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乔布斯到马斯克:科技行业中的造神运动

文章来源:MIT Technology Review,TECH2IPO/创见 阮嘉俊编译,译文创见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创见干货:「历史由特定个体推动」的说法已经被人们认定不足为信,然而类似的想法却仍然残留在科技产业中,伟人的光芒甚至已经掩盖了创新的本质。

在 2011 年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去世以后,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便从乔布斯手上接过大旗成为硅谷的风云人物。马斯克是电动汽车生产商特斯拉汽车公司(Tesla Motors)的 CEO,他还是火箭制造商 SpaceX 的 CEO 以及太阳能系统提供商 SolarCity 的董事长。马斯克可谓是一位自力更生的亿万富翁,他精通工程知识也会编程,还是《财富杂志》和《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完全是小罗伯特·唐尼 (Robert Downey) 主演的「钢铁侠」托尼·斯塔克(Tony Stark)的现实版。在 2013 年,马斯克受到来自雅虎、甲骨文以及 Google 等公司领导人的提名,位列《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当世最伟大发明家」名单中的第一位。对于信众而言,马斯克俨然成为了可以左右科技的神级人物,正如一则评论所言:马斯克的才华、眼光还有野心使他成为了未来的化身。

马斯克的几家公司确实具备从根本上颠覆整个产业的潜力,然而,关于这几家公司以及马斯克的故事听起来却有些过时。

「伟人推动变革」的想法流行于 19 世纪。苏格兰哲学家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在 1840 年写道:「记录人类成就的历史实际上就是记录伟人工作的历史。」写下这句话不久,评论家们便开始质疑卡莱尔的片面观点,他们认为历史的进程应该取决于一系列复杂的浪潮,而不是某位伟人的成就。「那些看起来由某位伟人主导的变革自有时代的主要原因。」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在 1873 年写道。「今天,大部分研究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历史学家都认为变革创新并不是由那些依赖自己的想象力、动机以及聪明才智的独立发明家所促成」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的历史学家丹尼尔·凯夫利斯(Daniel Kevles)说道,「学者们都渴望肯定伟人的功绩并对他们高度褒赏,但他们必须认清这些伟人所处的环境和背景。」换而言之,伟人需要依赖手头上的资源和机会,因此伟人塑造历史的程度恐怕不如历史塑造伟人的程度要深。

倘若没有政府对于电动汽车以及太阳能面板基础研究的资助和津贴,马斯克恐怕会难以取得成功,毕竟他明显受益于电池、太阳能电池以及太空穿梭等领域的系列变革。马斯克所占领的技术高地并非凭他一己之力所造就,正如击败拿破仑(Napoleon)的严寒并非由俄罗斯人所创造一般。然而,在媒体和风险投资的圈子内,关于马斯克的传奇故事依旧延续着,媒体依然喜欢使用类似于「马斯克将改变世界使用能源的方式」的新闻标题,马斯克本人也称自己将「改变历史」。

对于伟人的过度追捧不仅缺乏客观性,而且对于新技术的其他贡献者并不公平,这种经过歪曲的流行观点必将危及未来变革创新的架构。

商业作家阿什利·范斯(Ashlee Vance)在畅销传记《伊隆·马斯克》中对马斯克的私人及其职业轨迹进行过探讨,并试图解释马斯克一贯「乐于解决不可能的任务」的特质如何让他成为硅谷的传奇。

1971 年出生于南非的马斯克在 17 岁的时候搬到了加拿大。刚开始马斯克在一家伐木场的锅炉室中担任清洁工作,后来通过向一位高管毛遂自荐才获得了一家银行的实习岗位。马斯克分别在加拿大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Wharton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学习过物理学和经济学知识,随后他进入到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学习硕士课程,但几天后便选择退出。马斯克在 1995 年创立了一家叫做「Zip2」的公司,主要为企业提供在线地图服务。「那是原始的 Google 地图和 Yelp 的结合体。」范斯说道。马斯克或许并不是技术最精湛的编程人员,但他经常日以继夜地工作,困了就在办公桌旁边的沙发上睡觉。「风险投资看上的是马斯克的驱动力,他敢于为自己的平台赌上一切。」一位早期员工向范斯表示。在 1999 年康柏电脑(Compaq)收购了 Zip2 之后,马斯克和别人合伙创见了一家在线财务公司,这家公司便是后来的 PayPal。「从那时起,马斯克便开始打磨自己进军极端复杂行业的独特风格,他不会对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事实感到困扰。」范斯在书中写道。

