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脾阴学说发展中医文献源流探析


重要小贴士

为了方便广大用户,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现已推出网络培训班,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学习,还能享受特惠专享价。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了解详细信息


⊙作者:隋华,战丽彬,黄一卓

⊙编辑:小余



脾阴学说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脾阴这一概念的阐述古已有之,各有侧重,并逐渐构成系统。脾阴是指藏于脾中由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血、津液、脂膏等精微物质,脾阴是人体阴液的一部分,是脾脏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近年来,中医学界对于脾阴在临床的地位以及对脾阴的深入认识越来越受到重视,发表脾阴学说相关的论文数量也逐年增长,对脾阴学说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了探讨。但对脾阴学说中医文献源流系统性研究的文章还比较少。


本文通过较为全面、系统地查阅中医古典医籍,从中提取出有关脾阴学说的论述条文,应用文献研究与现代统计学方法对提取的条文进行整理、分析,探讨脾阴学说文献源流和发展历史,为脾阴学说相关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古文献理论依据。


资料与方法


1.古医籍的选择与检索方法


本研究主要是从正式授权的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医典》软件中检索与脾阴相关的书籍。以关键词“脾阴”进行检索。选取明确论述脾阴或脾阴虚的条文,剔除重复的以及与脾阴无关的内容。


2.文献的录入与分析


对摘录出与脾阴相关的文献条文进行整理,并导入Word文档,建立Excel表格数据库,列出所需要内容项目,把Word中选用条文的内容录入Excel数据库,最后用SPSS19.0对录入数据进行频数分析。

 

结果


1.论述脾阴学说古医籍统计

 

1.1 论述脾阴学说的古医籍概况


统计整理《中华医典》中出现的脾阴相关的条文共647条,来自228本古医籍。其中论述条文超过10条的古医籍有11部,见表1。另外论述条文数量在5-9条的医籍有23部,以明清时期医家和医籍为主。


表1《中华医典》中论述脾阴医籍概况



1.2 论述脾阴的医籍成书年代统计分析


对论述脾阴的228本古医籍成书年代进行统计分析,见表2,成书时间集中于明清时期,清代最多,共有175本。


表2《中华医典》中收录论述脾阴的医籍成书年代表



2.古医籍中论述脾阴的医家概况


对所摘录条文作者进行分析。医家每论述1个与脾阴相关的知识点记数为1个,见表3。主要医家有黄元御、周慎斋、王泰林、陈士铎、冯兆张、缪希雍、唐荣川等。


表3 中华医典中收录医籍论述脾阴的作者概况



讨论


本研究主要借助《中华医典》软件,以及部分在整理中发现需要补充的书籍,对脾阴学说的理论发展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梳理脾阴学说的具体历史发展脉络,搜索古医籍中与脾阴相关的内容并对此进行整理、归纳、分析。《中华医典》共收录脾阴相关的228本古医籍中的647条条文。对条文的出处、古医籍成书年代、以及作者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脾阴理论奠基于《黄帝内经》和《伤寒论》


在《黄帝内经》时期,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脾阴”这一概念,称脾为太阴,但是对于脾阴的生理、病理、治疗等方面都寓有其意。《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脏真濡于脾”。《素问·五运行大论篇》指出脾“其性静兼,其德为濡”,《灵枢·本神》指出“脾藏营”,营者阴血,营阴即是脾阴,以上这些都指的是脾阴,以及脾阴的生理功能。《素问·生气通天论》曰:“脾气不濡,胃气乃厚”。这里的脾气实指脾之阴(血)气,脾气不得濡润,以致胃气过燥的涵义。脾阴虚的治则,《素问·脏气法时论》谓“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补之”、“脾色黄,宜食咸”,《素问·刺法论》曰:“欲令脾实……宜甘宜淡”。因此《黄帝内经》中即蕴含了脾阴学说的雏形,奠定了中医脾阴学说的理论基础。


到汉朝,《伤寒论》中:“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这里应指的就是脾阴虚,脾不健运,中焦气机不行而腹满,后世医家对此多有论述,现在学者一般认为《伤寒论》中用麻子仁丸治脾约证是脾阴理论的体现。《伤寒论》中顾护津液的思想为脾阴虚理论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脾阴理论在唐宋始发其端,金元时期得到充实


唐朝时期,医家注重从脾胃论治,虽然没有明确脾阴概念,但是已经体现在了辨证论治中。唐初《黄帝内经太素》:“足太阴脉从隐白而出,聚于太仓,上至舌本。是脾阴之脉,行于腹阴,故曰阴中之阴也……其气强盛,能行三阴之脉,故太阴脉得三阴名也”,始说“脾阴之脉”。《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六曰:“黄帝曰:热厥何如?歧伯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支”。其注曰:“酒为热液,故人之醉,酒先入并络脉之中,故经脉虚也。脾本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脏,今酒及食先满络中则脾脏阴虚,脾脏阴虚则脾经虚,脾经既虚则阳气乘之,阳气聚脾中则谷精气竭,谷精气竭则不营四肢,阳邪独用,故手足热也”。可见其对脾阴病理的论述。


