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脂溢性角化病的皮肤高频超声及皮肤镜特征分析

脂溢性角化病(SK)被认为是皮肤科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临床上易与色素痣、基底细胞癌(BCC)、鳞状细胞癌(SCC)及恶性黑素瘤等相混淆,必要时需行组织病理活检进行鉴别。皮肤影像技术,包括皮肤镜、皮肤高频超声检查等,具有在体、无创、实时、快速、可重复等特点,有助于常见皮肤病的辅助诊断及疗效评估。王诗琪等分析了SK皮损皮肤高频超声和皮肤镜下表现,对SK的不同维度皮肤影像特征进行总结,以探究皮肤高频超声和皮肤镜在SK无创皮损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脂溢性角化病的皮肤高频超声及皮肤镜特征分析

王诗琪    刘洁    刘兆睿    池诚    刘跃华    晋红中

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

【引用本文】王诗琪,刘洁,刘兆睿,等. 脂溢性角化病的皮肤高频超声及皮肤镜特征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8, 51(11): 815-819. doi: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8.11.009

团队照片

收集2017年8 - 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46例SK患者,对其50处SK皮损行50 MHz和20 MHz皮肤高频超声和皮肤镜检查。对SK皮肤高频超声和皮肤镜特征进行总结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50 MHz和20 MHz超声对SK的评估结果差异,并对SK皮肤高频超声和皮肤镜下特征的对应关系通过简单匹配系数进行分析。

图1    无法确定皮损形态及基底情况的脂溢性角化病临床、皮肤镜及超声特征    1A:右侧胸壁棕色鳞屑性斑块,表面明显黏着性鳞屑(红色箭头); 1B:皮肤镜(非偏振浸润模式, × 20)示边界清楚,多发粟粒样囊肿(红色箭头),沟嵴模式(绿色箭头)

结果显示,SK皮损特征自上而下50 MHz和20 MHz超声表现分别为增强高回声(48处和39处,P = 0.007)、角质层块状或点状增强高回声(22处和11处,P = 0.019)、伴后方声影(34处和13处,P < 0.001)、皮损形态规则且边界清晰(46处和41处,P = 0.137)、皮损内不均质低回声(50处和47处,P = 0.079)和点状高回声(25处和2处,P < 0.001)、基底位于同一水平面(40处和36处,P = 0.349)、皮损下方真皮回声减低(50处和28处,P < 0.001)。50 MHz超声对SK皮损的8个皮肤高频超声特征整体评价显著优于20 MHz超声(P = 0.002)。

图2    典型脂溢性角化病皮损临床、超声、皮肤镜及病理特征    2A:右侧腹壁黑褐色斑块; 2B:20 MHz超声下自上而下可见平直的水囊膜高亮回声(蓝色星号),表皮细带状高回声(绿色星号),不均质低回声的皮损,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绿色圆圈),真皮较宽中等回声区域,内部包含混杂的不同强度回声(红色星号),最底层为无回声的皮下组织(黄色星号); 2C:50 MHz超声下可更清晰地看到皮损上方回声增强(绿色星号),表皮团块状高回声伴后方声影(红色箭头),皮损基底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内部呈不均质低回声,可见点状高回声(绿色圆圈),皮损后方真皮回声减低(红色星号)

50处SK皮损常见皮肤镜下特征为边界清楚(50处),粉刺样开口(45处),沟嵴/脑回状模式(31处),发卡样血管(30处),多发粟粒样囊肿(24处),虫蚀状边缘(21处)和亮白色条纹(3处)。50 MHz和20 MHz超声下,SK皮损角质层块状或点状增强高回声与皮肤镜下粉刺样开口的简单匹配系数分别为42%(21处)和20%(10处),皮损内点状高回声与皮肤镜下多发粟粒样囊肿(> 3个)的简单匹配系数分别为58%(29处)和48%(24处)。

因此,皮肤高频超声和皮肤镜对SK皮损评估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且50 MHz超声比20 MHz超声对SK的皮损成像更具优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常见体表皮下结节之表皮样囊肿的超声诊断
妊娠期及哺乳期乳腺:正常及异常超声表现
表皮样囊肿的病理与声像图分型
表皮样囊肿的超声诊断
【专家笔谈】 皮肤影像学的临床应用
常见皮肤病高频皮肤超声诊断专家共识全文发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