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汉语虚词(一,第四节)】根据洪波著《古代汉语教程》整理编辑

第四节 其它代词


  其他代词包括己称代词、反身代词、旁指代词、不定代词、否定代词、逐指代词、分指代词等。


  一、己称代词

  古代汉语的己称代词只有“己”。例如:

  (1)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2)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忧。(《孟子·滕文公上》)


  二、反身代词

  古代汉语的反身代词有“自”“身”“躬”。例如:

  (1)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注】讼:责备。
  (2)有乌获之劲而不得人助,不能自举。(《韩非子·观行》)乌获:力士名。不能自举:意思是不能自己把自己举起来。
  (3)彼身织屦,妻辟纑。(《孟子·滕文公下》)──【注】彼身织屦:意思是他自己编织麻鞋。
  (4)我躬不阅,遑恤我后。(《诗经·邶风·谷风》)──【注】我躬不阅:意思是我自己(尚且)不被收容。

  古代汉语里“自”作反身代词很常见,“身”“躬”作反身代词用很少见,常见的是作副词,“亲自”的意思。详见第四课语文知识。

  古代汉语里“己”和“自”两个词虽然都可以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自己”,但是它们的意义和用法都很不一样。“己”与“人(意思是别人)”相对,是本人的意思。“自”是反身称代。在用法上,“己”可以作主语、宾语;“自”则总是作状语。


  三、旁指代词

  旁指代词有“他”“人”“异”“余”。“他”也写作“佗”“它”,意思是“别的”。主要作定语,也可以作宾语。例如:

  (1)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左传·隐公元年》)──【注】岩(yán):险要。
  (2)良为他言,皆不省。(《史记·留侯世家》)
  (3)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人”意思是“别人”。例如:

  (4)招招舟子,人涉卬否。(《诗经·邶风·匏有苦叶》)
  (5)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论语·子张》)

  “他”和“人”连起来,“人”则是名词了,意思是“别的人”。例如:

  (6)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褰裳》)
  (7)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巧言》)

  “异”是“别的”的意思。例如:

  (8)吾以汝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
  (9)我虽异事,及尔同寮。(《诗经·大雅·板》)

  “余”是“剩下的”“其他的”的意思。例如:

  (10)文子曰:“其余皆数世之主也。”(《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11)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史记·高祖本纪》)
  (12)王蓝田拜扬州,主簿请讳。教云:“亡祖、先君名播海内,远近所知。内讳不出于外,余无所讳。”(《世说新语·赏誉》)


  四、不定代词

  不定代词有“或”“有”和“某”。“或”和“有”上古语音相近,称代人是“有人”的意思,称代事物是“有什么东西”的意思,称代时间是“有时候”的意思。例如:

  (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 为政?”(《论语·为政》)
  (2)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3)慈石召铁,或引之也;树相近而靡,軵之也。(《吕氏春秋·精通》)──【注】靡:倾倒,倾斜。軵(fǔ):通“俯”。
  (4)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作恶,遵王之路。(《尚书·洪范》)──【注】无有作好:即无或作好的意思。
  (5)日有食之。(《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某”是“某人”“某物”的意思。例如:

  (6)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在斯。”(《论语·卫灵公》)
  (7)灵公心怍焉,欲杀之,于是使勇士某者往杀之。(《公羊传·宣公六年》)
  (8)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汉书·苏武传》)


  五、否定代词

  否定代词有“莫”“罔”“无”“靡”“蔑”“末”,表示对某一范围之内的人或事物的周遍性否定,可以翻译成“没有人”“没有什么”。其中“莫”字最常见,这个词可能是“无”与“或”的合音。“罔”多见于《尚书》,“靡”多见于《诗经》,“末”主要见于《论语》。例如:

  (1)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3)四方之民罔不只畏。(《尚书·金縢》)──【注】祗(zhī):敬。
  (4)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尚书·多士》)──【注】明德:发扬光大道德。恤:谨慎。恤祀:慎于祭祀。
  (5)始与善,善进善,不善蔑由至矣。(《国语·晋语六》)
  (6)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论语·阳货》)
  (7)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史记·高祖本纪》)


  六、逐指代词和分指代词

  逐指代词是“每”,分指代词是“各”。古代汉语逐指代词“每”与现代汉语的用法没什么差异,在句中作定语或者状语,作状语可以出现在动词的前头,也可以出现在句首。分指代词“各”在先秦只作状语,汉代以后才偶尔作定语。例如:

  (1)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
  (2)今吾每饭,意未尝不在钜鹿也。(《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3)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 为主办。(《史记·项羽本纪》)
  (4)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论语·先进》)
  (5)人臣各守其职而已矣。(《史记·李斯列传》)
  (6)令外国客遍观各仓库府藏之积。(《史记·大宛列传》)


  思考与练习:

  一、古代汉语代词有几类?
  二、古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为什么有多种说法?
  三、你认为上古汉语(先秦至东汉)有第三人称代词吗?
  四、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系统有几小类?每小类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五、古代汉语疑问代词有哪些?它们的用法有什么差异?
  六、古代汉语不定代词有哪些?
  七、古代汉语己称代词“己”与反身代词“自”的区别是什么?
  八、“相”在一些语境中具有偏指功能,它是一个代词吗?为什么?
  九、一般的古代汉语语法书都将“者”“所”算作特殊指示代词,你认为它们是代词吗?为什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汉语句法(上)
古汉语语法
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
古代汉语句法·下 第六节 固定结构〔子夜星网站〕
古今词义的演变
第二章 训诂学(第一节 训诂学的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