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六经辨证是纲,纲举目张,是统帅其他辨证的核心,收藏

“六经辨证”述要 《伤寒论》成书以后就失落了,重新编过,编写的书很多,各家各说在所难免。不编也就传不下来了。

现在的中医药大学,也是自己编写伤寒教材,这些教材与编写者的观点有密切的关系,将自己的观点渗入在教材中,是对是错其本人也不是很清楚。

我们学习《伤寒论》要正本清源(即正其根本、澄清源头),要避免错误的理论。

人家说得头头是道,自己看了昏头转向,这样的现象曾经有过,有人看了书以后就问我,你看人家说熟地也是扶阳的,我眼睛都大了。这就是把不正的东西接收了,这也是我今天着重讲的原因。在正本清源的前提下学习,就学习郑钦安、卢铸之两位太老师对《伤寒论》的一切论证,以及他们的医理与实践结合的东西,不要再走弯路了。

具体就是郑钦安的《医理真传》的“六经贯解”,卢铸之对六经的理论体现在他的立法、实践中,以及他的著作“五行生克制化之理说”中“五脏为本,六经为用”的理论。

下面具体讲。

(1)太阳证

第一点:《伤寒恒论》的卷一、卷二、卷三分别是太阳上篇、太阳中篇、太阳下篇。 太阳上篇一共53条,这53条,就是53个法,共14个方。

上篇主要讲“风伤卫”之证所用之法,“风伤卫”简称“伤风”。这53个法,都讲太阳伤风后的立法。 这些方和法,以桂枝汤为首,桂枝汤是《伤寒论》的代表方,人们称之为众方之首。

这里称为方,就是汤头:桂枝、芍药、炙草、生姜、大枣。这14个方中,都是以桂枝汤为主,变化的有: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五苓散(五苓散里面也有桂枝)。

其他的,是太阳伤风证有了变化而如何解决的,比如:伤风误下、误汗后引起病变该如何处理,在上篇里有大小陷胸汤。

桂枝汤用在太阳上篇的1、2、6、7、12条,都是伤寒证的提纲和辨证;太阳上篇的8、9、10条就是病变之后,不用桂枝汤的。 太阳中篇一共58条,也即58个法,共35个方,主要讲太阳伤寒的法和方,以麻黄汤为主要方。

中篇的1、2条,就是太阳伤寒(寒伤营)的提纲辨证;第11~17条,这几条非常重要,是不可汗的理和法;35条(方)中的小建中汤(73)和茯苓甘草汤(79)、四逆汤(117)、甘草附子汤(124)、桂枝附子汤(128)、甘草附子汤(113),这些是寒进入里而用的方。

太阳中篇还有治疗风湿痹病的方,桂枝附子汤(128)。

太阳中篇第18~27条,专门讲了如果太阳证误治(包括误汗、误下)而证变了是怎么处理的。这些太阳中篇的大体内容。 你们在学习中,重在知理知法,切勿拘泥其方药。这是郑钦安在批注里说的。

太阳下篇一共24条,即24个法,共14个方。 太阳下篇主要讲的是风寒两感(风寒两伤营卫)证的治法。这个以大小青龙汤(136、158)为主要方。

误下后里热用大青龙汤,里寒用小青龙汤。另外还有茯苓四逆汤(169),还有桂二麻一汤。

这里要强调:大小青龙汤的第二条,郑钦安有个注,请你们仔细读一读。他还警告:学者切不可执病执方,执一己之见,总要窥透病机,当何下手,治之为是。为什么他在大小青龙汤之后要加这一条,你们去思考。

第二点:郑老对《伤寒论》太阳证的论述,也即在《医理真传》“太阳经证解”的第一个。

《伤寒论》本身一共135条,135个法,共63个方,这就很多。在郑钦安的《医理真传》中,把太阳经证解做了概括和归纳,就比较简明。我们要懂得太阳证的原委变化,怎样识病,怎样用药,看这个就可以了。

