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医经验 | 朱章志“首辨阴阳,再辨六经”论治糖尿病思路探讨

文献来源(内容选摘):许帅, 刘敏, 刘树林,等. 朱章志“首辨阴阳,再辨六经”论治糖尿病思路探讨.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5(6):1116-1120.

      糖尿病(DM)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临床表现除常见的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外,还可累及各种重要组织及器官,发生各种并发症,若不加以治疗,最终可导致各种器官衰竭及循环障碍[1]。目前西医治疗DM尚无特效方法,虽然多种药物可控制血糖,但始终无法逆转DM并发症的发生,致使DM患者的生活质量仍较差[2]。

      DM属中医学“消渴病”范畴。循证医学研究结果显示,中医药在降糖、防治DM并发症、改善DM症状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3]。纵观DM的发展,其病机仍然是复杂多变、虚实夹杂的,这给治疗带来一定难度。传统中医多从气阴两虚论治DM,验之于临床,部分患者初期虽有一定疗效,但此法始终难以贯穿整个病程 。

      朱章志教授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及“十二·五”DM重点专科协作组牵头组长、广东省“消渴病”中医优势病种负责人,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DM的临床20余年。基于目前困境,朱教授提出“首辨阴阳,再辨六经,后分经腑、表里、寒热、虚实、标本”纲领以辨治DM,疗效确切,现将其思路分析如下。

“首辨阴阳,再辨六经”论治糖尿病理论基础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中医“阴阳”将宇宙万物根据其所在部位、功能特点划分为相互对立的两部分,同时又是人身立命之有机的整体,是中医辨证之总纲,故临证需“首辨阴阳”。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景岳全书》云:“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故证有阴阳,脉有阴阳,药有阴阳……设能明彻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

      朱教授深谙阴阳是辨证的总纲,临证时四诊合参,认为病证总体可区分为阳证和阴证两类。阳证患者多表现为年龄较轻,精神状态佳,体形壮实,肌肉丰满,面有光泽,或满面全红,语声高亢有力,舌色尚鲜活,脉象大、浮、数、动、滑而尚有力。阴证多表现为年龄较大,精神较差或很差,体形瘦弱或虚胖,肌肉松弛,面色萎黄、白、淡白或晦暗,面色少华或无华,语声低微,舌色暗而不鲜活,脉象沉、涩、弱、弦、微而无力。

      六经辨证起源于《黄帝内经》,以整体观念为基础,主要用来说明人体阴阳经气的运行规律。张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证理论,正是继承了《黄帝内经》的这一学术思想,以三阴三阳经作为辨证施治的纲领,用开、阖、枢、脏腑理论来说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化的规律[4]。正如《医理真传》云:“学者苟能于阴阳上探求至理,便可入仲景之门也。”

“首辨阴阳,再辨六经”论治糖尿病分型证治

      “经脉者,脏腑之枝叶。脏腑者,经脉之根本”[5]。由于六经辨证贯穿着八纲而连系于脏腑经络,根据经络脏腑、表里、寒热、虚实、标本,朱教授进一步划分为阳证三型,阴证四型,下面将具体阐述。

阳证三型

01

阳明肺胃热盛,兼气阴两伤证

      主要表现为口干咽燥,口渴无度、欲冷饮甚多、饮后可舒,食欲亢进、易饥饿、进食量多,身恶热,热汗出、汗后背部恶风寒,或伴发热,舌干红苔黄燥,脉洪大。治法:清热益气,养阴生津。方药采用白虎加人参汤(石膏15 ~ 60 g,知母10 ~15 g,人参10 ~ 15 g,炙甘草10 g,山药30 g),可酌加天花粉、葛根、生地黄、玄参等药,疗效甚佳。饥饿感甚者,胃火炽盛,加黄连与生地黄、玄参相配;口渴甚者,上焦燥热,灼伤肺阴,加黄芩清泻肺热。

      《伤寒论》云:“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此证多见于消渴病初起之际,邪气尚未波及三阴,患者常出现明显的“三消”症状。胃为阳明燥土之腑,主降,喜润恶燥,与太阴脾互为表里,中焦气机畅达有赖于两者燥湿相济,升降相调。津液不足,燥热内盛,则胃不能降浊,久之则累及太阴脾之升清,故用白虎加人参汤清润阳明燥热,方能恢复脾升胃降的气机运转。

02

瘀热互结,兼气阴两伤证

      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便干便秘,口唇紫暗,舌质暗红,边有瘀斑,舌下静脉青紫,脉沉而涩等。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腑。方药采用加味桃核承气汤,药物组成为:黄芪30 g,生地黄24 g,玄参15 g,麦冬12 g,桃仁12 g,桂枝9 g,大黄6 ~ 10 g,芒硝3 ~ 6 g(分冲),炙甘草3 g。

