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居记忆:捕蜂记

在童年的记忆中,捕捉野蜂是生活中最刺激,最快乐,最有趣味的事情了。

家乡粤东乡村,山清水秀,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阳光充足,气候宜人,几乎一年四季,都有鲜花盛开。菜园里,荒坡上,田野中,各种各样的花朵更是次第开放。尤其是菜园里的油菜花,豌豆花,番薯花,南瓜花更是娇艳欲滴。各种各样的野蜂,在花丛中嗡嗡起舞,采集花蜜,寻找食物。这时候,捕蜂便成了孩童们最赏心悦目的活动了。

野蜂的品类繁多,但至今我也没有弄清楚它们的学名来。除了人们熟知的蜜蜂,其他的野蜂,都只能用乡下的土名字来称谓。例如,大黄蜂,乌肚蜂,鸡笼蜂,黄牛蜂,泥蜂,茅辣儿,竹筒蜂,黄狗牯等等,还有更多的叫不出它们的名字。

捕蜂的方法很多。用蜘蛛网来黏,是最为常用的办法。乡村漫山遍野都是竹子,砍来竹子,剖开成片,将竹片两端对齐弯曲成环状,插进另一个竹杆之中绑紧,做成一个带有长柄的网架,然后去寻找屋檐下结着的蜘蛛网,将其黏在网框上。这样,简便的捕蜂工具,就算完成了。

哪里有蜘蛛网,孩子们都提早观察好了,寻找起来,熟头熟路的。一场大雨之后,蜘蛛总会在屋檐下重新织网,这些最新编织成的蜘蛛网,粘性最大,是制作捕蜂工具的最好材料。

拿着黏着厚厚几层蜘蛛网的“捕蜂神器”,孩童们便兴高采烈地来到花丛中寻找嗡嗡飞舞的野蜂。野蜂轻捷愉快的从一朵花飞往另一朵花,根本不会注意到危险的到来。我们将蜘蛛网框,向着停在花朵中的野蜂凑过去,野蜂基本都是“在劫难逃”了。看着野蜂在网上挣扎,我们心中既兴奋又紧张,担心到手的野蜂挣脱飞走,得而复失。因此便急忙拿出准备好的玻璃瓶,急急地将它转移到瓶子中去。

野蜂黏上了蜘蛛网,活性就大大降低了,有些的翅膀还被黏在一起,甚至黏在玻璃瓶壁上。野蜂少了活性,也就少了灵性。样子也显得难看,不再可爱。我们心中便不禁潮起几分遗憾,几分懊恼来。

为了捕到生动活泼的野蜂,有时就直接将玻璃瓶口对准野蜂直接盖上去。野蜂在瓶中狭窄的空间中飞舞起来,发出咯咯咯的碰撞声和短促的嗡嗡声响。我们的内心,也便生出满满的自豪感。

但直接用瓶口对着野蜂捕捉的方法,成功几率很低,瓶子还没有靠近,野蜂就警觉的飞走了。有时候,野蜂还会来袭击人,所以,这种危险的做法,并不常用。

于是,我们就用稻秆套子来捕捉野蜂。这是从大哥哥们那里学到的方法。但这需要很大的耐心,制作一个稻秆套子也颇费心思。

制作套子的材料随处可取。从牛棚草垛上,随意抽取一根稻秆就可以了。在客家地区,牛棚叫秆棚,几根木头或者石柱搭成架空层,上面用稻草堆成草垛,便是秆棚。它既为耕牛过冬提供食料,又起到了为耕牛遮风挡雨的作用。晒干后的稻秆,在牛棚上经过风吹雨打和阳光的反复曝晒,变得韧性十足。因此,十分合适用来制作这种捕蜂的套子。

捕蜂套的制作方法也不复杂,但耐心却必不可少。首先将稻草“节目”的一端剪齐,剥去最外层叶片,露出节目,在节目上端,用指甲或者剪刀,环状裁切。裁剪时要特别小心,以免切断秆芯。切开之后,在切口两端,轻轻一拉,便露出秆芯,再用指甲把秆芯从中间剖开,向两边拉成小圈,便形成一个类似活结的圈套。在稻秆尾端一拉,圈套便随之收紧。套子就算做成了。

捕蜂之时,将圈套轻轻地套进采花野蜂的身体腹部,然后收紧圈套,便大功告成。被套的野蜂嗡嗡的飞翔着,野蜂的命脉把握在孩子们的手中,不可言说的快乐则洋溢在孩子们的心中。

捕捉野蜂,也是危险的行为。万一被野蜂蛰了,会造成皮肤红肿,疼痛不已。蛰在眼上,还会造成眼皮红肿,睁不开眼睛。甚至还听说,被群蜂袭击,还可能危及生命。曾经见过有人被蜂蛰了,送去卫生所打吊针的。所以,为了防止被蛰,在抓到野蜂之后,我们首先会将野蜂尾部的毒针夹掉,确保安全。

