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记忆中的乡村打铁匠

        在粤东北乡村小胜镇,最传统的手工艺,应该算是打铁了。如今,打铁这个工艺可能已经失传,但对打铁的时代记忆,在我的脑海中却清晰如昨。

        在我的乡下,人们称呼铁匠叫打铁师傅,或者打铁阿哥。一个小小山村,最鼎盛时期,铁匠就有五六人之多。手艺最好的是杏方叔公、娘水叔公,永相叔公、火党伯等人、还有一个花名叫“打铁畅”的,也是手艺绝佳。只是他真实的名字已经无从考究了。

         当时打造的产品主要是是农具和生活用品。最常见的有锄头,镰刀、斧头、刀嫲(一种用于斫竹子的砍刀)、菜刀等。还有就是如耙,铁扎,草爪之类的农具。另外,还有一种用于紧固锄头木柄的梯形小铁块,一边尖薄,一边厚钝。名字叫“锄头尖”。乡下有很多关于“脚头尖”小故事,在此就先不赘述了。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打铁这个手工艺是很吃香的。铁匠在耕作之余,便以打铁作为副业,赚取生活费用。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国家对打铁是有补贴的,而且供销社也大量收购铁匠的产品,所以铁匠收入颇丰。一把锄头就能赚上一块多块钱。锄头卖给供销社,供销社收购价2.92元,卖出的价钱是4元钱。所以,也有很多农民直接找到铁匠铺买锄头的,价格当然会比供销社低一些,也有农民把用坏了的锄头,拿到打铁铺重新打造,变成全新的锄头。

         铁匠有在家打铁的,也有在街上开店铺打铁的。在家打铁铁,费用就低一些,起码省了铺租。反正,乡村不大,谁家会打铁,手艺怎么样,大家都很快知晓的。所谓口碑传播,酒香不怕巷子深。

         小时候,曾经跟大人去过一个打铁铺买锄头。那是一间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店,室内有些昏暗。打铁师傅黝黑的脸在炉火的照耀下,泛出红彤彤的光亮。只见师傅在用力地拉动着风箱,发出呼呼的声响,随着风箱的拉动,炭炉中木炭窜出火苗,黑色的木炭红了一半,埋在木炭里的铁块,也慢慢变红了。如果不认真地辨别,几乎不知道那是铁块,哪是木炭。

         师傅左手持着钳子,将烧的通红的铁块钳出,放在铁砧板上,拉风箱的右手忽然变换了节奏,从长拉变成了短拉,风箱发出“突突突”三个短促声响。师傅没有发声,徒弟却已会意,连忙抡起大锤向铁块砸去。师傅也连忙停下拉风箱右手,抄起小铁锤,敲击烧红的铁块。

        徒弟的大锤,师傅的小锤轮番敲击。双方配合得如此的默契和谐,左手握钳的师傅还不时转动着铁块,调整方向位置,打铁铺中便传出“叮当,滴答”的声响,强弱有致,节奏整齐,延绵不绝,宛若打击乐器在奏响欢乐的歌曲,声音能传出好远好远!

        待到铁块冷却下来,师傅又将铁块放入炉中加热,钳出另一块烧红的铁块来锻打。经过师徒“叮当、滴答”的敲击,形状各异的农具便展现出来,镰刀,锄头,菜刀,斧头,铁扎,草爪,禾镰……

        产品成型后,师傅再将产品烧红后放入冷水中淬火,发出嗤的声响,盆里的水也立刻翻滚开来,冒出一阵白色的烟雾,令人觉得神奇而有趣。

        而今,这个手工艺已经失传了。农村虽然还在使用锄头,却已经是大工业机械化生产的产品了。产品虽然精细很多,却没有了当年铁匠产品那种气质,一种带着浓厚乡愁的气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 发现 | 席永君:川西平原最后的铁匠铺
浴火而生的绝唱——随铁匠铺一起消逝的手工铁艺
信州沙溪老街濒临“灭绝”的老手艺:古稀夫妻仍打铁,金花四溅,四代相传
山里闲人 | 当年乡村的铁匠
乡村的铁匠铺
也来说说慢慢失传的行当(打铁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