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古观象台世纪星霜(组图)


陶然野佬 原創 (作於2016-10-03 21:44:34)
標簽: 老北京 古觀象臺 天文 史話 老照片



  北京古觀象臺
始建於明代初期,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之一,同時也是我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天文臺。古觀象臺臺體高約
14米,臺頂南北長20.4米,東西長23.9米。上架設8臺清朝製造的銅鑄天文儀器。從明初到1929年止,古觀象臺從事天文觀测近500年,以世上現存古天文臺中保持連續觀測悠久,建築完整和儀器配套齊全而著稱,在國際上享譽盛名。

  中國古代的司天臺,承担着觀察天象、頒佈曆法等
工作。秦、漢至南朝,太常所屬有太史令掌天時星曆。隋秘書省所屬有太史曹,隋煬帝時改曹爲監。唐初,改太史監爲太史局,嗣曾數度改稱秘書閣、渾天監察院、渾儀監,或屬秘書省。唐開元十四年(726年),復爲太史局,屬秘書省。唐乾元元年(758),改稱司天臺。五代與宋初稱司天監,北宋元豐改制後改太史局。遼南面官有司天監,金稱司天臺,屬秘書監。元有太史院,與司天監、回回司天監並置。明初沿置司天監、回回司天監,旋改稱欽天監,明朝末年開始有西洋傳教士加入。清沿明制,有管理司天監事王大臣爲長官,監工、監副等官滿、漢並用,並有西洋傳教士参加。乾隆初曾定監副以滿、漢、西洋分用。後在華西洋人或歸或殁,遂不用外人入官。欽天監正,相當於國家天文臺臺長。由於曆法關係農時,加上古人相信天象改變和人事變更直接對應,欽天監正的地位十分重要。明代沿用的曆法計算方式誤差較大,恰在此時,傳教士帶來了新曆法。

  北京古觀象臺最早可溯源於元代。元上都司天臺是元初建於上都的皇家觀測天象的場所,也就是後世所說的觀測天文、氣象的觀象臺。至元八年
(1271)設承應闕官衙,稱上都司天監或回回司天監。波斯人札馬鲁丁爲第一任司天監提點。据《元史·曆誌二》記載,至元四年(1267)札馬鲁丁撰進《萬年曆》,並製造了七件阿拉伯天文儀器,觀測硏究天象。當時司天臺藏托勒密的《天文堂大成》、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等書籍。上都司天臺曾是硏究阿拉伯及古希臘天文學的中心,郭守敬得以長期參與其中的工作,並繪製過中西結合的星圖等。

  至元十六年
(1279),大都建築接近尾聲,忽必烈命建大都司天臺,天文家王恂(在《授時曆》的編製中,其貢獻與郭守敬齊名。其身後,他創造的曆律計算法,由郭守敬等人整理成《推步》七卷、《立成》二卷、《曆議擬稿》三卷、《轉神選擇》二卷、《上中下註釋》十二卷留傳後世)、郭守敬等尊旨在大都城東南隅城角外主持建司天臺。元大都南垣位於現在的東西長安街一綫,東南隅迤南卽泡子河所在,所以曾被稱爲泡子河司天臺。當時泡子河屬於城外,到明修北京城時,南垣南拓二里,泡子河纔圍入城內。

  據史料記載,爲觀測天象,郭守敬硏製了簡儀、高表、候極儀、玲瓏儀、仰儀、立運儀、證理儀、景符、窺幾、渾象儀、日月食儀、星晷定時儀等多種天文儀器,當這些精緻的天文儀器被一一安裝在司天臺上後,
這裏就成了當時“世界上設備最完善的天文臺”了。憑借司天臺上的這些天文儀器,郭守敬開始了他大規模的“四海測量”,除了大都的司天臺外,還在全國各行省設立了26个觀測站,派出了14位天文家到各地進行天文觀測,規模之大,在世界天文史上也是極爲罕見,元代的天文成就足可標榜於世。


  元代司天臺毀於戰亂,明正統七年
(1442)在其舊址附近,原大都東南角樓城臺位置紧倚大城東垣修築觀星臺基。築臺材料與大城同,夯土爲基,外甃城磚,臺體高出城垣丈餘(城東垣牆體高度近11),改司天臺名爲觀星臺。渾儀、簡儀大約鑄造於正統二年到七年(14371442)間。觀星臺上放置了渾儀、簡儀、渾象儀(天體儀)、量雨筒等天文象儀器,並在臺下建紫微殿等房舍。

  清朝入主中原
(1644)後,改觀星臺爲觀象臺,並接受湯若望(JohannAdam Schall von Bell,德意志人,耶稣會士)的建議,改用歐洲天文學方法計算曆書。16691674年,由康熙帝授命,南懷仁(FerdinandVerbiest,字敦伯,又字勳卿,比利時人)設計和監造了6架新的天文儀器:赤道經緯儀、黄道經緯儀、地平經儀、象限儀(地平緯儀)、紀限儀和渾象儀(天體儀)。康熙五十四年(1715)紀理安(KilianusStumpf,德意志人,耶稣會士)督造了地平經緯儀,但卻以元明時代的古儀器作爲了原材料,後來還是康熙帝下令禁止,方纔使得明代三件古儀保留了下來。乾隆九年(1744),皇帝下令按照中國傳統的渾儀再造一架新的儀器,命名爲璣衡撫辰儀。至此,我們今天所見的8架古儀就都已齊備了。舍,後又增修晷影堂。此時觀星臺和其附屬建築已頗具規模。




