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三节 《文心雕龙·风骨》

第三节 《文心雕龙·风骨》

一、学术界对刘勰“风骨”说的理解

学术界对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有许多不同的解说,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几种说法:第一种,“风意骨辞”说。认为“风”是指文意的特点,“骨”是指文辞的特点。持此说者甚多。例如,黄侃《文心雕龙札记》:风骨“二者皆假于物以为喻。文之有意,所以宣达思理,纲维全篇譬之于物,则犹风也。文之有辞,所以摅写中怀,显明条贯,譬之于物,则犹骨也。必知风即文意,骨即文辞……”。又,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也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黄先生论之详矣。”第二种,“情志事义”说。认为“‘风’是情志,‘骨’是‘事义’,两者都是文学内容的范畴”,更具体说,“‘风’是作家发自深心的、集中充沛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在文章中的表现。”“骨”指“事义”,“就是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一切材料观点逻辑的内容。”第三种,“风格”说。认为“风骨”是一种特殊的“风格”。此说也出现得比较早。刘师培在《论文章有生死之别》的讲题中说:“刚者以风格劲气为上,柔以隐秀为胜。凡偏于刚而无劲气风格,偏于柔而不能隐秀者皆死也。”第四种,“刚柔之气”说。认为“风骨”就是“气”。此说最早见于清代,黄叔琳在《风骨》篇论“气”的一段加顶批曰:“气即风骨之本”,纪昀似不同意黄氏批语,另加批曰:“气即风骨,更无本末;此评未是。”近人徐复观同意并发挥了这一解说,他说:“所谓风骨,乃是气在文章中两种不同的作用;及由两种不同的作用所形成的文章中两种不同的艺术形相,亦即是所谓文体。”第五种,“情感思想”说。认为“风”是情的因素,“骨”是理的因素,“风骨”是情感思想的表现。第六种,“感染力”说。认为“风”是作品的“感染力”,马茂元说:“风能动物,犹文章之能感动人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风便是文学作品的感染力。”风骨的特征“在于明朗、健康、遒劲而有力。”第七种,“精神风貌美”说。认为“风骨”是“精神风貌美”。

二、风骨

何为风?刘勰自己提到“风”来自诗之六义,“《诗》总六义,风冠其首,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因此,所谓“风”强调的是文章的感化作用,所谓“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深乎风者,述情必显”,可见注重“风”形成的情韵是刘勰“风骨”论的重要方面。而这种情韵从何而来?在刘勰之前,曹丕提出过“文气”说,刘勰也在“风骨”篇里引用曹丕《典论·论文》中的说法:“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曹丕认为才气有清浊,源于天性,不是用力可以达到的。而刘勰引之而论,作为辅证,可见刘勰同意曹丕所认为的文章的情思是基于作者个人的天赋这一观点。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风骨”篇中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文章的“化感”作用来自文章之情思,而文章的情思又根源于作者的天赋。由此推之,作者个人的文学及各方面的天资、修养会极大的影响文章的风格,反之我们可以“以文见人”,这便又与当时盛行的品评人物相结合。

什么是“骨”?刘勰讲到:“沉吟铺词,莫先于骨”,“练于骨者,析词必精”,运用文辞首先要求有骨,析词精方可有骨,可见,文辞不精练就没有骨。“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身体没有骨骼就立不起来,文辞没有“骨”也立不起来。“骨”离不开思想,但是刘勰这里强调有思想并不一定有“骨”;要是瘠义肥辞,繁杂失统,那么也是无“骨”。“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语言端正劲直才叫有“骨”。那么所谓“骨”,便是对有情志的作品要求他的文辞精练,词义相称,有条理,挺拔有力,端正劲直。而古代常常以骨论人的方法,《人物志·八观》:“是故骨直气清,则休名生焉;气清力劲,则烈名生焉。”骨,指骨相,指形体;而风,指气韵,指精神风貌。由此可以看出“风”用来形容精神气质方面,用以形容一个人的神情;“骨”,用来指形体状态,通过“骨”来看一个人的外在,进而透视人的品格。刘勰“风骨”论的特点正在“风虚而骨实”这一特点上。所以可以将“风”视为我们对文章情韵的直接感受,以及从中得到的感化教益;而“骨”则可以视为对文章内容乃至体例的一种要求。刘勰认为“结言端直”的文章才可以称为有“骨”,而有“骨”的文章才能立起来,才能给人以有条有理的强大说服力。这种文学鉴赏方面的“骨”同品评人物的“骨”又有了许多相似之处。

例题解析

一、名词解释

《文心雕龙》的“体性”《体性》篇论述了文学作品的体裁和作家才性之间的关系。“体”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体裁形式,如诗、赋、赞、颂等不同体裁;二是指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文学作品的体与性之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至于个性的形成,刘勰提出有四个方面的因素;才、气、学、习。才,才与气是先天的,才指作家才能;气,指作家的气质个性;学和习是后天的,学指作家的学识,习指作家的学习。刘勰实际上把后天的学和习放在先天的才和气之上。这种认识比曹丕强调先天禀性的认识大大前进了一步。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正是因为作家个性各有不同。反之,“文如其人”正是风格与人格的统一。

二、简析题

简述《文心雕龙》“神思”论的基本内容。

“神思”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论概念,它指的是在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作家的思维活动特点。在刘勰之前,已经有一些艺术家提出了“神思”的主张,比如东晋孙绰和刘宋时的宗炳。刘勰在《神思》篇中首先指出了“神思”作为艺术思维活动过程中生动丰富的艺术想象活动的具体情形:“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思”的活动无所不到,可以不受到具体环境的限制,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无比广阔的活动范围,而且在整个“神思”活动的过程中,文学家的思维活动始终都是和客观物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同时,这种活动又是和作家的感情之波澜起伏联系在一起。当“神思方运”之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对艺术想象活动的特点做了非常形象的描绘和相当深刻的概括,即“神与物游”,作为创作主体的心灵与作为创作客体的物的融合统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勰《文心雕龙》重点难点问题
辞赋风骨
文学理论常识(二)
怎样读经典 | 《文心雕龙》
【名家解读古代文学】刘跃进--《文心雕龙》研究的划时代著作—读范文澜《文心雕龙注》
《文心雕龙》审美意象体系探微(大众文艺)(孙继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