这篇文章怎么样去学呢,我认为要抓住三点:

一是太阳经证的原理,即上面写的:“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太阳。” 郑钦安的话为:“太阳一经,以寒为本。少阴为中气,太阳为标。”寒为本,就是因为太阳之气寒气治之,这是本气;中气是指太阳膀胱和肾为表里,所以,少阴肾即为其中气;标气,就是太阳本身。这是讲了这个经的标、本、中三气。这就是它的病理,掌握了这个病理,就能弄清楚下面的分证了。

二是掌握太阳经证的分证。太阳证有经证,有伤风证,有伤寒证,有两感证,有腑证。经证,伤风证,伤寒证,这都是经证本气、本身的病;伤风,伤寒,两感证,这都是经证的兼证;那么太阳腑证,就是中见之证。少阴为中气,太阳为标。就是中见的证,所以腑证中又分为:蓄尿证,蓄热证,蓄血证,癃闭证。

三是太阳证的症状、辨证和用药。郑老师讲的都是《伤寒论》中的立法用药,把《伤寒恒论》中讲经证的,就是他的立法用药,包括在《医法圆通》上的立法用药,他都是完全按照《伤寒论》的原方用的。这就不多解释了。

第三点:卢铸之医学对太阳证立法的一些简单介绍和解释。

这就是卢铸之、卢永定老师具体在实践中传授的,太阳证(不仅是伤寒)的辨证、立法、立方、遣药。 首先是太阳伤风证,这个继承了《伤寒论》中的“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兼自汗而恶风者,”即太阳为风邪所伤的病。

《伤寒论》的桂枝汤是:白术、桂枝、芍药、炙草、生姜、大枣。

卢铸之医学的立法用药不叫桂枝汤,叫作桂枝法。

基本组成:桂枝30g,贡术15g,山楂肉20g,炙草15g,生姜60g;汗多的、怕风的可以加淫羊藿20g,怕风甚、脉

浮甚的可以用天麻15g。

这就是卢铸之的伤风证用法,可称之为太阳伤风证桂枝法。

我们这里称为法,而不叫方,就表明不是固定不变的汤头或者方剂。

现在《伤寒论》的汤头,一旦定了是汤头就不能改变了,一改变就变成了另外一个名称了。我们的法是辨证后所立的。比如刚才说的伤风证,有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自汗,这是症状,四诊里面问诊得知,如果切脉又浮又缓,就断定是太阳伤风证,就用这个法。

那么太阳伤寒证,太阳证的提纲里认证辨证的眼目是“恶寒”二字,一年四季为病,只要见得病人有头项腰背强痛、恶寒、发热,就按照太阳证法治之,不必拘于时令。这段话是郑老说的,这是认识太阳证极其重要的一句话。

卢永定老师传卢铸之的话,就非常简明:一年四季都有伤寒,都可以用桂枝法。这个观点非常重要,就能够理解我们为什么春夏秋冬都在用桂枝法,这是有根据的。 太阳证经证兼无汗者,则为伤寒证,也就是《伤寒论》所讲的太阳为寒邪所伤。《伤寒论》中用麻黄汤(麻黄3两、桂枝2两,炙草1两,杏仁70个)。

那么卢铸之医学对于太阳伤寒证的用法是:桂枝30g,苍术15g,楂肉20g,炙草15g,生陈皮15g,生姜60g。这个法里没有用麻黄,此法亦是见汗则止,因为过汗会伤阳。

《伤寒论》里用麻黄汤,后面附了若干条法,就是说明过汗了怎么办的。

我们用这个法,见汗则止,就不会有过汗的情况。这个法也属于桂枝法,我们叫太阳伤寒证桂枝法。这个也属于一个大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法。

