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经》第一章释义:再谈“有”“无”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谈到过《道德经》中的“有”与“无”,并分析过它们的关系。但那是从古本《道德经》中生发出去的,并且仅仅停留在浅显的学术的意味上。然而这个题目在学术上还有值得深入的空间,并且也应该有更广阔的含义,哲学上的,逻辑上的内容。
我们首先跳出《道德经》,从文字的角度来定义“无”这个概念。在中国的文字里,繁体的“無”和简体的“无”原本是两个字,后来经过简化,两者才变为了同一个汉字。后者代表绝对的“无”,是一种空寂;而前者是相对的“无”,是0,虽然同样意味着没有,但它却是计算的第一个数字,代表的却是可以有、将会有,是一种开始,也是一种希望。还有一个“亡”字,它是“無”字的通假,但却具有另一种含义,意味的是一种丢失,是一种本有其事,却终归于无,那是一种放弃,或者一种解脱。“无”的三种划分,是庞朴先生最先发明的,我不敢掠美前辈,但却深深同意这种意见。
而“有”字的正字只有这唯一的一种写法,但它可以作为“又”的通假字。“又”和“有”在先前文献里特别通用,在帛书《道德经》中这样的例子更多。所谓“又”,就是更一、再一,就是“有”的自我确证。《道德经》说“有无相生”,一方面指“有”和相对的“無”都生于绝对的“无”,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一生二”。另一方面也是说“有”经过确证,可以得出结论是继续存在(“又”)还是本来存在却已经消失(“亡”)。上述的关系可以用一张图作为表示(参考图一)。图中最终端的“無”、“亡”和“又”三者,又是由“有”与“无”生出的,这就叫“二生三”。

这里的“无”也是“恒無”,恒無的方向就叫玄览。“览”,帛书本作“鉴”,就是一面镜子。所谓“修除玄鉴”那就是回到玄览的源头上去,也就是归于道。换而言之,即在道的第一派生上观察“道”,自然得到“道”的妙处。(恒无,欲也,以观其妙)。
“有”的派生过程,其实是确证。确证,其实也就是认知,已经有人的意识参与其中了。没有人类意识参加的自然就是“道”,有人意识参加的符合自然规律的,就是“德”。“有”生于道,但派生的过程却是由“德”来主宰,这就叫“道生之,德育之”。有世界,有存在,就永远不会出现终极的“无”,这便是“三生万物”。于是体会道的办法就只能是立足于“有”,观察其变,这样便可以追溯其源,此可以称为“以观其所徼”。(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在“有”派生的过程中,已经有“德”来辅助参加,证明“德”生在“有”之前,天地的原始又是“道”,所以“德”生在“道”之后。因此在“道”与“有”之间的绝对的“无”,也就是“德”。“道生一”,“一”是无,也是德。《德经》第一章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在这里两次强调“无”,可知道上德就是“無”的同义语,能做到无为境界的,也就是“圣”;下德相对上德而存在,自然就是“有”,“有”的派生需要确认,是一种判断,所以其对应的品德是“智”。“圣”和“智”,就是“無”和“有”,就是二。“圣”的内核是“仁”,但不彰显“仁”(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两者是二而一的,故此“仁”就是作为终端的“無”;“智”的内核是“礼”,有了智慧就会突出礼法(智慧出,有大伪),而礼法则是人际规则,是人之为人,也就是人的确证,所以是“又”。通过“智”的判断,按照自然的道理行动,就是适宜,这个字可以写作“宜”,也可以写作“义”(义者,宜也)。“义”就是人跟着自然的道路,有人为,但不按照人为,这是本有而现在无的,所以是“亡”。从这个意义上,“仁”、“义”、“礼”,等同于“無”、“亡”、“又”,也就是“三”。三者从哲理上、道义上相互交融,从而形成了万物的道理。
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从生活的实践里验证我们的结论。生活中,我们更多的不是用“有”、“无”、“亡”、“又”的哲学字眼,而是更喜欢使用“抽象”和“具体”这样的概念。那么,何谓抽象又何谓具体呢?
一般而言,具体是指现实的存在,是我们可以通过直觉认知到的东西。而抽象,则一般是超越存在的(参考图二)。具体,产生于感知,感知不同于认识,它不需要经过思考。例如牛没有思维意识,但却能够吃草,因为草是它能感知的存在。抽象则产生于思维认同,例如我们常说“对牛弹琴”,牛是没有审美的。审美需要一种思维上的认同,这就是抽象。但吊诡的是,思维认同的结果却往往是具体的,比如我们根据一定的性质判断出了眼前的物质是硫酸或是硝酸。而纯粹生于感知的结果却是抽象的,例如我们觉得今天温暖,那温暖不可能也永远不会有一个标准。思维认同,其实就是确证存在(参考图一②);纯粹感知,就是理解存在(参考图一①)。当同一存在可以同时被确证和理解的时候,我们就说这时抽象和具体是统一的(参考图二的线段部分)。
现在,我们返回到最开始的部分,可以知道,“无”就是抽象,“亡”和“又”经过了判断,就是具体。“無”分成两个内在含义,一方面是“无”的分化,一方面又是自我的衍生。两者同时指向了抽象。只有“有”,在抽象的“无”和具体的“亡”和“又”之间,就是这种统一的唯一方式。既然是“有”,就一定是一种存在。既然有别于“無”,就证明其是一种需要经过思维认知的存在,包括身体感受、心内感知以及科学研判的对象等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一章
歸道心願詞及老子《德道經》雙一章
<P align=center><FONT color=#6600ff size=4 face=黑体>《德道经》双一章描红歌</FONT></P>
道德经第一章新解
《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第一章
道德经第一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