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孩子问“三文鱼身上为什么有新冠病毒”时,我淡定地打开这本书

明天是618,有规划的爹妈们早已摩拳擦掌,为孩子安排上了暑期的阅读书单。

从亲子共读开始,大家想必都囤了不少绘本、故事性读物,孩子多少都能读得津津有味。这些往往是虚构类作品(Fiction)。但我今天想推荐的,是非虚构作品(Non-fiction)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被90%家长忽略的儿童科普图书!

前不久,一份最新的美国K12学生阅读趋势报告指出,随着年级升高,美国学校对学生的非虚构阅读要求越来越高,在12年级时要求达到总阅读量的70%。

(随着年龄增长,非虚构作品比虚构作品更要求理解能力)

究其原因,以科普读物为代表的非虚构阅读,目的是为了传递知识,教孩子看清整个世界,对批判性思维和理解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

所以关注少儿阅读的家长中也流传着一句话,“如果孩子7岁后还沉迷在故事类图书里,没读过科普读物,那么对不起,在陪娃打怪升级的路上,你家娃已经落后一大截了!”

科普读物的好处我就不多说了。回看这几年的亲子阅读经验,家里大人孩子最爱的科普图书Top3,肯定绕不开原创丛书《少年时》

看看前不久六一活动时,大小读者们对少年时的评价。

(下滑查看更多)
这套书凭什么获得大家的喜爱?今天我就拎出5月最新的《少年时》,给大家捋一捋。
脉络清晰
科普与趣味结合
许多家长对科普书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十万个为什么》,图文并茂、文字简洁的那款。但科普读物最重要的是什么?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知识点说到位,不仅是拓展孩子知识面,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还要引导孩子去思考,结合现实生活。
在这方面,《少年时》不愧被被称为“除了教科书、教辅书之外的第三本书”。
(《少年时》知识架构)
上图就是《少年时》的知识架构,下面给大家举个例子,更直观地看看《少年时》这套书是如何搭建更利于孩子学习的知识架构的。
比如这几天北京新冠疫情死灰复燃的消息,孩子可能会有不少疑问:病毒是怎么传播的?三文鱼案板上怎么会有新冠病毒?
翻开《少年时》5月新出的这本《健康与疾病的微生物根源》,为了讲清新型冠状病毒这件事,主创团队下了十足的功夫。
从微生物的历史、显微镜技术的发展到免疫系统、乙型肝炎,做了系统而细致的梳理介绍。
过去40年来,科学家研究微生物生态的方法有何变革?
大到微生物是如何生长、繁殖与培养的?
人体内都有哪些微生物,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小到现在流行的酒精消毒,为什么要选用70%-80%浓度的酒精?
乍一看,内容是不是多得超乎想象?
光是开篇的微生物历史这一章,13页的篇幅,提到了微生物学的开拓者列文虎克、巴氏消毒法发明者巴斯德、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获得者科赫等数10位学科发展中的里程碑式人物。
讲到细菌是如何感染人类时,出现了大量的专业术语,为了确保内容的准确性,主创团队特地附上了英语原文,帮助学有余力的孩子进一步拓展视野。
从古至今,由大及小,这本书让读者看到清晰的逻辑架构,而非知识点的简单拼凑:关于微生物的研究如今发展到什么地步;人们是如何利用与应对微生物带来的利与弊;哪些问题在技术上难以攻克……
读完这样一本书,会明白现阶段的微生物研究走了有多远,想要应对新型传染病,人们需要在哪些地方多做努力。
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最新预测表明,在2016年至2026年期间,美国劳动力力数量将增长7%,但大量工作岗位上会出现员工数量下降。约有819种职业将出现失业人数超过就业人数的现象,这就意味着一些职业正在消失。
面对人工智能的未来,我们到底该如何培养孩子?
科学素养是关键。
无论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在技术推动发展的社会,科学素养无疑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必备素质。
而通过“不矮化孩子”的科普读物,孩子更容易将各领域内的常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可以多角度分析问题的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解决跨领域的问题,助力目前的学科学习,并在未来有一席之地。
《少年时》(第六辑)
(No.61-72,共12本)
适合年龄:9岁起
限时订购仅需399元(包邮)
定价:468元
618活动期间订购可获赠
️精美绘本《如果我们有尾巴》
️少年时原创视频(约30个)
️人文系列科普音频(约400分钟)
即刻购买!
真正的深入浅出
让孩子看得懂、看不够
前面说到,科普读物最重要的是孩子能看懂,那读到平时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生物,还有容易让人凌乱的各种细菌、化学名词,孩子真的能接受吗?