卢铸之医学用于太阳证的桂枝法,

一是伤风证的桂枝法,

一是伤寒证的桂枝法。

这两个法,卢永定老师传授的时候,用了非常简单的概括:桂枝法用于太阳证,伤风有汗用贡术,伤寒无汗用苍术。

这个就是桂枝法纲领性的立法、用药。

太阳两感证,也就是太阳证有风、有寒的两感。

其经证就是壮热,烦躁,脉浮,脉紧。

在《伤寒论》中主以大青龙汤(热)(136):麻黄6两,桂枝2两,炙甘草2两,杏仁40个,生姜3两,大枣12枚,石膏鸡子大。还可以用小青龙汤(里寒):芍药、半夏、五味子、细辛、干姜。 卢铸之医学对于两感证,仍然用桂枝法:桂枝30g,茅术15g,炙草15g,淫羊藿20g,广皮15g,法夏20g,生姜60g。这个就是风寒两感症桂枝法。

具体怎么辨别呢?切脉时,又浮又紧就是两感。若只浮不紧,就是太阳伤风证;

若只紧不浮,就是伤寒证。

这就是辨证的要着。

当然要联系前面提纲上所讲的病情,加上切脉,就准确了。

如果有壮热,没有茅术,就用苍术;

如果不壮热,但有烦躁,服用两感证桂枝法后,脉浮紧有所减轻,但还有浮紧,就可以用西砂仁。

西砂仁和法中的淫羊藿相配合,砂仁一上一下,淫羊藿一出一入,引阴入阳,引阳入阴,阴阳就自能协调,烦躁自消。

所以,我们用西砂仁是有分寸的,我们现在,是因为病人要拿方子走,又不能随时跟进,所以,一般都用上去了。你在辨证中可以适当掌握,不一定都用齐了。

我们不用大青龙汤的原方,理由是:石膏过凉,麻黄过汗,大枣实脾,杏仁破气。我们这里只用了法夏。

太阳证的尿证,即腑证,在太阳经证解上有叙述,有蓄尿证、血尿证、癃闭证。

《伤寒论》的用法,蓄尿证用五苓倍桂枝(29),血尿证用五苓散去桂枝加石膏。

五苓散为:猪苓、茯苓、泽泻、白术、(肉)桂枝。蓄血证,用五苓散加桃仁、红花、当归、万年霜。

癃闭证,法宜升提,用温中益气。

卢铸之医学对太阳各种尿证,也是用桂枝法,称为桂枝化气行水法,方为:桂枝30g,茅术15g,茯苓15g,炙甘草15g,生姜60g,淫羊藿20g。酌情使用。这是主法。 蓄尿证,用上面的主法,加重茯苓到20g,加法夏20g。目的是降浊升清。还可以酌情用上安桂15g,目的是温肾阳、助膀胱之气化。

方为:桂枝30g,茅术15g,茯苓(神)20g,法夏20g,炙甘草15g,淫羊藿20g,生姜60g,安桂15g。酌情使用,没有茅术用苍术。 血尿证,上面主法,并用桂枝和炮姜15~20g,或者生蒲黄15g,目的是化瘀血,去蓄血。寒重、脉紧的人用炮姜,尿热用生蒲黄。

方为:桂枝、苍术、茯苓、法夏、炮姜或生蒲黄、炙甘草、生姜。

蓄血证,就是既尿血又逼胀,屙不出来,就叫蓄血。

用主法,再加石菖蒲、玄胡索,目的是开窍,化气血凝聚。

方为:桂枝、苍术、茯苓、石菖蒲、玄胡索、法夏、炙甘草、生姜。 癃闭证,用主法,加安桂15~20g,石菖蒲20g,海金沙15~20g,菟丝子20g。目的为温肾阳,祛膀胱太阳经之寒,助膀胱气化,开膀胱之阴窍,实际上也通了三焦。

这样癃闭就可以减轻,减轻以后再用西砂仁,使肾气升起,帮助膀胱、三焦气化,使水湿能顺利排泄。

方为:桂枝30g,苍术15g,茯苓15g,法夏20g,石菖蒲20g,上安桂15~20g,海金沙15~20g,菟丝子20g,炙甘草15g,生姜60g。 总之,以理立法,以法显理,法随理,理助法,理法相融。

