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铁姑娘”孙龙珍:牺牲时身怀六甲,牺牲后44万亩争议区归属中国

自我保全与勇于担当间应当如何抉择,这个问题从古至今都拷问着无数人的内心。“铁姑娘”孙龙珍用年轻的生命,给出了响彻历史长廊的铿锵回答:在责任与担当面前,个人不足挂齿。

她在条件艰苦的边疆辛勤奉献,甚至不顾六个月身孕,在无辜牧民在被苏军绑架时,牢记自己的民兵职责,义无反顾地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人。

纵然牺牲在血泊中,她的英勇事迹却影响着戍边战士,鼓舞着他们保护民众、守卫疆土,最终收复44万亩争议区域。

直到今日,孙龙珍墓依然与边疆作伴,哨所边的小白杨为她挺立,“民兵班”也被更名为“孙龙珍民兵班”,受她的精神影响,一代代如孙龙珍般坚毅、勇敢的姑娘们前仆后继,如前辈般戍边屯垦,驻扎在这片染血的传奇土壤上,传承着龙珍精神。

01 响应党的号召,铁姑娘积极戍边

孙龙珍出生于气候温和的江苏,常将浓黑的长发编成两条辫子,搭在两边肩膀上,看上去安静寡言。

但这看似内敛的姑娘却是实打实的“铁姑娘”,年仅19岁的她,积极响应党的“支援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号召,无畏地迎着西北的风沙,一路抵达新疆,被编入兵工团。

她不在意工作的繁重,哪怕是干熬硝炉、砸矿石,正值佳年的她时常大汗淋漓、灰头土脸,她都毫无怨言,样样争先,积极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

到1962年,她还主动要求参加代耕、代牧、代管的“三代”工作队,负责看管放养牛羊。

江南没有边疆的旷野和呼啸的风,也没有令人汗如雨下的高温与干冷的寒冬,孙龙珍却很快地适应了艰苦的环境。无论是雨雪冰霜还是曝晒,她都从不怠工,努力做好这项从未做过的工作,爬山趟河,驯服牛羊。即便是磨破脚、摔了跤,她都只是咬咬牙、拍拍灰土。

她认真履职,任劳任怨地保护着牧民的财产,甚至把他人的财产看得比自己的更重要。

02 不顾身孕,勇于营救同胞

“张成山被抓了,快去救人!”这呼声骤然在孙龙珍耳边炸响,打破了常规的生活。

她毫不迟疑地抓起铁锹,就要跟随战友们冲出去。当时边境不稳定,中苏之间时常有摩擦,张成山在放牧时一时不察进入了所谓的争议区,被苏军强行抓走。

孙龙珍怀孕六个月,早已显怀,挺着肚子就朝外走。小姑子于志兰考虑到她身怀有孕,阻拦她、要替她去。而孙龙珍却神色坚毅,牢记自己职责,不顾自身安危,以“我是民兵”坚定地回绝。

此时中苏间装备差距明显,苏军们早就设下埋伏、准备好武器,在孙龙珍等人冲向事发地的途中,胡乱开枪射击群众。子弹扫得灌木树枝直晃,也穿入孙龙珍的肚子,鲜血淌出,浇灌在夜色下的草地上。

在枪声与队友的哭声中,初成形的胎儿尚未睁眼窥见人间,就同母亲一并将生命奉献给了疆土。

1969年,年仅29岁的孙龙珍,将自己永远留在了这片充斥着她的热爱与奋斗的土地上。

孙龙珍的牺牲进一步点燃了战士们的愤怒与血性,他们不怕牺牲,坚决捍卫国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与苏军抗争到底、决不在这片染了同胞鲜血的土地上妥协。

03 事迹流传,44万亩争议区域终回归

自孙龙珍牺牲后,中苏边境问题仍然未得到解决,但是她的事迹却陪伴着后来的戍边战士。战士们一边在危险中守卫国土,一边征服恶劣的地质开荒种地。

一位战士回家探亲,将这些故事讲与母亲听,其母热泪盈眶,把自己培育的小白杨树苗交给儿子,让他带回哨所。

哨所位于中哈边界,土地贫瘠、干涸,植物很难生长。战士们只能把自己的用水挤出来浇灌树苗,悉心培育,终于有一株小白杨存活下来,扎根于这片荒芜的土地上,至今也与孙龙珍的墓作伴。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阎维文的歌声唱响全国,将孙龙珍的精神远远传播,激荡在每个人的心中。

在人民对国土收复的殷切期盼中,在遥远的边防线上,战士们英勇抗争,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在2003年,这片44万亩的争议区域经过勘界确认,归属中国。

痛失妻子的孙龙珍丈夫、痛失母亲的年幼女儿,终于见证到了这一天。自孙龙珍牺牲后,他们忍耐着痛苦,一直留在她长眠之地。丈夫继续坚守山区、两个女儿也定居在了新疆。

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哨所不再像当初那样简陋破败,这片原本萧索的土地上终于生长出缀满枝头的花。蓝天白云之下,小白杨哨所的五星红旗将永远迎风飘扬。

04 龙珍精神永流传

迄今,孙龙珍已经牺牲五十多年,她的精神却被一代又一代人传承。年轻鲜活的姑娘们不怕艰难险阻,积极戍边,迎着烈日操练、开垦荒地、种植蔬菜。她们以挺拔的身姿站在边防线上,她们就是“孙龙珍民兵班”的、受孙龙珍精神滋养的后代。

此外,孙龙珍敢于担当、不畏牺牲的英勇事迹也被留存在陈列馆中,为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她的名字命名的龙珍路、龙珍公园等也将永远纪念着她。她用小小的身躯,挺直民兵应有的脊梁,撑起了戍边战士的尊严。

少年人们也为龙珍精神动容,在其的鼓舞下,他们方能成长为更有担当、更知奉献的新青年们,才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将希望寄托于他们身上。

主席同志高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在个人的自我保全与更崇高的牺牲中如何抉择,孙龙珍从未被这个问题困扰过。从她年少时主动背井离乡,自温软江南奔向西北大漠起,她的奉献之路似乎就已被奠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勇斗苏军的“铁姑娘”,29岁身怀六甲牺牲,14年后一首歌红遍全国
兵团女军垦战士,为保卫国土,成为边境斗争的第一位女革命烈士
用生命捍卫中国疆土的孕妇,293平方公里,侵略者分毫都没抢走
走进新疆小白杨哨所 扎根边疆
“小白杨”源于真实感人的故事,你造吗?
【浩然文学:陈定方专栏(湖北)】诗歌: 小白杨背后的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