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莲翁联律精彩点评——看图说话(题诗)

以这幅图片为题,《看图说话》:题诗一首。


题诗—1、莲翁的诗:

 

《草芥闲吟》

                 七绝

《踏青人已去》

翠翠春林百媚娇,山岚漫起若冰绡。

空山不语香车远,唯剩清溪过板桥。

            

题诗—2、小玉儿的诗:


绿树清溪小木桥,黄鹂远近起歌谣。

葱茏怎可迷人眼,林后谁知不寂寥。

这首诗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起句:“绿树清溪小木桥”抓住画面的主题破题直起。起句的方式有多种,如:“就题起”、“写景起”、“抒情起”、“叙事起”、“议论起”等等。这首诗的起句方式叫做“写景起法”,起句围绕着所见到的景色构思诗句,以陈列的方式把“绿树”、“清溪”、“小木桥” 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作为了起句。

承句:“黄鹂远近起歌谣”,把读者由眼前的景色引向了深处。虽然在画面上看不到“黄鹂”,但是可以想象的到,在这春光明媚的山林中是不乏有着鸟儿在歌唱的。

转句:“葱茏怎可迷人眼”这个转句,属于“否定句式”前两句叙述所看到的一种实景或者是叙事。转句使用“不、没、何、少、无、否、非、未、莫、怎能、怎可”等否定词转接。结句则以正论的词句给与肯定。 这句诗的意思是:虽然说画面上给人的印象是一片的葱茏,但是又怎么能够迷惑得了“智者”的“慧眼”呢?使用“怎可”进行否定,引领着读者作进一步的思考。 

结句:“林后谁知不寂寥。”做了肯定性的启示。告诉人们,你们所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寂静的山林,那么在这片葱翠的“绿树清溪小木桥”的后面却是“不寂寥”而有着另一番喧闹的景象。可能是“百花争艳的火红”;可能是“耕牛遍地走的劳作”;也可能是“林深恰好诉衷情的青年男女”。这种结句的写作方式叫做“留白”,“留白”就是给读者留下了宽阔的遐想空间。

 

题诗—3、小玉儿的诗:

碧草青青绿意娇,轻风微拂柳枝腰。

山溪黄雀添春色,切盼佳人踏木桥。

这首诗写的也很不错。这首诗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起句:“碧草青青绿意娇”这首诗的起句方式也属于“写景起法”,起句写画面中的春草青青,描写出翠色喜人的娇嫩。

承句:“轻风微拂柳枝腰”,杨柳在微风中舒展着柔嫩的腰肢。

转句:“山溪黄雀添春色”,这个转句继续描绘了画面中的溪水的景色,这种转句方式属于《律、绝转折三十六式之一:承前启后句式》:前二句叙述一种情景或是事物,第三句不仅要接续前两句,总括前景,同时也要为结句做好铺陈。这种转句方式比较常用,也比较容易撰写,故此也称作“普通转句式”。

 结句:“切盼佳人踏木桥”,在这春意盎然之时,没有佳人前来欣赏岂不辜负了这大好的春光? “美景配佳人”这才叫做般配。有诗为证:

红墙掩映有明玕,

拾翠难缺赏牡丹。

宝剑名驹施猛将,   

瑶琴岂可对牛弹。  

 

题诗—4、一缕阳光的诗:

五绝

《世外桃源》

春风荡密林,溪水奏清音。

世外桃源景,悠悠醉我心。

 这首诗写的可以。有景有情。起、承、两句写景。转句:“世外桃源景”依然是景。但是,这句概括了前两句,并引申为“世外桃源”,为结句做了铺衬。结句:“悠悠醉我心。”以“乐在其中”作结。

 

题诗—5、青青草原的诗:

                          七绝

《春来幽径》

东风悄悄来幽径,碧水潺潺过小桥。

滴翠枝头鹂啭唱,葱茏满目正春娇。

     这首诗是一首联改绝。这首诗的标题是“春来幽径”起句:“东风悄悄来幽径”开门见山,属于“就题意起”。承句:“碧水潺潺过小桥。”进一步描写画面上的景色。转句:“滴翠枝头鹂啭唱,”还是臆想中的景色,转句比较平淡。结句:“葱茏满目正春娇。”依然是以写景作结。

