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田艺苗 | 制造天才?(央视演讲全文)

央视:文化视点 文化公开课 

《艺苗听音乐——制造天才?》讲座全文




开场白:大家好!欢迎来到文化视点文化公开课。我今天讲的题目是《制造天才?》,后面还加了一个问号。这里有几个意思呢?一个是如何制造天才?和,是否要制造天才?作为一位音乐老师,我老被家长问到,我家小孩适合搞音乐吗?不爱练琴怎么办?如何让孩子爱上学琴呢?可见,家有琴童让父母们都很焦虑很困惑。有时候家长也觉得学音乐很难,无意间把这个想法传递给了孩子。其实孩子们学音乐是可以更愉快更科学一些。


在每个行业里面,都会出现天才,他们在年幼时就显露出超越常人的智力和专业技能。其中,音乐天才大概是最多的,因为音乐是一门原始的艺术,情感的艺术,它可以跨越语言、逻辑,直接传递给人们,所以很多孩子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已展露出超凡的音乐才能。




因为音乐神童很多,所以不少父母都望子成龙,很想尽早尽快得发掘出孩子们的音乐天赋。让他们学音乐、考级、考音乐学院、参加比赛。可是一个人的音乐水平真的可以拿来比赛吗?这里有这样一个数据,目前中国有3000多万名音乐儿童。珠江钢琴厂每年产10万台钢琴,平均每分钟都有一台钢琴出厂。业余钢琴考级举办至今已有28年,光是在上海,从最初的几名考生,到如今每年都有近3万人次参加。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据。可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人们更关注艺术修养和精神生活。


话题一:现象


每到假期,我的上海音乐学院的同事们都被派往各地去做业余音乐考级的考官。回来之后,大家聚会,说起各种考级的新闻趣事。长笛老师说,有一小孩,架好长笛,大家等着,他放下,歇口气,又架好、再放下,如此重复三次,考官们纷纷劝他不要紧张啊就像平时在家练习一样。那孩子一脸纳闷地架好长笛,说:“我老师说,只要摆摆样子就能通过啊。”大伙哭笑不得。


钢琴老师接着说,那还算好,初级误人子弟,还有学生来考钢琴十级,把肖邦的《黑键练习曲》全部弹成白键。接着大家议论纷纷:还有全都弹在琴键缝里的,孩子们竟自我感觉十分良好;还有把乐谱唱成温州话的,“米花肖肖肖拉肖,肖嘟肖花米花肖”……这些年关于考级闹的各种故事,都够写一部音乐笑话集了。




但是,笑话背后不免让人担忧。我觉得,孩子们学音乐闹的可真不是笑话,其中有不少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这几年看到一些社会新闻。比如,在舒曼杯(亚太)国际青少年钢琴大赛上,来自沈阳的13岁女孩胡丁琦一人荣获四项大奖,发表获奖感言时她说:“感谢父亲的400记耳光”。原来她5岁学琴,最初3年,父亲为了练琴打了她400记耳光。而她父亲这种“不打不成材”的钢琴教学法据说来自某国际青年钢琴家的老爸。这位青年钢琴家的学琴故事也值得一提。在他少年时代,在一段学琴前途迷惘的时期,有一次耽误了两个小时练琴,父亲向他提出三个选择“第一是回沈阳,第二是跳楼,第三是吃安眠药”,他很伤心,在传记里写“那一天我用拳头捶墙,想把每一根骨头砸断,看你还怎么让我练琴。”即使他如今叱诧风云,对这样的童年大概也难以释怀。学钢琴很辛苦,学芭蕾、学各种乐器、学体操都一样,美需要付出苦痛的代价。但浪漫的钢琴曲、暴力体罚和国际大奖搭配在一起,看起来有点荒唐,还有一种报仇雪恨般的成就感,真叫人担心啊。


