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忘当初少年时——别人的生活

微博上有一个段子,说的是梁朝伟喂鸽子:“看报道说,梁朝伟有时闲着闷了,会临时中午去机场,随便赶上哪班就搭上哪班机,比如飞到伦敦,独自蹲在广场上喂一下午鸽子,不发一语,当晚再飞回香港,当没事发生过,突然觉得这TM才叫生活。”这个段子被转发和评论了无数次,甚至衍生出许多种“生活体”。我觉得这个事很有意思,人们对它的热情表明,似乎每个人都在向往着另一种生活。

我们确实太经常说这样一句话了:那才是我想要的生活。虽然每个人的“那儿”不同,但大家都觉得有一个美好的“那儿”,才是自己的理想国。它几乎是缠绕了大部分人一辈子的问题,我们就是怀着不满和期待走完了一生,这到底是可笑还是可悲?如果那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现在过的日子又算什么?是别人的生活?我们过了一辈子别人的生活?

我不认识富人,不知道那些已经无需辛苦上班的人怎么活着,又怎么看待活着,但我想,他们也未必就真的满意自己的生活。物质上他什么都不缺,可能精神上空虚;物质和精神也什么都不缺,可能偏偏得不到所爱的人;如果爱的人也有……我总以为人是不可能真正满足的,所谓欲壑难填,人就是那个在烧红的烙铁上站立的物种,不停地跳,以为跳起来、跳到别处会不那么痛,但很快就又落下来。以至于,别人的生活成了一种想象的生活。

……去年的早些时候,一个女孩在微博上直播自己的自杀,让人们唏嘘感慨,深受触动。有人甚至把她的微博整理出来,看做是一个绝望女孩的死亡诗歌,于是我们从中看到了和自己相关的悲剧。可是,在此之前,有谁会知道她内心所经历的痛苦呢?不要说我们这些素不相识的网友,那些和她认识甚至是熟识的人,又有谁注意到这些?注意到的又有谁会觉得她的痛苦也可能是自己的?

于是文学是多么的重要,只有通过这个世界才能从内心把别人的生活和我们自己连接起来。看《安娜卡列尼娜》,安娜绝望地卧轨时,仿佛也是我们的绝望;看《城堡》,土地测量员K始终被拒绝进入专门为他而设的门时,他的荒诞也是我们的荒诞;看《罪与罚》时,穷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所经历的屈辱和罪责也仿佛是我们的……总之,总会有一本书和你相关,总有一个人物是你在文学世界的孪生人。但在现实里,我们从来难以和一个卧轨的人、一个绝望的人、一个屈辱的人感同身受,我们不能从他的行动和形象上去理解他,这是活着的幸运,也是生存的可悲。

——刘汀《别人的生活》

近两年各种杂志上频现驴友穷游世界冒险珠峰南极的故事,有一位作者写了一篇小文,说他不时听到身边有“周游世界”的声音,似乎手里的日子已经被过的乱七八糟面目全非,非远游不足以发现生活中原来尚有美好,不足以排遣身边生活的污浊。他于是感慨,为什么一定要远走才能发现美好呢?为什么别人的生活就一定是值得追求值得歆羡呢?这是一个太过喧哗的时代,那些与世界、冒险、挑战扯上关联的事似乎不用深思就能引人无限遐想,是青春的,是励志的,是激荡人心的。我承认这类事件这类文字对心灵的作用,可我只是想我们能不能不总是因为别人的生活给我们励志,能不能更多从自己身边的生活中抽丝剥茧找到自我立志的力量,能不能化别人之被动为自己之主动?对每一个平凡的不足以周游世界的大多数生命个体而言,有时候最难的事反倒是随遇而安,不浮躁不空虚,安心踏实努力,与生活面对面。这本书就是平凡生命个体的普通故事,却是耐看有力的。

 

 

有一次,中午,我吃过午饭往单位走,路过旁边的中学。我看见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子,手里拎着一叠小广告,走几步就贴在地上一张,走几步又一张,在他身后,牛皮癣一样的广告延伸到很远。这也实在是司空见惯的场景了,我们走在大街上,不是每一天都会见到好多吗?小广告贴在马路上,天桥上,护栏上,路灯杆上,墙壁上,自行车后座上……而贴它们的,通常都是十几岁的少年。从衣着和样貌上,能看出他们来自乡下,不再读书了,到城里来讨一份生活。他们生存的工具就是胶水和印满了办证、刻章之类广告的小纸片,贴得到处都是。他们贴一张,会赚到一张的钱,完全不会想到,自己的作为在别人眼里是一种破坏,是“非法和可恶”。