写诗,本就是“见景生情,借景抒情,景生诗意,情融于景。”的一种文学意境。宋代诗人范晞文在《對床夜語》中写道:“‘感時花溅泪,恨別鸟惊心。’情景相触而莫分也。”情景交融是诗词的最高境界。 这首诗只有景未能将自己的情感融于诗中,是不足之处。

题诗—6:雅

七绝  

《林间春色》

暖风得意穿林径;清水深情照板桥。

送往迎来诗画客,千人一墨赞春娇。

   这首诗写的不错。起承两句以画面中的主题作引。转句:“送往迎来诗画客”,这句诗在画面上是看不到的,属于想象。这种想象并非是空穴来风,还有根据的。从画面中的板桥来看,这是一处游览景区,只不过是游客还没来或者是已经走了的画面而已。换个角度来看,看过这幅画面的人又何止千百人呢?结句:“千人一墨赞春娇。”句中的“一”字换个“百”字就更好了。也就是说很多人到过这个景区或者是看见过这个景区画面的人,都会有所感触,会写出很多感慨的诗句来的。仅我们《诗书画印》就写出了近二十副联句,二十多首诗,总计四十余。转、结两句就是以情作结了。不错。

 题诗—7:郑论

七绝

《轻语自然》

蒙纱溪水东流去,曲径板桥西上来。

草密春深诗意重,林幽光影画屏开。

    这首诗的起承两句中的“东流去”和“西上来”写的比较呆板。转、结两句也比较平淡。没有上升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题诗—8: 春草

七绝

《春》

清泉曲径小桥渡,古树新枝嫩叶娇。

遍野春浓芳草绿,山乡景色日熙娆。

这首诗也是第二种格式的绝句,即:首联使用对仗的句式。起句中的“渡”字,是“通过”的意思,由此地、此时移到彼地彼时,称为“渡”。如:“茅飞渡江洒江郊。”——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如:渡径,从小路走来。“清泉曲径小桥渡”,泉水和小路在这里交叉通过。

承句:“古树新枝嫩叶娇”描写了小桥流水周边的景色。

转句:“遍野春浓芳草绿”还是景色,有重复之嫌。

结句:“山乡景色日熙娆”,只是概括总结而已,这首诗也是有景无情的诗句,缺少变化,比较平淡。


题诗—9:雅

七绝

《春林寻幽》

才闻紫燕聊春事,又见黄莺舞煦风。

借问寻幽何处往,浮桥曲水密林中。

    这首诗起、承两句都是画面以外的臆想之景。转句:“借问寻幽何处往。”是个设问句式。“借问”,是个敬辞,请问的意思。向人打听事情时用。这句是:请问,到哪里去找既幽静又富有诗意的地方呢?这个转句属于《转折句三十六式之十五:设问句式》:第一二句写景或者是叙事,第三句用设问或反问,第四句答之。也可以不答,但是要做结论。关于《古典诗词中的设问手法运用》我们以前讲过。这里不再繁叙。 

结句:浮桥曲水密林中”,这句则是作答,你就到这里来吧

《转折句三十六式之十五:设问句式》

诗例—1: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宋·朱熹 ——

诗例—2: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唐·杜牧 ——

诗例—3: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千垂下柳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唐·贺知章 —— 

诗例—4:

七 绝

《牡丹》

冷蕊灵根各有长,姚黄富贵更和祥。

         缘何自古封国色,溯本追源到洛阳。         

—— 莲翁 ——

诗例—5:       