中國古代先民的宇宙學說,從“盖天說”到“渾天說”的發展已漸探宇宙本源。如同西方的宇宙學說,從“地心說”發展到“日心說”。隨着中西文化的交流,自宋元以後,阿拉伯文明、希腊文明的宇宙學說在華夏獲得了融合與發展。可以說在明清以前,衹有天文學在中國獲得了與西方科技文明並駕齊驅的發展。以下引用一位天文達人(李輕舟)的文字概括一下我國古代天文學的發展和北京古觀象臺天文儀器的來龍去脈:

……

根據不同的基本物理圖像把觀象臺的主要天文儀器大致分爲兩個系列:

(1)基於落下閎“渾天說”的“張衡——郭守敬係統”。

(2)基於亞里士多德——托勒密地心說與阿里斯塔克——哥白尼日心說之折衷體系的“第谷——南懷仁係統”。

“渾天說”與“折衷體系”所扮演的角色也許可以用熱力學史上的“熱質”(caloric)來類比......

綜合史料,北京古觀象臺原址的前身可以追溯到金元時期(而國家天文機構的傳統可以上溯更早)。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金兵攻破北宋都城汴京(開封),在大肆掠奪財富的同時將北宋司天監的天文儀器(蘇頌、沈括及前代學者的成果)遷運到中都(北京)。由於汴京與中都的地理緯度差異,這些被掠奪的天文儀器喪失了足够的觀測精度,幾乎喪失了觀測功能,淪爲擺設。公元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下詔在大都(北京)城內東南角營建太史院和司天臺,作爲國家最高天文機構。郭守敬先後擔任同知太史院事(卽副長官,太史令由王恂擔任)、太史令,主持大小事務。

我們今天看到的古觀象臺,大致於“星學之王”第谷先後創立的汶島天文臺(建於1576年,位於丹麥哥本哈根)和布拉格天文臺(建於1599年,次年第谷與開普勒相遇)處於同一時代,是明清兩代國家最高天文機構。今天觀象臺陳列的天文儀器主要是执掌明清兩代欽天監的中國官員(以徐光啟、李天經爲代表)和耶稣會傳教士(以利瑪窦、湯若望和南懷仁爲代表)創製的清製儀器和明製儀器的復製品。

其中明製儀器渾天儀、簡儀、復原的玲瓏儀等屬於“張衡——郭守敬係統”。其基本物理圖像來自於落下閎的“渾天說”,據唐代瞿曇悉達的《開元占經·卷一》引述——

“張衡《渾儀注》曰: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裏有水。天之包地,猶壳之裹黃。天地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

渾天儀係渾儀與渾象(渾天象,卽天球儀)的合稱。前者是觀測儀器,由“渾天說”提出者西漢落下閎首創,東漢張衡、唐李淳風等沿襲改進,以同心圓環結構實測目標天體的天球坐標;後者是演示儀器,類似於今天天文舘的天象儀(比如北京天文舘的蔡司天象儀)或天球儀(天體儀),根據已测天體坐標佈列星辰於球面以模擬天球上的天象(比平面的星圖更直觀一些),主要起天文官員業務培訓與“科普”功能——當然“科普”的對象一般僅限於帝國的最高統治者(歷代民間私習天文屬妄測天機、覬覦神器性質,乃重罪)。

簡儀是郭守敬(可能吸收了阿拉伯天文學成就)對傳統渾儀的簡化改進版。傳統渾儀用於確定坐標的同心環較多,在使用過程中容易產較大的中心差,增加了校準的難度。另一方面,過多的同心環在操作中容易遮蔽天體,形成大量觀測盲區。北宋沈括和元郭守敬相繼用計算地位取代實測圓環(白道環與黃道環)最終拆分傳統渾儀,將赤道坐標的測量和地平坐標的測量分立爲兩個部分,以改進傳統渾儀的不足。

今天古觀象臺陳列的明製渾儀與簡儀係復製品(還有一件1:3復製品),原件(全面)抗日戰爭前夕(1933年)遷往南京,現藏於南京紫金山天文臺。而臺上陳列的渾象係清製天體儀,也稱清製渾象。

郭守敬創製的玲瓏儀没有留下實物且史料記載不多,故就其形制功用多有爭議,大致可以分爲兩種:

其一,認爲玲瓏儀係渾象或假天儀,都屬於演示儀器。不同之處在於,渾象的參攷系在天球外,而假天儀(類似現代天象廳)的參攷系在天球內,也就是人在球體內觀察。

其二,認爲玲瓏儀是一种改進的渾儀(比如北師大的杜昇雲教授),具有實時觀測功能,可能採用了中空網格的球形構造。這些網格起到天球坐標系的作用,便於球內的觀測者定位天體。

根據流傳下來的元太史院校書郎楊恒的《玲瓏儀銘》記載:“十萬餘目,經緯均佈”、“人由中窺,目卽而喻”,連同東漢班固《弈旨》中“局必方正,象地則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白黑,陰陽分也;騈羅列佈,效天文也”佐證......