      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熊曼琪经过近20年的临床实践认为,此证源于《伤寒论》太阳篇中的太阳蓄血证,病位在太阳膀胱,并在桃核承气汤基础上开发出加味桃核承气汤。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此方治疗DM具有明显改善临床症状、降糖调脂、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曾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膀胱,水脏也,治太阳即是治水,与“治消如治水”相应。人身之津液,若不能“水津四布,五经并行”,则成痰浊、瘀血,势必影响阳气之运通。加味桃核承气汤立足于通腑活血以疏通太阳膀胱水道,恢复阳气之化气利水,将所通之阳潜降至膀胱之水中,故能令新一轮阳气圆运动的蓄势待发[6]。

03

少阳失枢,胆火内郁证

      主要表现为口渴咽干,饮水不多,口苦,情绪不佳,心烦,纳差,时有呕恶,或紧张焦虑,失眠,情绪消极,心神不安;右胁部胀痛,隐痛或刺痛;胃脘部痞胀或闷痛;耳鸣耳闷胀,目赤,目眩;舌红或暗或边尖红,苔白或薄黄,脉弦细。治法:和解少阳。方药采用小柴胡汤(柴胡10 ~ 24 g,黄芩10 g,法半夏10 g,生姜10 g,人参10 g,炙甘草10 g,大枣15 g)。若辨证为少阳胆腑热实证或邪犯少阳兼阳明里实证,方用大柴胡汤以和解少阳,通下里实;若辨证为少阳不和,三焦失畅,津亏脾寒,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以和解少阳,温化水饮;胸满,烦惊,谵语,神志症状重者,方用柴胡加龙牡汤。

      《素问·阴阳离合论》云:“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枢,门轴也。一方面,少阳是阴阳功能运转的枢纽,亦是阳气和津液敷布的对外通道;另一方面,少阳失枢,可酿胆郁化火之局。《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少阳之上,相火主之”。“相火”常由少阳枢机不利化生。《素问·至真要大论》则明确提出少阳郁热化火之候:“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耳痛溺赤,善惊谵妄,暴热消烁”。故“少阳之胜,治以辛寒 ,佐以甘咸,以甘泻之”,小柴胡汤及柴胡类方即为正治。

阴证四型

01

太阴阳明虚寒证

      主要表现为微渴或不渴,纳呆,食谷欲呕,呕吐物无酸腐气味,或呕吐痰涎清水,手足冷汗出,大便稀烂不成形或初硬后溏,或伴胃腹满或疼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沉弱。治法: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方药采用理中丸合吴茱萸汤加味,药物组成为:干姜6 ~ 15 g,人参10 ~ 15g,炙甘草10 g,白术15 g,吴茱萸6 ~ 15 g(开水洗),生姜30 ~ 60 g,大枣15 g。若辨证为胃气虚弱,痰浊内阻,肝气犯胃,胃虚失和,主要以旋复代赭汤和胃化痰,镇肝降逆。

      太阴与阳明互为中见,同为中气。朱教授认为,DM发病后期以三阴病变为主。太阴为三阴之首,在临证中应将固护中气放在首要位置。朱教授常将正邪之争斗与球场之竞赛相比喻,如足球赛中后场之反击离不开中场的策应,排球赛中主攻手的进攻离不开二传手的精准传球,同理,DM之诊治离不开中气之斡旋,若中气已虚,则疗效大打折扣。

02

少阴阳虚寒湿证

      主要表现为小便频数量多,饮一斗,溲一斗,有泡沫,手足厥冷,畏寒肢冷,神疲倦怠,少气懒言,四肢乏力,腰酸膝软,或伴性欲淡漠,周身疼痛,关节疼痛,腰膝肩背寒痛,舌淡苔白或白滑,边有齿印,脉沉迟弱。治法:温补元阳,散寒除湿。方药采用四逆汤合附子汤加减,药物组成:熟附子6 ~ 15g(先煎1 h),干姜15 g,白芍15 ~ 30 g,人参15 g,炙甘草10 ~ 30 g,茯苓15 ~ 30 g,白术15 ~ 30 g。若阳不敛阴,虚阳上浮者,加肉桂3 ~ 6 g,山萸肉15 ~ 60 g,砂仁6 ~ 20 g,或乌梅10 ~ 30 g。若见大烦渴,饮水不解甚或饮后加重,小便不利或失禁,或伴少腹胀满不适者,可合用五苓散通阳化气;若下肢浮肿,甚则全身皆肿,小便不利或清长,或伴四肢沉重疼痛者,为少阴阳虚水泛证,治以真武汤温阳化气利水;若患者外感风寒而发热、鼻塞、流涕等,加用麻黄细辛附子汤以温阳解表。

