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代画院的佳题妙“答”
.“竹锁桥边卖酒家”    这是画院著名的试题之一。考试中,众多考生皆正面刻画酒家,使之占据画幅中心,借小溪细流、野渡小桥、竹林清风等以为烘托。虽算“靠题之作”,但皆不中皇家画院“院长”赵佶之意。唯有一名叫李唐的画家,构思新颖,独辟蹊径:画面上是一泓溪水,小桥横卧,桥边则是一片枝叶疏落的竹林,唯有那郁郁葱葱的翠竹中,挂着一幅迎风招展的“酒”帘。整个构图从“虚”入手,使人浮起联翩。赵佶看后大悦,他认为酒家藏在竹林中正符合“锁”字的意境,并亲自圈点为第一名。李唐(1066-1150),字日希古,进画院后继续勤奋学习,终于成为宋朝承上启下、开宗立派的画家。
.“蝴蝶梦中家万里”  题目寓意颇深,此题取唐人诗句“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之意,命题者故意隐去后一句,目的是考查画工的文化底蕴。众考生画面构思大多浅陋,皆不中主考者之意。惟有成都郫县的考生王道亨的答卷才力超群,深得赏叹,得上上之选。王道亨笔下绘的是苏武牧羊图。画面上苏武思乡,被毡杖节席地而卧;然双蝶追逐其间,沙漠风雪羁栖愁苦之容种种相称。别画林木扶疏,上立子规(杜鹃),而月正当空,树影匝地,犹闻啼声;亭台楼观,皆隐隐可辨。可谓曲尽诗句之意境。由于王道亨较好地掌握了题意,因此一举夺魁(后成为宋代著名画家)。笔者妄测,从应题创作的角度看,此题还寓“庄生梦蝶”,不知蝶之为我,我之为蝶之意,扩大了审美内涵。子规既扣“杜鹃”,其啼声是“不如归去”,“规”亦谐“归”,苏武之思归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家,而是祖国、民族之大“家”,意境亦为之一阔。真乃深得写作之道的妙“答”也。
.“踏花归去马蹄香”  这个考题也是独具匠心的。题目一到手,众考生几乎都不假思索,提笔即绘,迅速画出骏马娇花、达官显贵、文人仕女等,画中人物均穿梭于花丛之中,主考者收卷时大摇其头。但就在最后几张卷子中,主考者被一幅画吸引住了:整个画面上不见一朵花卉,只见一匹骏马摆首扬鬃缓步走来,几只小的蜜蜂围着触地轻抬的马蹄飞舞追逐。踏花之蹄竟然引来了追香逐甜的蜜蜂,“踏花归去”和“马蹄香”都得到了充分表现。该画构思巧妙,故而理所当然地被评为第一名。如果我们从写作审题的角度作一比较,就会发现:其他答卷或表现的是正在踏花,“归来”未能体现;或虽然表现的是踏花归来,但未能表现马蹄之“香”。绘画的长处是表现视觉欣赏的对象,“香”是味觉,很难表现。上述妙“答”的巧妙就在于用侧面烘托手法表现了马蹄之“香”,这种“借虚现实”的手法很值得我们借鉴。
四.“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一作“万绿丛中一点红”)    这道考题是很有份量的。因“嫩绿枝头红一点,恼人春色不须多”是这首诗的原意,故而当时的应试者大多在画面上用红花绿叶来装点春色,或在绿阴丛中露出红花一朵,以扣题意。虽然这些画没有偏题,然而构思平平,缺少艺术欣赏中必不可少的审美张力。高居榜首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画家,他在绿树成阴的亭阁中,画一仕女倚栏而立,唯有其樱桃小口的一点红与翠枝绿叶(扣“嫩绿枝头”)相辅相成,从而点出了“红一点”(或“一点红”)的主题。如果联系写作中的构思,这幅画妙在出奇制胜,它抛开人们常规思维中对“红”(以艳红色借代花卉)的理解,而是在万绿丛中镶嵌了与整个大背景看似不相容的“异类”(相对于植物来说,人是异类)之“红”,顿使生意盎然,整个画面活了起来。而且仕女之凭栏独望,莫非心有所属?莫非愁绪难遣?她的身后是喜剧,是悲剧,抑或亦喜亦悲之正剧?引人联想,逗人遐思。不仅画意升华,而且审美空间大大增加。