一个父亲,怎么会希望孩子去死呢,而且这个孩子这么有天分。其实是孩子天分越高,父母的压力越大,怕辜负了孩子的天分,也将一个家庭的前途、改变家庭社会地位的压力统统放在孩子身上。有些家长为了孩子能够成名成家,自己辞职、带孩子来大城市学琴,辛苦赚钱、培养孩子。我记得有位小提琴家一直带着一个破包包,看着这个包包他就能继续努力练琴奋斗,因为他的母亲,带他来北京学习的那几年,一边照顾他一边在音乐学院附近兜售唱片,补贴家用。那些年少的音乐家们,艰难学琴,为报恩去比赛,成名,出人头地,接着恩怨交织,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人生经历含辛茹苦整个像一部旧社会的催泪大戏。这样的故事很感人,但和学习音乐的初衷似乎有点背道而驰,音乐是生命的礼物,本来是为了孩子带来快乐的,并不是他们的人生需要偿还的一笔沉重的债。




那么天才是如何炼成的呢?让我们来考察一下音乐史上几位最著名的神童。


话题二:音乐神童


音乐史上最著名的神童要数莫扎特了。莫扎特3岁的时候,喜欢骑竹马、玩弹子球、但只要一爬上钢琴,就把游戏忘个精光,毫不费劲地自己摸出了音阶,把听过的曲子一音不漏地弹下来。老莫扎特两眼发光,觉得自己终于时来运转了,接下来他的人生目标就是栽培和宣传儿子。


6岁的莫扎特,在一个下大雪天的凌晨,和姐姐一起被裹在一条毯子里,抱上了马车,从此开始了他四处卖艺的辉煌的童年,也开始了奔波劳碌的飘泊的一生。莫扎特这段最好的时光,后来留在大文豪歌德的记忆中。那时候歌德14岁,坐在剧场里伸直了脖子,他被这个孩子的天才震住了。莫扎特穿着大人的礼服,想像一下,当时的礼服不像现在的穿西装打领结,那时候是戴假发穿长袜,莫扎特,一个戴假发穿长袜的精灵版小男人,坐在钢琴前神气十足地弹着协奏曲,像一个音乐盒里面的小木偶,非常熟练准确。弹完钢琴曲,大人将他抱起来站到琴凳上,塞给他一把儿童小提琴,他接着表演变奏曲。台下掌声笑声欢乐不断。歌德一直记得这个“耍音乐把戏的可怜的小猴子”,但他认为这样“轻松愉快的艺术手法”是“一切艺术之冠”。面对艺术这个深沉飘渺的上帝,能够轻快面对的,只有天才。




莫扎特和姐姐的巡演遍及欧洲,到过慕尼黑、林茨、维也纳,波恩、科隆、布鲁塞尔,到巴黎、英国和意大利。他们在宫廷里举办三个小时的音乐会,贵妇绅士们都来了,宫廷礼仪全都取消了,人们喜气洋洋地观看表演。幼年的王子公主们围上来,惊讶地望着两个山里来的小孩,空气里满是羽管键琴敲奏的童话音符和圣诞礼物的香味。孩子们捧出新衣服、玩具、糖果、金币送给两姐弟,让老莫扎特得瑟了好一阵子。莫扎特认识了不少小伙伴,其中还有日后的约瑟夫皇帝和法国大革命中的断头女王玛丽。其实这样的演出很辛苦,莫扎特要表演钢琴、小提琴、即兴作曲、视谱弹奏,常常在掌声里表演三到五个小时,结果小家伙演到荷兰就病倒了。但神童莫扎特已经成了传奇,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围观赞叹。


