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三节 《荀子》与《韩非子》


一、荀子简介

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汉代避汉宣帝刘询的讳称荀子为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尝游学于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而后去了楚国,楚春申君任命他为兰陵令。《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荀卿嫉浊世之政,亡国乱君相属,不遂大道而营于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庄周等又猾稽乱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行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今本《荀子》为汉刘向所校定,《叙录》说:“《孙卿书》凡三百二十二篇,以相校,除重复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二篇。”其中大体为荀子自己所作,少数可能出于门人手笔。唐代杨倞始为作注。通行本有清末王先谦《荀子集解》,近人梁启雄有《荀子简释》。清代汪中在《荀卿子通论》中说他“尤有功于诸经”,“六艺之传赖以不绝”。今人周予同则说:“秦汉儒生所学习的‘五经’及其解说,大都来自于荀子,则为经学史家所共同承认。”(《从孔子到孟荀》)

二、韩非子简介

韩非子是战国后期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相传与李斯同师荀况,曾屡次建议韩王变法图强,均不见用,著《孤愤》《五蠹》《说难》等十余万言,流传至秦国,被邀请到秦国。不久因李斯、姚贾的陷害,自杀狱中。韩非综合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法”“术”“势”思想,对法家学派进行了最卓有成效的整理和发展。韩非子思想中各种思想成分都有所继承,既有荀子的礼乐理论,“礼者,所以貌情也;群义之文章也。”(《韩非子·解老》)也对老子的道家之学有所吸收,《史记》将韩非与老子同传,说他“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汉书·艺文志》说“《韩子》五十五篇”,今所传篇数与之相符。其中大多是韩非子本人所作,少数可能是后人增损。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印宋乾道本《韩子》、王先谦《韩非子集解》、梁启雄《韩子浅解》、陈奇猷《韩非子集释》等。

三、荀子“乐论”

荀子的“乐论”代表着战国末期礼乐理论发展的最高阶段。其中指出音乐能够使得各阶层群众意志开广,仪态庄严,行动有序,同心协力,在国家内部保持稳定秩序,服从领导。从荀子关于礼乐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他对文学言辞社会政治意义的全面认识,对音乐风貌反映国家治乱的政治判断的认定。这一点后来成为儒家正统的诗教观点。

四、韩非子的“六虱五蠹”说

韩非子继承商鞅的“六虱”之说,把“学者”“言谈者”作为国家的蠹虫来看待。这种极端的排斥文辞的观念是法家学派对战国末期日趋紧张的学术斗争的直接反应,首先是现实政治的反应,其中反映出现实政治斗争的激烈程度,其次这里面代表了某种学术上的继承关系,韩非子的理论不仅把诸子中普遍具有的某些理论倾向扩大,而且形成了一种理论上的新局面,这种理论特点在汉代的理论实践中得到完成。

例题解析

简答题

1.简述《庄子》中的“三言”说。

“寓言”主要说的是《庄子》作品中的虚构特征。明代陆西星《读南华经杂说》:“寓言者,意在于此,寄言于彼也。”清代林云铭《庄子杂说》:“寓言者,本无此人此事,从空摹撰出来。”“重言”是引用圣贤格言为论据,挟古人以自重,示其可信。“卮言”,郭象注:“夫卮,满则倾,空则仰,非持故也。况之于言,因物随变,唯彼之从,故曰日出。日出,谓日新也,日新则尽其自然之分,自然之分尽则和也。”成玄英疏:“无心之言,即卮言也。”大体说来,这应当是指情意满腔的自然流露,汪洋恣肆随性而成。

2.简述荀子的乐论。

荀子的“乐论”代表着战国末期礼乐理论发展的最高阶段。其中指出音乐能够使得各阶层群众意志开广,仪态庄严,行动有序,同心协力,在国家内部保持稳定秩序,服从领导。从荀子关于礼乐的论述中,看到他对文学言辞社会作用的充分认识,这一点后来成为儒家正统的诗教观点。

3.简述韩非子以及其所代表的“六虱五蠹”说。

韩非子继承商鞅的“六虱”之说,把“学者”“言谈者”作为国家的蠹虫来看待。这种极端的排斥文辞的观念是法家学派对战国末期日趋紧张的学术斗争的直接反应,首先是现实政治的反应,其中反映出现实政治斗争的激烈程度,其次这里面代表了某种学术上的继承关系,韩非子的理论不仅把诸子中普遍具有的某些理论倾向扩大,而且形成了一种理论上的新局面,这种理论特点在汉代的理论实践中得到完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先秦:诸子散文之《荀子》《韩非子》
荀子主张“性恶论”
经典的生成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案
孟荀之间
“诸子百家”都有哪些学派?彼此之间又是如何看待对方的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