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咬文嚼字”到“限知视角”
从“咬文嚼字”到“限知视角”

从“咬文嚼字”到“限知视角”

庞 冉

苏教版必修三中有一篇朱光潜先生的文章《咬文嚼字》。朱光潜先生在文中列举了炼字的好例,也谈到改得不妥之例。摘录

如下:例如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表面上看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既然

叫“咬文嚼字”,既然叫“推敲”“斟酌”,自然带有反复比较、掂量的意味。王若虚“推”过来,觉得司马迁原文赘余;朱先生“推”过去,觉得改了反而无味。“推敲”之间,本无绝对的对与错,笔者也姑且说说自己的感受。笔者

认为王若虚第二种修改方案(“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堪称妙笔。理由有三:1.修改基于原文,保持原意原味,不曾另起炉灶。2.之前说它“凡多三石字”,果然只在“石”上作增删,最能体现“一字千金”的功力。3.在简洁的前提下,反而增强了文章的悬念和趣味。

遗憾的是,朱光潜先生以一句“‘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草草地抹去了其中的趣味。而朱光潜先生的这句理由,只注重事实性,而忽略了文学表现的艺术性。

先只说“草中有虎”,而不直说“草中有石”,正体现了情节中的悬念,而这样的悬念,是通过李广的视角,自然而然地营造出来的。

说“草中有石”,是站在作者的视角、上帝的视角,即全知视角。

而说“草中有虎”,是站在人物的视角,即限知视角。一直到“(李广)视之”后,才知道“石也”,而借助李广的视角,我们读者才恍然大悟,自有一种惊讶惊叹的韵味。

说到“限知视角”,学习苏教版的同学并不陌生,它是我们解读小说的重要途径,如《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般而言,第一人称作品中都会运用到限知视角,如《品质》《一个人的遭遇》,等等。

其实在史传文学的学习中,我们一样可以从“限知视角”的角度去解读文本。

就在《李将军列传》(苏教版《〈史记〉选读》)篇中,我们还能发现“限知视角”的运用。如这一段文字: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

在“广曰:‘是必射雕者也。’”之前的文字,即是以中贵人的视角来写的。如果按照全知视角改写,则变成: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射雕者三人,与战。射雕者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

这明显属于“包袱”抖早了,抖乱了,也削弱了“是必射雕者”这一话语中的力度和紧张气氛。当文中先只说“匈奴三人”时,读者是搞不清状况的,只觉得非同一般。李广简洁有力的断言“是必射雕者”时,读者顿时明确了敌人的形象,由之前的疑惑,一下子感受到劲敌临前的紧张。

这里的“射雕者”正如上文“李广射虎”中的“石”,出现一次足矣。

从中我们也能看出“限知视角”的价值。它的运用不仅仅囿于现代小说,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早已有体现。而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选修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的第一单元“叙述”中,明确提到“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而这一贡献主要是由西方小说家做出的”。

这种说法实在是难以苟同,编写者可能是把“有限视角”和“第一人称”搞混了。确实,中国古代小说中较少有“第一人称”,但“限知视角”自《史记》以来,自魏晋《搜神记》《世说新语》,再至唐传奇,后至明清小说,可以说比比皆是,其中还有不少经典篇目。如《三国演义》“蒋干盗书”中蒋干所见所听的那一夜。《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脂砚斋直接点出“总借黛玉一双俊眼传来”。而《水浒》中“李小二报信”写得更是精彩:

忽一日,李小二正在门前安排菜蔬下饭,只见一个人闪将进来,酒店里坐下,随后又一人闪入来;看时,前面那个人是军官打扮,后面这个走卒模样,跟着,也来坐下。

金圣叹此处评:“看时二字妙,是李小二眼中事。”

之后李小二让老婆在后面偷听,听了一个时辰,只听清一句话:“都在我身上;好歹要结果他生命!”

而李小二在告知林冲时,小说这样写道:

李小二道:“五短身材,白净面皮,没甚髭须,约有三十余岁。那跟的也不长大,紫棠色面皮。”林冲听了大惊道:“这三十岁的正是陆虞候!”

金圣叹此处评:“只认一个,又留下一个不猜出,此书用笔奇谲,每每如此。”

从以上文本的解读和分析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典小说的叙述之美、叙述之奇。固然,其“限知视角”并非现代小说或西方小说常用的“第一人称”,但,正因为是第三人称,所以可以灵活切换。一会儿是李小二的视角,一会儿是林冲的视角,一会儿又可以是上帝的视角,最大程度地营造情节的悬念,调动读者的阅读情绪。这也正是我们在阅读古典文学,特别是史传文学和古典小说时,不能忽视的环节。否则,仅仅从字句增删上“咬文嚼字”,是难以体会其中的文学趣味的。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史记·李将军列传》故事灯谜
唐诗闲读:“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六壬神课金口诀六十四课钤详解:第56课换神课
小说心得·怎样进行细节描写,怎样拟定大纲
中国历史上最霸气的25句话
小说的叙述视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