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纪念朱良春百年诞辰 | 铁肩有情担古义,妙手无时不回春



国医大师朱良春(1917年~2015年),男,汉族,1917年8月出生,南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39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他使上海淋巴癌患者拳头大的肿瘤逐渐消失,使几近残疾的骨病患者重获新生;他动员浪迹江湖的蛇花子将祖传治蛇毒绝技献给国家,挖掘不识字的民间散医成专家;他90岁高龄还四处看病讲学,使中医薪火相传。他常说,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


作者:诸国本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


历史告诉我们,国运有关文运,文运有关医运,医运有关命运。在中国重归文化自信、《中医药法》正式施行的时候,我们纪念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诞生100周年。

 

我在1970年读过朱良春的文章。但和他直接交往是在198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之后。在30年的交往中,他是我尊敬的老师、知心的朋友。

 

 温柔敦厚,大家风范 

 

朱良春的为人,可用“温良恭谦让”五字来概括。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像他的老师章次公那样,是一个“平民医生”。他外柔内刚、忍小谋大、善处逆境,总是以宽阔的胸怀直面复杂的人生,处处显示出大家风范。他心系大局、是非分明,原则问题从不妥协。我在他当了国医大师后的一次会议上见到他。他心情很好,思路十分清晰,讲话滴水不漏。会后,他告诉我正在收集章次公先生的史料。章次公于1955年从上海调北京工作后,“慨夫中医不中不西,心中块垒难消,意气未平”。加上某些学术观点的分岐,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以至情绪低落,借酒消愁,郁郁而病。朱良春几十年来,对这段往事耿耿难忘,表示惋惜与不平。

 

30多年来,朱良春对当代中医药发展出现的重大问题,分析现状,抓住要害,发表过不少鞭辟入里的意见。对中医界朋友提出的“学术萎缩,思维变态,西化严重,表面辉煌,内涵衰微”的状态,深表忧虑。他认为“形势一片大好,但喜中有忧。有些是西化严重,本末倒置,中医真正的精髓在消失,在变样”。这些看法,代表了老一辈中医人对中医药事业的关爱和担当。

 

 尊师重道,融会新知 

 

 

朱良春说过,“我认为要振兴中医,必须回归中医,坚持中医理念,以中医经典、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才行。”“经典是基础,师传是关键,实践是根本。”“我们要认真地温课,勤奋学习《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联系临床实践,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寻回失去的中医‘元神’。”中医失去“元神”,需要我们“寻回”。此中深意,发人深省。他说,“我一直认为中医的研究必须首先确立自我主体,而不是削弱、消融自己的理论体系,更不是单纯用现代医学来论证、解释或取代自己。”他牢记章次公“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教导,身体力行,反复宣扬,广泛传播。现在这八个字已经成为许多中医药人的座右铭。铁肩有情担古义,妙手无时不回春。这是他对老师最好的回报。朱良春对章次公的尊敬,不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踏踏实实地继承其学术思想。他与章次公的学生、亲属一起,多次举办章次公的纪念活动,主编、修订、补充、再版《章次公医术经验集》,大力弘扬章次公的人品、文品、医品。

 

朱良春临床上坚持四诊和八纲辨证,强调脉诊;在中药方面坚守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药物归经,于此多有论述。但同时主张融会新知,与时俱进。他博览群书,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对新知识非常敏感,善于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属于中医界的开明派或近似于中西汇通派。他追随章次公提倡“双重诊断,一重治疗”,立足中医诊断,参照西医诊断,以中医思维贯而通之,然后开出地道的中医处方。碰到难题,也总是以辨证论治开道,从中医中寻找出路。他是人们公认的地道老中医,是老百姓的好中医,是真正的国医大师。

 

 

 以病为师,辨证论治 

 

章太炎先生说“道不远人”。朱良春诊治疾病,从实际出发,从病人的病情出发,从发病的环境出发,总体把握人体阴阳失调、邪正相争的状态,综合四诊结果,“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诊治之”(张仲景)。他认为将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发展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是符合中医理论的一个进步。1961年,他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概念,对辨证和辨病的关系,有精辟独到的见解。他说:“辨证是绝对的,辨病是相对的。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乃是辨证论治的再提高。对西医已经明确诊断的病,同样需要认真辨证。如果仅辨病不辨证,就会走上‘对号入座’的老路,把活泼的辨证变成僵死的教条,势必毁掉中医学。”这个论点,与肤浅地理解“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等于中医加西医,是不一样的。

 


 下问铃医,善用虫药 

 

朱良春牢记章太炎的教导,“下问铃串,不贵儒医”。在20世纪40年代就创办《民间医药月刊》,收集和推广民间医药和单方验方。20世纪50年代,他在担任南通市中医院院长期间,挖掘整理了季德胜治蛇伤、陈照治瘰疬、成云龙治肺脓肿的经验。季德胜是“捉蛇花子”,陈照、成云龙本是民间草医,3人出身卑贱。但朱良春不耻下问,向他们学习,提携他们。对他们的一技之长深入研究,并取得成果,帮助他们进入医学的“大雅之堂”。后来,季、陈两位被中国中医研究院聘为特约研究员,成云龙被聘为省级专家。他们原创的中成药至今仍在治病救人,并有扩大临床之势。如今,人们更加怀念朱良春这位医林伯乐!

 

朱良春在发掘、整理、研究、创新虫类药方面有突出成就,对中医学、中药学做出了重要贡献。有些人只看到这些虫子的药物功能,把虫类药的应用看作是一种单纯的技术经验,没有把它提高到中医理论的高度来认识。以虫类药的代表方“益肾蠲痹丸”为例,这是朱良春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关节炎、增生性脊柱炎等顽症的名方,汇集了7种虫类药。朱良春的弟子朱步先在解读“益肾蠲痹丸”时说:“先生认为精血交损,肝肾亏虚,督脉经气阻滞,阳气不克敷布,全身功能衰弱是病之本;久病入络,病邪深入经髓、骨骱是病之标。故宜益肾壮督,蠲痹通络。”朱良春把中医的病理和药理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以益肾壮督的治本之道,用蠲痹通络的治标之法,说明“益肾蠲痹丸”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作品,而是建立于深厚的中医药理论基础上的创制。

 

朱良春在《我的自述》中说道“我的一生是平凡的,也算是顺坦的。”这显然是一句雍容大度的话,把一生所有的苦水都咽到了肚子里。他不断积累学术经验,集腋成裘,已编成10卷本的《朱良春全集》。纵观他的一生,如提纲挈领,概而括之,以他晚年(2015年12月)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碑林题写的80字箴言最为经典。其文曰:“读书以明理,勤学为致用;矢志兴岐黄,共圆中国梦。博观而约取,厚积宜薄发;法古不泥古,师心勿蹈迹。求新不求奇,思变不思邪;继承需发扬,厚古不薄今。尽心宜尽责,善始需善终;知足多常乐,互尊意更浓。”最后他加了一句:“此愚之治学为人之道”。

 

这就是朱良春给自己做的人生总结,也是他留给后人的治学为人之道。



新媒体编辑:朱蕗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医大师朱良春临证精华 病证结合思想浅析
朱良春学术经验钩玄
国医朱良春的座右铭:发皇古义 融汇新知
当代名医—朱良春 善治肿瘤
实战说经方丨带状疱疹的经方治疗心得(九)〈马钱子、虫类药、火针疗法、〉
国医大师 | 朱良春:益肾蠲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