                            七 绝

《醉花吟》

柳眼初开观杏靥,莺喉迭起唱春歌。

谁家小子吟春醉,错把娇花当秀娥。

—— 莲翁 ——

诗例—6

《问客》

寒泉水暖绕山流,百转千回过渡头。

客欲乘舟何去也,清明邀我杏花楼。

—— 莲翁 ——


题诗—10:壁立千仞

七绝 

《春游》

二月微风柳色新。小桥流水隐金鳞,

通幽曲径真如画,婉转黄莺正唱春。

这首绝句属于第一种格式,也就是首尾两联都不用对仗句式,这是很普通的写法,使用这种格式拟写的绝句是非常多的。

起句:“二月微风柳色新。”写景。

承句:“小桥流水隐金鳞”描写了小桥和流水,还是写景。“隐金鳞”是假想手法。虽然画面上没见到鱼,但是不能说就没有鱼,这只是设想。

转句:“通幽曲径真如画”是肯定句式。《转折句三十六式之十四:肯定词句式》:起承两句写景、写人、叙事。转句以“定”、“必”、“应”、“确”、“只”、“唯(或惟)”、“正”、“无疑”、“但待”、“可见”、“但见”、“只有”“不疑”、“却使”,等等肯定性的词汇进行转接。结句概括归纳后,提升到更高一层加以肯定。

诗例—1: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唐·贾岛 ——

诗例—2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 唐·杜甫 ——

诗例—3

《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 唐·李白 ——

 

结句:“婉转黄莺正唱春。”,概括总结,还需进一步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题诗—11:月影

五绝

《春意》

暖日催春树,清溪恋小桥。

般般皆有意,对景放心潮。

    这首诗写的不错。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起句:“暖日催春树”温暖的阳光催绿了生机勃勃林木。句子中的“春”字是个名词。在这个句子里借用为形容词,指草木生长;花开放。常比喻生机勃勃。这就是“汉语的词类活用”。

汉语的词类活用:

    在诗词对联中,词类活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词类活用不是词的兼类。活用是指原属于甲类的词,在特殊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用作乙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

有时根据上下文语义不同而多解。

如:

  红袖添香夜读书,    这个“红”是个名词。

  红花绿叶相扶衬。    这个“红”就是形容词。

  贪财起意先红眼。    这个“红”就是动词。

 

1)、名词作动词:

在汉语中原本是名词的字,由于组句的不同,而改变了这个字的词性,使其成为了动词。

如:

  愚公竹舍面山居。 

    这个“面”,作“面对”讲,成为了动词。

  春风二月草已芽。 

    这个“芽”,意思为“发芽”,也是动词。

竹影红墙攀绿瓦。 

这个“影”,是“挡住”的意思,是动词。

春风又绿江南岸。

这个“绿”,是“染绿”的意思,也是动词。

  

2)、名词作形容词:

在汉语中原本是名词的字,由于组句的不同,而改变了这个字的词性,使其成为了形容词。

如:

  江河不老常流水;(莲翁出句)

  松柏长春不畏霜。(莲翁对句)

对句里的“春”字,原本是个名词,可是在这个句子里是形容松柏的繁茂青葱,“春”字当做作形容词用,与上联形容词“老”相对。

又如:

天和风砌翠;(莲翁出句)

地暖雨堆春。(莲翁对句)

出句中的“翠”字是个形容词,指青、绿、碧之类的颜色。“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其三)》。对句中的“春”字本身是个名词,在这个句子里借作形容词使用,指万紫千红百花盛开的春色。  

承句:“清溪恋小桥”,这是“拟人化”的写法,把溪水的曲转回环看做是小溪恋恋不舍回头张望。“拟人法”是把没有感情和生命的事物当作人来描绘,从而使所描绘的事物人格化,增强感情色彩。

转句:“般般皆有意”,转句以肯定式作转。《转折句三十六式之十四:肯定词句式》:起承两句写景、写人、叙事。转句以“定”、“必”、“应”、“确”、“只”、“唯(或惟)”、“正”、“无疑”、“但待”、“可见”、“但见”、“只有”“不疑”、“却使”,等等肯定性的词汇进行转接。结句概括归纳后,提升到更高一层加以肯定。“般般皆有意”对起、承两句中的景色予以肯定。句子中的“意”字可以从各种角度去理解。可以理解为:大自然对人类诚心诚意的赐予;可以理解为:这里的景色富有诗情画意;也可以理解为:人们对大自然的爱意;还可以理解为:山欢水笑情意绵绵,等等。各人有个人的理解方式。