很多画家要表现春天的诱人的风光,多是竭力描绘春天的花卉,但有一个画家画远处在绿荫掩映中的一座楼,楼上一个红衣美女凭栏而立。原来诗句拈出了红绿两种动人的对比的颜色,画中利用了人的题材,这两种颜色的感情内容因生活联系而更直接,就更强烈、浓郁了。
五.“蛙声十里出山泉”    画题要求描写大自然活泼生动之一景,看似不难,实存深意。拙劣者先画出山腰处流出的一眼泉水,然后在其中安置数只青蛙,它们张着大口起劲地鸣叫,似乎能听到一片鼓噪之声。可是这种构思,只体现了“山泉”和“蛙声”,“十里”和“出”字表现不出。机智者在画面上设置一泓清泉遥接一抹远山,泉水中有几只戏水的蝌蚪。整个画面并不见青蛙,然而观画者仿佛听到了远处隐隐传来的蛙声。这幅画采取了曲折达意的构想:有蝌蚪处当然有青蛙,加之曲曲折折的一泓清泉,似乎让人听到了十里之外山泉水源处传来的和谐悦耳的蛙鸣声。“十里”和“出”字都得到了体现。
六.“深山藏古寺”    此题关键在一个“藏”字。平庸者画出密林深山中隐约可见的寺庙,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是林深山幽和寺庙似藏实露。高明者的答卷画面上只出现一曲小溪,溪边一个小和尚正在担水,背景是渺远模糊的深山密林,却不见古寺。然而,观画者不难从担水的和尚推出密林中“深藏”不露的古寺。题中的“古寺”,画中偏偏用寺中之人“和尚”来表现,正与写作中“婉曲达意”的要诀相合。这幅画之所以得到一致称许,恰恰是构思上不落窠臼,独运匠心的结果。为了表现古诗是“藏”在深山之间,所以画面上不能画出来,但要使观看知道在看不见的地方有古寺。画家运用的方法是在荒山之间画出幡竿,幡竿是佛寺的标志。
七.“午阴多处听潺湲”    又是以诗句为画题,其上句是“六月杖藜来石路”。大多数人画的都是高树临清溪,绿枝成阴,溪流缓缓,一客对水而坐。此类构思虽亦切题,然过于直白,一览无余。独有一名考生另辟蹊径,画的是长林绝壑,乱石磴道,一人于树阴深处侧耳以听,藜杖斜倚于一棵苍虬老树旁;而水在山下,目不能及,画面人物的神态似乎正在听水寻源。这幅画真正体现了“听潺湲”的意境,又极合原诗意旨,诗情画意,相得益彰。与前面所说的几幅佳构类似,同样是避直用曲,避实用虚,给观赏者留下想象的余地,耐人咀嚼。
八.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为了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一般画家多画岸傍有一只船,船舷间立一只鹭鸶或船篷上停落有乌鸦,目的是画出船上无人,借此说明野水岸边的僻静。但一个表现得最成功的画家却不是不画人,而是为了强调“无人”反而画人。画上舟子在船尾入睡,横置一根笛子。这样便描写了并非没有过路人,但很稀少。终日的等待使人疲倦,藉舟子的寂寞无聊以突出环境的荒僻安静。显然,这一个画家在自然风物的描写中,善于利用人的描写来加强情绪的感染力。

此外还有两项轶事可以看出赵佶对绘画的要求。
  有一座殿修筑完成,名手画家们绘制的全部壁画都没有引起赵佶的重视,他只注意某殿前往廊拱眼中,一个年轻画家画的斜枝月季花。他认为这斜枝月季花最好,因为月季花四时朝暮,花蕊叶都不相同,而这枝月季花是表现春季中午时候的姿态。
  又一次赵佶叫画家们画孔雀升墩屏障,画了几次都不满意,问他为什么?他指出:孔雀升墩一定先举左脚,而画家们画的都是举右脚。
  由此可见,当时画院中流行的是精细的观察和巧妙的表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风流人物】一代帝王书画家宋徽宗
中国5000年绘画史——历代名家:北宋·赵佶
中国美术史:第四节 赵佶和画院的花鸟画
中国花鸟画赏析-----宋代
宋画第一人:李唐精品大赏!
宋画小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