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代“黄药师”,乾隆皇帝御用太医,不该被遗忘的一代神医

一般而言,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传统而又单纯。所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说明了他们的追求往往在入仕与从医之间选择。

然而,在古代,尤其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后,医学通常被认为是“儒家小道”,成不了大器,医生的地位也可想而知。所以,知识分子最先的追求是科举入仕,只有入仕不成后,他们才会转行从医。

这种心态与选择,在以前的读书人中普遍存在。

东汉的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有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救世,就是做官;救民,就是从医。北宋范仲淹在张仲景的基础上更为直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而到了清代康熙年间,也有这么一位读书人,直接将名相和名医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

他就是黄元御。

当时,在黄元御的案头写着这么一句话“生不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无论是名相,还是名医,都注定了黄元御是一个不平凡的人。

黄元御出生在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为明初名臣黄福的后代。黄福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曾为户部尚书,兼太子少保,荣誉之至,少有人及。黄家自黄福起成为书香门第。到了黄福这,也是继承了先人良好的传统,立志读书,要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黄元御自幼聪慧,博览群书,诸子百家,无不精熟。20岁时,考中邑庠生,也就是秀才,一举成名。就在他刻苦学习,用功读书之时,突然得了眼病,左眼红涩而且眼白充血,无法看清东西。家人请来了医生,不料这是位庸医。黄元御误用大黄、黄连等泻火药物,导致左眼失明,而且部分增生组织突出眼外,很不雅观。

身体一下子有了残疾,科举之路是走不通了。悲愤之下,黄元御才写下了案头的那句话,从此他开始弃儒从医。

由此可知,从医只是黄元御的无奈之举。然而,一旦被逼上这条路,黄元御便义无反顾地投身下去。

他从《伤寒论》学起。《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汉医经典,四诊八纲,六经辨证,晦涩难懂,即便黄元御聪慧异常,他看了三年还是“犹尔茫若,仰钻莫从。”但他并没有放弃,数年后继续再读,黄元御终于“清梦一肱,华胥初回,恍然解矣。”个种艰辛,可想而知。(本段引文出自黄元御《伤寒悬解》自序)

在读《伤寒论》遇挫折时,他又利用自己深厚的国学功底,研读历代中医典籍,达到通晓自用的效果。此后,他又得名医刘太吉的训导,很快学有所成。不出数年,黄元御已经能为人看病了。黄元御医术精湛,而且医德很好,在不断的行医中,积累了很高的声誉。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病重,众太医束手无策。黄元御得宫中昌邑太监举荐,为乾隆看病。黄元御问诊后,说万岁爷是三分病七分药毒,便先去毒而后治病,效果很高。乾隆痊愈后,让他来做御医,供职太医院。乾隆帝南巡时,黄元御奉诏侍从,沿途为人治病拿方,不在话下。杂谷土司苍旺为乱时,黄元御署理川军军医馆,提供解决将士水土不服之症的方略。

以上是黄元御大致的从医经历。黄元御弃儒从医,用了十多年时间成名天下,四十多岁便已为皇帝看病,这在古代是少有的,足见黄元御的医术之精湛。

除了治病救人之外,黄元御的另一大贡献便是从事医学理论,著书立说,泽被后世。粗略统计,黄元御一生共完成《金匮悬解》《四圣心源》等近200万字著作,一些著作后世影响深远,如《黄氏医书八种》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中医继承和弘扬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无论是治病救人,还是著书立说,都不是轻松的事情。黄元御过多地透支着精力,身体中虚,造成无法治愈的重症。乾隆二十三年(1758),黄元御在老家昌邑病逝,享年54岁。

黄元御的成就很高,对医家影响深远,清人称其为“黄药师”、“一代宗师”,后世更是将其推崇为中医“第五圣”。我们知道,中医有黄帝、岐伯、秦越人(扁鹊)、张仲景“四圣”,黄元御为“第五圣”,其地位已然比药王孙思邈、药圣李时珍高出很多。

值得一说的是,尽管黄元御贡献巨大,但受文学塑造、民间认同等因素影响,其知名度却远不如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冷知识:为何千古名医都在民间,那太医是什么水平?
乾隆御医黄元御,长安学术流派创始人,被后人誉为“一代宗医”|张仲景
一代医宗黄元御
王叔和
古代名医---王叔和
李焕英生长的襄阳城,也养育着让《伤寒杂病论》免于失传的王叔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