在 2002 年以 15 亿美元的价格将 PayPal 出售给 eBay 公司以后,马斯克开始调配资金并着手开展他坚信必将改变世界的两个项目。他创立了 SpaceX 公司,这家公司致力于生产造价更为便宜,可供研究或进行太空飞行使用的火箭。马斯克在这家公司上投资了超过 1 亿美元的个人财产,他聘请了一些拥有相关行业经验的工程师并在洛杉矶(Los Angeles)投资建厂。不久后,马斯克便开始在位于夏威夷(Hawaii)和关岛(Guam)之间的一座遥远的岛屿上尝试发射火箭。与此同时,马斯克还创立了特斯拉汽车公司,这家公司致力于发展电池技术并制造电动汽车。「在这些年来,马斯克在媒体眼中的形象就是一个花花公子,同时也是一位太空牛仔。」范斯写道。

在外界看来,马斯克单凭一己之力就可以撼动大山,他似乎也并不希望和别人分享成功的功劳。「SpaceX 的工程师在发现马斯克向媒体宣称自己几乎独立完成了早期『猎鹰火箭』(Falcon Rocket)的设计工作的时候,他们感到非常愤怒。」范斯写道。实际上,马斯克非常倚重身边拥有专业技术知识的人,他们比马斯克要更精于火箭、汽车、航空以及能源等领域,甚至还可能比马斯克更精于公司的管理之道,会更好地去维护公司的社会形象。那些甘于在马斯克麾下工作的人需要放弃接受公众喝彩的机会。在 SpaceX 中,担任总裁一职的格温·肖特维尔 (Gwynne Shotwell) 负责管理日常运营以及复杂的谈判工作。而在特斯拉中则由担任首席技术官的 J.B·斯特劳贝尔(JB Straubel)负责主要的技术发展工作。「肖特维尔和斯特劳贝尔就是活在马斯克阴影下的两位,类似这样的人物还有许多。」范斯写道。马丁·艾伯哈德(Martin Eberhard)是特斯拉的创始人之一,他还曾出任特斯拉的第一任 CEO,并为特斯拉的工程成果贡献良多。艾伯哈德在几年前和马斯克发生过激烈争执并离开了特斯拉公司。

此外,马斯克的公司还依赖于公共部门的支持以及对好时机的把握,但马斯克一直试图隐瞒这些事实。一方面马斯克会对 NASA(美国太空总署)的规定感到愤怒,另一方面马斯克却又竭力否认 SpaceX 和 NASA 之间的联系,这些自相矛盾的行为不禁让人怀疑马斯克是深度的妄想症患者。马里亚纳·马祖卡托 (Mariana Mazzucato) 指出:「在数年来,SpaceX 一直受益于政府资助的技术项目以及公共部门的支持。」马祖卡托是萨塞克斯大学 (University of Sussex) 的经济学家,同时还是《创业状态》一书的作者。

经历过三次失败的尝试以后,SpaceX 在 2008 年成功发射了第一枚火箭。这枚发往国际空间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的火箭为马斯克赢得了 NASA 的一份金额达 16 亿美元的合同。在接下来数年中,SpaceX 的大部分工作计划都和国际空间站有关,而国际空间站正是政府投资的产物,而且太空旅行的核心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 NASA 资助的研究项目。认清这些事实并不是要否认 SpaceX 的功绩,它确实降低了火箭发射的成本并将太空探索活动推广至非亿万富翁阶层。然而,SpaceX 并没有真正推动太空探索的发展,它所做的只是对技术池中的成熟技术还有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加以利用。SpaceX 所处的背景非常微妙,在国家对于 NASA 的支持力度有所减弱的同时,政府也在推进太空旅行的私有化进程。

同样的,特斯拉的成功也得益于针对清洁技术的公共投资和政治支持。首先,特斯拉所采用的锂电池是 80 年代由美国能源部门(Department of Energy)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资助的产物。此外,特斯拉还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州和联邦政府的资助还有担保贷款。在 2010 年,特斯拉与美国能源部门达成了一项金额为 4.65 亿美元的贷款协议,协议规定特斯拉必须生产能够让其他企业受益的电池组并在美国境内生产电动汽车。特斯拉还在其投产「超级电池工厂」的内华达州(Nevada)享受了 12.9 亿美元的税收优惠,这家电池工厂将为汽车和其他客户生产专用电池。据《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报道,特斯拉还受益于一系列的贷款和税收优惠以及消费者返利,总金额达 10 亿美元。

