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实用临床中药学》培训学习群内部问答选集(三)

图片来自于网络,侵删

《实用临床中药学》培训学习群是张老师相关讲座的内部学习群,群内学员经常向张老师提出问题,张老师也每问必答。

现选择群内部分可公开内容推送至公众号平台,以飨读者。


问:
同一药 在《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二书所记载,其性味不同乃至相反,当以哪一个为准?
举例:
人参:
《本经》味甘,微寒
《别录》微温,无毒 
独活:
《别录》味甘,微温
《本经》味苦,平

答: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理解,这么说吧,神农本草经代表的是可能是东汉或者是再早的医学家的观点,到了名医别录呢,其实它代表的差不多是到了魏晋时期、南北朝的观点。其实说穿了就是这么一回事儿。
其实这个东西(性味归经),它会变的,所以我记得咱们群里好像在很早的时候讲归经还是讲什么的时候,我们就提到过这一句,就是这样的,你到了以后发现它还是会变。
例如,像薄荷,你去看唐宋的医家,很多都认为就是温性、微温,到后来才改成了凉性。
因为它这个所谓的这个味,不是代表了它绝对的味道。我们不是讲过吗?中药的味本身代表了它的一个作用,大家可能发现了它某一个作用,然后就发现,以前讲的这个味可能是不对的,然后把它改了,包括所谓的性,包括所谓的气,其实是一样的。就是发现这些药原有的的性味不妥、不能去总结它所发现的功效。然后就对此进行了修订。因为我们中药当中的这个气和味,并不是完全等同于这个东西吃起来什么味道,它只是一个功效、包括作用趋势的一个归类方法。

问:
那老师觉得哪些更适用于临床呢?是后世人的观点吗?
答:
我觉得可以结合起来看,第一个最早发现的人,肯定有他的优势,尤其是神农本草经,我一般是比较喜欢神农本草经。然后再结合,尤其是对照,再到比较成熟的宋以后的论述,肯定会结合起来看。

问:
性味不是味道,是功效的总结,那这两本书说法相反了,肯定是有一个适用和一个不适用的问题吧?
答:
这个例子比比皆是,像石膏,在对石膏性味的认识当中,有的人一开始认为就是寒,有的人认为是大寒,可是有些人又改了变成凉,其实就是有程度的差异,但大方向是不变的。
有的大方向都变了,像薄荷,那直接就是由温的,偏温性的,变成凉性。
性味这种东西它本身就是一个医学家对这个药物的认识。
我觉得可以观察一个趋势,例如大家发现了,新发现了一个功效,可能会增加的一个性味,可能是味,也有可能是气。

问:
那老师比如神农本草经里人参味甘,味甘,微寒。
名医别录里说微温,结合起来看人参应该是温性的吧。
答:
这两个时代的医著当中,我们要考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药有没有变,首先这两个时代它非常接近啊,非常接近,而且也没有发生认知上的其他的一种补充。
那我们觉得,这要存疑,我觉得是要存疑,(当然他可能更接近于平性)一个是微寒的,一个是微温。
那么我们可以继续结合后世的大家使用的一种经验总结,看看它到底是偏温性的多呢,还是偏寒性的多。
那就这个药(人参)来说,他至少不是一种大方向的改动。
然后我们结合后世的,例如到了这个唐代,那大家整体上的偏向,还是认为偏微温的,那就整体的趋势就出来,所以一直到现在为止基本上都是认为人参是偏温性的。

问:
薄荷肯定是凉而非温的,难不成唐的医家认识不到位?
答:
不能这么看。
第一个,到了唐代的时候啊,这个药物的应用其实已经是大方,就说很少使用单味药。
我们大家都知道,方剂的认识和药药物的认识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是第一点。
第二,我们要知道一件事,就是在唐宋也好,甚至到了金代也好,其实他们没有完整的叫辛凉解表的这么一个说法的,所谓的辛凉解表治疗温热之病,其实是差不多是在清代才比较成熟的形成的,明代也有,但是比较兴盛,其实就是在清代。
辛凉这些产生以前他们怎么治病的呢?没有辛凉这个治法的时候,他们就得用的叫辛温,加上苦寒法,就是把辛温药跟苦寒药合用,治疗所谓的温热病的就是这样子,在他们的概念当中,只要是具有辛的那一类药,都把它归到辛温药里面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香薷(历代本草汇言)
解表药·发散风寒药之香薷 | 中药知识
《伤寒论》常用的81味药
伤寒方中气5药
国医传习所之中医临床||夏季湿热证的证治探析(8)化湿透热解暑的治法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第1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