这就是莫扎特风光无限的童年。咱们接着来听一首莫扎特童年写的乐曲。


莫扎特 《C大调奏鸣曲-第二乐章》


接着来看看另一位,一位了不起的女音乐家,她是舒曼的妻子,欧洲历史上最著名的女钢琴家,也是第一位登上德国马克的女音乐家,她是克拉拉·舒曼。




克拉拉小时候是个神奇的女孩,四岁之前没有开口说过话,被误认为是聋哑儿童。其实她在聆听世界。每听到一段喜欢的曲子,她会自己爬上钢琴弹奏。她的父亲维克是莱比锡最著名的音乐老师,是个很有水平和方法的教师,同时也是有远见的商人,精明的经纪人,将她从小往国际化的艺术家培养。他像调配营养食谱那样精心设计女儿的钢琴练习、作曲课、沙龙表演、每日散步和法文课。克拉拉没有“练琴练死过去”,而是成了琴艺惊人、全面发展且头脑发育正常的神童。维克先是让9岁的克拉拉在莱比锡本地的沙龙中演奏,等孩子有了经验,他就安排她登台表演。1830年12月,维克带着11岁的克拉拉到德累斯顿,开始了旅欧巡演。第一年的巡演一路风光,成功到让一些成年的钢琴家妒忌;第二年就没那么轻松了,在具有文化气息的小镇魏玛受到了隆重接待,收到宫廷的邀请,还见了歌德。在埃尔福特却没人理睬神童。到卡塞尔等待她的钢琴是一块烂木头,根本没法弹。当然这一路还有各种考验:比如说,人们的议论纷纷、演奏被干扰、肮脏的小旅馆、竞争对手的中伤和诡计、虚伪的社交圈、旅途劳顿和病痛,等等……这些克拉拉像练习钢琴那样挥挥手就对付过去了。全靠她父亲从小的超女训练。这姑娘生来就是与生活作战的。他们继续前进,到法兰克福、达姆斯塔特,最后到巴黎。在巴黎她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功,在巴黎听克拉拉弹琴已经成了当年的时尚。




那么,克拉拉的老爸维克是怎么训练的呢?维克培育天才的能力简直可以媲美莫扎特的老爸,为了将女儿塑造成钢琴明星,他深谋远虑,全面训练克拉拉的音乐才能,重点学钢琴演奏,兼学作曲,因为作曲可表现“她的专业性”;除了演奏,他让小克拉拉教更小的弟弟弹琴,让她学会谋生;让她学会给音乐会组织者写信,独立筹办音乐会;安排每天的作息,长时间散步,从小精心培育她的学习习惯与健康体魄;同时,他把自家客厅变成了莱比锡知名的艺术沙龙,路过此地的艺术家和爱好者们纷纷登门拜访,聆听克拉拉的演奏。维克的教学细致周到、讲效率、讲音乐性,现在看来,他这套教学法还是非常科学的,是从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人才。人们说,这孩子是用心弹奏。他要将孩子培养成音乐家,而非维也纳式单一技巧的钢琴家。他指引给克拉拉一条草木丰美的音乐道路,这个热情的女孩一路飞奔游戏,努力呼吸各种新鲜的空气,观望林中的盛景,从不曾觉得乏味。




女神克拉拉就是这样炼成的。


同一时期的另一位钢琴天才,大家都知道的,那就是万世巨星李斯特。李斯特就相当于19世纪的迈克杰克逊。他就是当时万人追捧的巨星。钢琴是乐器之王,而李斯特是钢琴之王,如果没有李斯特,如今的钢琴和钢琴家就没有这么风光的地位。他小时候也是一名神童。这段神童的成长期为他后来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早,李斯特跟父亲学琴,他遇见钢琴的时候就像找到了自己,每天勤奋练琴,就像幼儿学步一样,发自本能地喜欢弹,好像自己摸摸琴就学会了。他的父亲是一个保守的人,但李斯特9岁惊动了他的家乡,让保守的父亲都觉得儿子是个大才,必须辞职带他去维也纳闯荡。到了维也纳,他也十分幸运,遇见了当时最好的钢琴教师车尔尼,弹钢琴的人一定都知道车尔尼,因为大家都弹他的练习曲,一本接一本,599,849,299,740,这是大部分琴童听到就头大的,为什么我们都弹呢?因为这套练习曲曾教出过伟大的李斯特。接下来我们听一段,李斯特少年时代写的一部超级练习曲,现在看来,也是难度极高,富有艺术性的,如今成熟的钢琴家也在不断地挑战它。李斯特《超技练习曲》。




