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形神合一|上工339

16.1.4形神合一

形与神的统一,是尽享天年的关键。神寓于形,形统于神。神伤则形伤,神亡则形亡,此所谓“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精神衰败,必显于形,如两目无神、面色无华、四肢乏力、纳食不佳、形体瘦削等。由于人体精神是由心神来主宰的,志、意、魂、魄皆归心神统辖,故有“心神乃形之大主”之说。因此,调养心神也就成为调摄形体的关键。所以,中医养生学强调清静养神,因为。明代著名戏曲作家、能诗文、兼通医理、更擅养生的高濂在《遵生八笺》“心静可以固元气,百病不生,百岁可活”。

精、气、神被称为人体“三宝”,三者是不可分离的,它的盛衰直接体现人的生长、发育,以至衰老的状态。

精,是生命之源,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且主宰人体的整个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的过程。

气,是维护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精微物质,是推动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气乃精之所化,精为气之本;气在人体推陈出新、温曦脏腑、防御外邪、固摄精血、转化营养等方面具有重要职能;“人之有生,皆赖于气”,如果气能够周流不息,如环无端,人体则健康无病。

神,是指人体的一系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状态而言,是神志和生命活动之外观,为人体的最高司令部;有精则有神,神是五脏六腑、先后天精气与人体最高主宰活动的具体表现。它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精、气、血、津液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

宋代陈直撰著的《寿亲养老新书》曾对精、气、神三者关系进行了概括:“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所以说,神的充沛需要有精和气这样的物质基础,精、气的充盈或匮乏可直接影响到神的作用。鉴于此,善养生者必须保养精气,达到精气神的协调统一。

精满、气足、神旺,是健康的保障;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精、气、神虽然各具特性,但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存则俱存,亡则俱亡。张景岳说:“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

古代道家说:“精足不思淫,气足不思食,神足不思睡。”实际上就是不断充实相应的脏腑之机,最后实现水火既济而超越五欲的过程。就是通过补养先天的真气(元气)藏于肾脏,使得肾水中的真阳沿督脉上升、心火中的真阴沿任脉下降,从而实现身体周天运转。

精足不思淫,对应的是道家的百日筑基之初开始修炼阶段,酒色财气四关度过后,断除邪淫之心,不断固摄元精,恢复如孩童之未泻未经之状态。

气足不思食,对应着道家炼精化炁和百日筑基之高级修炼阶段,终化淫欲为火光三昧,打开了直接与宇宙能量沟通的通道——所谓“采气”大关,可以达到不思食的状态。

神足不思睡,古人称为“斩睡魔”,在道家对应的是炼炁还神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修炼得好,可以“夜不道单”,即不睡眠的状态。实际上这与炁归脏腑、入中脉而造成中脉的通透有关。一般人只能炁走12正经,则有子午流注的规律,也必然有在特定时辰炁脉的盛衰,造成一天内人心理和生理的节律,也由此原因导致睡眠。当炁入中脉之时,则全身脏腑经脉之炁都比较充裕,则不受节律造成炁脉的盛衰约束,也就可以不用睡觉而不受其约束。

一般来说,筑基补漏初级阶段完成方能精足不思淫,不思淫采纳炼精化炁;炼精化炁完成方能炁足不思食,不思食方能炼炁化神;炼炁化神完成方能神足不思睡,不思睡方能炼坤还虚。

16.1.5动态平衡的养生观

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在动态中进行,并通过调节达到“以平为期”。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阴阳、气血的动态平衡。

1、阴阳平衡

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长寿、养生疾病的前提。阴阳有着彼此消长、相互转化的关系,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只有机体阴阳达到动态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稳定的状态。例如,夏天阳盛气炎,易出现热迫汗出,耗伤气阴,此时可服用养阴清凉药膳,如绿豆汤、荷叶粥、西瓜羹等,以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

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真阴要有收敛收藏阴精的作用,并能滋养真阳收敛真阳,即所谓阴平也;真阳要有生长生发抵御外邪的作用,并不让真阴外泄而固束真阴,即所谓阳秘也。

