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都市求生指南

用袋鼠便便燃起篝火,用羚羊尸骸当睡袋御寒……这些丛林冒险故事听起来很酷,不过对每天穿梭于石屎森林的都市人而言,绝大多数时候该苦恼的不是找不到袋鼠粪便,而是燃气炉打不着火,维修服务中心又诸多推搪。英国媒体近日为被科技惯坏的人们奉上都市求生指南:饮咖啡预测天气、袜子开锁、糖果去异味……相信只要掌握这些都市生存智慧,你便是都市版的“丛林之王”!

通勤篇

咖啡杯里的天气预报

雨季又到来了。大雨滂沱中,你冲进一家咖啡馆里避雨。望着阴晴不定的天空,你陷入了两难:到底是趁雨势还不算很大时去赶公共汽车呢,还是干脆再点一杯香醇的咖啡好好歇息一下,等雨停了再走?下列小技巧可以帮助你预测天气,从而摆脱上述纠结——

点一杯磨制的黑咖啡,投入一块方糖。不要搅拌,仔细观察,从方糖里冒出的小气泡会上升至咖啡表面。

如果小气泡向中间聚集——表明外界气压高,将气泡推挤至中心,这预示着天气将好转;若是小气泡都游向了杯缘——这是低气压在发挥类似真空的作用,将液体表面中心部分“吸”起,令气泡都滑到了较低边缘,这是大雨的征兆!

原理是,咖啡豆在研磨时渗出的油脂会浮在煮好的咖啡表面,产生表面张力,小气泡的动向由此引起。所以本法不适用于速溶咖啡和茶——在办公室里纠结的各位,对不起了!

居家篇

袜子巧解密码锁

小巧的密码锁最方便了,不用惦记着保管好小小的钥匙,但是马大哈总会给自己制造麻烦——把密码给忘了。这里推荐一个居家旅行必懂的袜子开锁法:拿只袜子,从密码锁的U形部位穿过,双手分别抓住袜子两端,然后向着锁柱的相反方向猛地一拉——应该就搞定了。

如果觉得这方法太粗暴,还有一个技术派的做法,就是把U形锁扣拔高,然后挨个拨动每一个数字,直到你听到一声小小的“喀啦”——哇,好像电视上的银行大盗!请不要将这个法子实践在银行的保险柜里,只有家用密码锁这么没技术含量才这么好对付。

约会篇

汽水糖紧急除腋臭

汗流浃背地赶至约会地点,糟糕!临走前忘了喷止汗露!一身不雅的体味……这里有个应急的小法子,到便利店买一小包汽水糖,把糖果碾碎,涂抹在腋下,就能火速除去腋臭。虽然有点儿黏糊,但这不是紧急状况吗?原理是因为汽水糖和果子露的主要成分都是苏打碳酸盐,这种弱碱性的晶粒能与腋下产生气味的酸性粒子相中和。

微波炉成信号屏蔽器

不想接某个电话时,装腔作势地喊“喂喂喂?听得见吗?哎呀信号不好……”然后挂断是个很老套的办法,但是屡试不爽。不过为了增加可信度,你还可以借助家里的微波炉制造逼真的没信号效果。

手握铃声大作的手机,打开微波炉门(当然是关掉电源的),接电话说一声“喂”,然后把手机探入微波炉内,来回平移。这时候你能看到,手机信号神奇地从满格变成零格。然后拿出来不解地说:“不好意思,刚刚我这里信号中断……”反复几次,对方大概就会放弃了。

用钢丝刷取火

燃气炉打不出火!你又不抽烟没有打火机!如何空手取火?

这一技术的难度绝不亚于在丛林求生时的钻木取火:找块刷锅的钢丝刷、几张厕纸和一节9伏电池,你就能燃起火苗。

捏住钢丝刷的两端轻擦电池的两个电极,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电流回路,电流流经钢丝刷上的金属绒毛,很容易让金属绒毛燃烧起来。这时候赶快抓几张厕纸吧,稍微触碰钢丝刷就能引出火苗了。

出差篇

电熨斗做夜宵

出差在外,工作起来总是废寝忘食。等回过神来,宾馆的餐厅早打烊了。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你就得饿肚子,只要具备洞察力,身边的一切都能临时充当厨具。你要做的只是去街角的士多店买些材料,还有一卷铝箔。用面包片夹芝士片,做一个芝士三明治,将其裹好铝箔,然后找到酒店房间里的电熨斗,调到最高档位,轮流压在三明治的两个面上熨烫,如此这般,就能炮制出风味绝佳的点心。

离门最近的

厕位最干净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上公共厕所时总是喜欢去位置最远、最靠里的那个厕位。

由此可知——最外边的这间厕所是最少人光顾的,所以相对最干净!放心大胆地进去吧。

招招制胜

学特种部队“反审问”攻陷客服吧!