今天觀象臺上陳列的8臺清製儀器可歸爲“第谷——南懷仁係統”。其中測定黃道坐標的黃道經緯儀、測定赤道坐標的赤道經緯儀、測定天體地平坐標的地平經儀和地平緯儀(象限儀)、測定兩個天體間角距離的紀限儀和演示天象的天體儀(清製渾象)計六臺儀係康熙八年到十二年(1669~1673年)由執掌欽天監的耶稣會傳教士南懷仁監製督造。

合倂地平經儀與象限儀功能的地平經緯儀由耶稣會傳教士紀里安督造,時間在康熙五十二年至康熙五十四年。

觀象臺上最後一件重器——體現中西結合的璣横撫辰儀(清製渾儀)製造於乾隆九年到乾隆十九年(1744~1754年)。

“第谷——南懷仁係統”的基本物理圖像來自於第谷的折衷體系。這個體系是調和亞里士多德——托勒密地心說與阿里斯塔克——哥白尼日心說的產物,它旣保證托勒密體系中地球作爲宇宙中心的地位,又充分吸收哥白尼體系的合理因素,將其餘行星的支配權留給了太陽,構造了行星繞太陽作匀速圓周運動而日月軌道仍以地球爲中心的物理圖象。

明末萬曆至崇禎朝,由於明初頒行的《大統曆》(基本沿襲元朝郭守敬的《授時曆》)不敷使用,徐光啟、李之藻、李天經引入“西法”(歐洲天文學)先後主持修訂《崇禎曆書》,聘請耶稣會傳教士龙華民、羅雅谷、鄧玉函、湯若望等人參與譯介同時期歐洲天文學成果,第谷體系与哥白尼體系引入中國。

由於哥白尼體系在實測精確性上的劣勢(還有兩個致命缺陷:觀測不到恒星的周年視差和更深層次的地球自轉所帶來的慣性難題),《崇禎曆書》採用的基本物理圖像是相對保守的第谷體系。這對於後來南懷仁所主導的“第谷——南懷仁係統”來說是個不能忽略的背景。

眞正釋放哥白尼體系威力的關鍵人物是第谷的繼承人開普勒,他用行星運動三定律構造的基本圖像和唯象理論取代了托勒密、哥白尼與第谷一以貫之的本輪均輪(係統)。哥白尼——開普勒新體系相較於托勒密和第谷體系在實測精確性和理論簡潔性纔獲得了足够的優勢。

在“西學東漸”的大幕下,東西方的融合看似把中國人和歐洲人又放在了同一起跑綫上。然而當中國學者還在消化闡發第谷體系的時候,歐洲的引擎已經悄悄地啟動了......

1609年,伽利略發明天文望遠鏡——第谷裸眼觀測的煌煌功業最終化爲舊時代的傳奇。

1687年,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唯象理論之間的比拼可以消停了。
      ......

明清兩代,觀星()臺勤耕不輟,敬事如儀,觀測從未間斷。就是在庚子之變,主要儀器被德、法軍隊盜拆劫掠,也未能使觀測停滯。自庚子之變後,古觀象臺命運多舛,古天文儀器經歷了顛沛流離的過程,但最終是奇蹟般的全部保存了下來。而古臺更經歷了一念興廢的險峻時刻。

  
1900
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八國聯軍統帥是德軍的瓦德西元帥,瓦德西在各國佔領軍的軍事會議上提出,將古觀象臺的明清古儀作爲佔領軍的戰利品。經過密謀,德、法兩軍把觀象臺上的8件清製古天文儀器,連同臺下的明製渾儀和簡儀平分,各5件。他們將銅鑄天文儀從觀象臺劫掠一空,先運至各自駐華使舘。德軍於撤軍時將所掠得的5件中國古天文儀器運回國,置於波茨坦離宮無憂宮的橘園宮殿前草坪展出。法國則在國際輿論壓力下,於1902年答應歸還,實則1905年纔歸位。爲保持觀象臺的天象觀測還能持續進行,1903年清政府新鑄了縮小版的地平經緯儀和减小了一半的“折半天體儀”,連同法國人還回的5件天文儀器一並還原安置回觀象臺上,以應觀測之需。

  事有冥冥之定數,德國雖已將儀器掠回國,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戰敗。
1919年,作爲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勝方的成員之一,中國參加了1919年在巴黎擧行的一戰結束後規劃世界新秩序藍圖的巴黎和會但在會上西方國家無視中國戰勝國的權利,要求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交給日本,這一無理要求導致了“五四”運動爆發,促使中國代表拒絕在寫有“把山東權益無條件讓與日本”的《凡爾賽和約》上字。中在巴黎和上提出德國應歸還曾掠走的天文儀器的要求,最終寫入《凡爾賽和約》,成爲了《凡爾賽和約》中的一項副產品,如《凡爾賽和約》第131條規定:“所有1900年及1901年德國軍隊從中國掠去的天文儀器,在本和約實行後12個月內概行歸還中國。所有實行此項歸還之擧,所需費用,包括拆卸包裝、運送北京建設之費用在内,亦由德國担任支付。”

  當時的戰敗國德國執行了這條規定,於
1920610日,將這批儀器在波茨坦拆卸後,裝上了日本的“南開丸”號輪船,運回中國。該輪船經日本神戶時,日本政府將儀器扣下,要挾中國政府承認其在山東的特權。消息傳到內,引起國人的憤怒聲討。迫於各方壓力,1920920日,日本纔將儀器上另一艘日輪“山丸”號開往天津,192147輾轉到北京,由荷公使登克代表德國將儀器交給北京觀象臺。被掠到波斯坦的5件中國古代天文儀遠涉重洋,歷經劫難,漂泊在外二十年,終於返回祖國,重新安置在了觀象臺上原來的位置。

