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绝顾恺之 一点都不傻(图)
顾恺之画像。资料图片

  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名人

  系列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字长康,无锡人,博学有才,擅长人像、佛像、禽兽、山水,对中国古代绘画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时人谓之三绝:才绝、画绝、痴绝。东晋名士谢安这样评价其艺术成就:“自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

  十几岁写出《筝赋》

  出身名门世家的顾恺之,少年时代就在诗赋上崭露了头角,还是十几岁的时候。他家的宴席上有人弹筝,他当即写了一篇《筝赋》,其中有这样的优美文句:“其器也则端方修直,天隆地平,华文素质,烂慰波成。君子喜其斌丽,知音伟其含清……”

  在游浙江会稽山时,顾恺之写下了“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茏,若云兴霞蔚”的名句。

  顾恺之喜欢开玩笑,史载他“好谐谑,人多爱狎之”,别人戏弄他,完全是因为他本人是个“嘻哈派”,算得上礼尚往来或者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吧。

  顾恺之任散骑常侍的时候,与谢瞻同在官署。有一次,他在月下独咏诗歌,谢瞻刚开始还听着新鲜,不断叫好,顾恺之非常得意,谢瞻却要睡觉了,又不忍心扫了他的兴,就让捶腿的仆人代自己赞叹,顾恺之不觉有异,一直独咏到天明。

  顾恺之对诗文的自我陶醉,一点也不显得矫情,因为他的诗文真不算坏,虽然,他以画留名青史,但他文才出众,说他是“文学家”,也不为过。

  顾恺之很有思想,说的话很有哲理。

  据说他吃甘蔗和别人不同,别人总是从甘蔗根吃到甘蔗梢,先捡甜的吃,越吃越没味。他却总是从甘蔗梢吃到甘蔗根,越吃越有味,有人感到奇怪,他就说:“渐入佳境。”

  一幅维摩诘像 筹得一百万钱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原作已失,今存有宋代摹本五卷,皆绢本设色,分别藏于中国大陆、台北及美国。该画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将画面分隔成不同情节,向世人展现了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虽是人物画,却以大量的山水为背景,表现了早期山水的技法和流向。

  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也重创新,他提出“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连后世的吴道子都佩服他,说画有“六法”,世称顾恺之能备。

  顾恺之有一个观点:“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

  在他看来,画人最难。

  他为裴楷画像,硬是给裴楷脸上加了三根毛,他解释说,裴楷俊朗有识,这三根毛正是突显裴楷气质的地方。

  这种对个人精神气质的重视与追求,也表现在他对人物眼睛的刻画上。他说:“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也。”

  《世说新语》中记载,顾恺之将人像画成后几年不画眼睛,人问其故,他说:“四体美丑,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眼睛上。”

  顾恺之绝不愿意做一个百分百复制的工匠。

  曾任荆州刺史的殷仲堪眼睛有毛病,顾恺之给殷仲堪画像,殷仲堪怕画出来不雅,说什么也不肯。顾恺之就给他做思想工作,再三保证画像一定让他满意。

  画殷仲堪的眼睛时,顾恺之采用了“飞白”技巧。“飞白”是书画创作的一种手法,即在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给人飞动之感。这样,殷仲堪的眼睛看上去就有了“飞白拂其上,使如轻云之蔽日”的效果。

  南京的瓦官寺新建成的时候,寺僧们请官员和有钱人募捐,但这些人的捐助没有一个超过十万钱的。当时只有二十岁左右的顾恺之,在寺庙的捐资簿上提笔写下“捐钱一百万”,顾恺之素来囊中羞涩,所以这张“超级空头支票”弄得寺僧们疑惑不已。

  顾恺之要求寺僧粉刷一面白墙,让他关起门来潜心作画。近一个月后,他画了一幅维摩诘的像,等到要画眼睛的时候,他让寺僧打开门让人参观,并且规定,第一天来看的人,布施十万,第二天布施五万,第三天随意布施。

  对于顾恺之“开光点眼”的神奇一刻,市民们都想争睹为快,他们在第一天就纷纷涌入寺庙布施,顾恺之当众提笔点睛,整个维摩诘画像便如真人一样突然大放异彩。一百万钱很快筹集到位,民众既表了善心也开了眼界。后世的杜甫也曾慕名而来,专门看这幅画像,他用“饥渴”一词来形容当时看画的心情。

  这次行为艺术,一方面说明顾恺之懂得大众的消费心理,他智商不低,如果生在现代,绝对是一位成功的儒商。另一方面也说明,东晋社会的艺术氛围还是相当浓厚的。

  一半是痴愚 一半是狡猾

  才绝、画绝、痴绝这三绝之中,最有趣的还是顾恺之的“痴绝”。

  他喜欢上一个女子,就大胆地追求她,史书上说是“挑之弗从”,他想尽了追求的办法,女子还是拒绝他。于是他将她的像画于壁上,用针去钉意中人的心。说来也怪,这女子不久就患了心痛病。顾恺之就把对她的爱意以及实情全盘托出,女子顺从了他,他将针从女子的画像中拿出,说也奇怪,女子的心痛病马上痊愈了。

