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派《忆秦娥·娄山关》唱腔赏析

名段欣赏

京剧道场


忆秦娥·娄山关●毛泽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再悟张派《忆秦娥·娄山关》唱腔

文/何长高


为了纪念张君秋大师辞世一周年,我曾在《中国戏剧》1998 年第 12 期上发表了《妙词妙曲妙千秋———张派〈忆秦娥·娄山关〉唱腔赏析》一文,并配发了张君秋演唱的《毛泽东词〈忆秦娥·娄山关〉》的唱谱。


在京剧的唱词里,除了曲联体的昆曲是采用长短不同的唱句外,在板腔体的唱词中,绝大多数都是采用像“诗”那样字数比较整齐的、由上下句组成一联的唱句,常见的有七字句、十字句,偶尔也可能夹入些五字句、六字句、垛字句等。但这首《忆秦娥·娄山关》就大不相同了,它是由长短句组成的“词”,而不是“诗”,不但不是由上下句组成一联,而且每句的字数也不相等。要想将它唱出传统的皮黄味而不是昆腔味来,难度实在太大了。这曲张腔《忆秦娥·娄山关》所取得的创新成就,首先就在这唱腔(也包括伴奏锣鼓)的创新设计上。


此唱段全部采用了长于抒情的二黄曲调。京胡是在开唱锣鼓[冲头]的最后一锣同步“起琴”的。在前奏的乐句中,还用了[撕边]一锣和紧节奏的一锣,来为进入常规过门前作为铺垫。


“西风烈”虽只有三字,但它是一个完整的上句,切不可误解其为上句前部的“句首”。这个三字句是散唱的,虽可称其为[散板],但其位于全段之首句,便从其唱腔来分析,“西”字用的是导板的“句首”行腔,“烈”字却用了导板的“句尾”拖腔。张先生把“西风烈”三字用一句导板的首、尾腔有机地结合起来,唱出了完整的导板韵味,虽未用[导板头]锣鼓引入,我们仍可明确地听出此三字是一句完整的[二黄导板]。凡[散板]都有“断句锣”。为了强调这三字是个独立的上句,故其后用了个特殊的、强化了的三击断句锣。


“长空雁叫霜晨月”是“西风烈”的下句。它虽然是标准的七字句,但张先生却根据词情,作了不平凡的处理。句首“长空”二字仍“承上”而散唱,但通过垫了两“拍”过门后,就很自然地转入“上板”了。这种既无锣鼓点子引入、又用了两“拍”前奏而进入上板的转法,也是前所未有的创新。其后的“雁叫霜晨月”五字,根据其迂回婉转的行腔和所处于导板后的位置,可称其为[回龙]。[二黄导板]后的[回龙],随其后板式的不同而有“三眼板”和“一眼板”之别。笔者当年误将此[回龙]全列为三眼板,则“句腹”、“句尾”的首字“雁”和“霜”都不在板上,而处于中眼,这就不符合传统规律了。后来从梅大师《太真外传》“忽听得侍儿们一声来请”唱段中发现,其[回龙]的“句首”和“句腹”为一眼板,而其“句尾”“来到了前庭”为了与其后续[慢板]协调,却转为了三眼板。这就是说:根据需要,一句[回龙]可兼容两种板式。为此,我认为此[回龙]正确的板式应该是:从上板的两“拍”起为一眼板,从“月”字起转为三眼板。这样“雁”、“霜”都在板上了。梅大师是“句尾”转三眼板,张先生是“句尾”末字转三眼板,这就是张先生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了。


这个“霜晨月”,是指这场激战发生在南方的遵义、二月下旬、有霜的早晨、月亮尚未落下时的特定写照,其字虽简,其意却很深。张先生不仅将“霜晨”二字于板上同时吐出,还第一次使用了本曲的最高音“5”;其后的“月”字,又安排了一个长达五板之多的尾腔。这个长尾腔,基本是在低音区运行的,其中还运用了近两眼长的半音“4”,来突出词人对这场悲壮战斗的凭吊之情。用这么细致、动听的旋律来描绘意味深长的“霜晨月”,这就是大师级的不同凡响的创作水平了。


其后的“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都是词人在回忆这场战斗中的感受,看似一句,其实是两个完整的上句和一个完整的下句。第二个“霜晨月”是承上启下的重复句,无需强调。