  
1911
年辛亥革命後,觀象臺改名爲中央觀象臺,1927年,北伐成功,國都遷南京,基於現代天文學科建設的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建成,北平的古觀象臺遂不再作天文觀測硏究,僅保留氣象觀測。並於1929年改爲國立天文陳列舘。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基於日本侵略者進逼華北的態勢,爲保護舊京文物,國民政府實施了以故宮文物爲主的文物南遷計劃。北平國立天文陳列舘的明清古天文儀器也在南遷之列,但經察臺上8件古銅儀拆卸搬運不易,最終於1933年衹將置於臺下的明製渾儀、簡儀、漏壺、圭表和清製小地平經緯儀、折半天體儀等7臺下的明清天文儀運往南京。現在這7架儀器中明製渾儀、簡儀、圭表和清製小地平經緯儀陳列於紫金山天文臺,明製漏壺則被收藏於南京博物院。

  
1954
年,北京天文舘薵建,原“國立天文陳列舘”於195651日以“北京古代天文儀器陳列”的名儀對社會開放。經國務院批準“北京古代天文儀器陳列舘”,卽古觀象臺隸屬於北京天文舘管理隨後北京城就進入了拆城時期,1957年古觀象臺附近的城垣已被拆除,東邊僅保留了少許城牆作爲牆垛護持着古臺,孤零零矗立在護城河邊的古觀象臺已岌岌可危。若不是已歸屬了剛成立的北京天文舘,八成會隨着扒城牆,一块兒就給拆了。天文毕竟屬於科學,那年頭就算再“革命”,破“四舊”,也不敢破懷“科學”。

  
1965
年,开始薵建北京地鐵,拆城牆修環城地鐵(2號綫)是報告的計劃内容,其中包括拆除古觀象臺,要不是周恩來總理特別指示“正陽門和古觀象臺不能拆”,這古觀象臺還就眞保不住了。

  
1982
年,北京古觀象臺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1983年重新對公眾開放。1983年以後,古觀象臺先後復製了圭表、渾儀、簡儀等原設置在北京古觀象臺,後遷移南京的明代天文儀器,這算是把北京古觀象臺的古代天文儀器都補齊了。古臺也經過了加固改建,這纔安穩下來,保住了這份文化遺產。

 
 

1872,璣衡撫辰儀、天體儀(渾象儀)。原註釋:AZodial Sphere and Celectial Globe, made by Jesuit priests from theoriginal chinese models, at the Ancient Observatory, Peking.[(英)約翰·湯姆森John Thomson]


 
1872
,明代渾儀。原註釋:A bronze Zodiacal sphere at the open airobservatory, Peking Observatory. [(英)約翰·湯姆森 JohnThomson]

 
1874
,觀象臺城臺(觀天臺),由東向西依次可見赤道經緯儀、紀限儀、地平經緯儀、璣衡撫辰儀、地平經儀、象限儀、天體儀(渾象儀)、黃道經緯儀[(俄)阿道夫·伊拉莫維奇·鮑耶爾斯基 Боярский]。


1875,赤道經緯儀、紀限儀、地平經緯儀、地平經儀、黃道經緯儀、天體儀等 General View ofall at top [托馬斯·查爾德 Thomas Child] No.53


 
1875
,地平經儀、地平經緯儀、紀限儀、赤道經緯儀。原註釋:An Azimuthal Horizon,Sextant and Zodiacal Sphere, made by Jesuit priests from theoriginal chinese models, at the Ancient Observatory, Peking.[(英)托馬斯·查爾德 ThomasChild]

 
1875
,古觀象臺城臺。位於東南城根兒的前元大都東南角樓城臺 [(英)托馬斯·查爾德 ThomasChild]No.46

 
1875
,觀象臺城臺(觀天臺),由東向西依次可見赤道經緯儀、紀限儀、璣衡撫辰儀、地平經緯儀、象限儀、天體儀(渾象儀)、地平經儀、黃道經緯儀[(英)托馬斯·查爾德 ThomasChild]No.47(照片左邊還能看到貢院的明遠樓)

 
1875
,明製渾儀。原註釋:bronze zodiacal sphere upon an ornatedragon stand, made by Jesuit priests from the original Chinesemodels, at the Ancient Observatory, Peking. [(英)托馬斯·查爾德1870s]No.48

 
1875,明製渾儀。原註釋:View of theentrance to the Lama Temple. [(英)托馬斯·查爾德 ThomasChild]


 
1875
,明代簡儀。原註釋:A bronze astronomical instrument upon anornate dragon stand, made by Jesuit priests from the originalChinese object, at the Ancient Observatory. [(英)托馬斯·查爾德 ThomasChild]No.49

 
1875
,天體儀(渾象儀)、象限儀、璣衡撫辰儀[(英)托馬斯·查爾德 Thomas Child]。

 
1880s
,觀象臺城臺。

 
1880s
,天體儀(渾象儀)、象限儀。向西北拍攝。

  
1880s
,天體儀(渾象儀)。

 
1890s
,觀象臺城臺。

 
1890s,觀象臺下欽天監庭院,紫薇殿前東、西分別擺放着明製渾儀和簡儀。


 
1890s
,紫薇殿前擺放的明製渾儀。原註釋:astronomicalinstruments at the imperial observatory. PekingChina.
 