  这种针扎纸人的做法,算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间想象,记得《红楼梦》中就有一个情节,赵姨娘打算陷害凤姐与贾宝玉,就买通马道婆剪纸人和做木偶人。这个传说有点离奇,属于唯心的范畴,大概是想突出顾恺之的绘画天才吧。

  古人说一个人痴,并不是说这个人痴情,其实就是说这个人傻。

  看下面两件事,顾恺之还真是傻到家了。

  顾恺之十分迷信“蝉翳叶”。民间流传蝉躲藏的地方,有一片叶子盖着,因此鸟雀都看不见它,而这片树叶就叫“蝉翳叶”,如果人以“蝉翳叶”遮蔽自己,别人就看不见。

  一天,桓玄送给顾恺之一片柳树叶子,说是“蝉翳叶”。顾恺之像小孩子一样非常高兴地用柳叶挡住自己,问桓玄是否看得见他。桓玄故意对他撒尿,而他以为这是桓玄没看见他,才将小便撒在他身上的,于是将这片柳叶珍藏起来。

  顾恺之将最珍爱的画作存放在桓玄那里,在上面贴了封条。桓玄偷走了全部画作,又将封条重新糊好。顾恺之来取画,不见了画作,一点也没有怀疑为人所盗,他认为这是“妙画灵通,变化而去,如人之登仙矣”。

  桓玄的花言巧语就这么容易蛊惑顾恺之吗?顾恺之真的那么傻,那么鬼迷心窍,甘愿被桓玄淋一身尿吗?

  顾恺之先后在荆州刺史桓温、殷仲堪手下做参军,所谓“参军”,就是参谋军务。顾恺之对军事没什么兴趣,他喜欢的是写诗作画,还有“清谈”。

  有一次,桓玄的父亲桓温让下属们赞美他修筑的江陵城,顾恺之吟出一句“遥望层城,丹楼如霞”,恒温一高兴,当即就赏给他两个婢女。外表粗豪的恒温颇爱才,他曾这样评价顾恺之:“恺之体中痴黠各半,合而论之,正得平耳。”还说顾恺之“痴黠各半,矜伐过实”。

  在桓温看来,顾恺之身上,有一半是痴愚,有一半是狡猾,顾恺之的缺点是自我夸耀,言过其实。像桓温这样辩证看人的领导,值得称道。

  这样看来,顾恺之的“痴绝”,不可能全是“真痴”,正如桓温所说,还有一部分是装出来的,即“假痴”。

  让人心酸的生存智慧

  那么,顾恺之为何要大智若愚,将“假痴”一痴到底呢?

  这与他政治上的立场有关。

  老领导桓温和他的关系还不错,他对桓温也还算服气。但是对桓温的儿子桓玄,顾恺之向来没有好感。

  桓玄七岁的时候,父亲桓温死了,一直跟着他叔父桓冲,父亲死得早,这孩子自恃出身高贵,总认为自己是英雄豪杰,喜欢夸耀。

  后来桓玄起兵攻入南京称帝,更加不可一世,沽名钓誉,比如以小恩小惠收买人心,他亲自审问犯人时,不管对方罪行轻重,也不明察,大多予以释放,对于拦御驾喊冤的,也不分青红皂白给予救济。

  顾恺之对桓玄的为人很是不满,不想与他合作,但又慑于桓玄的权势,不敢表露,就只好假装痴呆。

  从桓玄与顾恺之交往的一些细节来看,桓玄这个家伙很缺德,他自恃聪明,完全把年纪大他二十多岁的顾恺之当弱智、当猴耍。

  顾恺之不是傻瓜,但他要面临生存的艰难选择:我不喜欢你桓玄,但我又不能得罪你桓玄。于是只好装傻,将所谓的“蝉翳叶”珍藏起来,不过是做个样子给桓玄看而已;桓玄偷走了他的画,他明明知道,但他不敢点破桓玄是偷的。而画确实是没了,他只好扯个幌子给桓玄留点面子,也给自己来点安慰:那些画长脚了,都成仙了。

  从顾恺之的“假痴”,我们也可以想象顾恺之当时的苦涩心情。“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像顾恺之这样的大艺术家也不能免俗,不敢免俗。

  顾恺之的“痴”,不是傻,而是一位大师在不得已的情境之下的生存智慧,让人叹息让人心酸。

  恒玄没有他老子桓温的识人智慧,他是看不出顾恺之的“假痴”的。而顾恺之不看好桓玄,却是相当具有远见的,桓玄从称帝到兵败出逃,只有八十天;从登上皇帝宝座到被人所杀,前后不到半年,死时年仅三十六岁。陈雄(作家)

  作者:作家来源作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趣谈历史」没想到你是这样的顾恺之,太可爱了!
顾恺之,一半痴愚一半狡黠
高古游丝写形神——顾恺之-《读懂大师》
飞白
东晋三绝画家顾恺之
笑着低下头的,都是聪明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