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泉州开元寺--紫云黄氏始祖守恭公献地兴建的闽南佛教名刹


泉州开元寺


泉州开元寺在泉州市内西街,始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年),寺址本是黄守恭公的桑园田宅。相传“守恭公梦僧欲化缘其地为寺,辞曰‘待桑生莲乃可。’不数日桑树果尽生白莲花,守恭公神之,即舍宅园建寺。”(载乾隆《晋江县志》),初名莲花寺,匡护大师为主持,长寿元年(692)改为兴教寺,神龙元年(705)改为龙兴寺。到唐玄宗开元六年(738)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年号为名,遂改称“开元寺”。历五代至宋,旁设支院一百二十所,支离不相统属。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僧录刘鉴义向福建行省平章伯颜申请,经朝廷批准,合并为一寺,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此为开元寺最盛之时,寺僧“食指常万。”

 

开元寺平面图


现寺居闹市,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约78000平方米,规模宏大,是福建省最大的佛教建筑之一。其布局,中轴线自紫云屏、天王殿、拜庭、东西两廊,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至藏经阁,东有檀樾祠、准提禅林(小开元寺),西有功德堂、尊胜院和水陆寺。巍峨的镇国、仁寿两个宋代石塔(东、西塔),分别耸立于东、西两广场中,组成了雕刻精美、宏伟壮丽的建筑群。拜庭两旁古榕参天、绿荫下列置宋以后历代的石经幢,小石塔及焚帛炉等十余座,与建筑互相辉映。“开元寺”对研究我国古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宗教,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开元寺大门对面的紫云屏

 

寺的面街一带,整齐地排立着白石栅栏,外植象征泉州古代海外交通发达的刺桐树。寺前一座高大的照墙,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嵌有明代泉州著名的书法家陈于王横写隶书“紫云屏”石刻一方。这是一堵没有依靠而孤立的单墙,其屏表示清净佛地与凡尘隔绝的意思。天启四年(1624)重建,400年来历经台风、地震而不塌。

 

紫云匾


开元寺山门上悬挂的“紫云”二字,未见落款,据《笋江黄氏家谱.卷1《开元纪》》载:“先是,佛殿前有紫云盖地凡草不生之异,故大书紫云二字揭于山门云。”落款有两行字:天台可中书,古豉崇会立。根据《泉州开元寺志.紫云开士传序》所说:崇会是元代至正年间的开元寺住持,写匾额的释可中,他们都是元代人,而且同为佛门弟子,彼此有交往,合作。佛门弟子书法作品经常是不落款的,这正体现了佛家思想的风格,即四大皆空、不求名利,令人敬仰。进门便是“天王殿”,创建于唐垂拱三年(687),历经重修,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是悬山式建筑。殿里的石柱是唐代遗留至今的,“石柱牡丹”的景观就在这里,传说开元寺天王殿的石柱上开过牡丹花。不过也有说法,唐代的灵芝草也叫“牡丹”,所以也可能是石生灵芝草。殿内左右两侧各塑巨大的天王座像一尊,怒目挺腰,状极威严,俨然是哼、哈二神将。

 

天王殿内的天王

 

殿后紧连一座卷棚歇山顶的拜亭,明清时代泉州地方官吏每逢岁时节日,都在此朝拜皇帝的牌位,以颂天子万寿。


 

拜亭

 

亭后则是一片宽阔的大石庭,称为拜庭,此即“紫云盖地”,“凡草不生”发生之地。唐垂拱二年(686),大雄宝殿开工时,一股紫色的云状物覆盖在大殿的前庭,把庭上的“凡草”都剃光了,这一事件在当时被认为是天降“祥瑞”。这一事件被称为“垂云剃草”,此即紫云黄氏开基之由来。这也表示来到这里的人应有清净之心,也表达寺庙是干净清洁的场所。

 

开元寺拜庭

 

拜庭之上又有一景,名曰“石炉生烟”。它是座高大的石香炉,高超过两米。出家人每天放入香柴,于是香烟缭绕,成为景观。

 

石炉

 

拜庭两翼各有长廊,成行的小石塔及石经幢中,以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建成的两个婆罗门式的石方塔为最重要。

 

 