在现代生活中,对人类神经最残酷的考验莫过于与客服中心话务员周旋,无论是报修、投诉,话务员都有本事让你七窍生烟,仪态尽失。我们可以借鉴英国空军特种部队内部使用的一套独特的“反审问”技术,都市里的生存达人完全可将其融会贯通,用于对付客服话务员,结果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1.做好心理准备接受现实,你是来斗智斗勇的,你无疑要遭受折磨,还是长时间的折磨。不要被客服热线里的语音提示和背景音乐打败,时刻牢记自己的终极任务:拿回属于自己的钱!

2.保持心智健全说白了就是不能示弱!不能给对方忽悠了!只有这一点才是你说了算。千万别说“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可能是我自己有点大惊小怪了”之类的话!

3.敌不动,我不动不要先采取进攻,也不要主动出击。绷住了,要抑制住自己的粗鲁和暴躁,牢牢守住道德制高点!

4.心肠要硬小心防范对方突然软化,转变态度,这是个骗你让步的陷阱。如果对方突然开始称呼你“先生”并且代表经理向你道歉,这时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诉求不动摇。

5.该演戏时就演戏,你就是影帝!夸大自己受到的伤害,就算哭出来也没关系。看过足球赛中假摔的球员吗?那就是演技,好好揣摩,表达不同程度的愤慨之情,让对方内疚至极。

6.攻心战略用上更个人化的交流方式,让对方对你产生认同感。问清楚与你交锋的话务员的名字,至少问一句“请问如何称呼您”,然后用之来称呼他/她,当前面的手段都不起作用的时候,这种个人化的交流元素也许能一招制胜。

     飞机如风筝断线般急剧坠落;小山一样的巨浪汹涌地扑向岸边;无情的烈焰吞噬着房屋……这些噩梦实实在在地落在了某些人身上,可他们却死里逃生,顽强地活了下来。大难不死并非偶然,正确的“求生反应”值得所有人学习

  在高楼林立的纽约,人们对超低空飞行已经有了心理阴影。2009年1月15日,当哈德逊河两岸大楼内的人们看见全美航空1549号航班从窗前呼啸而过,他们差点以为“9·11”事件又要重演。幸运的是,这次发生在他们眼皮子底下的是一个奇迹。由于撞上了大雁,这架A320的两个发动机在半空双双熄火。57岁的机长萨伦伯格(Chesley B. Sullenberger)曾是战斗机飞行员。他很快意识到,没有发动机,飞机绝对撑不到最近的机场。要避免在城市中心坠毁,在哈德逊河上迫降是唯一生路。他决定孤注一掷。

  成功迫降需要技巧、冷静与运气。而这三点,萨伦伯格都占全了。飞机滑翔着缓缓下降,以完美的水平状态触水,在激起一片巨大的水花后驯服地浮在了河面上。155名乘客和机组人员攀上机翼,救生船只随后也很快蜂拥而至。此次事故不但无人伤亡,还造就了一名美国英雄。

  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不过这却是个例外。在1549号航班上,当萨伦伯格机长独力回天之时,其余154人只需一边等待,一边祈祷就可以了。然而,在地震、火灾或坠机等大部分灾难中,生还的机会很少会这样从天而降。

  不到1小时,船就沉了

  保尔·巴内(Paul Barney)就曾双手劈开生死路。1994年9月27日至28日的夜间,他正在“爱沙尼亚”号客轮上,这是一艘横渡波罗的海连接挪威与爱沙尼亚的渡轮。那晚狂风大作,但若不是船员疏忽,忘记将车辆所在的车舱舱门吊起,想要安全渡过这片海域绝对没有问题。凌晨1时,正在酒吧长凳上睡袋里做着美梦的保尔被一声巨响惊醒。他并不知道位于船尾的车舱舱门已在巨浪的攻击下折断,海水已经汹涌灌入内甲板。但是他发现酒吧里的桌椅开始滑动,地板也开始倾斜。酒瓶的破碎声把他彻底唤醒。保尔回忆道:“我自忖这下或许要完蛋了。但当时我非常冷静,思路清晰。”

  保尔以为人们会像电影里那样惊慌失措、乱作一团,或是尖叫着四处逃跑,或是为争夺救生艇上的一个位子而拳脚相加。然而事实上,他所遇见的大部分乘客一动不动,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保尔说:“他们愣在那里,也许在等待别人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办。”但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船员们却陷入了静默。