1894
,明代簡儀。選自《中国图像记》Chinese pictures.Notes onPhotographs Made in China [(英)伊莎貝拉·伯德 Isabella Lucy Bird]

 
1895年前後,北京觀象臺的明製渾儀。選自《北京歷史和記述 Peking histoire et description》[AlphonseFavier 1897
 ]。


1895年前後,北京觀象臺的明製簡儀。選自《北京歷史和記述 Peking histoire etdescription》 [Alphonse Favier 1897 ]。


1895年前後,北京觀象臺上的古天文儀,由近及遠赤道經緯儀、紀限儀、地平經緯儀、地平經儀、黃道經緯儀、天體儀、象限儀。選自《北京歷史和記述Peking histoire et description》 [(法)樊國梁 Alphonse Favier1897著]

 
1895年前後
,地平經緯儀。選自《北京歷史和記述 Peking histoire etdescription》 [(法)樊國梁 Alphonse Favier1897著]

 
1895年前後
,地平經儀。選自《北京歷史和記述 Peking histoire etdescription》 [(法)樊國梁 Alphonse Favier1897著]

 
1895年前後,璣衡撫辰儀。選自《北京歷史和記述Peking histoire et description》 [
(法)樊國梁 Alphonse Favier1897著]

 
1895年前後
,紀限儀。選自《北京歷史和記述 Peking histoire etdescription》 [(法)樊國梁 Alphonse Favier1897著]

 
1895年前後
,天體儀。選自《北京歷史和記述 Peking histoire etdescription》 [(法)樊國梁 Alphonse Favier1897著]

 
1895年前後
,象限儀。選自《北京歷史和記述 Peking histoire etdescription》 [(法)樊國梁 Alphonse Favier1897著]

 
1898,天體儀、象限儀、璣衡撫辰儀 [(日)山本讚七郎]。


  
1900
,八國聯軍破城後的觀象臺城臺(在城牆上由南向北拍攝)。

 
1900,赤道經緯儀、紀限儀、地平經緯儀(南向,可見泡子河風光)。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後,古天文儀未被盜拆之前的觀象臺上,已被聯軍佔領。選自《北清事變寫眞帖 Views of the NorthChina affair [山本誠陽編 1901年日本東京出版]


 
1900
,天體儀、象限儀、璣衡撫辰儀(西向)。八國聯軍佔領北京後,古天文儀未被盜拆之前的觀象臺上,已被聯軍佔領。選自《北清事變寫眞帖 Views of the North China affair [山本誠陽編 1901年日本東京出版]。

 
1900-8,地平經緯儀、紀限儀、赤道經緯儀(1)

 
1900-8
,地平經緯儀、紀限儀、赤道經緯儀 (2)

 
1900-8
,觀象臺城臺 (1)

 
1900-8
,觀象臺城臺 (2)

  
1900-8
,觀象臺城臺 (3)

 
1900-8
,觀象臺前排(南)天文儀,由東向西排列:赤道經緯儀、紀限儀、地平經緯儀、地平經儀、黃道經緯儀。原註釋:Astronomical instruments at the ImperialObservatory.  (立體照片)

 
1900-8
,觀象臺上。地平經儀(局部)、天體儀(立體照片)

 
1900-8,明代渾儀。被德軍拆掠運走之前[(法)菲爾曼·拉里貝 Firmin Théophile LARIBE]。


 
1900-8
,明代簡儀。被法軍拆掠前原位 [(德)穆默 Alfons Mumm vonSchwarzenstein] (1)

 
1900-8
,明代簡儀。被法軍拆掠前原位 [(德)穆默 Alfons Mumm vonSchwarzenstein] (2)

 
1900-8
,明代簡儀。被法軍拆掠運走之前 [(法)菲爾曼·拉里貝 Firmin ThéophileLARIBE]。


1900-8
,天體儀(渾象儀)、璣衡撫辰儀。原註釋:Astronomical instrumentsin the observatory on thewall. [(英)喬治·厄內斯特·莫理循 George ErnestMorrison]

 
1900-9
,天體儀(渾象儀)、象限儀、璣衡撫辰儀。遠處可見朝陽門箭樓已毀。


 
1900
年前後,地平經緯儀、地平經儀、黃道經緯儀、天體儀。

 
1900
年前後,天體儀(渾象儀)、黃道經緯儀。
 
 
1900
年前後,天體儀(渾象儀)、黃道經緯儀。向西南拍攝(泡子河方向)。

 
1900
年前後,天體儀、象限儀。

 
1901
,觀象臺城臺,位於東南城根兒的前元大都東南角樓城臺。德、法軍隊尚未拆掠之前 [(德)穆默 Alfons Mumm vonSchwarzenstein]
 
1901
,八國聯軍中的德、法軍隊在觀象臺上架起盜拆古天文儀器的支架。

 
1901
,八國聯軍中的德、法軍瓜分了觀象臺的古天文儀器,正在準備拆卸運走。

 
1901
,八國聯軍中的德、法軍在拆掠古天文儀器,觀象臺上的圍牆也被拆毀[(德)穆默·冯·施瓦茨恩斯坦茨 Alfons Mummvon Schwarzenstein]

 
1901
,八國聯軍中的德、法軍準備拆掠古天文儀器,赤道經緯儀上插了法國國旗,歸了法國[(德)穆默 Alfons Mumm vonSchwarzenstein]

 
1901
,八國聯軍中的德軍正在拆運天體儀。

 
1901
,八國聯軍中的德軍準備拆掠天體儀前留影 [(德)穆默 Alfons Mumm vonSchwarzenstein]

 
1901
,八國聯軍中的法軍正在拆掠黄道經緯儀 [(德)穆默 Alfons Mumm vonSchwarzenstein]

 
1901
,觀象臺古天文儀器被德、法軍隊瓜分,在分贜後,法軍軍官在法使舘前合影。

 
1901
,紀限儀(局部)、地平經緯儀、地平經儀、黃道經緯儀、象限儀、璣衡撫辰儀。被法德軍隊拆掠前[(德)穆默Alfons Mumm von Schwarzenstein]