万一被野蜂蛰了,大多只能听之任之,自认倒霉。后来上了初中,听说化学老师说,氨水能够中和蜂毒中的酸性,这是上了初中之后获得的知识。但氨水对消肿有效果很好,却是上小学时就已经获得了的经验。一旦被野蜂蛰了,我们就跑到生产队肥料仓库里取氨水,点在被野蜂蛰着的伤口上去,有时,甚至直接就把手伸进氨水瓶里。这种方法,确实实用有效。点了氨水,红肿很快就会消退。

有时候,一时没有捕蜂的工具,看见野蜂钻进南瓜花朵里觅食,就直接扎住花朵的口子,然后直接把整朵花摘下来,拿回家里去。黄瓜花花朵大,在里面采食的野蜂,不容易觉察有人要抓它,因此捕捉活动容易成功。但如果被菜园主人发现了,是要挨骂的。因为,摘掉一朵花,就意味着损失了一只大南瓜。

还有一种蜂,是不会蛰人的。它的名字叫目觉蜂,这种蜂,是黄蜂的同类。有人说,是黄蜂的公蜂,也有人说,它是黄蜂的母蜂,还有人说,它是黄蜂的变种,总之,莫衷一是。它大小和黄蜂差不多,似乎稍微要大了一些,但颜色却深很多,呈深褐色。尾部的毒针退化了,不会蜇人。因此,就常常直接去抓这种蜂来玩。

目觉蜂的玩法,最艺术,最有趣。因为数量多,容易抓,我们就把它们装进特制的竹筒里。一群目觉蜂在竹筒里扑腾,发出嗡嗡声响,真如小提琴上奏出的名曲,让人爽心悦耳。

但这种竹筒的制作,却需非常用心,也讲究技巧。材料采用较大口径的竹子,最好是那种竹囊比较薄的那种,诸如绿竹一类。在竹节两端锯开,保留两头的竹节,挖通一节作为出入口。用镰刀小心的削去竹筒的外层,留下透明的薄层,并在薄层上,开出多个细细的长条窗口通风透气。将抓到的目觉蜂放入竹筒,随着野蜂的嗡嗡声震动,竹筒也随之颤动起来,声音独特而美妙。而我们内心的成就感,满足感也就随之荡漾开来。

在童年记忆中,我小学校附近的大队部是捕捉目觉蜂最好的去处。我的小学是在韩江边上的朱坑小学完成的。大队部离学校不远,中午放学在学校吃完午饭,便和同学们成群结队去那里捕捉目觉蜂。

走下学校门面的斜坡,穿过下面古旧民居的小巷,前面是一大片绿油油的水田,沿着田间小路,跨过一座横亘在湍急溪流上的小石桥,便是大队部址所在。这是一座老旧的建筑,屋檐宽大, 气势不凡。夏秋季节的中午时分,黄蜂、目觉蜂总在这里盘旋飞舞,密密麻麻,用“遮天盖日”来形容黄蜂飞舞的情景,似乎也不为过。

飞舞的野蜂不时会掉到地上来,我们也早已严阵以待,一看见那深褐色的野蜂,我们便伸手去捉,然后将其装入早已准备好的透明竹筒。

但有时候也会判断失误,误把黄蜂当做目觉蜂,手被蜇得红肿,疼痛难忍。一时又找不到氨水之类的消肿止痛方法,有同学就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消肿,拉尿直接淋到伤口上,据说这种方法很有效。如果临近上课时间,就只能忍痛跑步回去课室,甚至还不敢让老师知道,以免再挨批评。

捕捉野蜂,除了玩耍,有时还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在当时那个年代,乡村生活是非常清苦的,粮食短缺,肉类更是稀罕。捕捉野蜂,也成了打牙祭的一种途径。有一种野蜂名叫“黄牛蜂”,它的蜂蛹最为鲜美。人们常常去弄来熬汤煮粥。

黄牛蜂,通常生活在山洞里。蜂体很小,长相与蜜蜂极为相似,只不知道为何会跟躯体庞大“黄牛”挂上钩来的。黄牛蜂通常在天然的石洞里筑巢,有时也会寻找废弃的蚂蚁洞来筑巢。黄牛蜂洞口总是很小很小,大概是为了防止其天敌的入侵。黄牛蜂巢的洞口,总有几只野蜂在把守,即便是晚上,也是如此。

看见黄牛蜂从某个洞口出出入入,便知道此乃黄牛蜂巢穴所在。发现了黄牛蜂的踪迹,我们都会兴奋不已,知道终于有了大好的口福了。我们会细心的记住蜂巢所在山洞具体位置,留下标记,择机前来捕捉。

捕蜂的时间,只能有一个选择,就是在晚上时分,至少都要待野蜂全都归了巢之后。白天是万万不可以的,被群蜂袭击,后果不堪设想。

选择在晚上,打着火把,带上锄头前往。工具很简单,锄头和火把,也就足够了。首先,并不要急于开挖洞口,而是手持火把,远远的将它伸向洞口。同时,在洞口下方,用锄头挖个小坑,预备填埋被烧掉翅膀的黄牛蜂。黄牛蜂看着火光,就会爬出来扑火,前赴后继赴死,一个个被烧掉翅膀,掉落在火把上,掉落在洞口边小土坑里。待把黄牛蜂烧得差不多了,才开始挖开蜂洞,把剩余的野蜂清除掉,然后再把整个蜂巢摘下来。蜂巢拿回家,撕开蜂洞上薄薄的封口,然后将蜂巢倒过来,放在竹器,或者瓷盆上面轻轻拍打,蜂蛹便一个个像下雨般掉将下来。把它放在锅里,用油炸过,然后加水熬汤。

