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疼……《Cell》确认孤单久了竟会改变性格和行为

本研究的通讯作者之一David Anderson教授(图片来源:加州理工学院官方网站)

本文转载自“学术经纬”。

这项研究来自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的David Anderson教授课题组,他是加州理工大学陈天桥雒芊芊脑科学研究学院的主任,也是一名全球知名的神经学家。先前,他的课题组曾在果蝇里发现了一种叫做“速激肽”的化学分子。一旦在社交上被孤立,这些果蝇大脑里的特定神经元就会被激活,释放出这种神经肽,改变周围神经元的生理特性,影响到神经环路的功能。

该研究所由陈天桥先生和雒芊芊女士捐赠成立(图片来源:加州理工学院官方网站)

尽管果蝇是经典的动物模型,但昆虫与哺乳动物大脑之间的差距还是太大了。孤独同样会对哺乳动物产生类似的影响吗?研究人员们计划利用小鼠模型回答这个问题。首先他们发现,小鼠中编码这个神经肽的基因是Tac2/NkB,主要在大脑控制情感和社交行为的脑区生产这些蛋白。这暗示它有可能同样在哺乳动物里起作用。

随后,研究人员们开始在社交上孤立这些可怜的小鼠。在长达两周的孤立后,这些小鼠表现出了明显的异常——它们对陌生小鼠更具攻击性,也对环境刺激变得更加敏感:正常小鼠虽然会在面对危险时呆住不动,但一旦危险解除,它们就立刻活跃起来。相反,那些被孤立的小鼠“惊呆”的时间要更久。

社交孤立两周的小鼠(红色)会表现出明显的行为异常(图片来源:《细胞》)

这些奇怪的行为也和神经肽有关么?是的!这支团队发现在长期的孤立后,小鼠的Tac2/NkB基因表达活性有明显上升,这导致了大脑中神经肽水平的提高。而特异性抑制这款神经肽受体的药物,则能减轻孤独带来的负面影响,让小鼠表现得更正常。相反,倘若我们人为在小鼠的大脑里增加此类神经肽的水平,哪怕是没有被孤立对待的小鼠,也会表现出孤独动物的行为。这一发现验证了该神经肽是“孤独症”的罪魁祸首。

“我们发现Tac2/NkB在小鼠的多个脑区里有普遍上调,这和多种不同类型的情绪应对行为以及攻击性有关。”该研究通讯作者之一Anderson教授说道。

更有意思的是,研究人员们还发现这个神经肽在不同的脑区里会影响不同的孤独相关行为。譬如在杏仁核里抑制该基因的表达,会抑制小鼠的恐惧反应,但不会影响其攻击性;类似的,如果只在下丘脑里抑制该基因,则孤独小鼠的攻击性会下降,恐惧反应则不会改变。这些结果表明此类神经肽能够从多个角度导致孤独反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别宅了!不社交会导致大脑释放特殊物质,增加攻击性,还会变呆滞
科学突破!最新研究表明,长时间的孤独会改变我们的大脑化学物质
社会隔离改变大脑
食物诱发性欲:华人科学家《自然》发文,揭秘蛋白质催欲作用
科学家鉴定出“好斗”抑制基因
科学家发现:一种病毒样蛋白可能正在控制着你的记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