 
1901
,紀限儀、地平經緯儀、地平經儀、黃道經緯儀、天體儀。被法德軍隊拆掠前[(日)山本讚七郎]。

 
1901
,紀限儀、地平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天體儀、象限儀、璣衡撫辰儀。被法德軍隊拆掠前 [(日)山本讚七郎]。

 
1901
,紀限儀、地平經緯儀、天體儀、象限儀、璣衡撫辰儀。被法德軍隊拆掠前[(日)山本讚七郎]。

 
1901
,明代渾儀。被德軍拆掠運走之前。

 
1901
,明代渾儀和簡儀。被德軍拆掠運走之前。

 
1901
,明代簡儀。被德軍拆掠運走之前。

 
1901
,明代簡儀。被法軍拆掠運走之前。

 
1901
,在八國聯軍德、法軍隊拆掠後,觀象臺上的古天文儀器被搬運一空,臺面損毀。此時臺上衹剩下一面“向風旗”,好不淒涼。

 
1902~1905
,擺放在德國波斯坦無憂宮的橘園宮殿前,從北京盜運來的中國古代天文儀器(明信片)。

 
1902~1905
,擺放在德國波斯坦無憂宮的橘園宮殿前,從北京盜運來的中國古代天文儀器地平經儀。

 
1902~1905
,擺放在德國波斯坦無憂宮的橘園宮殿前,從北京盜運來的中國古代天文儀器璣衡撫辰儀。

 
1902~1905
,擺放在德國波斯坦無憂宮的橘園宮殿前,從北京盜運來的中國古代天文儀器紀限儀。

 
1902~1905
,擺放在德國波斯坦無憂宮的橘園宮殿前展示,從北京盜運來的中國古代天文儀器渾儀、璣衡撫辰儀和天體儀。

 
1902-1905,擺放在德國波斯坦無憂宮的橘園宮殿前草坪上展示,從北京盜運來的中國古代天文儀器渾儀和璣衡撫辰儀(明信片)

 
1902~1905
,擺放在德國波斯坦無憂宮的橘園宮殿前展示,從北京盜運來的中國古代天文儀器渾儀和天體儀(1)

 
1902~1905
,擺放在德國波斯坦無憂宮的橘園宮殿前展示,從北京盜運來的中國古代天文儀器渾儀和天體儀(2)

 
1902~1905
,擺放在德國波斯坦無憂宮的橘園宮殿前展示,從北京盜運來的中國古代天文儀器璣衡撫辰儀和天體儀。

 
1902~1905
,擺放在德國波斯坦無憂宮的橘園宮殿前正中的,從北京盜運來的中國古代天文儀器天體儀(1)

 
1902~1905
,擺放在德國波斯坦無憂宮的橘園宮殿前正中的,從北京盜運來的中國古代天文儀器天體儀(2)

 
1902~1905
,擺放在德國波斯坦無憂宮的橘園宮殿前正中水池邊的,從北京盜運來的中國古代天文儀器天體儀(明信片)。

 
1905
,觀象臺城臺。臺上的古天文儀器是被法軍拆掠到法國使舘,於1902還回的四件歸位,其它四件被德軍運回德國了。


1905
,地平經緯儀、赤道經緯儀。1901年觀象臺上的五件天文儀器被法軍拆運到法使舘,後於1905年還回歸位。


 
1905
,地平經緯儀、黃道經緯儀 (明信片1912年銷,大清蟠龍票)。

 
1905
,地平經緯儀。另有象限儀、赤道經緯儀、黄道經緯儀和明代簡儀共五件天文儀器於1901年被法軍拆運到法使舘,後於1905年還回歸位。

 
1905
,古觀象臺城臺。1901年被法軍拆掠到法使舘的天文儀於1905年還回歸位,貢院明遠樓已經消失 [德國攝影師]。

 
1905
,觀象臺城臺 (明信片1913年寄出)。

 
1905
,觀象臺城臺。1901年被法軍拆掠到法使舘的天文儀於1905年還回歸位(明信片)

 
1905
,觀象臺城臺。1901年被法軍拆掠到法使舘的天文儀於1905年還回歸位。

 
1905
,黃道經緯儀底座。五件被法軍拆運到法使舘,後於1905年還回歸位。

 
1905
,明製簡儀。地平經緯儀、象限儀、赤道經緯儀、黄道經緯儀和明製簡儀共5件被法軍拆運到法使舘,後於1905年還回歸位。

 
1905
,折半天體儀、象限儀。天體儀被德軍盗運回國,兩宮回鑾後重鑄造了一個折半天體儀(較原大縮小一倍)。象限儀被法軍拆運到法使舘,後於1902年還回歸位。

 
1905
,折半天體儀、象限儀。天體儀被德軍盗運回國,兩宮回鑾後重鑄造了一個折半天體儀(較原大縮小一倍)象限儀被法軍拆運到法使舘,後於1905年還回歸位。原註釋:TwoEuropean soldiers by a Chinese Celestial Globe and Quadrant mountedon the Tartar Wall.