传统中医认为很重要的一个病因是你自身的状态是否给致病因子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个致病因子在你身体状态下是致病因子,但是在整个大自然的环境里,它一定有它的作用。如果它一点作用都没有,用不着人类消灭它,大自然就把它消灭了。所以说,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如果我们把身体维持在一个阴阳平衡的状态下,即“阴平阳秘”的状态,致病因子就无法使你的身体生病。

中药对人体的治疗也是本着阴阳平衡的原则,热病用寒药,寒病用热法,从而达到机体的阴阳平衡,使得疾病不生。

2、气血平衡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可生血、行血,血可载气、裹气,二者如影随形,同行同止。若气血平衡失调,则会出现气血不生、不行等病理变化,从而引起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而发病。因此,保持气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是维系健康的必要条件,调理气血也就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16.1.6四季养生的原则

祖国医学在四季养生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方法颇多。究其基本原则,大体可归纳为顺应自然、形神共养以及动静结合等几个方面。

1、顺应自然

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的指导下,养生学认为,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必须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转化的客观规律。

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而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因此,人在春夏之时,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亦应保养阴气,故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这就要求人们凡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根据四时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在作息时间上,也要顺应四时的变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饮食五味上,摄取更要有规律,过饥、过饱或饮食偏嗜均能伤害脏腑,影响身体健康,蔬菜瓜果的食用亦有一定的季节性。

2、形神共养

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用。故养神既可以保形,保形亦可以摄神,二者相互支持,密不可分。因此,养生防病必须形神共养,以维持形与神的统一。

所谓“养形”,主要指脏腑、气血津液、肢体、五官九窍等形体的摄养,“形乃神之宅”,故只有形体完备,才能有正常精神的产生。养形的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等摄生方法,以及体育锻炼、气功等健身运动,大都属于养形的重要内容。

所谓“养神”,主要是安定情志、调摄精神。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变化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常情况下,“神”是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因素的“应答性反应”。它不仅体现了生命过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动,而且可以增强体质、抵抗疾病、益寿延年,但如果情志波动过于剧烈或持续过久,超过了生理的调节范畴,则会伤及五脏,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

所以,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精神摄养,要求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心境坦然,不暴发喜怒,不贪欲妄想,不为私念而耗神伤正,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志波动,以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这样,则人体的气机和调,血脉流畅,正气充沛,形体康健,抗病能力均强,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3、动静结合

中医养生学认为“气血极欲动,精神极欲静”,既倡导“养身莫善于动”,又像清代曹庭栋撰著《老老恒言》所说:“养静为摄生之首务”。因此,只有动静结合,才能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动,包括劳动和运动两方面。中医学历来重视“动”在养生学中的重要意义,认为“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保生铭》),“一身动则一身强”(《四存编》)。并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运动法。诸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等。坚持这些健身运动,可以畅气机、通气血、利关节,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现代医学也已经证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使机体充满活力,从而延缓各器官的衰老。

静,又称“清静”,包括精神上的清静和形体活动的相对安静状态,是与“动”相对而言,在中医养生学上亦占有重要地位。气功中的静功一般没有肢体的运动,它通过一定的体态姿式,特定的呼吸方法及特定的意念活动,在“静”的状态下,进行内部的自我锻炼和调节,从而达到对机体“调整”、“修复”和“建设”的目的,静功在气功锻炼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钱远铭攥著的《经史百家医录》中指出:“能察动静作息之机,自无过与不及之衍”。即指“动”和“静”都要适度,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导致疾病的发生。如《黄帝内经》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因此,勤运动,要注意适度;勤用脑,要思而不怠。动而不至大疲,静而不至过逸。总之,动和静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要养生防病、益寿延年,就必须心体互用,劳逸结合,动静并施,不可偏废。

总之,人们必须“顺时养生”,去适应自然;同时,又要利用自然,为我所用。只有这样,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养生学概论
道康国际养生市场前景分析
《中医基础理论》_第一节 养生_中医世家
中国中医研究院名老中医养生研究
每年做1次中医体质辨识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