张先生既做到了该繁的就繁,该简的就简,很有“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意境。“马蹄声碎”中为了强调“声碎”二字,不仅使此两字突出地以较高音同出于板上,还用上了两板长腔。“喇叭声咽”使了更长的、基本在低音区运行的旋律,除了表达词人的心情外,还表达出了对上半部词的结束感。


此词的上半部共有五句,合计 21 个字,张先生就这样运用张派特有的声腔,把《娄山关》的词情不温不火地演唱出来了。此词的下半部,用五句共 25 字描绘出红军向遵义胜利进军的情景。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句,我原发表的记谱是继续使用三眼板,错了!事实上,它用的是节奏较快的[原板],只有这样才能反映出此词的上、下两半部不同的情绪。这两句如继续按三眼记谱,则“铁”、“而”、“越”三字都出于眼上,违反了传统的板眼规律。如按一眼板的[原板]来记谱,此三字都处于板上,就符合传统的板眼规律了。这一联唱词虽是典型的七字句,但张大师却根据词情进行了非凡的处理。“雄关漫道真如铁”是用“首腹紧缩句”于四板中一气呵成的;在紧缩句中,还用第二个最高音“5”来强化这个“真”字。“而今迈步从头越”却将句首、句腹用过门隔开,句尾还使了个长腔。用这样密疏有致的手法,既表达出红军无坚不摧的雄姿和藐视敌人的气概,又让听众享受到了悦耳、动听的美感,这正是大师编曲的妙处所在。


下半部的后三句,也是由两个上句和一个下句组成的。大师把重复的“从头越”紧接在上一句的尾部并简单地唱出,然后通过转散来突出后两句的词情。“苍山如海”后的连续四击断句锣,既避免与前三锣的重复,又收到了更强化的断句作用。落日映出的红色大地,使词人坚信战斗中烈士献出的鲜血一定会开创出一个全新的世界。“残阳”二字的尾腔,更丰满地唱出了全曲第三处的最高音“5”,“如血”二字就用低音稳定地来结束全曲了。尾部用了一击断句锣,结合“尾曲”的末尾才加入一个[住头]锣鼓,这也是很有新意的收尾锣鼓设计。



张派《忆秦娥·娄山关》伴奏音乐


2000 年 12 月,我应邀参加了在京召开的“张君秋艺术研讨会”。会务组赠送与会专家每人一套内部资料《张君秋影视资料集》,其中就有《娄山关》唱段的录像带。就《娄山关》一事,我曾向张君秋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刘雪涛先生请教过,据他答复:“《娄山关》电视片是中央电视台有一次请张君秋清唱,使用了 75 年、76 年时的录音,当场对口型记录下来的。”别无其他。看来,张腔《娄山关》当是大师 1975 年前之作了。电视片的片头刊出:“演唱:张君秋;编曲:张君秋、张延培。”大师已作古了,如果张延培先生还健在,但愿能听到他关于参编此曲的一些高见。


京剧的唱段,都是出自剧中人之口的,例如:唱《望江亭》的是谭记儿、唱《状元媒》的是柴郡主。因此,唱腔除了体现词情外,还要求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娄山关》的“剧中人”是谁呢?只能理解为参加过这场战斗的、此词的作者。张先生身着中山装、满头白发地拍下了《娄山关》的电视片,在表达词人的睿智、大度等方面也是很相宜的。如何为长短句的“词”谱唱皮黄腔?张大师的《娄山关》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一首仅有 46 个字的《忆秦娥·娄山关》,张先生运用了导、回、慢、原、散等板式,通过长短、繁简、高低、疏密等丰富的音乐手段,把词情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了。研究张君秋艺术,不能只限于在他的剧目和演唱上,应该有更广阔的范畴。大师留给我们的丰富遗产,有待我们更好地去继承、开发。


【作者简介:何长高,抚顺石化公司教培中心退休干部、高级工程师,中国戏曲表演学会高校京剧委员会顾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京剧锣鼓:[哆罗]
纶巾羽扇:浅析《娄山关》
相见欢.回乡.丹心和娄山关四歌
这首苍凉悲壮、慷慨激昂的《忆秦娥》,毛主席竟留下6件手迹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短短四十六字,尽展毛主席才华,《娄山关》读一次泪一次振奋一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