我也如所有司空见惯的人们一样,看到他们,会自然地想到地上难堪的“牛皮癣”,但也仅此而已。直到这一天。那个男孩贴着小广告往前走,突然从旁边冲出来一个十四五岁年纪的女孩,穿着校服,一看就是学校里的高中生。女孩蹲在地上,把他刚贴的小广告一张一张地揭下来扔进垃圾桶。男孩发现了,很吃惊:这大概是第一次除了环卫工人外,有人来揭他的小广告吧。他迟疑了一下,然后斗气似的把手里的小广告往地上、护栏上贴。女孩也生气了,跟在他后面往下揭。可是他贴得很快,她揭总要慢一些,女孩更生气了,她放弃小广告,开始追那个男孩,嘴里喊着:不要贴了,你不要贴了,难看死了。男孩看着有点疯的女孩,这出乎了他的预料,似乎感觉到了某种不安,或者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作为可能并不那么理直气壮,飞快地跑开了。女孩看他跑了,也停住脚,喘着粗气,脸蛋泛红。她有点累了。喘了几口气,她又去把刚才男孩贴的小广告都揭掉扔了,走进校门,消失在学校里。

我回到办公室里坐下,脑海里总是这样的场景:一个少年在追另一个少年,前一个来自农村,没读书,在打工;后一个生于北京,很快会考上大学,她追着他,揭掉他贴上的小广告,而他最终落荒而逃。他们几乎一样的年纪,却成了这样的“对手”,是怎样的生活和命运,把本来应该是同类的少年,变得如此不同?站在一个生活在北京的成人的角度,我们会多么热爱与欣赏这女孩子的作为,她把一颗干净纯洁的灵魂给这世界;可站在一个来自农村的人的角度,我又明白自己毫无谴责男孩的资格。我深切地知道,如果我当年没有幸运地考上大学,而是出来打工,我很可能就是满大街贴小广告的少年中的一个。这件事,不再是简单的对和错,而成了一个疑问,一个困惑。你当然不会相信,春晚节目里演员们假装真诚地说“只有你把北京当家,北京才能把你当家人”这类的话。可是可是,每当演到这种情景的时候,观众席又总会爆发热烈的掌声,掌声来自城里人,这是一个贯通的逻辑。我们都知道,这些打工仔是不可能把城市当做家的,尽管他们无比渴望它是,有多少渴望,就有多少现实告诉他们这是幻想。

——刘汀《别人的生活》之《身边的少年》

像这里展示的一样,刘汀是师大文学院的师兄,他用平实朴素的文字,记下身边穿校服背书包奔跑的少年,街边塞小广告的少年……他会禁不住感慨,为那些在少年时得不到平等的成长机遇而愤愤不平。很多时候或许目的地相同,但在通向这个目的地的路上,谁也不确切知道彼此所经历的痛苦遭际。你是否也会在某个瞬间,看着身边像风一般跑过的少年,会稍停脚步,提醒自己不忘当初少年时?

这里很多文字描述的场景是那么熟悉,有铁狮子坟的天桥,有北门小书店堆砌高高的书架,有细雨中在街边守到深夜不归摆弄麻辣烫的小夫妻,有蓝天暖日下缝补棉被单售卖的中年夫妇,有大运村的操场,有北医三院长长的挂号队伍……很多很多,就在身边。这是别人的生活,同时又是自己的生活。你确切地感知到自己的影子,抽离出这个躯体,俯视着自己原来如此这般生活于世。你心里会有那么些小小的暖意,会心的微笑,或许放下书本你就去做别的事,但书中那种替沉默者发声的文字,如余音袅袅不时徘徊脑际。

当然并非全书都是这般平实小人物的生活实录,更有对灵魂、对个体生命、对乌托邦的独到见解。或许在书中,人人可看见不同面向的自己,以及不同面向的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女孩看了都会感动的答案[是人就会感动
三星 Note4 清新短片《最长的情书》
因为喜欢——
男人永远都是少年
太糟糕了:15岁女孩被更小的两个男孩杀害!
【推荐诗人】张红艳|能否(组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