桑莲法界匾额


拜庭的尽头,便是大雄宝殿。此殿是中轴线的主要建筑。唐垂拱二年(686)僧匡护建,初名紫云大殿,后毁。乾宁四年(897)重建。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25)受火后复建。元至正十七年(1357)复火灾,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僧惠远重建。万历二十二年重修。现存的重檐歇山式建筑系明代遗物。大殿歇山岩下悬挂“桑莲法界”匾额,长半丈左右,宽三尺余,有趣的是这组繁字曾经一再难倒国内外游客,甚至一些文化人,一时也解读不了。没有落款,可能为明代开元寺僧墨宝。其中“桑”字上半部三个“又”,从碑体作三个“十”,“法”字为古繁体字,好多人不认识这个字。短短四个字,其实囊括了开元寺的由来,也就是守恭公舍园建寺,桑树开白莲的掌故。同时用字得体,佛教之境界也凸显出来。

 

大雄宝殿


全殿原应立柱一百根,又称百柱殿,但实际不及此数,因“偷”梁换柱减少六根了。百柱形成丰富多彩,有海棠式、龙柱、圆柱、和方柱。殿高二十米,面宽九间计42.7米,进深六间计22.5米,总面积1387.75平方米。真是宏模巨制,气概非凡。殿内的木头拱作法特殊,附有雕刻精美的“飞天乐伎”二十四尊,作弹琴、吹笙、吹笛、拍板等状或双手捧手,均似翩然起舞,这种雕刻为国内殿宇建筑所罕见,殿供佛像五尊。正面佛坛有释迦牟尼佛、南方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东方阿朗佛和北方成就佛,俗称“五方佛”。佛像均高六米左右,姿态慈祥,衣褶线条清晰。据“开元寺志”载,唐开元间,“御赐佛像”一尊。乾宁四年(897)王审邽重建大殿,增塑四佛像,中尊为先前的御赐像,现在看到的是明朝重塑的。佛前现置铁香炉一座,为明崇祯十年(1637)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所捐铸。殿后正中奉观世音菩萨,旁列十八罗汉,形象雕刻,皆栩栩如生。紫云大殿前有一宽大方形石平台,束腰间嵌动的石浮雕,都是狮子及人面狮身像。人面狮身有头发蓬松,四足立地;也有头上作三层螺发,两耳垂肩,前足肢持一莲花的。狮身形态不一,有昂首张牙,也有向前驰奔出回头顾盼的。这种石雕在我国佛教建筑中可说是绝无仅有的。

 

大雄宝殿屋脊上的白鸽

 

大雄宝殿上的脊兽都是白鸽,缘于“白鸽听经”。传说有一只白鸽经常飞到开元寺,听高僧讲经说法。后来它转世为人,到开元寺当和尚,翻译了很多经书,但既为飞禽,总还留有一些标志,于是人们口口相传,说这位僧人腋下还保留一支鸽毛。


甘露戒坛

 

大殿后面甘露坛,唐代此地有一口井,名叫“甘露井”。北宋天禧三年(1019)建戒坛,遂称“甘露戒坛”。全国保存的戒坛只有3个,北京和杭州的戒坛都改作他用,只有泉州开元寺戒坛还保持着宗教活动。现坛宽22.6米,深36.3米,全面积82.38平方米,为清初所建,八角攒尖重檐建筑。坛顶正中的藻井结构复杂,有如蜘蛛缬网,最难得的是坛顶的斗拱,也附刻有“飞天乐伎”,均衣结飘带,翩翩飞翔。坛上最高一层中供奉明代木雕的庐舍君子佛,高1.8米,刻工甚精;下为金刚春、索、爱、语四菩萨;再下为八大金刚。尤以八大金刚塑造最佳,赤足袒胸,双手握拳,怒目结发,气势雄赳,显出古代匠师的精心创作。


藏经阁


越过戒坛即是藏经阁,这是中轴线建筑群的终点。此处是法堂,上下两层楼阁。楼下宽33米,深56.5米,全面积1864.5平方米。二楼略小,附三面走廊及露台。藏经书合计二万余卷。藏经阁尚收藏历代铜、铁钟十二口,其中以南宋绍兴二年(1132)铸的铜钟最古,明洪武二十年(1387)铸的铜钟最巨。另有道光十七年(1837)“鹿港郊公置”的铁钟,铭文中载有泉州和台湾经济往来的史料,很有历史的价值。

