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燕中 | 《黄帝内经》对津液的生成和代谢的深度解析
一、人体津液生成与代谢

1.什么是津液

《灵枢·决气第三十》:“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何谓液?岐伯曰:榖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岐伯曰:水榖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

从这段经文可以得出结论:津与汗是一类的物质,形态相对清稀,津和汗一样最终是要排泄出体外的。与液相对比,津与液同源于水谷精微,而液相对比较稠厚,注于骨,补益脑髓,润泽皮肤。津为阳,性同天气,液为阴,性同地气。津的性质与六腑相同,泄而不藏;液归奇恒之腑,藏而不泄。经文中有时将津液分别论述,有时又将津液合称,一般来说,津液在上焦时津液是分开论述的,而在下焦时津液又是合称的,其中的道理与上焦为阳藏气,下焦为阴藏水有关。

2.津液从何而生

《灵枢·邪客第七十一》:“五谷入于胃也,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灵枢·本藏第四十七》:“五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榖而行津液者也。”

从以上经文得知津液源于五谷,五谷入胃后经过消化,主要分为3部分,一是糟粕,必然要排出体外。二是津液,源于五谷,经过阳气蒸腾泌出津液。三是宗气。目前对宗气的观点各家学说还不够统一,我认为宗气是指胸中之气,宗者,《说文解字》:“尊祖庙也。”《郉昺曰》:“宗者,本也。”宗气有气之本的意思,由天之气与地之气组成,天之气就是呼吸之气,地之气则为营卫之气。肺藏气,为气之本,显然与宗气类似。

此外,津液的生成还应该与大小肠之经脉有关,水谷入胃后,精微部分生成于中焦,津液则主要生成于下焦,上焦的津液源于气化。《灵枢·经脉第十》:“手阳明大肠之脉……是主津液所生……小肠手太阳之脉……是主液所生。

3.津液的功能

津液的功能共同表现有,《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五藏六府之津液,尽上渗于目,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肺举则液上溢;夫心系与肺不能常举,乍上乍下,故欬而泣矣!”膀胱是津液之府,而在膀胱中的溺也称为津液,《灵枢·本输第二》:“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

津液功能的不同表现是,《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还有“五津之榖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

总之,津液生于中焦脾胃和下焦大小肠,中焦的津液是由阳气蒸腾化气,其中属津的部分温肌肉、充皮肤,为上焦之气,也是汗之源。属液的部分在流而不行,藏于脑髓骨关节,相当于奇恒之腑。下焦之津液源于大小肠通过下焦渗入膀胱而为溺与气,经云:“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榖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膀胱是津液之腑,当下焦阳气充足则气化,津液出焉。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如何理解下焦气化功能?在下焦气化之前,膀胱中存有气与溺,是气不升反降的意思,是阳虚气不化的表现,阳气不升则留于下焦造成下焦窍闭不开,所谓气化是下焦阳气充足的表现。

二、汗的生成与代谢
1.汗的生成

《素问·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灵枢·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岐伯曰:水榖皆入于口,其味有五,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流而不行者为液;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汗源于水谷精微,汗是津的一部分,经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而这部分津是出自上焦,源于水谷精微所蒸腾的津液,经云:“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由于这部分津液是由阳气蒸腾津液所得,因此一旦汗出会消耗心的阳气。所以经文曰:“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2.汗的代谢

《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阳虚,肠辟死;阳加于阴谓之汗;阴虚阳搏谓之崩。”《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黄帝曰:人有热饮食下胃,其气未定,汗则出,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其不循卫气之道,何也?岐伯曰:此外伤于风。内开腠理,毛蒸理泄,卫气走之,固不得循其道。此气剽悍滑疾,见开而出,故不得循其道,故命曰漏泄。”

从以上经文得知,汗是由阳加阴形成,也就是上焦之阳蒸腾津液藏于腠理,当阳气有余津液耗伤,因此无汗而身热;当阴气有余则多津少阳,因此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外寒郁滞肌表而成无汗而寒。只有阴阳平衡时津气藏于皮下,腠理开时汗出。腠理开而汗出同时也耗损卫气,卫气随汗出而外散。腠理开是由于外有热而非内有热,经云:“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沬则为痛。”这里的天暑衣厚都是外有热,而腠理开。

3.汗的功能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汗为心之液,冬季藏精,夏季汗出;冬季藏精,则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则秋天患风疟。夏季天气暑热,人体腠理开汗出而散热,汗出可以使机体通过阳化气代谢身体的毒素,增强五脏功能,将冬季藏精后所带来的残留物一并清理,有利于机体新陈代谢。如果夏暑汗不出,会形成湿热停留于体内,到秋季发风疟。这个道理和冬季不藏精是一样的,冬不藏精则外

感寒邪,等到春季发热病。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内经 第卅讲 《灵枢.决气篇》
《黄帝内经太素》 > 卷第二十九气论 津液
黄帝内经-第30-31讲 营卫生会4 经络概述
mingfang
@所有人,快来接收中基原文背诵大全(三)
论心与津液代谢(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