这就是用理用法之道。膀胱太阳的经证,在卢铸之的用法,究竟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规律,他是怎样继承了《伤寒论》

中的那些核心思想,这些请你们去思考。

(2)阳明证

(3)少阳证

(4)太阴证

(5)少阴证

(6)厥阴证(2)~(6)在下一次重点讲完)

3. 《伤寒论》学习研讨中注意的要点

(1)懂得和熟知《伤寒论》六经的正确含义 六经六气为正常之气,外邪侵入之气是邪气,正和邪要区别开来。

(3)掌握“六经”传变的要点。掌握四点。

第一,掌握正气(太和之气)、肾气的盛衰。正气(太和之气)、肾气的盛衰都和六经有关系。正气(太和之气)衰了,肾气衰了,外邪就容易入侵,外邪入侵才会有六经的传变。正气(太和之气)、肾气旺盛,外邪、六淫就不会侵入,就不可能有六经传变。

第二,掌握邪气盛衰的传变。通过这个可以知病在哪一脏,认识病,跟踪认病,辨证立法。

第三,掌握确辨阴阳。六经有阴阳,总的阴阳一定要认清楚,阴阳辨别错了,就没有办法认证,并不等于说三阳病、三阴病里面没有阴阳可分,这个不要误解了。

我们讲太阳病,太阳病里面都还有用四逆汤的嘛,那是阳证,为什么用四逆汤?所以还要正确辨阴阳。阳虚就阴必盛,阴虚就阳必盛,这两句话是原则。

第四,要注重临证治疗过程中的病变。这个通过四诊、切脉,就可以辨证出来,不仅是六经辨证,我们要注重治疗过程中的辨证。

这个病变有两种,

一种是病人本身的病变,这就要认真去辨别是外邪还是七情的原因;

一种是非病人本身的病变,我们就要检查我们的用法、用药是否妥当,是否误用了滋阴凉寒等克伐的药,如果用了导致病变,就是医生之过。

所以,作为医者,医以慎为本。卢永定老师就

(2)《伤寒论》六经辨证是纲,纲举目张,是统帅其他辨证的。

六经辨证就把脏腑学说、经络学说都包括在内了,所以要懂得六经辨证和六经传变的道理,就必须联系到经络学说的关系、脏腑学说中脏腑的功能以及精津气血液的关系。

要掌握六经辨证,就必须把这些融合到一起,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八纲辨证、阴阳、表里、寒热、营卫辨证等,这样才能比较深刻地了解。

一句话:六经辨证是辨证论治的总括和总纲,但不排除其他辨证方法。

经常讲,我们要战战兢兢,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去严肃对待每一个病人的每一次诊断。

第五,善于运用《伤寒论》在临床实践中的根本点,以纲带目,以简驭繁来学习研究。

治病的过程抓住三个根本:

第一,用药一定要扶正助阳为本,维护太和正气,助肾阳,这是治病的根本。不管任何病,都要抓住扶正护阳这个本。

第二,要抓住脾运化正常。中宫转输失常,病就会加重,转输正常,就能够加强宗气供给全身,全身的精气就够,把宗气运输给全身,就要把脾加强。脾肾两气旺盛,人就健康,还益寿,病也容易治好。

第三,治病过程中,经常使五脏协调,使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运转正常,心肾相交能够正常,坎离既济正常,太和之气就能够充满全身。

这个就是卢铸之这篇文章所讲的,你们自己去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伤寒论解读第20条
六经辨证在眼科的运用
《伤寒六经定法》+《六经定法》之舒驰远片断+伤寒六经代表方总述+三阳三阴病之代表方
学习六经辨证
解密《伤寒论》
【《伤寒论类方汇参》第一章 桂枝汤类 第一节 桂枝汤】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