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肖军:解析黄帝内经历法

作者:肖军。现任北京天文馆古天文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馆员。

本文分为以下几部分:

从问题开始,为什么会有两种岁的日数?

中气的核心作用

五运六气的基本框架

内经中的干支历法

系统构建

中国传统历法的制定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传承,一般是按朝代的更迭而更换的。在汉代太初历之前,有古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六历原本早已遗失,只知其为阴阳合历,置闰的方法为十九年七闰。由于《黄帝内经》是后代集成的一部书,所以其中的历法一直众说纷纭,一般大家都认为内经历法应该是传统的阴阳合历,所以大家看到的内经注释也是这么注解的。我的大学老师卢央先生早年曾写过一篇研究内经天文历法的文章,认为内经历法应是太阳历,但其中没有展开谈。后来随着对上古时代历法的研究,特别是陈久金先生对上古十月历的研究,有些学者开始以为内经历法也有可能是一部十月历。闰法,是一部历法的核心内容。看它如何置闰就能够判定是阳历、阴历或是阴阳合历。

从问题开始,为什么会有两种岁的日数?

现代对历法的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对年月日的排序,但是《黄帝内经》一上来就出现了两种岁的安排,一种是按照天度,365 日;一种是遵照气数 360 日法。“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言:“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一岁 365 日。接下来又说: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一上来就出现了两种岁法,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从能够确定的地方来看,对于月法,文中提到了“大小月”,也就是根据朔望月的 29.53 日,将小月定为 29 天,大月 30 天。置闰的方法文中言:“积气余而盈闰”。这是指阴阳合历中的十九年七闰吗?现在出版的《黄帝内经》的注释中一般都是用十九年七闰来解释“积气余而盈闰”的。其实这样解释是有问题的,内经在后文中自己对这种闰法有更加具体的说明。《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言:“岐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是将一年划分为六步,一步相当于四个节气太阳在黄道上走了 60 度多一点,这说明古人在当时已经知道一岁应该是 365 日有余 1/4,因为 24 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也就是 4 年气余盈满一天,故闰一日。而所谓“气余”指的就是在 24 节气中,一节的平气是15.21875 日,比三候 15 日要多一点。那么这里从内经“积气余而盈闰”的置闰法则,可以了解到《黄帝内经》中的历法应是一部阳历,而且是一部以中气为主的历法。

图 1 七衡六间图,描绘了 12 中气时太阳的视运动轨道,内经中天之六六节的概念就源于太阳在七衡之间的往复运行。(绘制:马骁昆)

中气的核心作用

盖天说有一个七衡六间图,画出了太阳在 12 个中气时的七个日道,从冬至到夏至,然后再从夏至回到冬至。古人以为气温的寒暖是因为太阳的远近造成的,所以内衡是夏至日道,外衡是冬至日道。日出看见太阳,日落看不见太阳,古人以为是有一个极限视距离的视界范围 16.7 万里,太阳走进这个范围就被看见,走出了就看不见了,图 1 的圆画的就是这个视界范围。七衡从冬至起,大寒,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由外及里;然后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由里及外。各行 6 个日道,这就是内经中所言的天之道六六节,也是易经复卦中所言的七日来复,老子的“橐籥”恐怕也是从此来复的现象中获得的启发。从这里可以看到五运六气最早的起点应该是用中气,故应是大寒,用立春应是后来的演变,可能与天象的演变有关。所以《黄帝内经》中的宇宙观是盖天说,不是浑天说,依此可判定内经的成书年代应在汉代以前。

图 2 晷仪与十二中气及三阴三阳的关系,晷仪是古人测量 12 中气时太阳升落方位的仪器,三阴三阳的定义源于二分二至时太阳的升落方位。(创制:肖军、肖如星)

