儿歌。其结构比较自由,可长可短,适用于表达内容较丰富的儿歌。例如张继楼的《小蚱蜢》,即属多节式儿歌形式。
   儿歌就其句式而言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二言旬式的儿歌,诗句全由两个字构成。这是儿歌最古老的句式,至今仍为儿歌作家所用,例如胡木仁的《娃娃长了》。三言句式的儿歌,诗句全由三个字构成,这也是儿歌最古老的句式之一,李先轶的《看月亮》用的就是此种句式。曾经在诗歌中盛行的全由四字构成的四言句式,也是儿歌的常见形式,张峰德的《小鸭说大话》即属此类。诗句全由五个字和七个字构成的五言句式和七言句式,在儿歌中的运用较为广泛,如刘饶民的《海水》属七言句式,而杨子枕的《大轮船》则属五言句式。诗句全由六个字构成的六言句式,在诗歌中用得较少,但在儿歌中却不少见,传统儿歌《板凳歪》便是一例。以各种句式的综合运用为特征的杂言句式,是儿歌中运用最广的句式,这种句式不受字数的限制,自由灵活,很受广大作者特别是初学写作者的喜爱,张继楼的《小蚱蜢》就属此类儿歌。值得一提的是,《小蚱蜢》所用的三三七句式,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杂言句式,一般采用多节式的形式。它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逐渐定型,其特点是每节由三句构成,每节第一、二句为三言句,第三句为七言句。其中二、四句押韵,首句用韵自由。由于句式的有规律变化,杂言句式的儿歌表现出较强的节奏。
   儿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多样的,常见的有夸张、摹状、回环、设问、反复、比喻、比拟、对比、顶针等。

三、儿歌的特殊艺术形式
   儿歌除一般的艺术形式外,还有许多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优胜劣汰而形成的特殊形式,现就主要的几种分别介绍如下:
(一)摇篮歌
   摇篮歌又称摇篮曲、催眠曲、抚儿歌,指哄孩子睡觉时由母亲或其他成人吟唱的儿歌形式。
摇篮歌所表达的感情较为朴素,其内容一般有母亲对孩子的爱抚和安慰、有父母对孩子命运前途的祝福等。在艺术传达上,摇篮歌具有内容通俗浅显,形象生动优美,结构严谨自然,节奏柔和舒缓,语言柔美流畅等特点。它对孩子的作用在“声”而不在“义”,通过柔和舒缓的吟唱给孩子们最早的美的熏陶。例如黄庆云的《摇篮》:“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浪花轻轻摇,/鱼宝宝睡着了。/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歌儿轻轻唱,/小宝宝睡着了。”作品分四个层次,从蓝天、大海、花园、妈妈的手四方面层层吟诵,舒缓的节奏,传达出温馨、恬静之美,生动地表现了母亲对孩子亲切的关怀和温存的爱抚,是从母亲美丽的心灵中自然流淌出来的心声。
(二)问答歌
   问答歌又称对歌、盘歌、猜谜调,是指以设问作答的方式,引导孩子认识事物或一定道理的传统儿歌形式。孩子诵读问答歌,能引起他们的思考、联想,从而得到知识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有问有答是问答歌的基本特点。例如广西传统儿歌《谁会飞》:“谁会飞?/鸟会飞。/鸟儿怎样飞?/扑扑翅膀去又回。/谁会跑?/马会跑。/马儿怎样跑?/四脚离地身不摇。/谁会游?/鱼会游。/鱼儿怎样游?/摇摇尾巴调调头。/谁会爬?/虫会爬。/虫儿怎样爬?/许多脚儿慢慢爬。”再如唐鲁峰的《谁的耳朵》:“谁的耳朵长?/谁的耳朵短?/谁的耳朵遮着脸?/驴的耳朵长,/马的耳朵短,/象的耳朵遮着脸。/谁的耳朵尖?/谁的耳朵圆?/谁的耳朵听得远?/猫的耳朵尖,/猴的耳朵圆,/狗的耳朵听得远。”这两首儿歌,前者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以有问必答的形式分别道出不同事物的特征;后者采用连问再答的形式,以一组问引出一组答,并以此介绍不同的事物,从而引导孩子在比较中了解事物,培养他们观察和分辨事物的能力。为了便于孩子把握,连问再答式的问答歌对问答的设计一般不超过四组,即每首儿歌最多不超过四组问四组答。
(三)连锁调
   连锁调又称连珠体、连环体、连句、衔尾式,是一种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结构诗文的传统儿歌形式。
   “顶针续麻”是连锁调在修辞上的特点,即前一句诗(有的作品是上一节)末尾一词作为后一句诗(有的作品是下一节)的开头,“中途换韵”、“随韵黏合”是其在押韵方面的特点,即每个层次换了一个韵脚。而“无意味之意味”则是其主题表现方面的特点。例如在西南地区流传的《三国刘备打草鞋》便是最能体现连锁调上述特点的作品:“来来来,/三国刘备打草鞋,/草鞋打给苏妲己。/苏妲己的脸又红,/一打打到赵子龙。/赵子龙的本领高,/一打打到高老幺。/高老幺的镰刀快,/一杀杀到猪八戒。/猪八戒的嘴嘴长,/揪起两个耳朵晒太阳。”这首儿歌,由每个层次的上句起韵,并由此韵引出下句。下句和上句在内容上没有逻辑联系,但却押韵,靠押韵把内容上无关联的两个句子粘在一起。这种随句黏合,中途换韵的艺术处理,使儿歌在内容的表现上显示出跳跃性特点。
(四)颠倒歌
   颠倒歌也称稀奇歌、滑稽歌、古怪歌、反唱歌,指使用夸张手法,故意颠倒地描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某些事物和现象的情状,达到以表面的荒诞揭示事物本相和实质的目的的传统儿歌形式。