 

紫云五安黄氏祖庭一一檀樾祠

 

开元寺东翼建筑群有檀樾祠,在藏经阁东面,元至元间(1264-1294),僧妙恩建,历经废兴。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紫云同安房裔孙黄文炳率黄姓族人建祠,奉祀黄守恭公,现存为清代修建的建筑。这一祠堂在泉郡是有名的大宗祠,也是重要文物。作为名胜古迹,海内外旅游客众,膜拜观瞻,黄氏子孙进入开元佛门圣地,必拜谒这位名垂千古的大慈善家紫云黄氏始祖守恭公。

 

檀樾祠内


又有准提寺,亦称小开元奇,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秋,原祀准提佛。准提寺之东为东壁寺,已废。寺中有良种龙眼,味甘肉脆,异于寻常龙眼,驰誉远近,民间以产生东壁寺,遂名“东壁龙眼”,其种今犹传。


古龙眼树

 

 千年古桑

 

开元寺西翼建筑群有“功德堂”,民国十四年(1925)建,供奉寺的创建者唐代匡护禅师及历代祖师。又西为尊胜院,原为僧寮,旁有一“古龙眼井“。,又西为水陆禅寺,本名极乐院。现存单檐歇山式建筑系清同治十年(1871)重修,殿祀释迦牟尼佛,还有其他佛像十尊。

 

桑莲古迹

 

桑莲古迹在紫云大殿的西廊,是寺中的重要名胜。有一株势如龙蟠的桑树,骨干已分裂为三,但枝叶很茂盛,此树载种于唐垂拱二年(686)建寺以前,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是我国最古老的桑树。被誉称为“世界桑王”和“神桑”,载于《世界植物之最》一书中,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物证之一。现在,这棵千年古桑树成了世界各地游客到泉州开元寺时,必然要参观的对象。它的三断三生,它的“树生白莲”,都已成为一种传奇。

 

东西塔


东西塔,两塔对峙在寺中东西两广场中,相距约200米,是寺中的重要文物。

 

东塔名镇国塔,唐咸通六年(865)建成五层的木塔,倡建者及资金筹募者是文物禅师。现存东塔是座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的石塔,高48.24米,占地858.24平方米,塔平面对称的两边宽18.5米。八角形,每边长7、8米,外转环以回廊,设立踏步五级便于上下。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开分。外壁开四个门,正门南向,上有“镇国塔”石刻匾额。又设四个龛,门和龛的两旁嵌有巨大浮雕的“天龙八部”、金刚、天神、罗汉、菩萨等石刻,全塔共四十尊。塔的底座为须弥篷座,座基八角转角处刻有侏儒,作欢喜状。座嵌青石浮雕的释迦牟尼的故事及龙、狮等图像计三十九幅,刻工精细。第二至第五的作法和第一层相同,不过门、龛的位置,去逐层互换。塔上有刹,刹的构造分复盆、圆珠、仰莲花瓣、盖钵相轮七层、露盘。顶尖金属为葫芦,上有八铁链,从上盘斜系于八角。


东塔(镇国塔


东塔历经七百多年风吹雨打,地震撼动,仍然屹立高耸,并没有倾斜变形,可见其建筑之牢固。明代至今,屡经修理。


西塔(仁寿塔


西塔名仁寿塔,五代梁贞明二年(1189),闽王王审知从福州运木材至此建木塔,九个月完成,凡七层,号“无量寿塔”。北宋政和四年(1114)奏请赐名“仁寿塔”。南宋绍兴廿五年(1155)焚毁。淳熙间(1174至1189)僧了性再造,又毁,以后僧守游改为砖塔。绍定元年(1228)僧自证易砖为石,也是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的石塔,通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除须弥座不是青石人物浮雕而是白石花写浮雕,昂嘴没有如意头外,其规格与东塔完全相同。

开元寺东西二塔整体皆石,是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的瑰宝,充分表现宋代人民高度智慧和伟大创造性,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守恭墓及开元寺祖师塔列入省、市文物保护单位