 结句:对景放心潮。”面对大好的春景,定会使人心花怒放情不自禁地释放出自己内心的感触,可能会放声欢呼;可能会赞叹不已;可能会对景吟诗,还可能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这个结句在转句的基础之上又进一步提升,结句非常好。

 

题诗—12:再举

七绝

《踏春》

暖日和风山滴翠,小桥流水鸟鸣春。

一湾秀色千般意,如画如诗不染尘。

    这首诗写的很不错。起、承两句为对仗句式。与《看图说话》的画面和谐。转句:“一湾秀色千般意”既概括了画面的主题又为结句做了铺衬。结句:“如画如诗不染尘。”便是情感的抒发。

 

题诗—13:相如

联改绝:

板桥深处斜阳醉;溪水岸边绿意浓。

无限生机收眼底,今朝万物沐春风。

这首诗写的也很不错。是一首联改绝。起、承两句写景。

转句:“无限生机收眼底,”属于《转折句三十六式之八:由景转情式》,这种格式由写景(或叙亊)转抒情(或议论)。这种转句格式,主要有两种转法。一是明联式,二是暗联式。所谓“明联”,就是转句与前面的句子有明显的联系,可以从两者所用的词语,或字面的意义上看得出来。

结句:“今朝万物沐春风。” 歌颂春天的抒情句式。正是:“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百树明。”原诗句是:“时有幽花一树明。”莲翁借句将“一”字改为了“百”字。

 

题诗—14:相如

联改绝:

绿树有情春有意;板桥无迹水无痕。

桑田沧海一声笑,留得清名慰子孙。

起、承两句是对仗句式。抓住画面的主题写景。转、结两句:“桑田沧海一声笑,留得清名慰子孙。”与起承两句有“脱节”之嫌。

 

题诗—15:相如

五绝

《春》

清溪过板桥,两岸尽歌谣。

树树披新绿,春风细细描。

 这首诗起、承、转、合四句都是写景,比较平淡。

 

题诗—16:心海

五绝

《游春》

信步小桥旁,层林醉暖阳。

春风轻抚处,碧水细流长。

这首诗也同样是四句写景,缺少变化,比较平淡。

 

题诗—17:心海

五绝

《春行》

日暖喜相邀,林深隐曲桥。

小溪来伴唱,绿野正春娇。

这首诗也同样是四句写景,缺少变化,比较平淡

题诗—18:半个山人

   联改绝:

溪湍林密春光好,桥曲径深人迹空。

应是杜鹃催种谷,耕耘垄亩正匆匆。 

这首诗是一首联改绝,写的不错。起句:“溪湍林密春光好”也属于“写景起法”,把“湍流的溪水”、“密郁的山林”、“明媚的春光”展示在读者的眼前。承句:“桥曲径深人迹空。”进一步描写了画面中的景色。

转句:“应是杜鹃催种谷”,这个转句属于《转折句三十六式之十四:肯定词句式》:起承两句写景、写人、叙事。转句以“定”、“必”、“应”、“确”、“只”、“唯(或惟)”、“正”、“无疑”、“但待”、“可见”、“但见”、“只有”“不疑”、“却使”,等等肯定性的词汇进行转接。结句概括归纳后,提升到更高一层加以肯定。这句的诗意是:此时此刻应该是“布谷催耕”的时候了。句中的“杜鹃”便是“布谷鸟”。布谷鸟,又名杜鹃、杜宇、子规、鸠、鳲鸠、光棍鸟、劝耕鸟、勃姑、结诰、鴶鵴、桑鸠、郭公、戴胜、戴絍,等近二十个不同的别名。它的叫声不仅仅类似“布的发音,同时又鸣于播种的季节,故相传为劝耕之鸟,又俗称布谷鸟。

