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石膏性大寒之说值得商榷

石膏为一种含水硫酸钙的矿石对于其药性历代医家争议较大有性微寒性寒性凉而微寒性寒凉性大寒诸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45版都言其性大寒使石膏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笔者考证历代本草以及古今应用认为石膏性大寒之说值得商榷

石膏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并列其为中品,言其性“微寒”。然汇集本草经的陶弘景却言其“大寒”。还有部分医家受汉代张仲景用石膏治疗阳明“四大证”的影响,也认为石膏大寒。加上有些医家推波助澜,如张元素谓石膏:“乃阳明经大寒之药”;“然能寒胃,令人不食”等说法,遂使大部分医家对石膏不敢大胆使用,病人见方中石膏亦畏之如虎。但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则明确指出:“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神农本草经》谓其“微寒,则非大寒可知”。擅用石膏的北京四大名医孔伯华亦言:“一般皆认为其性大寒,实则石膏之性是凉而微寒”。由此可见,历代医家对石膏之性的认识是各持已见。那么历代本草著作对药性是怎么认识的呢?它们认为药物的四性(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功能之气,“药物的性(气)要入腹后才发生”,在未发生作用时是不可辨认的。对于药性的认识或多或少带有医家或患者的主观性。但从记载来看,石膏的寒凉之性是大家公认的,至于其大寒、微寒、凉而微寒等表述,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

纵观历代医家对石膏的临床应用,说石膏大寒也是不确切的。首先从经方应用看,张仲景用石膏的方剂有19首之多,除了用石膏为主治疗阳明经大热外,“无大热”亦可用石膏治疗,如《伤寒论》第169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本证为汗出热轻,但里有热,用石膏以清里热。石膏还可治疗虚热,如《伤寒论》第397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本方治疗温病气分有热,热伤气阴所致虚热,用石膏以清热除烦。即使中焦虚乏,石膏也可应用,如《金匮要略·产后病篇》:“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本证为妇人产后中焦虚乏,冲气上逆,用甘草、枣肉填补中宫、化生汁液;桂枝、竹茹达心通络脉;石膏、白薇清胃降逆。由上可知,仲景对石膏的应用不拘一格,且石膏之性寒凉是毫无疑问的,至于其性是否“大寒”就难以定论。

还有一些医家,并不为石膏性大寒之说所囿,放胆用之,使石膏药性得以充分发挥。如余师愚治一嘴唇肿患者“计用石膏八斤有零”。江笔花治一独子瘟“先后用石膏至十四斤而斑始透。”孙阑亭治热痹“单用生石膏面”效力尤佳。尤其王孟英用石膏治一病人,有独到之处。患者耳聋口苦,夜间热甚,胸闷,频吐粘沫,啜饮,咽喉阻塞,便溏溺赤,间有谵语,孟英认为:“此暑热始终在肺,并不传经,一剂白虎汤可愈。”而其他医生因其溏泄,见以石膏为治而不敢用,病人亦觉胸中一团冷气,汤水皆须热呷,坚不肯服,孟英三疏白虎汤而不用,最后王氏力擗众医,疏方白虎汤加减,一剂甫投,咽喉即利,三服后各恙皆去。此案为暑热在气分,而患者脾胃虚寒,王氏用白虎汤为主清泻肺热,如矢中的,而中焦虚寒并未加重,更可见石膏并非为大寒,且不易损伤中焦脾胃。

笔者在临床中,亦喜用石膏,如用石膏治疗外感高热、杂病中口渴,以及小儿肺热咳嗽、憋喘,均取得很好效果,尤其以石膏为主治疗糖尿病单纯口渴,效果更佳,均未见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可见石膏在临床上应用很广,除了对肺胃实热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外,对虚热或中焦虚寒夹有实热证也可选用,不但可以煎服还可冲服,并可大剂量长期服用,副作用很小。从这些可以反证石膏之性并非“大寒”,而只不过是一味寒凉之品,在临床上可以广泛使用。正如王焘所言,石膏“无毒有大益,乃养命上药,不可忽其贱而疑其寒”,我们应当加以重视。

 

REF:朱西杰,杨利侠,陈燕.石膏药性辨析[J].山西中医,1998(02):42-43.(作者单位:宁夏医学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神农本草经学习的要点
人的体质会受到气候变化影响!那中药药性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四大经典里面最古老的《神农本草经》
无论什么派别的中医,都重视这味药
沉香药性(第144期)
中医的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