 

紫云黄氏始祖黄守恭公墓

 

 

开元寺祖师塔

 

黄守恭公墓及开元寺祖师塔,均在泉州市西郊,(在今泉州市丰泽区北峰街道招丰社区塔后村东北侧),毗连猷存。黄守恭公墓俗称“刺仔墓”,因其墓为生长一种刺灌木(蔷薇),能结出成对的红色果实,明崇祯壬申(1632)所立的《紫云四安黄氏始祖之墓》石碑仍在。开元寺祖师塔位于黄守恭公墓的东北侧,相距约80米,中座收藏开元寺历代主持灵骨,左右两座藏众僧灵骨,分别刻佛、法、僧三字。这二处陵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泉州开元寺在寺外的重要附属文物,值得重视。

 

 

开元寺“六殊胜”,“八吉祥”

 

“六殊胜”


东西石塔

团栾没缝凌霄外,窑顶光吞日月晖。

八角层层空里走,风云每吐示全机。


古龙眼井

虾蟆井底月浑吞,碧浸寒光绝点痕。

绠短强来深处汲,蟠龙应笑不知源。


祖膊真身

霜霜祁寒袒半肩,胸藏风月韵无边。

戴云虎豹常驯服,浪得虚声遍大千。


文殊墨迹

赤足匆忙下五台,手抄注脚紫云来。

时人不识真狮子,屈累士神门外哀。


御赐佛像

石头泛海事非常,螺髻山青放窑光。

烁破大唐天子眼,亲题御墨泼天看。


支院高僧

八十余人总白拈,说黄道黑贩私盐。

奈何末法多狐种,口吐莲花又被嫌?

 

“八吉祥”


桑树白莲

瑞现枯桑菡萏花,枝头朵朵玉无瑕。

香穿长者辽天鼻,露布禅林百二家。


紫云盖地

云垂紫气盖莲宫,密荫三千世界中。

大地众生知觉悟,江南佛国独为雄。


甘露戒坛

甘露门开势泼天,全身窑戒舍那前。

坛场层级虽华彩,当甚衲僧革履穿。


凡草不生

平白地中绝点尘,幽闲劫外不知春。

灵芝产处非为端,况许蔓蔓野草蓁。


石炉生烟

浑仑石鼎口生烟,馥郁氤氳匝地天。

殊胜之中殊胜现,流芳千古岂徒然。


石柱牡丹

石础花开象牡丹,无情似启有情看。

南泉点破同春梦,智者岂无解返观。


应梦罗汉

无明一发最为难,没地容易人建关。

五百瞎驴穷伎俩,相随作梦借牛栏。


白鸽听经

堂前听法智如鹫,领会翻身作比丘。

却把虚空经注遍,三千狮子一毛头。

 


题开元寺

 

夕馨悠古今,斜晖杳晚风。丛林淹甲子,禄位奉黄公。

僧贾千金诺,莲桑一树中。紫云传说处,草木两禅空。

 

开元拜祖有感(纶公裔孙---黄明月)

 

自昔祖宗柘此间,只缘善舍析五安。

“六殊”胜偈登泉史,“八吉”呈祥载族翰。

江夏千枝归一本,紫云万朵绕馨坛。

如今返愿身似客,眷意殷殷未忍还。

 

颂守恭公与海上丝绸之路

(石狮市江夏联谊会)

 

海上丝绸溯史踪,世遗胜迹喜今逢。

桑莲法界馨环宇,佛塔灵光耀列宗。

檩樾先贤扬盛德,紫云始祖焕尊容。

刺桐城内开元寺,四海千秋颂守恭。

 


收集整理/黄雄勇 编辑/一泓清水

本号为泉州紫云黄氏五安总谱编委会运营的公众号,旨在传承守恭公乐施好善、舍宅建寺的大爱精神,同时希望紫云五安各宗亲关注本号、交流互动、团结合作、共创辉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与茶(三十一)泉州风光·开元寺双塔
泉州联坛2020年《群英雅集》第13期||同题“开元寺”
古韵泉州——开元寺
闽:泉州开元寺
泉州开元寺十四景 收藏了多少故事和传说?(图)
【原创】千年古刹开元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