以微生物历史这一章节为例,配合各种直观的流程图,孩子可以迅速归类微生物、理清实验流程和原理。
虽然科普绕不开发展史,但如果光是列队介绍重要人物和事件,多少有些乏味。
在硬核干货前后,《少年时》还有着“开胃前菜”和“餐后甜品”。例如介绍庞杂的学科发展前,“民以食为天”的老话依然适用。
原来几千年前人们对微生物的研究就始于饮酒!之后还有酱、醋、酸奶、面包... 由此看来,微生物和我们的距离并非如想象中遥远。
还有孩子感兴趣的科学轶事。
以及吸引眼球的“标题党”——粪便疗法,着实令人大开眼界。
再看看生活中常听说的乙型肝炎。
为了方便孩子理解人类与乙肝病毒的博弈,“隔壁老王”登场了!
通过急性感染、转为慢性肝炎和打了乙肝疫苗三个阶段的故事,虚拟“老王”让科普活了起来。
如果孩子对显微镜感兴趣,推荐精读《显微镜的发明》这一章。
从显微镜之父列文虎克到电子显微镜,再到最新的荧光技术、显“纳”镜,系统读下来,孩子的知识面慢慢就和其他人拉开了差距。
在孩子上小学前,接触故事性的读物是为了培养阅读兴趣,但系统性的科普阅读,不仅能让孩子站在更高处,清晰看到事物间的关联,更是帮助孩子站得稳,一路攀登风光好。
学人文不分家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少年时》是一份科普系列书。
我们来看2019年《少年时》的12个选题。这里面有5期是比较偏重人文类的。也就是说,《少年时》不仅仅是“科普”,它有很大篇幅可以称为“文普”。
让我们打开《让习惯成为正能量》这一期。里面《习性的遗传》,从基因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一个偏重人文的题目,用科学的方法作了论证,让人文的观点具备了严谨。
举个大家最常见的例子,有一种佐味蔬菜叫香菜,它在很多饭菜里都会出现。但是对于香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
喜欢的人恨不得把香菜直接主菜来吃,有人在吃火锅的时候会专门煮香菜。但是有的人就非常反感香菜,觉得其味道就像肥皂,看到碗里的香菜甚至连食欲都没有了。
这是大家的喜好不同吗?科学家对大样本人群进行研究发现,人对香菜的感受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爱好,而是隐藏在我们的基因里。人11 号染色体上有一个叫 OR6A2 的基因,这个基因和位于鼻腔上部的嗅觉感受器有关。
嗅觉感受器与鼻子中的气味分子作用,引发神经元反应,进而触发气味的感知。有些人的 OR6A2 基因出现突变,就会对香菜中的一种醛类化合物很敏感,可能是这些人强烈厌恶香菜的原因之一。这种习性由于受到基因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遗传性。
再来看同一期里的《人都是习惯性动物吗?》,里面向读者介绍了“习惯的回路”这个科学术语,同样是用科学原理和数据说话,论证一个人文的观点。
而在同一期里,又有一首诗,用另一个生活实例——晒棉被和诗意的语言,反过来解释“习惯的回路”这个科学的原理。从人文到科学,转了一圈,又回到了人文。但是,在这个回归和循环的过程中,读者对于习惯的回路,是不是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少年时》里,文理之间是没有壁垒的,是可以纵横驰骋的。
人文的观点,有了科学的基础,更加经得起推敲;
科学的原理,有了人文的描述,更加有趣和容易理解。
这就是“科学思维,人文素养”的宗旨。
和世界顶尖大脑共同关注人类命运
塑造孩子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
《少年时》的主题挑选的大多是当前最有影响力的前沿科学和技术,而且致力于在科学家和相关专家里,收集他们对未来的前瞻性的观点。他们预测的未来几十年后的情景,就是我们的读者将要生活和工作的世界。
这些专家学者包括:
陆绮,韦恩州立大学医学院解剖学博士,现在从事光遗传学治疗失明的研究。她非常认同《少年时》的风格,现在为《少年时》创作和绘制专栏“为科学图片填色”。希望能在前沿的脑神经科学领域,将珍贵的种子传递给小读者。
张文清,材料物理学专家、上海大学材料基因研究院副院长。他认为科普与人文需要相互交融。一个人既需要能静下来深入研究一个点,同时涉猎面又要足够宽。这是互相矛盾的两个方面,不是单纯依靠学校教育就可以做到,所以主动读书和主动学习越来越重要!
比如,《少年时·地球水资源》这本,不仅仅讲了地球水循环的原理,还让孩子们看到地球上的水正在发生着怎样触目惊心的变化;但它不并不让人沉浸在悲观的情绪里,而是试图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开源”和“节流”,探讨这些方法的可行性。
《少年时》不仅仅是给孩子科普那些他们不知道的科学知识,更是通过收集各个领域前沿的科学家们的前瞻性观点,让孩子可以在阅读中学习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塑造孩子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
我们也一直收到家长和孩子的好评。
从少年时创办就一直跟随阅读的孩子,已经成为学有所获的“小学霸”和“小教授”:
对少年时赞不绝口的家长朋友:
有越来越多的爸妈,甚至祖父母辈都在和孩子一起阅读《少年时》,有些孩子还在阅读后把里面的内容作为周记、作文的素材,跟着《少年时》里的实践部分自己做科学实践。
FRONT VISION

