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亲历故事系列【27】——打柴老
小时候,我怎么也不能理解我们村里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一般不说挖柴老,而是叫打柴老。挨到我上山亲自去体验一番后,才明白——挖柴老不仅要靠挖,还要且打、且撬。我第一次打柴老是在1974年的寒假,那个时代农村遍地都是“农业学大寨”。我们生产队要把那片叫“萝卜园”20来亩的茶园挖出来移栽到山坡上,然后改做水田种水稻。茶棵移栽前就要将山名叫“牛神降”的那座山坡开辟为层层梯田式的茶园,这样就要将山上柴禾砍尽,柴老挖光。这样的巧事——既有工分又能搞到柴禾和柴老,对社员来说即使生病也要去上工的。对于我辈读书郎来说,简直可以称得上是过了一个幸福的假期了——与村里的小伙伴在一起边劳动边嬉闹着,总是快乐的,不用像往年寒假只独自跟着母亲起早贪黑地砍柴挑柴。全队一百多男女老少集中在一起挖柴老、筑梯田煞是壮观、热闹。
 

挖山之前先要拨山,也就是将柴禾和野竹砍掉。大的,社员捡回家烧火;小的,就地用来引火烧山。烧山之后山土就松了,这样以来一是挖山轻松些,二来延续着古代的刀耕火种,土质肥些。挖柴老用的是专业锄头,有专门的名称,我们村的土话叫“锄速”;而除草的锄头则叫“锄兵”。“锄速”的身段比“锄兵”长些,头部与尾部几乎一样宽;而“锄兵”则头宽尾窄。挖柴老主要拼的是体力,一般小的柴老,年轻力壮的,只需一锄挖下去,用力一翻,再用力一打,柴老就乖乖出来投降了。遇到大些柴老,则须采取“打援围点”的战术制服它——先将它的四周根系切断、掏空、挖出来,然后主攻柴老的主根,主根越粗则须挖得越深、掏得越空。当年,我见过村里四个“后生泼”(土话读音,指力大的年轻人)围着一棵大锅盖粗的松树老鏖战了半天才挖出来。他们四人各自负责掏空一方:立生年龄大些负责下方,我哥因刚读完高中回乡劳动缺乏实战经验而挖上方,阿三和阿林各司左右。只见他们挥锄并进,循根深挖,寻须掏泥,把个松树老四周掏空了四个大洞,然后用斧头砍掉边根边须。我哥和阿三用杉木杆在上方运用杠杆原理不停地撬,立生和阿林在左右用“锄速”使劲地打,并用棕绳套着树根,让我们一些小伙伴在山脚拉着。大家喊着号子,同时用力,终于将这棵百年树龄的松树老拔地而起,滚下山底。它的全身都已变成“清明”了。清明是用来引火的,用火柴直接就可以点着,且不灭,因为它身上有许多松脂油。过了惊蛰,乡亲们都用它来装在火蓝里点着,拎着照在水沟里夹泥鳅和黄鳝。

第二次打柴老是在八十年代了,好像是区林业站把日本无息贷款植树造林项目分给了我们村一些。我那时在学校里教书,寒假回家也就同家人一起上山挖柴老。那时,我在学校天天早上起来锻炼,冲冷水浴,身体非常强壮,力气大着呢。不到半天,就能挖出满满的一担两畚箕柴老,两百来斤的担子放在肩上行走自如,一肩不歇就挑到家了。整个寒假,全家人打的柴老堆满了两个大院子。春节期间,我们兄弟仨把它们破好码了三大排。
 

可惜啊,那时,我们都不懂根雕,真不知破碎了多少根雕艺术胚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随笔】“困山柴”
丰柴顶四顾
我的母亲,是个名副其实的“柴迷”
【九十拾柴人】
刘向苏:锣鼓沟纪事
郭宗才 || 有女儿值得骄傲(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