      此证即少阴寒化证,或由他经传变,或寒邪直中,其根源为元阳亏虚,故用四逆汤方温补元阳以扶正祛邪。朱教授认为,在广东地区使用四逆汤当取张锡纯“来复汤”之意,在方中加入大剂量山萸肉以收敛蓄势。此意立足于太极一气周流理论,乙癸之体得以收敛壮实,东方厥阴之“一阳”方能有力“反击”、“来复”。

03

少阴阴虚证

      主要表现为渴欲饮水,心烦,失眠,健忘,腰膝酸软,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夜尤甚,舌红少苔,脉沉细数。治法:滋阴泻火,交通心肾。方药采用黄连阿胶汤加减:黄连 6 ~ 10 g,黄芩 10 g,白芍 15 ~ 30 g,鸡子黄1枚,阿胶 15 ~ 30 g。若辨证为水热互结阴伤证,治以猪苓汤以清热育阴利水。

      此证即少阴热化证,朱教授认为,元阳虚浮之“假热”较此证更为常见,临证上运用苦寒药物需慎重。

04

厥阴经脏虚寒证

      主要表现为干呕,吐涎沫,癫顶痛,目光滞涩,目常流泪,遇寒加重或迎风流泪,视力障碍,女子月经不调或白带量多,外阴瘙痒,男子睾丸痛,或四肢手足麻痹、厥寒,舌淡,苔白,脉沉或微细。治法:暖肝祛寒,温经通络。方药采用吴茱萸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吴茱萸 6 ~ 15 g(开水洗),生姜 30 g,干姜 6 ~ 15 g,熟附子 6 ~15 g(先煎1 h),人参 15 g,当归 15 ~ 30 g,桂枝 15 g,白芍 15 ~ 30 g,细辛 3 ~ 6 g,大枣 30 g,炙甘草 10 ~ 30 g。

      朱教授认为,厥阴与少阳相表里,厥阴风木为阳气的起跑线,其经脏邪气的出路常直接经少阳由里出表,故临证上常佐以小柴胡汤以调畅枢机,令邪有出路。

验案举隅

      邝某,女,83岁,住院号140708,因“反复口干多饮30余年,加重伴气促3 d”于2018年1月3日入住ICU治疗,病情稳定后转入我科。刻下症见:颧部潮红,口干口渴,干咳无痰,乏力、剑突下压痛,右胁疼痛,腹胀,咳嗽时加重,小便多,纳眠差,大便2 d未行,四肢浮肿,舌红,舌尖稍绛,苔黄厚腻,脉浮弱,重取无力,四肢轻度浮肿。西医诊断:(1)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2)高血压3级(极高危);(3)肺部感染。中医诊断:消渴病(少阴阳虚寒湿证)。治以“温补元阳,散寒除湿”。处方:熟附子15 g(先煎),干姜20 g,炙甘草20 g,边条参20 g(另炖),白术30 g ,黄芪45 g,泽泻30 g,肉桂3 g(焗服),吴茱萸6 g , 生姜30 g, 大枣30 g,砂仁16 g(后下), 佩兰10 g,厚朴15 g,茯苓30 g。 4剂后,精神转佳,仍乏力,口渴稍有好转,咳嗽减少,右胁部仍疼痛,四肢浮肿减轻。纳眠可,小便量多,大便每天3次,质烂。舌红,苔稍白腻,脉弱。处方:前方基础上去佩兰、厚朴,加入五苓散、柴胡、黄芩。服用进5剂后,病情好转,无口渴,无腹痛,纳眠可,二便调。舌红苔白,脉弱。以温中健脾化湿之剂以善其后。

      按:本案患者初诊时见口干口渴,面色红,舌红,苔黄厚腻,初辨之,容易辨为阳明肺胃热盛或瘀热互结证,然患者表现出来的“热”象,实乃肾中阳气亏虚、虚阳上浮、正气大虚之表现,脉浮弱、重取无力、小便量多为佐证。“水寒不藏龙”,若投以清热解毒之品,则继续重伤三阴,令正虚加剧,无力祛邪,故投入四逆汤、理中汤、吴茱萸汤以温少阴、运太阴、扶厥阴,臣药以黄芪、肉桂、砂仁以补气温坎,佐药以佩兰、泽泻、茯苓、厚朴利湿降浊。4剂后,患者舌苔已净,精神转佳,考虑患者三阴病已缓,疾病往阳经发展。小便量多、胁痛为太阳蓄水、少阳失枢之证,故用五苓散重调水液代谢、恢复太阳膀胱气化,柴胡、黄芩疏导少阳经气、和解少阳,但患者年老体弱,故仍要顾及三阴。诸药合用,护三阴、解二阳,理法方药丝丝入扣,故能立竿见影,逆转病情。

参考文献: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培生.《伤寒论》辨六经证治异同
六经用药原则
​六经热化、寒化心悟
六经虚实寒热方
第69 讲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1)
太阳病为六经首 方证病机须谙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