在《素问·六微旨大论》中古人用立杆测影的方法定义了三阴三阳:“岐伯稽首再拜对曰:明乎哉问,天之道也!此因天之序,盛衰之时也。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经文中用“移光定位”定义三阴三阳的仪器应该是晷仪(见图 2)。用这架仪器可以测量从冬至到夏至,再回冬至的 12 个中气时,太阳的升落方位。晷仪面盘上的刻画线,能与中气时的日影重合。1 线和 19 线是日影往复的界限,对应冬至和夏至的日影,10 线对应春秋分。4 线和 7 线对应大寒、雨水,13 线和 16 线对应谷雨、小满的日影。所以晷仪 69 条线的刻度划分是古人为了测量中气时的日影而有意刻画的。从内经的原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三阴三阳对应的是冬至、夏至和春秋分太阳的升落方位,太阳升为阳,太阳落为阴。冬至、春分、夏至的日升方位对应少阳、阳明、太阳;夏至、秋分、冬至的日落方位对应厥阴、少阴、太阴。立于晷仪的南边,从右起逆时针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此是五运六气中客气的顺序。若是站在晷仪的北边,从右起逆时针,并依五行而转,那么就是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就是主气的顺序。

图 3 天人同构图,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脏腑的阴阳属性,以及脏腑之间的表里关系,在时序中获得了很好的对应关系,三阴三阳成了构建天人关系的核心概念。(创制:肖军、肖如星)

若把三阴三阳、五行和人体的 12 经络画在一张图上(图 3),就可看到五脏六腑分列左右,阴阳分明,表里相对。这就是黄帝内经的天人同构图,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谿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天人同构图正合此段文义,表述了五脏六腑、四时阴阳、经络表里的对应关系。

五运六气开始于大寒,用的是中气,所以《黄帝内经》历法是岁历、节气历,是以中气来划分三阴三阳的。不管主气还是客气,都是用中气来划分的。只是古人还不满足于一岁之中的四时变化规律的描述,他还想做更长时间的变化规律的研究。于是就用五行来划分 5 年的周期,用三阴三阳来划分六年的周期,这样就有了五运六气中 30 年与 60 年的更长时间的周期框架。

五运六气的基本框架

运气学说,运为木火土金水,五运;气为寒暑燥湿风火,此是六气的本,三阴三阳是六气的标,标本相合成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五行也与三阴三阳合在了一起。一年的运气,五行的顺序是木、火、土、金、水,主运,六气的顺序是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主气。主气年年不变,而客气就会岁岁有变,但排序不变: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表 1 六气时节表

五运中的主运,一年分五步运行,按照五行相生的次序:从木运开始,火运、土运、金运、水运,每运七十三日零五刻,合成一岁。每年都从木运起始,开始于大寒日,岁岁如此。

六气中的主气,又称地气,分为风木、君火、相火、湿土、燥金、寒水。也是按照木火土金水的相生顺序, 厥阴风木为初气,从大寒开始,经过立春、雨水、惊蛰、到春分之前,共六十日八十七刻半。第二气少阴君火,从春分开始,经过清明、谷雨、立夏、到小满之前,也是六十日八十七刻半。第三气少阳相火,从小满开始,经过芒种、夏至、小暑、到大暑之前,共六十日八十七刻半。第四气太阴湿土,从大暑开始,到秋分之前,经过立秋、处暑、白露,共六十日八十七刻半。第五气阳明燥金,从秋分开始,到小雪之前,经过寒露、霜降、立冬,共六十日八十七刻半。第六气太阳寒水,从小雪开始到大寒之前,经过大雪、冬至、小寒,共六十日八十七刻半,循环一岁(表 1)。风、热、暑、湿、燥、寒,基本上对应了中纬度地区四季的气候变化。

内经中的干支历法

表 2 天干地支六十甲子循环表

基于上述的历法原理,《黄帝内经》中构建了一套五运六气的干支历法,古人用十天干十二地支来纪日、纪年、纪月(表 2)。在《黄帝内经》中 360 日的气数法是用来纪日的:“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覆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用十天干十二地支来排序日的方法,用十天干顺序对应十二地支,天干循环六次,地支循环五次,完成六十个不同的干支组合,60 天一循环,六个周期为一岁,360 天比一岁365 天少 5 天,理论上经过 12 年同一天重回它的干支。这种纪日的方法,从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 720 年)沿用至今,一天都没有错过。