 
1905~1910
,觀象臺城臺。1901年被法軍拆掠到法使舘的天文儀於1905年還回歸位以後 [(日)山本讚七郎]。


 
1905~1910, 觀象臺城臺。1901年被法軍拆掠到法使舘的天文儀於1905年還回歸位以後。



1905~1910,赤道經緯儀底座細部。

 
1905~1910,
地平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地平經儀已不在) [(法)菲爾曼·拉里貝 FirminThéophile LARIBE]。

  
1905~1910
,地平經緯儀、黃道經緯儀、折半天體儀 [(法)菲爾曼·拉里貝 Firmin ThéophileLARIBE]。

 
1905~1910
,黃道經緯儀 [(法)菲爾曼·拉里貝 Firmin ThéophileLARIBE]。

 
1905~1910,象限儀[(法)菲尔曼·拉里贝Firmin Théophile LARIBE]


 
1905~1910
,折半天體儀 [(法)菲爾曼·拉里貝 Firmin ThéophileLARIBE]。

 
1905~1910
,折半天體儀,象限儀。

 
1909
,赤道經緯儀 [(美)張伯林 Chamberlin Thomas Chrowder]

 
1909
,明製簡儀[(美)張伯林Chamberlin Thomas Chrowder]

 
1909
,折半天體儀、黃道經緯儀 [(美)張伯林 Chamberlin Thomas Chrowder]


1910s
,折半天體儀。新鑄的小了一半的天體儀。

 

1910s
,地平經緯儀、黃道經緯儀、折半天體儀、象限儀[(日)山本讚七郎]。

 
1910s
,地平經緯儀、黃道經緯儀、折半天體儀。

 
1910s
,折半天體儀、象限儀 [(日)山本讚七郎]。

 
1910s,折半天體儀、象限儀。

 
1911年前後
,古觀象臺城臺 Peking Observatory.

 
1917~1919
,赤道經緯儀底座細部[(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1917~1919,黃道經緯儀底座。原註釋:Double Dragon.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Gamble]

 
1917~1919,折半天體儀、象限儀
。原註釋:World & Sector.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Gamble]。

 
1920s
, 觀象臺下的人力車。

 
1920s
,赤道經緯儀和紀限儀 (明信片)。

 
1920s
,黃道經緯儀。

 
1920s
,黃道經緯儀。燕京大學學生參觀古觀象臺。庚子之變被德軍掠走,剛剛返還。

  
1920s
,璣衡撫辰儀。德國返還後歸位。

 
1920s
,明製渾儀。德國歸還後。

 
1920s
,明制圭表,按元郭守敬规制打造。原件已於1933年移存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現在北京古觀象臺的是1983年仿製。


1920s,明製漏壺 (1)

 
1920s,明製漏壺 (2)

 
1920s
,紫微殿。殿前折半天體儀爲德國還回掠走的天體儀歸位後,1905年鑄造的折半天體儀移置此處(1)

 
1920s
,紫微殿。殿前折半天體儀爲德國還回掠走的天體儀歸位後,1905年鑄造的折半天體儀移置此處(2)

 
1921
,古觀象臺附近的城牆內壁和蹬城馬道,被德軍掠回國的璣衡撫辰儀等已歸位[(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1921~1922
,一战後,凡尔赛和約確定1901年掠到德國的五件天文儀歸還中國,已運回歸位。北京觀象臺的十件古代天文儀經過二十年的離散,奇蹟般重聚。選自《北京相册》Themost interesting views of Peking.

 
1923~1924
,古觀象臺城臺 Peking Observatory.

  
1924~1927
,明製簡儀(德國還回後)。原註釋:Observatory, GroundInstrument. [(美)西德尼·甘博 Sidney D. Gamble]。

 
1924~1927
,黃道經緯儀底座 。選自《燕京勝蹟》[(美)赫伯特·懷特 HerbertC. White]。

 
1924~1927
,璣衡撫辰儀 。選自《燕京勝蹟》 [(美)赫伯特·懷特 HerbertC.White]

 
1924~1927
,天體儀(渾象儀)。選自《燕京勝蹟》 [(美)赫伯特·懷特 HerbertC.White]

 
1924~1928,凡爾赛和約確定1901年掠到德國的五件天文儀歸位後的天體儀。選自《亞細亞大觀》[(日)亞細亞寫眞大觀社編]。


 
1928
年前後,古觀象臺城臺上四角已立起避雷針。

 
1928年前後
,地平經緯儀、紀限儀。1901年掠到德國的五件天文儀歸還中國,已運回歸位。北京觀象臺的十件古代天文儀經過二十年的離散,奇蹟般重聚。


 
1928年前後
,紀限儀、地平經緯儀、黃道經緯儀。1901年掠到德國的五件天文儀歸還中國,已運回歸位。北京觀象臺的十件古代天文儀經過二十年的離散,奇蹟般重聚。

 
1928年前後
,明代渾儀和簡儀。1901年掠到德國的五件天文儀歸還中國,已運回歸位。北京觀象臺的十件古代天文儀經過二十年的離散,奇蹟般重聚。

 
1928年前後
,天體儀(渾象儀)、黃道經緯儀。1901年掠到德國的五件天文儀歸還中國,已運回歸位。北京觀象臺的十件古代天文儀經過二十年的離散,奇蹟般重聚。

 
1928年前後
,天體儀(渾象儀)、象限儀、璣衡撫辰儀。1901年掠到德國的五件天文儀歸還中國,已運回歸位。北京觀象臺的十件古代天文儀經過二十年的離散,奇蹟般重聚。

 
1930s
,象限儀。

 
1934~1936
,象限儀、璣衡撫辰儀。原註釋:Peking. Stone altar with reliefcarvings at Xian nong tan. [(美)皮肯斯 Pickens]