从上面几位神童的成长历程,我们发现了父亲的这个角色的重要性。古有莫扎特,今有郎朗的发言人老爸,还有像马友友,7岁结识卡萨尔斯,8岁在伯恩斯坦的安排下为肯尼迪总统演奏,这都与他那位作曲家、音乐教育博士的父亲马孝骏在圈内的人脉不无关系。而在旅法女钢琴家周勤丽的自传电影中,第一男主角不是男友而是父亲。


但也有糟糕的父亲。比如贝多芬的父亲。常常喝醉在酒馆,让小贝多芬去背他回家。贝多芬小时候憨头憨脑,顽皮脏乱,一点儿也看不出有音乐天才的迹象。他是莱茵平原上放养的小男孩,一无人看管,就跑野地里去玩儿。后来他一生都保留着在野外散步的习惯。但当父亲一回家,他就得坐回到钢琴前面。他的父亲是一位男高音,一直希望儿子成为莫扎特。但贝多芬小时候不开窍。弹琴对他来说很容易,摆弄几下就会了,有时候父亲给了太多作业,他就大叫,我不要弹琴,我长大也不要当什么音乐家,我要做面包师傅!因为贝多芬家的邻居是面包师傅,每天弹琴的时候,总是有香喷喷新鲜出炉的面包香味飘过来。




根据那个面包师傅的回忆,小贝多芬常常站在窗边出神。练琴累了,他喜欢站在窗口,恨不得跳上莱茵河上的大船远走高飞,再也不用关在家中练琴了。可是这个时候,总是有一支美妙的旋律轻轻掠过他的大脑,赶紧找来纸笔记录下来。他知道,音乐其实很美妙,并不是专门用来迫害小盆友的。他喜欢在钢琴上做游戏,弹自己瞎编的曲子。但父亲一听见乱弹就会恶狠狠地冲进屋里朝他吼。


贝多芬的天分很快就显露出来了。小小年纪,他已经开始赚钱养家了,天不亮就起床为宫廷乐队作曲,然后背上书包急匆匆赶去上小学,放学了要去教贵族家的小孩弹琴,晚上还要参加乐队演出,才华禀异能者多劳,被借去排练、当助理指挥……常常工作到深夜,很快薪水就赶上了老爸。如此一来他荒废了学校的功课。可怜的小孩,练琴遭父亲骂,在学校也时常挨打,因为忙到作业写不完,几乎连小学也快毕不了业了,很多小孩的基本功课都没学会。后来到维也纳独自生活,他一直算不清一个月要付给女仆多少钱。




贝多芬的故乡波恩是大型商业中心,小时候贝多芬在这里应该听过不少精彩的音乐会。有加鲁尼、皮西尼、萨列里的国际化的歌剧,有路过此地应邀表演一番的海顿与莫扎特。巴黎、阿姆斯特丹和柏林新发表的音乐作品也很容易流传到波恩,还有宫廷图书馆里塞满了18世纪的维也纳作曲家的弥撒曲。对于培养一个职业音乐家来说,音乐熏陶不过是一点皮毛,不容忽视的是贝多芬自小接受的广泛而系统的音乐家技能的训练。从11岁开始,他成为宫廷管风琴手兼中提琴手,后来又当助理指挥和作曲家。室内乐和乐队的排练,训练了他的演奏、排练乐队的技能和多声部的精细听觉,对于作曲家这是难得的临场经验,相比之下,后来音乐学院的学生们几乎都是捧着总谱纸上谈兵。


这就是贝多芬的童年,在一大群自小养尊处优的神童中显得很另类。




话题三:神童训练


听了这些神童故事,我们发现,神童也并非完全是天生的,那么神童是如何训练出来的?神童训练的秘诀是什么?当然是有一些训练方法的。


美国著名的商业记者杰夫·科尔文写过一本书,叫做《哪来的天才——练习中的平凡与伟大》,他结合多年的采访与观察经验,在各行各业中选取天才来揭秘。首先就是让天使莫扎特下凡来。他认为莫扎特之所以只有一个,是因为他有一位不平凡的老爹。老莫扎特虽然不是成功的音乐家,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音乐教育家。莫扎特音乐天赋过人,天生具有绝对音高和超常的听觉记忆力,他听完一部交响曲可以把总谱纪录下来。但在21岁之前,莫扎特并没有写出成熟的音乐作品,那些6岁写的钢琴曲,11岁写的歌剧,只能勉强算习作,而且经过了他老爸的润色。




