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韩江记忆:放竹排

    粤东北山区,美丽的韩江河穿流而过。蜿然曲折的河流,流光溢彩。每到夏、秋时节,阳光和云影在韩江河上晃动着,一个接一个的竹排缓缓漂流而下。竹排上临时搭建的炉灶上,白色的蒸气不断的从铁锅中冒腾出来,似乎还带着米饭馥郁的清香。三两个船工围坐着喝茶聊天,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

这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美丽的韩江河上,常常可以看到的景象。而漂流而下的竹排,也在许多年之后的今天,成为众多外出游子浓浓的乡愁。

老家在韩江的中游,是美丽的竹乡,满山遍野生长着各式各样的竹子。竹子的名称很多,如绿竹、瓮竹、泥竹、苗衣竹、麻竹、石竹、桂竹。这些都是乡下的名字,竹子的具体学名,没有谁去考究过。

竹子浑身是宝。不同的竹子,或者同一种竹子的不同部分,都有不同的用途。绿竹主要用来做竹具和各种工艺品出口;泥竹、石竹用来做建筑搭架;有些竹子,用于制作笛子等乐器;从前,人们还用竹子做建筑材料,把竹子放入墙体中,增加墙体的强度,起到钢筋的作用;也有人用竹子来扎作篱笆;而桂竹、苗衣竹、麻竹的竹笋还用于食用,有“三月苗衣四月桂”之说。正因为竹子的诸多用处,乡下人就大量地种植竹子,并扎成竹排漂流到各地,尤其是潮汕地区出售卖钱,换取生活之必需。

放竹排始于何时,已经没有人可以说得清楚了。根据老一辈的人回忆,在上个时间四、五十年代,从事竹木交易的,最富盛名的是“日盛”商行。老板是珠坑村的宪章伯公。他姓杜,因为商号出了名,所以人们也称呼宪章伯公“杜日盛”。因为货源充足,质量又有保证,所以“杜日盛”在潮汕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

“日盛”商行在潭江、转水、山洪、加东坑、朱氏坑、珠坑塘等地设点收竹,然后扎成竹排,漂流到潮州的东凤、意溪一带出售。竹农将竹子砍下来,用“拖竹”的方式,将竹子运送到韩江边上的收购点。所谓“拖竹”,就是把竹子捆成两捆,用扁担挑起竹把的一端,竹把另一端垂落在地,用力往前拉。这是一个很聪明的做法,大大的减轻了肩上的负担。但因为竹子很长,转弯时非常不便,因此需要很有经验才行。力气大的,一次可以拖200多斤,力气小的,拖一百来斤也有。

当竹农把竹子从竹林拖到韩江河边收购点后,排工就把竹把滚到河上,排工便开始搭竹排。搭竹排也称为“扎竹”。扎竹是一个体力活,更是一个技术活。通常把两担竹子(即四把竹子)捆成1捆。然后,把10捆这样的竹子,梯次相叠,捆绑而成一个长捆。每一梯次,留出一米左右距离。(即第2捆竹子的竹头,叠在离第1捆竹子竹头约一米的地方,依次叠放捆绑。)竹捆扎成后,把8个竹捆,并列排在一起,再用竹子或者木棍作横杠,在前、中、后三个地方,用竹篾把竹把捆牢。这样,一个宽八米,长15米左右的竹排便基本成型了。然后,在竹排的前面,安上一个可以扳动的竹把作为“櫓”(把舵),以此来调整竹排漂流的方向。这样,竹排便全面完工了。当然,竹排的大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排工可以根据竹子数量的多少,甚至根据河水流量的大小来决定竹排的规模。

扎一个竹排,至少需要两位排工的密切配合。一般会选择在河中沙滩附近水浅的地方来捆扎。扎一个1万斤左右竹量的竹排,一般需要两天时间,每天工作时间5-6小时。因为是水中作业,浸泡太长时间,身体承受不了。有人因为泡水时间太长,造成血管打结,对身体危害很大。