颠倒歌可以放松情绪,使儿童在快乐的笑声中获得丰富的想像力和幽默感,也可以增强儿童的识别能力,锻炼他们从反面来联系和思考问题的逆向思维能力。
例如河南传统儿歌《小槐树》:“小槐树,/结樱桃,/杨柳树上结辣椒,/吹着鼓,/打着号,/拉着大车抬着轿。/蝇子踢死驴,/蚂蚁踩塌桥。/木头沉了底,/石头水中飘。/小鸡叼个饿老雕,/小老鼠拉个大狸猫。/你说好笑不好笑?”作品想像丰富、夸张大胆,故意颠倒和混淆了各种事物之间的正常关系和顺序,不仅把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和现象,通过丰富的想像渲染得活灵活现,而且带着一种滑稽诙谐和荒诞不经的味道。
(五)数数歌
   数数歌指将数字和形象结合,通过数数吟唱,以帮助儿童认识数的儿歌。
   数数歌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以简单的序列数字排列而成,如传统儿歌《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到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到十七,/十八和十九,/二十、二十一。”;有的表现出比较突出的情节,如樊发稼的《答算题》:“一二三四五六七,/七个孩子答算题。/七张白纸桌上摆,/七只小手握铅笔。/七双眼睛闪闪亮,/七颗心儿一样细。/七份答卷交老师,/七张小脸笑眯眯。/几个小孩答对了?/一二三四五六七。”;有的以介绍知识为特征,如赵术华的《十条腿》:“小黑鸡,/两条腿,/大黄牛,/四条腿,/蜻蜓六条腿,/蜘蛛八条腿,/螃蟹十条腿,/蚯蚓、鳝鱼没有腿。”;有的反映倍数
的概念,如四川传统儿歌《数蛤蟆》:“一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有的带着加减计算知识,例如孙华文的《数学歌》:“四加三,/等于七,/六减五,/等于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个手指头,/小小计算机。”;有的运用比喻来表现数字的形象,如郭明志的《数数歌》:“‘1’像铅笔细长条,/‘2’像鸭子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随风飘,/
‘5’像秤钩来卖菜,/‘6’像豆芽咧嘴笑,/‘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遭,/‘9’像勺子能吃饭,/‘0’像鸡蛋做蛋糕。”;还有的带着量词,如王晨湖的《量词歌》:“一头牛,/两匹马,/三条鲤鱼四只鸭,/五本书,/六支笔,/七棵果树八朵花,/九架飞机十辆车,/量词千万别说差,/小朋友,/试一试,/互相调换就要闹笑话。”
数数歌的特征是必须有数的排列,无论横着排列、竖着排列、顺着排列、倒着排列、斜着排列都行,这是识别数数歌的主要标志。
(六)绕口令
   绕口令也称急口令或拗口令,指有意用许多双声、叠韵词语和发音相近的字词来组成具有简单意义和浓郁韵昧的传统儿歌形式。
   绕口令之所以将许多近似的双声、叠韵词语组织在一起,或者把发音相同、相近的词语集合在一起,是为了造成拗口的朗读难度,其目的是以特殊的语言结构帮助儿童训练口齿,活跃思维,并使儿童获得游戏的愉悦。例如河南传统儿歌《后门有个盆》:“后门有个盆,/盆里有个瓶,/忽听丁当一声响,/不知是盆碰瓶,/也不知是瓶碰盆。”这里,盆、碰、瓶三个词声母相同,且都是双唇音,将其放在一起,让儿童在急切之中念唱是十分拗口的。要想念得准确,会有较大难度。但它的双声和叠韵又能造成相应的趣味性。儿童在其趣味的诱使下一旦熟读成诵,对其口齿的训练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
(七)时序歌
   时序歌,也称时令歌,指用优美的韵律来引导儿童根据时序的变化去初步认识、了解自然现象的传统儿歌形式。
时序歌一般按照四季或十二个月等的顺序,来帮助儿童观察大自然,认识不同时节的不同景物、农事活动以及其他有时间特征的事物。其时序的表现一般有几种情况:一是春、夏、秋、冬的季节
顺序,二是十二个月顺序,三是二十四节气顺序,四是一日顺序。其内容一般是介绍蔬菜、水果、花卉知识,或农事活动、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活动。时序歌依照“时序”描述事物时,也对各类知识作概括的介绍。例如内蒙古传统儿歌《十二月菜》:“一月菠菜刚发青,/二月出土羊角葱。/三月芹菜出了土,/四月韭菜嫩青青。/五月黄瓜大街卖,/六月茄子紫英英。/七月葫芦弯似弓,/八月辣椒满树红。/九月大瓜面又甜,/十月萝卜瓷丁丁。/十一月白菜家家有,/十二月蒜苗水灵灵。”就是以十二个月为顺序分别介绍蔬菜的知识。
   除了以上介绍的各种形式外,儿歌中还有谜语歌、字头歌、逗乐歌、游戏歌、拼音歌、对数谣、故事歌、物象歌、风俗谣、十字令、连锁问答调等特殊形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儿歌的分类及其特殊艺术形式
怎样才能写好五律和五绝的诗?
0-1岁宝宝启蒙资料大合集
儿童早教育儿歌
《艺林指月》(文艺鉴赏集)(1)
儿歌大全100首 洗手歌 儿童歌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