结句:“耕耘垄亩正匆匆。”这句是讲画面后面所见不到的景象。正是对小玉儿的结句中所写的“林后谁知不寂寥。”做了补充。画面上所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寂静的山林,那么在画面的后面却有着另一番 “耕耘播谷正匆匆”的喧闹景象。  

稍有不足的是“耕耘垄亩”有重复之嫌。“耕耘”,指耕地与除草。泛指田间劳作。

“垄亩”,亦作“壠亩”。有三种解释方法,其一是指田亩或是田野。《战国策·齐策三》:“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銚鎒,与农夫居壠亩之中,则不若农夫。”《南史·隐逸传上·宗彧之》:“我布衣草莱之人,少长垄亩,何宜枉轩冕之客。”《旧唐书·王方庆传》:“奈何列骑齐驱,交横垄亩,野有游客,巷无居人。”《金史·食货志五》:“且用功多而所种少,復恐废壠亩之田功也。”

其二,与阡陌同义。《东周列国志》第五七回:“国佐勃然发怒曰:‘元帅差矣!……至於垄亩纵横,皆顺其地势之自然,若惟晋改易,与失国何异?’”

其三指耕作。晋·陶潜《劝农》诗:“相彼贤达,犹勤垄亩。” 宋·黄庭坚 《次以道韵寄范子夷子默》:“小心学忠孝,鄙事能壠亩。”

“耕耘垄亩”不如换“耕耘布谷”好一些。

 

题诗—19:青青草原

七绝

《春色》

春光染色幽林翠,溪水欢歌曲径深。

鸟语花香风惬意,呼朋引伴畅诗吟。

      起句:“春光染色幽林翠”句中的“染色”使用的很好。春天来了,草木勃发一片青翠,却写作“春天染色”,是“拟人手法”中的一种。承句:“溪水欢歌曲径深”,进一步描绘了林中景色。“溪水欢歌”同样也是“拟人手法”。转句:“鸟语花香风惬意,”以肯定句式作转。结句:“呼朋引伴畅诗吟。”带有抒情的成分。“呼朋引伴”看不出是“黄莺紫燕呼朋引伴”还是“文人墨客呼朋引伴”,还是有所不足。

 

题诗—20:王焱

五绝  

《春意》

东风过小桥,杨柳秀蛮腰。

曲径寻芳去,扁舟入梦遥。

 这首诗也同样是四句写景,缺少变化,比较平淡。


题诗—21:王焱

七绝 

 《送别》

清溪浅浅柳亭旁,一缕离愁淡淡尝。

欲问青骢何日返?板桥无语向斜阳。

这首诗写的很不错。起句:“清溪浅浅柳亭旁”写景,画面中是见不到“柳亭”的,是借用“柳亭”为写“离情”进行铺衬。唐朝时,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好友东去,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后才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赠。久而久之,“灞桥折柳赠别”便成了特有的习俗。唐代诗人雍陶《题情尽桥》诗:“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承句:“一缕离愁淡淡尝。”接续起句,写出了“淡淡的离愁”。

转句:“欲问青骢何日返?”还没有离开便问归期,可见难舍之情。这种转句的句式属于《转折句三十六式之十五:设问句式》:第一二句写景或者是叙事,第三句用设问或反问,第四句答之。也可以不答,但是要做结论。诗例请参见题诗—9:雅”的点评内容:《转折句三十六式之十五:设问句式》。

 结句:“板桥无语向斜阳。”结的好。正是“马蹄声碎身形杳,恨不随君万里行。”人去心亦空,谁能回答她的“青骢何日返”呢?只剩下了“板桥无语向斜阳。”

    这首诗“婉约”味道十足,非常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溪诗雨 | 春之舞
【原创】格律诗口诀三十八句注解
《诗家天地期刊》 第 313期:云卷云舒风自在,花开花谢客无休。
学写格律诗有感
绝句的作法:以渔洋七绝为例
1、五绝·雁过云牵,17、七绝·山涧小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