那么莫扎特如何练习呢?在音乐家老爸的精心策划之下,21岁之前,莫扎特经历了十几年专门设计的强化的音乐家训练,比如各种音乐风格写作、各种曲式组织练习和大量的即兴变奏手法。生活在17世纪的小孩没有电视节目、电子游戏和乐高玩具,莫扎特可以玩的只有弹琴和骑木马,对他来说,骑木马很欢乐,但弹奏音乐更美妙,为达到心里渴望的音乐,他爬上钢琴,弹奏、聆听、尝试、激动、忘了时间……


这本书里面提出了神童的练习方法,叫做“刻意练习”。刻意练习不仅针对神童。所谓的刻意练习,说白了,也就是有目的性的练习。他认为莫扎特的迅速成才,仰仗他老爸专门为他设计的“刻意”音乐练习。而且这个老师和他生活在一起,时时刻刻发现他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莫扎特时时刻刻都在练习、学习,反绉练习的成果。对莫扎特来说,它简单地像小鸟扑腾几下就能起飞了,可是对普通人来说,这是一种枯燥而艰难的练习,首先需要打败自己,与自我的惰性作战。为各种乐器而写的《练习曲》就是“刻意练习”的范本。一百年前,最出色的小提琴家都抱怨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根本不是写给人类演奏的,但是如今几乎所有音乐学院毕业的小提琴手都能胜任,这就是“刻意练习”的巨大胜利。这本书里面把刻意练习说得无往不胜,说世上哪有天才,只要刻意练习都可以做到,莫扎特和如今音乐学院里面的附小的孩子们没啥差别。




这么说是欠考虑的,人当然是有天分的。有一个学习的1万小时定律,据说熟练掌握一项技能需要一万小时,但据调查天才只需4000小时。同时,我们知道像音乐史上肖邦、门德尔松、莫扎特、舒伯特这些天才,特别是旋律天才,是音乐学院培养不出来的。


话题四:音乐是一种本能


从李斯特、贝多芬小时候的经历来看,他们的音乐天分是潜伏在他们身上的本能。对他们来说,学音乐技能就像幼儿学走路、学说话一样自然。练琴很累很辛苦,但走路也辛苦,学语言也费脑子。为什么走路和语言就能很快学会呢?我想那就不是刻意练习了。那是一种本能,行走的欲望。而学语言很快,是因为存在与人交流的渴望。如此来看,学音乐也是一种本能,学得辛苦机械,也许是我们教学的方式不对,或者我们不应该抱着教音乐的观念,而是去发掘孩子们身上的音乐潜能。




在讲座中,很多家长都来问,我家孩子需要如何如何学习乐器?我想小孩最需要的,就是避免过度学习。对很多孩子来说,演奏音乐并不困难,有时候,大人觉得困难,就把这个想法灌输给了孩子,提醒了孩子,这是困难的。可以多给他们看现场演奏,让他们模仿弹琴时流畅的肢体合作。音乐可以越过语言直接传递给孩子们。少给他们指令性的教学,手要抬起来敲、手腕放松、指尖站牢,这些。试想一下,小孩学溜冰总是特别快,如果给他们太多指令,重心前倾、双肩放松,身体不要僵硬,他们是学不好的,其实他们是在用身体感受飞翔的快感和地面的平滑时最容易学会。


把弹琴的过程、一个个音符的表达变成一种情感的表达,也许小孩弹出来的就不是音符而是音乐了。我记得以前,我的钢琴老师,杭州的毛节芳老师,她的教学特别有想像力,她教我们,手不是在弹琴,而是把一颗颗小石子“扑通”丢到水里。这么弹,小孩就没压力了,他把日常扔石头的力气就使了出来,力气用得自然,而且音乐也有了,比如石头掉水里的“扑通”声。再比如弹顿音,可以跟孩子说,那就是拍皮球,一下一下的,有弹性,或吹灭一根一根的蜡烛。演奏需要找到感觉。还有我想到不少指挥家对演奏中的情感的渲染,比如卡洛斯·克莱伯就对乐手说,这一句想像你们是喝醉了在演奏,那一句你们是一群幽灵在跳舞。可见,在音乐演奏中,想像力,善于在生活经验中寻找想像力是至关重要的。