 
1936~1940
,象限儀、璣衡撫辰儀、地平經緯儀。選自《亞細亞亚大觀》[(日)亞細亞寫眞大觀社編]。 
 
1940s
,黃道經緯儀、天體儀。進入1940年代,天體儀上面的火苗裝飾又没了。

 
1940s
,紀限儀、地平經緯儀、地平經儀、黄道經緯儀。被德軍掠回國的紀限儀、地平經儀等終於運回歸位,古觀象臺上八件前清遺下的古代天文儀器再次團聚(明信片)。

 
1940s
,天體儀、象限儀。被德軍掠回國的天體儀等終于歸位(明信片)。

 
1940s
,黄道經緯儀、天體儀和璣衡撫辰儀。被德軍掠回國的天體儀等終於歸位(明信片)。

 
1940s
,璣衡撫辰儀、象限儀、天體儀[(日)山本讚七郎]。

 
1943
,赤道經緯儀底座细部。

 
1946
,赤道經緯儀。原註釋:View of Observatory instruments,showing a sphere.

 
1946
,赤道經緯儀底座細部。

 
1946
,赤道經緯儀底座細部。原註釋:View of Observatoryinstruments.

 
1946
,赤道經緯儀局部。原註釋:Astronomical instruments at Guanxiang tai. [(德)赫達·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1946
,地平經緯儀、紀限儀、赤道經緯儀。原註釋:View of Observatory.

 
1946
,地平經緯儀、紀限儀。原註釋:Astronomical instruments at Guanxiang tai. [(德)赫達·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1946
,地平經儀、黃道經緯儀 、天體儀(渾象儀)。原註釋:Astronomical instrumentsat Guan xiang tai. [(德)赫達·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1946
,地平經儀。原註釋:Astronomical instruments at Guan xiangtai. [(德)赫達·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1946
,黃道經緯儀、天體儀(渾象儀)、象限儀。原註釋:Astronomical instrumentsat Guan xiang tai. [(德)赫達·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1946
,赤道經緯儀局部。原註釋:Astronomical instruments at Guanxiang tai. [(德)赫達·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1946
,黃道經緯儀局部。原註釋:Astronomical instruments at Guanxiang tai. [(德)赫達·莫里循Morrison Hedda]

 
1946
,璣衡撫辰儀、象限儀。

 
1946
,璣衡撫辰儀。原註釋:Astronomical instruments at Guan xiangtai. [(德)赫達·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1946
,紀限儀、象限儀、璣衡撫辰儀。原註釋:Astronomical instruments atGuan xiang tai. [(德)赫達·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1946
,天體儀(渾象儀)、象限儀、璣衡撫辰儀。

 
1946
,天體儀(渾象儀)、象限儀。原註釋:View of Observatory instruments, showingcelestial globe.

 
1946
,象限儀。原註釋:Astronomical instruments at Guan xiangtai. [(德)赫達·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1946
,象限儀。原註釋:View of Observatory instruments.(1)


1946
,象限儀。原註釋:View of Observatory instruments.(2)

 
1946
,象限儀局部。原註釋:Astronomical instruments at Guan xiangtai. [(德)赫达·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1946
,象限儀局部。原註釋:Astronomical instruments at Guan xiangtai. [(德)赫達·莫里循 Morrison Hedda] (1)

 
1946
,象限儀局部。原註釋:Astronomical instruments at Guanxiang tai. [(德)赫達·莫里循Morrison Hedda] (2)

 
1946
,象限儀局部。原註釋:Astronomical instruments at Guanxiang tai. [(德)赫達·莫里循Morrison Hedda] (3)

 
1946
,象限儀局部。原註釋:Astronomical instruments at Guanxiang tai. [(德)赫達·莫里循Morrison Hedda] (4)

 
1950s
,象限儀。綁上了横栓,不得轉動了。

 
1956年初,開放
前夕的北京古觀象臺
 
1956年5月7日,經過修缮的古觀象臺以
“北京古代天文儀器陳列舘”之名對外開放。此時的城牆和登城馬道尚在,參觀人流排隊順登城馬道登上古觀象臺。一年後,該段城牆卽被拆除。


1960年前後,古觀象臺城臺,東側城牆已拆除。在建國門護城河橋上向西南拍攝。照片上漂亮的,象精靈一樣的女孩兒,應該已是七十歲的奶奶了,看那靈動的眼神(横眉冷對),似乎已看到了後世的北京。照片蒐自網絡,在此展示,還望您莫怪!


 
1960
年前後,古觀象臺城臺。在建國門豁口內向東南拍攝。

 
1970s
,北京古觀象臺。文革後天體儀頂上這個火苗裝飾又加上了。

 
1990s
,古觀象臺上的天文儀器(西向)。

 
2000
年前後,古觀象臺-赤道經緯儀局部。向東拍攝。

 
2000
年前後,古觀象臺,璣衡撫辰儀、象限儀。

 
2000年前後,古觀象臺,天體儀(渾象儀)。

 
2000年前後,古觀象臺,象限儀。


2003
,北京複製明代簡儀局部 (1)

 
2003
,北京複製明代簡儀局部 (2)

 
2003
,北京複製明代簡儀局部 (3)

 
2003
,北京複製明代簡儀局部 (4)

 
2009-1-3
,古觀象臺城臺。沿建國門立交橋西南匝道向北拍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庫全書子部天文演算法類-欽定儀象考成》清-允祿
中國歷法的改革與發展
​宋史卷四十八 志第一 天文一
天官-00
中国古代曆法详解——杨景磐
張廷玉《明史》卷二十五志第一:天文(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