柴火在锅底爆响,乳白色的蜂蛹汤在锅中沸腾,浓郁的香气则在房子里弥漫开来,鲜美的香气,诱得我们直吞口水。

按照乡下的习俗,蜂蛹汤煮好了,就先用小碗盛好,先给家里和邻屋的老人送去,表达一份孝心,看到老人高兴的神情,我们内心也会迅速愉快起来。

也曾有人把烧死或者烧掉了翅膀的黄牛蜂收集起来,装进大大玻璃瓶里,加入米酒浸泡,据说,这种蜂酒还有祛除风湿病的功效。但我们是顾不上这么多的,一心想着赶快回家,将蜂蛹煎炸煮汤,一享佳肴的美味!

捕捉蜜蜂,也是同样令人神往的。找到蜜蜂的踪迹,那可是一个更天大的喜事。除了有蜂蜜可吃尝鲜,还能把蜜蜂拿回家里来养殖。想想都是令人快乐的事。

发现蜜蜂踪迹,除了碰运气,也还是有门道的。邻居台叔公就最有办法。曾经听他传授秘籍,他说,认真观察脚上粘满花粉的蜜蜂,循着其飞行的方向寻找,常常都能发现野蜜蜂的巢穴所在。他就曾通过这种办法发现野蜜蜂巢穴。

捕捉蜜蜂,倒不必在晚上时间,因为蜜蜂一般不蜇人。只有你不去吞吃它的蜜糖,蜜蜂一般是不会攻击人的。蜜蜂蛰了人,它自己也就会很快死去,所以,通常情况下,蜜蜂不会以命来相搏。因此,挖开蜜蜂的巢穴,用布袋将聚成一团的蜜蜂套上,并确保把蜂王装进了袋,就可以拿回家养殖。即使没有全部入袋,剩下的也会停留在袋子外边,自动跟着你回家,入住到“新家”来。

在所有的野蜂中,最凶猛的,要数鸡笼蜂。它还有一个非常奇特的名字,叫做“系黄洗身帕”。这个名字,倒有点形象,大概是描述它身上的花纹,像是人在身上系着黄褐色的“洗身帕”(古代洗澡用的毛巾)。它的个头,要比蜜蜂大许多。这种蜂,还会捕食小蜜蜂,茅辣儿等小蜂,非常凶猛。人万一被它蛰了,后果非常严重。因此小孩子一般不敢惹它们。

但也有人天生就不怕鸡笼蜂的,还把它作为天然的“医生”朋友。每逢风湿病发作,或者头痛难忍,他们就去寻找这种蜂,光着膀子,去捅蜂巢,让蜂来蜇他。奇怪的是,蜇完之后,不但没有什么生命危险,反而能把疾病治好了,真是让人大惑不解。

野蜂通常都是巢居的。鸡笼蜂的蜂巢,体积最大, 它通常在屋檐下,或者在大树枝桠上筑巢,形状有些像乡村临时关鸡的鸡笼,也许它的名字正是因此而得。鸡笼蜂筑巢速度很快,呈深黑色,猜测是用牛粪筑成;而竹筒蜂,其蜂巢最漂亮,圆柱体,碗口般口径,长条形,白蜡质蜂巢,很精致;即使个子很小很小的茅辣儿,也同样有蜂巢,但只有一个薄薄的单层,体积也很小。

但也有例外,那是一种蜂名叫乌肚蜂的野蜂。这种蜂,名为“乌肚”,但并非只有肚子才呈乌黑色,整个身体都是乌黑乌黑的,形象活像个黑李逵,或者黑包公。乌肚蜂个子也较大,有大拇指般粗。看到这种蜂的样子,常常会与《水浒传》中李逵形象联系起来。从来没有听人说,见过乌肚蜂的蜂巢。

也许,它就是蜂中的“流浪汉”吧。心中总觉得乌肚蜂挺可怜的,无家可归,而且,样子还长得傻大黑粗,特丑。乌肚蜂,也许它是蜂界的“弃儿”。小时候,我心里常常这么想。

乌肚蜂因为长的丑,孩童们也不太愿意去捕捉它。看来,丑,也有丑的好处,能够躲过劫难。后来我长大了,曾经听人家说,某人长得很安全,不知为啥脑海中总会联想到乌肚蜂来,然后不禁哑然失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丽江诱捕野蜂人谈捉捕野蜂技术:硝洞湾捕蜂捉影 水源地闻声寻蜜 | OK蜜蜂论坛
如何发现野生蜜蜂的蜂巢?
在野外找到蜜蜂的要点
马蜂和蜜蜂的区别,马蜂和黄蜂有蜂蜜吗?
【无中生有】初养者如何拥有第一群中蜂
神奇大自然:响蜜鴷和小蜜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