再比如,弹琴的孩子们会问,哎呀我手弹不快怎么办呢?国外的老师会说,那你用脚弹啊。比如我们看《野蜂飞舞》,炫技是多么嗨啊,技巧是一种魔力,那是彻底的自由。它让我想起青春时代,读高中的时候,功课很忙,考大学的压力很大,每天放学的时候,骑自行车经过一个小山坡,下坡的时候,放开自行车的车把,从斜坡上飞冲下来,一路放声大叫,那一刻觉得自己好像会飞,可以飞过眼前的一切困境。如果你体验过这种失控的快感,怎么会不试试炫技呢?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野蜂飞舞》


或者唱歌,“哈里路亚!哈里路亚”唱不上去肿么办,想像一下哈哈大笑的感觉,你就能唱上去了。


或者拉大提琴,你拉《天鹅之死》,可以想像自己就是一只天鹅在拉琴,多么优雅、多么哀愁,死得那么美……也就是说,你要把自己融入音乐,直到音乐成为你的,成为你的一部分。




当然在演奏中只关注自我是不够的,你记不记得,打电子游戏,打怪兽你是怎么玩的?如果你只顾着打眼前的怪兽,其他的怪兽已经从另一个方向悄悄逼近了,一般打得好的人,都是纵观全局、不陷入恐慌,并集中注意力在迷宫阵上,这样战胜怪兽就更容易了。演奏或是指挥也是如此,纵观全局,积累经验。我记得莫扎特曾经说“我的音乐不是相继产生的,而是仿佛一下子就听见了全部的音乐。整部乐曲在我的脑海中已经形成,我就可以像欣赏一幅精致的图画或是一尊漂亮的雕塑那样审视这部乐曲,一览无余”。




以上这些例子比较典型,也比较实用,欢迎以此类推,丰富我们的音乐教学方法。我们的音乐教学一直在呼吁,要寓教于乐,要生动有趣,不要扼杀孩子们的音乐天赋,因此我们的教学也需要脚踏实地,从细节出发,逐步形成成体系的方法,激发孩子们的想像力。


话题五:根据孩子的爱好和性格选择乐器




其实乐器和人一样,有不同的个性。一般来说,个性活泼的,适合演奏小提琴、长笛、小号、吉他、钢琴、手风琴等乐器;个性内向的,适合大提琴、双簧管、竖琴。除了个性之外,还可依照听觉能力来选择,比如多声部的立体听觉比较优秀的,适合弹钢琴、手风琴,当指挥、或作曲;单声部旋律感或旋律表情比较好的,适合大提琴、小提琴、长笛等旋律乐器;节奏感比较好的,适合打击乐器或舞蹈;还有一些组织能力比较强的,适合做指挥家、弹钢琴。除了这些因素之外,也有习惯性因素,比如说有些人乐感好,手指头却不灵活,可以试试吹奏,有些拉琴不怎么样,但拨起吉他却特别顺手。据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家长应该多尝试、多观察孩子。


话题六:什么样的人适合做钢琴家、演奏家?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样的人适合做钢琴家、演奏家呢。这个话题让我想到了李斯特。在李斯特之前,没有钢琴独奏会,钢琴家一般和乐队合作分享一场音乐会,而李斯特可以把钢琴弹出喷泉、鸟鸣、大海、月光、雷声各种声音,也就是说他可以把钢琴弹成管弦乐队,于是他不需要管弦乐队了,他以钢琴独奏会在欧洲逍遥巡演。


可是,在李斯特之前,人们又是如何弹琴的呢?人们是用手指和手腕的力气来弹琴,所以弹起来轻松活泼,但李斯特是弓起腰背发力,运用上半身所有的关节的弹性来弹琴,所以他可以弹出震撼人心的音响,当然被他砸坏的钢琴也有不少。