61|美丽的乐声从哪里来?

美丽的乐声从乐器中发出来,那么为什么乐器能够发出这些声音?是什么物理规律让一个物体变成乐器?为什么一些声音和另一些声音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会让我们感到悦耳?乐声如何录制、保存、高保真的重现……

62|如何欣赏现代艺术

米老鼠看起来不像真老鼠,但大多数人都喜欢它。然而,如果一个艺术家用未曾有过的方式去画大家熟悉的题材,一旦画得不像,就很容易被看成是蹩脚货。在艺术品面前,人们倾向于喜欢古典的、写实的;“外行人”可以依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本能,对古典艺术品产生很强的亲和感。对于现代艺术,我们需要额外的“学习”,才能产生“欣赏”……

63|想象外星人

与我们在科幻电影中看到的不同,科学家从天体生物学的角度来想象、来描绘外星人。我们知道宇宙各处有大致相同的物质,如果连进化规律也大致相同的话,那么外星人可能会很像我们;而如果一个星球比我们还要古老,物质、能量资源也与我们迥异,那么那里的智慧生物也许远远超越我们的想象之外。

64|人类废弃物处理

垃圾分类与处理,在今天变得如此重要。如何让细菌吃塑料,如何用剩菜发电,如何在旧电器里淘金,什么材料才能包住核废料,海里有多少生物因为垃圾而死亡,在四大洋里有多少巨轮运着垃圾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这些都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65|健康与疾病的微生物根源

细菌、古菌、真菌——地球上种类最多的生命形式,它们对地球的生态、对我们生活、对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如此之重要……。

66|饮料背后的科学和文化

碳酸饮料,能量饮料…饮料为什么对我们有这么大的吸引力?饮料对我们的健康到底有什么影响?

67|21世纪的材料

任何技术都建立在专门的材料上。重工业需要金属合金;轻工业需要高分子材料,电子工业需要硅。那么,21世纪的新技术需要哪些特殊的材料呢?高强度、高度敏感、超导、超轻、能够自动变异……

68|岩石和宝石

不同的晶体结构让化学成分相同的物质形成不一样的矿物、拥有不一样的特性。从建材到宝石,从形成到勘探,从开采到加工,我们一起来探秘岩石,挖掘地球的“宝藏”。

69|互联网50年

互联网已经成为对现代文明影响最大的技术,我们几乎每天都在接触互联网,我们对它本身有多少了解?从看得到的硬件结构,到看不到的虚拟世界、表网、暗网、深网,到搜索引擎、社会网络、区块链……

70|核聚变与新能源

了解核能,受控核裂变、受控热核聚变以及未来的清洁能源

71|驱动与阻力

从蒸气机到太空飞船,人类一直在追求更强大的动力、更小的阻力。这里我们要讨论驱动和降阻的新技术:替代燃料、光束驱动、电流体动力、喷气背包、磁悬浮列车、漂浮与轨道、光子火箭、脉冲爆震引擎、太空电梯……

72|合成生物学

当分子生物学发展到现在,我们不仅可以对基因进行分析、调控,还可以合成基因组,设计和组装生物单元、部件,甚至从非生命物质中创造生命。人类希望划分出生物的模块以及连接机制,让它们能为自己的需求运转……

(注:主题内容有时会根据策划和实时情况进行调整)

(▲滑动上方即可查看)
《少年时》(第六辑)
(No.61-72,共12本)
适合年龄:9岁起
限时订购仅需399元(包邮)
定价:468元
即刻购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一篇告诉你三大少儿科普杂志怎么选|万物 vs 好奇号 vs 少年时
错过什么,都不能错过这本全中国最好的科普杂志《少年时》
90%以上中产家庭都在订阅这4本少儿科普杂志!最全测评来了~|和阅读|国家地理|好奇号|选题
爱科学、会思辨、好奇心拉满的孩子在读什么
书评·科学 | 基因为什么了不起
王一博香菜被抢上热搜,吃不吃香菜是挑食惹的锅?答案让人惊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