  保尔决定自己行动。他从包里找出御寒的衣服,脱掉鞋子以免落水时增加重量,然后开始寻找出口。船体在这个时候已经侧翻了过来,酒吧外部休闲区域的天花板成了垂直的墙壁。在错综复杂管道中,保尔发现了一把梯子,于是利用它一直爬到船体外。他回忆说:“穿着袜子走在船体上真是太滑稽了!就像在巨大的冲浪板上一样!”此时在船体另一侧,一组乘客刚刚打开一艘充气救生艇。他连忙冒着猛烈的风浪向他们走去,一路上小心翼翼地避开脚下开启着的舷窗。还好,他赶上了他们,搭上救生艇离开了渡轮。半小时后,汹涌的海浪就将“爱沙尼亚”号吞没了。船上989人,生还者仅137人。

  面对灾难,保尔没有像其他乘客那样手足无措,而是马上采取了行动。这倒不是因为他生来就与众不同,具备“幸存者”的特殊素质。心理学家约翰·里奇(John Leach)博士在采访了包括保尔在内的几百名幸存者后指出:“经过多年的研究我终于发现,所谓的‘幸存者性格’根本不存在。”这位英国皇家空军的生存教练同时也是第一批关注人类在海难等危险状况下大脑反应的人之一。“事实上,人们在灾难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主要取决于他们过去的经验。如果他们经历过相同或类似的事,记忆会立即启动,告知他们该如何应对。”

  习惯于危险状况

  难道保尔在“爱沙尼亚”号事件之前曾经经历过海难吗?

  “其实并没有。但是他平时经常登山,在高山地区远足。对他来说,早已习惯了在岩壁上攀爬,也习惯了低温。正是这些经验让他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从而逃出了‘爱沙尼亚’号。”约翰·里奇也有过一次逃脱死神的经历。1987年11月18日晚,他在伦敦最大的地铁站King Cross换乘地铁,竟然走进了一条黑烟滚滚的通道。在半清醒的状态下,他侥幸找到了出口,回到了地面。在那儿,他看见了一派恐怖景象:车站的玻璃穹顶在烈焰中整个塌陷下来。那天晚上的火灾造成31人死亡,而起因仅仅是一根扔在木质旧楼梯上的火柴。

  逃出地狱的约翰被人们在灾难中的异常行为深深地震撼了。他回忆道:“有些地铁员工怵在那里,完全吓呆了。更不可思议的是,地铁列车居然还在接连不断地驶来,将乘客们倾倒在已经烟雾弥漫的站台上。司机们不可能没有注意到车站内的异常,然而却像没事一样机械地重复着他们的工作。乘客们也是,有些人居然还继续拥入站台,直奔灾难而去!他们好像根本没发现身上着火的人们正在向反方向逃离。”

  那天晚上,约翰亲眼目睹了什么叫“怀疑综合征”:“研究过多起空难、海难、火灾和地震后,我发现通常可以根据人们的反应把他们分为几类。其中10%的人像保尔那样立即开始自救,尽其全力逃离灾难;10%人神经质地上蹿下跳,乱来一气,变得充满攻击性。而所有人乱作一团的场面只有在电影中才可以看到。因为在现实中,80%的人要么呆若木鸡,要么继续平静地做他们平时做的事,就像根本没有看到灾难发生一样。”

  大脑进入应激状态

  通常说来,进化使我们能更好地抵御危险。紧急情况下,在大脑中下丘脑的指令下,我们的身体与神经系统会在紧急情况面前立即转入“适应应激”状态。肌肉在肾上腺素的作用下充满能量,以便为抵抗或是逃跑作好万全准备。全部注意力将会集中在当下,集中于危险的来源上。因此,当有人用手枪指着我们的时候,手枪就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以至于事后竟对近在眼前的劫持者的特征一无所知!