所以对于一个钢琴家来说,首先需要想像力。要能够感受音乐、以最直接的方式诠释音乐,要有表演的才能。其实钢琴家绝不是按部就班勤奋弹琴就能弹出来的,首先需要身体机能的弹性与平衡能力,需要天生的感染力与情感的力度。就像演说家那样,天才的演说家能够敏感地控制现场听众的情绪,钢琴家更需要这种才能,演奏时而引领听众的情绪,时而与他们进行隐秘的内心交流。此外也需要赢得上台演奏的机会,需要一些活动能力、与乐队合作的协调的能力等等。当然最重要的,是气场!明星气场是天生的。李斯特成为钢琴大师,应是上述才能的综合结果。


话题七:音乐激发人的潜能。




音乐是能够激发人的潜能的。让孩子们学音乐、听音乐,未必是为了成名成家。其实音乐对于人体有很多好处。对婴幼儿来说,他们未必能听懂音乐,但音乐可以刺激大脑的发育,特别是对于3岁之前的婴幼儿。音乐也可以培养他们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会在音乐中哭哭笑笑,手舞足蹈,学会交流和表达。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为3岁和3岁以下的宝宝举办的音乐会。一走进剧场,一片哭闹声,场面一度失控,一开始我很担心这个音乐会要搞砸。但音乐一起,哭闹声忽然就安静下来了。然后有小朋友开始笑,有些爬下来,开始随着节奏蹦达,和陌生的小孩打招呼,一起拍手蹦达,当然也有哭闹的,但大部分小孩都表现得心情愉悦,如沐春风。我发现,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来说,他们还不能感知旋律的优美,节奏明快的乐曲,如莫扎特、小约翰斯特劳斯的乐曲,特别讨他们喜欢。


话题八:神童的困境


一般来说,神童小时候很神,才华很耀眼,长大之后相对就逊色了。所以有了《伤仲永》之类的感慨。但只有莫扎特,小时候以神童之姿出名,成年之后还写出杰出的音乐作品,无论是钢琴曲、交响曲,歌剧,在各种音乐领域都留下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特别是他的歌剧,如今说到18世纪的喜歌剧,是不能绕过莫扎特的。他不仅是天才、也是全才,大师。木心说,最高的天才,是早熟而晚成的。说的大概就是莫扎特。他的歌剧和交响曲,直到后期才爆发出震撼人心的丰富性与革命性。




说到神童的困境,让我想到了一部电影,叫做《想飞的钢琴少年》,这位钢琴少年是个全才,不仅是钢琴神童,还是数学家、入金融业,还是少年大学生和儿童CEO,从而引出一个话题,天才也是欲望的陷阱,才华带来名利,神童和他的家人都容易迷失。在电影里面,这位想飞的钢琴少年只好装傻,他装成了一个普通孩子。电影中说,如果世界赶不上他的聪明,那么聪明的最高境界就是装傻。等他做了一段时间的普通人,终于了解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渴望之后他成长为一名成熟的钢琴家。




所谓的天才,是没有任何机械成分的,他的一切都是自在风流鬼斧神工浑然天成的。所以,我们可以尽量避免一切让孩子们觉得厌倦的内容或练习。尝试让他们学会挑选喜欢的音乐来听,来练习。让他们的脑袋挑、心情挑、眼睛挑,胃挑,手来挑,用全部身心来感受音乐,领悟音乐。好让他们记住音乐带来的愉悦和美好,这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郎朗:李斯特《钟》





田艺苗:十分钟读懂名曲密码

现已开放微信服务号订阅

 田老师的节目,在微信就可以直接听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别人家的孩子第三弹——神童天才作曲家
[一家之言] 看了这些逆天的音乐天才和演奏神童后,再也不敢随便提劲自家孩子是神童了
制造神童?!
郎朗得意门生:4岁学琴,8岁登央视春晚,被誉为下一个王羽佳
钢琴小神童Evan Le演奏《莫扎特第8号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不愧是音乐小天才!
朗朗:成为神童的代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