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黑之前
悠扬
2020.04.03 阅读 126
最近,有一部书很热门儿,那便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周大新最新推出的长篇力作《天黑得很慢》。
这是中国首部关注老龄化社会的长篇小说,作者采用“拟纪实”的手法,用讲故事的方式向人们述说了人到老年之后,从身体逐渐衰老到慢慢接近死亡的整个过程,写下了在这一段“天黑得很慢”的日子里,老年人内心的恐惧、孤独、无助与痛楚。作者试图在告诉人们,尤其是在告诉老年人,变老并不是一件悲惨的事,“人从60岁进入老境,到天完全黑下来,这段时间里有些风景应该被记住。记住了,就会心中有数,不会慌张”。
合上厚厚的书本,心里仍在涌动着阅读中积淀下的那些零零散散的酸楚与悲伤。仿佛“兔死狐悲”一般,在冷静的思考中,却怎么都无法摆脱内心里固有的那些关于“老”与“死”的困惑与迷茫。时间快得如此惊人,仿佛还没来得急和中年道个别,就已被无情的光阴拥进了人生老年的列车。
细细想来,无论你年轻时有多么光鲜靓丽的外表,有怎样的风流倜傥与万丈豪情,都免不了有一天要走上“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仓波无限悲”的下坡之路。可悲的是这些渐行渐远的老人们却永远都不愿意正视这一点。他们宁愿自欺欺人相信自己还很年轻或者相信自己有办法还很年轻,也不愿承认自己确确实实已经变老或者不愿意听到别人说他已经老了。于是他们拼命地运动,拼命的锻炼;吃保健品,寻不老药。你走步,我就登山;你去纹了眉,我就去隆鼻割脸;你在吃冬虫夏草,我就吃人参鹿鞭  …… 就像小说里的主人公萧成杉那样,为了挽回自己的寿数,几番风雨,几经波折,几经上当受骗,最终竹篮打水,心力憔悴,一切惘然。
生活之中,常见有一群这样的老人,因退休前曾有过一官半职,所以退休后仍眷恋着那种前呼后拥,吆五喝六的日子,喜欢别人仍称他什么“局”、什么“处”、什么“科长”“主任”之类,在人群之中动不动就要说一说他的“想当年”。他们还没有学会安静地呆在一隅,认真地听一听别人的倾诉,欣赏一下晚辈们的风光。更多的老年人不能或不愿接受“天黑之前”的种种“险情”,比如,他们对突如其来的疾病总会感到意外,他们不相信也不能理解疾病怎么会落到他的身上。惧怕体检,心存侥幸,不敢面对等心理困扰使他们身心承受着双重的沉重的负担。
天行有常,法道自然。人到老镜之后疾病前来造访实属情理之中,总是幻想着自己的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都和年轻人在同一个标准与尺度上,那怎么可能!与疾病共处、带病安度晚年实实在在是一件平常而正常的事了。
“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这句话原本是人到中年的写照,如今把它用在老年人身上更为贴切。陪伴在你身边左右的人将会越来越少,即便你的孩子不在国外,他们也不可能像小时候你曾陪伴他们那样关心备至,尽心尽责地陪伴你。你有可能会因病住院,你也有可能出院后永久要躺在床上度过余生,你甚至还有可能要终生都住在养老院,这一切的一切皆有可能,你想过吗?你在精神上有所准备吗?
一年前,我们十几个发小同学在一起聚餐。席间,一女同学敬酒并提议:“我们在坐的各位朋友,如果有一天我们当中哪一个人失去了老伴,要去养老院,一定要和大家通个气,等到其他人要去养老院时也尽量同去一处。这样,哪怕谁行动不便、老年痴呆什么的,彼此也能有个照应,也不至于在那里受别人的欺负”。大家听后哈哈大笑,一致表示同意。其实,每个人哈哈大笑之后都有自己的不同酸楚,因为这就是不久的现实。谁都明白,现在老两口暂且能走能料,但终将有一天会先走一个。孩子忙着工作哪有那么多的闲暇来照顾你,那时,残酷的现实就会随之而来。类似这样的问题,处于“天黑之前”的老年人们是否都想过或有所准备了呢?