因此,人们难免对马斯克口中的成功故事感到诧异,因为他从未承认过公共部门支持的重要性。马斯克认为《洛杉矶时报》的报导是「具有误导性和欺骗性」的,他还告诉 CNBC 称他完全不需要来自政府的任何津贴,尽管马斯克自己也承认这些津贴确实对他有所帮助。

如果说马斯克的自负听起来有些熟悉,那是因为有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这个先驱。马斯克非常着迷于特斯拉的车门把手和触摸屏幕,他对 SpaceX 工场的布置也很上心,而乔布斯则非常重视产品的设计,尽管 Mac、iPod 以及 iPhone 的关键性能并非出自乔布斯之手。针对苹果公司的一次客观分析将有助于理清其他人的功劳,例如苹果公司的首席设计师乔纳森·艾维 (Jonathan Ive);同时还有助于认清苹果公司的成功所处的历史背景。「iPhone 内的所有技术均由国家资助研发而成,包括无线网络、互联网、GPS、触摸屏技术以及声控的私人助手 Siri 等。」经济学家马祖卡托说道。苹果公司对上述技术的运用非常出色,但它的成功所依托的是公共部门多年来的投资成果。因此,难道说没有乔布斯和马斯克的出现,我们就不能享受到智能手机和电动汽车的改革浪潮吗?

弄清楚伟人的贡献非常重要,因为那些过度修饰的伟人故事是有代价的。首先,这类故事将损害硅谷文化。例如,在伟人光环的笼罩之下,一些并不合理的行为似乎也变得可以理解。众所周知,马斯克有羞辱工程师的习惯,也曾经因为一时兴起而解雇员工。马斯克于 2014 年解雇了分别在特斯拉和 SpaceX 追随自己 12 年的女助手,仅仅是由于她提出了升迁的请求。马斯克的缺陷绝对不能视为有益于企业的品质,相反,这些品质很可能会损害企业和政府机构的关系。一位前高管在接受范斯访问时表示:「公司最大的敌人无疑是马斯克本人以及他威胁下属的方式。」无独有偶,乔布斯也曾对员工有过类似的蛮横行为。但正如《史蒂夫·乔布斯传》一书的作者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在传记中所写的一样:「糟糕的待人之道并不是一个必须的特质,这对他本人而言也是过大于功。」硅谷现在正面临着多样化危机,倘若硅谷希望吸引更加多样化的人才,那么采取更具支持度的管理模式并且客观、全面地讲述伟人的故事将会大有裨益。

围绕马斯克和乔布斯的伟人传说所可能造成的潜在伤害远比想象中严重。如果说科技公司的领导人被视为自力更生的成功者,那么他们将会倾向于汲取大量财富,因为他们认为这些财富完全是自己应得的。由这类成功者带领的公司不会愿意和 NASA 以及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机构进行利润分享,他们还是会竭尽全力地运用避税等方式来保存利润。

盲目的伟人崇拜无疑将扭曲我们对未来的见解。如果说马斯克真能如他所言地打造出时速达 760 英里的州际「超级高铁」,那么政府还是否有需要在加州公共运输系统的修复和扩张工作上煞费苦心呢?耗资数十亿美元的火星殖民计划又是否为未来太空探索和科学研究的正确前进方向呢?当我们不再把目光投射到少数几位科技名人身上的时候,或许我们就能够发现哪些东西对于科技长远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不应该把伟人放到神坛上跪拜,相反,我们应该把他们所取得的成功以时代背景的眼光加以分析。我们应该认清政府的角色,政府不仅仅是基础科学研究的支持者,它们更是新兴创业公司的合作伙伴。否则,我们很容易过分低估公共部门的投资行为。过分轻视政府机构提供的支持活动和培训项目并不利于创新的未来发展。正如马祖卡托所说:「正是因为我们喜欢马斯克并珍重他的贡献,我们才更加应该认清他的成功到底从何而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斯克与乔布斯谁更厉害?
那个要把100万人送上火星的男人,究竟牛逼在哪儿?
马斯克:我不放弃,除非我被困住或者死去
为什么崇拜马斯克?
NASA与马斯克签6900万美元合同,希望他去拯救地球和人类文明!
马斯克是怎样运用第一原理造车、造火箭的#马斯克 #spacex #特斯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