内经中亦用这种方法来纪年,《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言:“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君火以明,相火以位,五六相合而七百二十气为一纪,凡三十岁;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六十岁中都用干支来标记每一年的名称,沿用至今,2020 年即为庚子年。

进一步,《素问·天元纪大论》中又将干支纪年与三阴三阳做了对应划分:“子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己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

表 3 干支纪月表

而且在内经中我们发现了最早的干支纪月法的建立,《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言:“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为什么是这样的对应关系呢?

宋代刘温舒在《素问运气论奥》论五音建运中说:“虽太古占天望气,定位之始,见黔天之气,横于甲己,为土运;素天之气,横于乙庚,为金运;玄天之气,横于丙辛,为水运;苍天之气,横于丁壬,为木运;丹天之气,横于戊癸,为火运,则莫不有从焉。”天干与五运的关系来源于素问中的天象。在干支纪月法中,我们知道,古人最早用十二地支纪月,子月对应于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以此类推,那么就是正月建寅。而如何在地支之前加入天干,刘温舒以为:“丙者,火之阳,建于甲己岁之首,正月见丙寅。”也就是在土运甲己之岁,因为火生土,所以正月的天干为丙。“戊者,土之阳,建于乙庚岁之首,正月见戊寅。”土生金,所以金运乙庚之岁,正月的天干为戊。“庚者,金之阳,建于丙辛岁之首,正月见庚寅。”金生水,所以水运丙辛之岁,正月的天干为庚寅。“甲者,木之阳,建于戊癸岁之首,正月得甲寅。”甲木生火,所以火运戊癸之岁,正月的天干为甲寅。“壬者,水之阳,建于丁壬岁之首,正月得壬寅。”水生木,所以木运丁壬之岁,正月得天干为壬寅。这就是干支历法中的月建之法。从甲子月开始到癸亥月,以5年为一周期(闰月同上一月干支),周而复始,组成一套完整的干支纪月法(表 3)。

系统构建

《黄帝内经》的历法,实际上分为三部分,纪岁法,纪月法和纪日法。365 日的天度法是用来纪岁的,大小月是用来纪月的,而 360 日的气数法是用来纪日的。在此基础上,《黄帝内经》构建了五运六气的系统理论。这里有意思的是,岁、月、日的排序是相对独立的,而且其循环周期是有错落的,天度岁是 365日,气数岁是 360 日,月是朔望月,置闰是平的中气,4 年闰一日。在里面实际运行着一套完整的年、月、日的干支循环系统,它是五运六气的符号定格表述,是一套人为的系统,构建在自然天象历法之上,像是编织了一张不同网格大小的叠套系统,用它罩住自然天象的循环往复,这也许就是老子所说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系统建构。

从此可见《黄帝内经》构建了一部体系分明的完整历法,它不同于十九年七闰的阴阳合历,而是一部以节气为框架,岁以大寒为终始,月以朔望月定大小,日用六十甲子为循环的叠套系统,然后用天干地支对岁、月、日分别定格,纳入五运六气的双周期的运行体系中,有条不紊,环环相扣,体现了古人依据天象构建人文历法的殊胜智慧。而且将之应用于古老的医学体系中,在时间的维度上构建了天人同构的系统理论,应和了内经中的贤人境界:“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天与人相互关联,在时序中变化往复,周行不殆,积气盈闰。这是人与天签的最早的一份合约,合同于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内经》历法的中气与三阴三阳
(18)《黄帝内经》运气学说初探
《黄帝内经》历法的系统建构(一)
中国历法知识大全
六六之节,干支相错;九九制会,葭管飞灰
《天玉经》和彝族太阳历的关联逻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