其实,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老年慢性病缠身,可悲的是这些老年人并不把自己当回事,他们多半还仍在为自己的孩子们当保姆,做佣人。有的甚至还在省吃俭用,准备用节俭下来的钱为儿子或孙子买房买车,从不肯关心和放纵一下自己生活和乐趣。去年,我有一个极好的朋友因肺癌去逝了。现在想来,他在确诊前半年就有许多征兆了,大家都督促他去医院好好检查一下,可他总是说去过了,没有问题。直至最后真的去了一次医院,可检查发现已经是肺癌晚期了。住院期间,我曾试着问过他为什么半年前不及早去医院检查,还哄着大家说去过了没有问题呢?他后悔地道出了内心的秘密:一是怕检查出来真的是癌症,二是已经看了六年的小孙女九月份就要回省外的女儿那读小学一年级了,她想给女儿再搭把手,站好最后一班岗!听着躺在病榻上的朋友痛苦地陈述,我真的是忍不住流下了心酸的泪水。多么好的人,多么好的中国老人,多么好的中国“傻”老人!更让我伤心落泪的是他临终前的那些话语,他攥着我的手说:“我们都说好了,等我小孙女去她妈妈那上学后,我们哥俩一同去一次北欧几个小国玩上半个月,好好享受一下那里的阳光,空气、啤酒、美食和当地那种慢节奏的生活。看来我是不能实现了”!他的脸颊上滚下了两行清泪。他拖着半哭腔说,“哥,我就这样走,真是心存不甘”!
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可言,生命只有一次,留下再多的痛苦和遗憾都无济于事,尽管天黑得很慢!
记得我还读过一位叫简媜的女作家写下的这样的文字,她说:老就“像脚底厚茧,怎么避就是避不了那股针刺之感”。  据统计,2020年,我国老年人人口将会达到2.5亿人之多,更多的老年人所面临着的养老、就医、再婚、子女以及心理疏导等方面的一系列的问题更像那“脚底厚茧”,都成了一处处无法避之的“针刺”,老年人究竟应该怎样走好人生这段天黑之前的“很慢”的路程呢?
你是不是还要相信那些骗人的长生不老之药和什么祖传秘方?你是不是还要继续为你的子孙后代“当牛做马”?你是不是还觉得你是家里的一家之主,你说的话谁都得言从必听?你是不是还在惧怕体检、讳疾忌医 …… 诚劝天下所有的老年朋友们都能在天黑之前这一段时间里,再一次正确地审视人生,珍惜和享受人生的美好和宝贵的生命,把“天黑得很慢”这段日子过得明明白白,快快乐乐!
民国才女作家张爱玲74岁时独自一人死于美国洛杉矶公寓,那天是二十五年前的中秋之夜。据说最初发现她已死去的是一位看管公寓的工作人员。张爱玲安静地躺在异国他乡的红地毯上,消瘦的身体再也支撑不起她一辈子都钟爱的华美的旗袍。此时,她已悄然无声地在这块红地毯上躺了七天七夜。繁华落尽,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看起来很是凄惨。可张爱玲毕竟是张爱玲,七天前,她梳洗打扮之后,安详地躺在了公寓里离门口很近的地毯上,她把能够证明自己身份的东西和遗嘱等统统装进了一个纸袋里,然后放到了自己身边,慢慢闭上了双眼。她用这样的方式告别了尘世,告诉人们张爱玲走了。随后,尊其遗嘱,骨灰撒入太平洋。
我相信,没有哪一个人提倡或喜欢张爱玲的这种死法,但我也相信,张爱玲的死是从容的,是明明白白的,是有精神准备的,是没有恐惧和痛苦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庆老年公寓项目
让老人入住养老院就是不孝?
老了怎么办?全新养老方式来了2
医院里养老能否实现?
养老院自理老人突发疾病身亡,家属索赔29万,法院:养老院无需担责
养老院里需要照顾和护理的群体是有哪些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