  至于那些在灾难中劫后余生的人,或是经历过枪战的警察,他们甚至感觉事件发生时的一切都像慢镜头一般,因而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并作出反应。这当然只是幻觉,不过是一系列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评估危险事态的生理效应之一。

  当有人用枪指着你或是面对一条龇牙咧嘴的恶犬时,这一机制尚能运转良好。因为在上述情景中,危险来源很明确,反应方式也不外几种:留在原地、逃跑或者抵抗。但在地震或火灾时,情况则完全不同。摇晃的地面,坍塌的墙壁,弥漫的烟雾,或是将要把你吞噬的火焰,周围到处都传来警报信号。面对众多紧急信息在同一时间的集中来袭,难以招架的大脑会“短路”频频,或是无法反应,或是出现暂时性的失明或耳聋,乃至昏厥……神经心理学家雅克·法丹(Jacques Fradin)指出:“最糟糕的是前额叶皮层全面‘停工’,而所有新信息的汇总、分析,以及对情势的评估本来全是由这片大脑区域完成的。”换句话说,那80%的人之所以会在灾难面前无动于衷,那是因为他们的分析能力“当机”了,无法理解发生的一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要么呆若木鸡,要么机械性地继续日常的琐事。

  “9·11”事件世贸中心幸存者们的讲述中就充斥着这类事例,如有些职员在逃离办公室时甚至还仔细地把电脑关掉,全不想它们注定要葬身火海。约翰·里奇也提到,有一名妇女居然在逃向救生楼梯之前还要更衣一番!同样,某些遇险飞机的人员撤离工作也总是被那些想要取回行李的乘客所拖累。在一架随时会爆炸的飞机上,能否取回行李显然不是首要问题!

  火灾启示录

  贝弗利山超级俱乐部是美国辛辛那提附近一个饭店、舞厅云集的超大型综合娱乐中心,更确切地说,曾经的娱乐中心,因为在1977年5月28日那个星期六的晚上,一场大火将其化为灰烬。

  在场的3000人中有167人在大火中丧生。当时,绝大多数来客都没把大火当回事。那些轻松逃离现场的人一边旁观火势蔓延,一边继续饮酒作乐,似乎把大火也当成了余兴节目。与此同时,还有些人依然拼命往俱乐部里面挤。一名叫韦恩·达默(Wayne Dammert)的酒店领班谈起当时已经浓烟弥漫,他居然还在走廊里发现了近百个呆若木鸡、鸦雀无声的人。他回忆道:“没有一点声响,也没有喊叫。他们就在那里等死,显然已经彻底绝望。”于是韦恩挺身而出,穿过办公室和厨房,把他们引向出口。这些人始终都顺服、安静地跟着他。

  辛辛那提大学社会学教授诺里斯·约翰逊(Norris Johnson)和威廉·范伯格(Williwam Feinberg)翻阅了警察对数百名生还者所做的调查笔录,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人们对这一环境中各自社会角色的贯彻程度令人震惊。约有60%的工作人员帮助他人撤离,而83%的顾客只是被动等待他人的救援。”在那些积极采取行动的顾客中,医生和护士占了绝大多数,因为救死扶伤本来就是他们日常的职责。

  这些数据并不表明俱乐部的工作人员比顾客们更坚强、更勇敢。其实他们也不知所措,只是继续履行服务顾客的职责而已。比如在饭店,服务员组织顾客撤离,但每人也仅负责照顾在自己服务区域内用餐的客人。他们的反应完全局限在平素分工的范围之内!

  那天晚上在某个酒店举办婚宴的达尔拉·麦高里斯特(Darla McCollister)也很严肃地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当大家听到服务员发布的警报时,她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引导宾客跑向紧急出口。她回忆道:“我告诉大家应该往哪里跑,就像赶牲口一样将他们导向出口。这是我的婚礼,而那些人是为了祝福我才身陷险境的。”即便在灾难中,这位新娘依然是众人瞩目的焦点……

  让我们离开美国,前往法国比利牛斯山中的蒙路易要塞。

  在高墙后的法国突击兵训练中心里,人们正在为应对未来的灾难而做着准备。每年有3350名特种部队的军官及战士在那里接受训练,学习如何面对危险,在第一时间作出正确反应。谈起制造“生存超人”的秘方,中心主任勒克利文(Lecrivain)中校说:“办法只有一个:机械训练,也就是反复训练。针对可能在战场上遇到的各种危险情况,士兵们反复操练一组简单的动作,直至这些动作成为下意识的反应。举例来说,如果受到敌方火力的攻击,首先必须还击,压迫敌方射手,随后躲到掩体后进行反击。在训练中,我们就重复这一场景,5次、10次,甚至20次,直到士兵能自动作出正确的反应为止。”

  生存训练:死里逃生的关键经验

  因此,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在灾难中,死里逃生的关键全在于过去的经验。

  突击兵的训练在他们的记忆中预存了面对危险情况时应采取的反应方式。而空姐在飞机起飞前的安全指示,或是企业组织的民防演习,这些同样也是机械式训练,它们都能让你在遇到危险时,本能地启动记忆中正确的反应机制,而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擦桌子或是整理行李上,从而造成致命的后果。