竹排扎好以后,还要准备生活设施,即搭建休息的茅寮和做饭的炉灶。炉灶的搭建,一般都是就地取材,在岸边弄一些潮泥,敷在竹排上,上面再铺上石头,石头上面再垒砌炉灶。也有人从家里拿来风炉的,但到达目的地之后,还得再将风炉带回家,颇多不便。所以,多数人还是采取临建炉灶的办法。

茅寮用稻草搭建。睡床也是用稻草铺设。有时候,由于搭建时太潦草,遇上大雨,被淋得像个落汤鸡的样子,也是常有的事情。后来有了编织袋、薄膜之类的材料之后,条件才有了大的改善。放竹排,要带上雨衣,早年没有雨衣,就用蓑衣,背着蓑衣放排。这些都是必须准备的。

竹排出发时间是不固定的。抵达目的地的时间也取决于河水流量的大小。水大时,自然就漂得快。但无论如何,到达潮州东凤,基本上都要24个小时左右。有时在半途停下来休息,待天亮再走,时间就更长了。

竹排的漂流,并不能信马由缰,必须随时观察河道的情况,观察来往船只,调整航道。最基本的是看航标灯走。河中设有很多航标灯。红灯,表示有石头或者浅滩;青灯,则表示到了深水区。竹排必须尽量往深水区走。

竹排漂流过程中,与船只相会,在下游的船只都会主动减速避让竹排。如遇浅滩,需要排工及时压舵调整方向,并用竹篙力撑避让。放竹排一般需要3个人配合,至少要2个人,最多4个人。单独一个人是放不了竹排的。

竹排过了留隍之后,前面就没有浅滩了,竹排就可以自由漂流,就轻松多了。但还是担心撞桥。撞了桥,竹排会散架,而且当地还会有人来抢竹子。因此,要特别留意。过桥时候,要提早将竹排拉直,摆正方向,选好桥洞穿过。

晚上放竹排,还必须挂好船灯。实际上就是煤油灯,外面加了防风的玻璃罩,再大的风,也不会被吹灭。船灯作用,主要还不是照明,而是让过往的船只能够看见你。这样,自己也就安全了。

当年“日盛”商行的排工来自来自附近的各个村落。如珠坑村的接娘伯公、益安伯、秋水叔,何桐叔、朱灿烈叔、少声叔、澄波叔等等,都是当时有名的排工,扎竹技术娴熟,放排的技术也很好。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合作化时期,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竹子由供销社统一收购。日盛商行也便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扎竹、放排还是原来那一群排工。

供销社统购之后,竹子交易不再按照竹把的重量来交易,而是按照长度和直径来计算。供销社制定了统一标准。一捆竹子的直径统一为8.3寸;长度定了五个标准,即七尺到一仗,一仗到一仗五,一仗五到两仗,两仗到两仗五,两仗五以上等五个长度。竹子的售价也是固定的。排工扎竹、放排取得报酬,由供销社直接支付,但排工需要交回一部分给生产队,记工分换取粮食。

时间车轮滚滚向前。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实行了改革开放,竹林又分给了各家各户承包经营,农民种竹的积极性提高了,竹林的产量也大幅提高,而且竹子也有了更多的用途,如制作成竹筐,包装柑橘,或者制成工艺品出口外销,竹子有了更高的附加值。因此,竹子贸易又迎来新的春天,而新一代的排工也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如珠坑塘的天生哥、国强哥、国江哥以及我小学一年级的振声同学等一批年轻人,成为新一代排工的杰出代表。除了放排,他们还到澄海一带,买台湾手表回来,做转手买卖,成了乡村最早的“个体户”。

时间到了2010年,韩江河上修建了东山水利枢纽,韩江河峡谷出平湖,水流变得平缓安静,再也不适合竹排漂流了。更重要的是,竹子的功能逐步被其他材料所代替。竹子贸易的春天,似乎已经过去了。放竹排的景象也从此走出了人们的视线。

(本文的写作,得到李振声同学大力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茶文化、茶休闲之排帮
韩江放排
意溪坝街,数十年前的时光凝固在这里
我放“神仙排”
竹子加工方法
放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