笔者研究发现,在南宋齐仲甫《女科百问》中第四十一问身目黄中有这样的论述:“有因冷气痞结于脾阴,湿郁而为黄”。是《中华医典》中收录的古医籍中记载最早“脾阴”的论述。《中华医典》收录的3本记载脾阴的著作是:宋代齐仲甫《女科百问》(刊于1220年),宋代陈自明《校注妇人良方》(由明代薛己校注,刊于1237年),宋代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刊于1264年)。可见宋朝时在医籍中已经明确出现“脾阴”概念。


到金代李东垣重视脾阳,指出脾胃虚弱为中气不足,为脾阳虚,略于脾阴,倡导培补脾土、潜降阴火的治则思想,对后世医家影响很大。当代一些学者认为元代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脾土之阴受损,转输之官失职”的论述,是明确提出“脾阴”理论的开始。朱丹溪《局方发挥》指出:“脾具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说明了脾阴在脾土中的重要生理作用。在病理情况下,“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的失职”,也明确了“脾土之阴”的提法,可见脾阴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3.脾阴学说发展成熟于明清时期


到明清时医家则对脾阴论述非常多,是脾阴学说发展的高峰时期。从表1可以看出,论述脾阴内容最多的是《周慎斋遗书》与《本草述钩元》。其中本草类书籍以记录滋补脾阴药物内容为主,以《周慎斋遗书》《冯氏锦囊秘录》《续名医类案》《重订通俗伤寒论》等论述脾阴学说内容较多。论述脾阴的228本古医籍成书时间集中于明清时期,清代最多,有175本,占76.8%,明代成书的有40本,占17.5%。这其中论述脾阴的主要医家是:黄元御、周慎斋、王泰林、陈士铎、冯兆张、缪希雍、唐荣川等。


明代医家更加重视脾阴,明代相当多的医家在前人尤其是金元四大家的观点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脾阴这一理论做了进一步阐发,对脾阴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都有了更多的认识和阐述。时至清代医家对脾阴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基本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


脾阴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运化濡养、统血和制约阳热等方面。王纶在《明医杂著》中记载有加味枳术丸,并说“脾阴主血,胃司纳受”,因此,有学者认为是王纶始立脾阴说。缪希雍指出胃气和脾阴的功能,“胃主纳,脾主消,脾阴亏则不能消,胃气弱则不能纳”。唐荣川提出脾阴有主运化、统血的功能,如“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脾之统血,功于脾气,也功于脾阴”,“脾阳虚则不能统血,脾阴虚又不能滋生血脉”。唐荣川对脾阴论述较多,他的补脾阴思想得到后世医家重视,极大的推动了脾阴学说的发展。


脾阴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运化失司、阴虚内热、营血和阴液不足等几个方面的表现。周慎斋在《周慎斋遗书》描述脾阴虚的表现有:“肝脉弦长,脾脉短”,“食多不饱,饮多不止渴”“嘈杂”。缪希雍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中指出:“若脾虚,渐成腹胀,夜剧昼静,病属于阴,当补脾阴”。李中梓在《诊家正眼》中有:“右关疾也,脾阴消竭”的论述。吴澄《不居集》有:“虚损之人多为阴火所烁,津液不足,筋脉皮骨无所养,而精神亦渐羸弱,百症丛生矣”。


脾阴虚的治疗多以芳香甘淡、酸甘柔润以补脾阴。缪希雍明确指出:“脾阴亏则不能消”,“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之法,而不知甘寒滋润益阴之有益于脾也”。提出“酸甘柔剂”为治疗脾阴虚证的原则。缪希雍认为运用温燥之性的药物可健胃除湿,但可伤津液,多选用甘平柔润之剂,提出酸甘柔剂以养脾胃,此思想对后世叶桂创立养胃阴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清代唐荣川在《血证论》中说:“李东垣后,重脾胃者,但知宜补脾阳,而不知滋养脾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固不熟,釜中无水亦不熟也”。提出“甘寒滋润有益于脾”治疗脾阴虚。叶桂重视“养胃阴”,他发展了李东垣的《脾胃论》详于脾而略于胃的思想,提出“胃为阳明之土,非阴柔不肯协和”,主张养胃阴。吴澄重视李东垣培补脾胃元气的思想,在《不居集》中提出“理脾阴”之法。他认为:“古方理脾健胃,多偏补胃中之阴,而不及脾中之阴”,记载资成汤、理脾阴正方、理阴汤、理脾益营汤等9个补脾阴效方等。


综上,纵观中医古医籍,脾阴理论奠基于《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唐宋始发其端,金元时期得到充实,在明清时期逐步完善形成完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年1月第31卷第1期。由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2014)编校发表,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脾阴学说论
脾阴学说 脾阴虚的发病与治疗规律
脾阴学说论浅析
缪希雍,你可猜到今天的孩子光吃肉?
“相火”刍议
17.12.26【中医流派】丨吴门医派(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