  这些训练值得你严肃对待。当然,你可以把希望寄托在萨伦伯格机长那样的英雄身上,期望他们可以为你完成一切。约翰·里奇指出:“看看那些从机翼紧急出口逃出来的乘客照片,大部分人根本没想到要穿上救生衣!只要刮上一阵风,他们准会跌进-2℃的冰冷河水里冻死!我还是希望能自己把握命运。”看来那天在纽约,有些人还真是福大命大造化大…… 2012群:48545686
 
非常时期的城市生存指南算是告一段落了,虽然原文并没有结束,但是由于原载杂志《装备与生存》已经停刊,等后续文章也算是遥遥无期了。在此向大家推荐下《装备与生存》杂志,虽然只出了三期,但是内容非常实用,也许是因为太实在了显得有点不太和谐,比如“莫洛托夫鸡尾酒”这样的内容居然图文并茂。大家都懂的,站长就不上图了。喜欢这样风格杂志的朋友还可以在淘宝上买到,每本大约11元左右,第三期的光盘质量很差,基本没有几张能读出来的,记得问店主要一个电子版的,如果他有的话。


    另外城市生存指南出自Ragnar Benson写的“Ragnars Urban Survival”,Ragnar Benson是美国最受尊崇的生存专家之一。他的作品涉及了弹药、炸药、陷阱,制造新ID等许多争议性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google他的原著。下图是他的作品集给大家参考:

其中的“Ragnar’s usban Survival”就是城市生存的出处:

    此外还有一本“逃吧,地球人”,站长觉得也不错,虽然前半部分有点不知所云,不过文中还是有不少实用的内容,看过之后还让人感慨国外居然有那样的私人培训教程,真是太不和谐了。

“逃吧地球人”(20元左右)

 
另外还有一些生存狂相关书籍推荐给大家参考:

《如何生存在我们所知的世界末日》/《How to Survive the End of the World as We Know It》

《什么是生存主义者》/《What Is A Survivalist》

《海狸的记号》

《小木屋系列丛书》

《手斧男孩》

《撒旦之锤》(Jerry Pournelle与Larry Niven)
又一部对生存主义影响巨大的作品。彗星撞击地球之后引起地震和巨浪,整个世界都被淹没。对于幸存者来说,生存面临着最危险最艰巨的挑战。

《地球忍受》(George Stewart)
小说描述了世界性瘟疫摧毁人类文明之后,主人公和一批幸存者建立新文明和保存知识的努力。

《明日》(Philip Wylie)
小说讲述了两个美国城市经历核袭击的故事,其中一个城市有着完备的民防计划,另一个则没有。

《巴比伦》(Pat Frank)
世界末日的经典小说。生动地描述了美国与苏联爆发核战争之后,佛罗里达一个小镇居民们的生存故事。

《Malevil》(Robert Merle)
描述了生存主义者将一座中世纪的城堡整修成抵抗全面核浩劫的要塞。小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

《手工世界》(James Kunstler)
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在石油危机,全球变暖,疾病流行和核恐怖威胁影响下经济崩溃的美国社会。它探讨了以电力为基础的现代科技消失之后的一系列问题。

《阿尔法策略》(John Pugsley)
1980年出版的这本书在纽约时报的畅销书名单上排了九个星期。30年后的今天,它仍然被生存主义者视为食品和家庭必需品储备的基本指南。

《生存武器》 (Mel Tappan)
Mel Tappan证明了拥有合适的武器枪支以保护食物和提供个人防卫是在独立基础上维持生命的关键。这本书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未来的30多年间,都是生存主义者的必备读物。

《生存者入门与最新归隐者参考》(Don Stephens)
除了积极倡导归隐乡野之外,Don Stephens的建筑学背景也帮助他在自足家园的设计上完成了很多著述。

《核战争生存技能》(Cresson Kearny)
Cresson Kearny终身在军队及政府部门任职,对在军事与技术环境中生存具备超常的专业知识。他的作品极大地影响了生存主义者的教育水平,尤其是在核相关信息上。

《生存避难所》(Ragnar Benson)
Ragnar Benson作品。该书介绍了如何选择和伪装避难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袜子里塞个钢丝球,真太聪明了,好多人不懂有啥用,快回家试试
钢丝球塞进袜子里真厉害,成功解决家里的大烦恼,不学实在是亏
袜子里塞一个钢丝球,真太聪明了,好多人不清楚咋回事,回家试试
灾难电影十大生存启示
那些在灾难中极其幸运生存下来的瞬间,全程屏住呼吸。
下水道容易堵?教您一招,花不了1毛钱,头发杂物都带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