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桂枝去皮”考辨

一、《伤寒论》“桂枝”为今之“肉桂”

中外很多学者经详实考证,认为唐以前所用桂枝实际为肉桂树枝的皮部,自校正医书局林亿等将《伤寒论》中的所有桂类药物,包括桂、桂心、桂皮等通改为桂枝,后世则以肉桂树幼嫩的枝条入药。

桂的皮部作为调味品、香料及药物使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礼记·檀弓上》载:“曾子曰:丧有疾,食肉、饮酒,必有草木之滋焉,以为姜桂之谓也”。《吕氏春秋·孝行览》载“和之美者,阳璞之姜,招摇之桂”。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载有“牡桂”、“菌桂”。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分别记载有“牡桂”“菌桂”“桂”,牡桂“扁广殊薄,皮色黄,脂肉甚少”,菌桂“正圆如竹”,桂条下载“二月、七八月、十月采皮,阴干”“以半卷多脂者单名桂,入药最多”。唐代苏敬《新修本草》:“古方亦用木桂,或云牡桂,即今木桂,及单名桂者是也。此桂,花、子与菌桂同,唯叶倍长,大、小枝皮俱名牡桂。然大枝皮肌理粗虚如木兰,肉少味薄,不及小枝皮也。小枝皮肉多,半卷。中必皱起,味辛美。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五代后蜀韩保升《蜀本草》:“牡桂……其嫩枝皮半卷多紫,而肉中皱起,肌理虚软,谓之桂枝,又名肉桂。削去上皮,名曰桂心。”从以上文献可以可看出,自汉及唐,凡桂均以皮入药。《伤寒论》药用“桂枝”之“去皮”即刮去粗皮(木栓层)之意。

“桂枝”药物名称始见于唐政府药典《新修本草》:“其牡桂嫩枝皮,名为肉桂,亦名桂枝。”北宋时期是桂类药源流演变的关键时期,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将《伤寒论》中的所有桂类药物,包括桂、桂心、桂皮等统一改为桂枝。有学者通过对宋人刊定的《备急千金要方》与保存该书唐代写本原貌的《新雕孙真人千金方》方剂文献进行了逐字对校,结论为宋人将《千金要方》中的桂类药物统改为桂心,其药用部位即桂树片块型的枝皮。宋人将《千金要方》桂类药名统一为桂心的原因与北宋校正医书局校改该书的指导思想有关,他们对桂类药名的统改当是遵循了系统规范的原则,是以理论化、条理化、系统化、规范化、实用性为原则对该书进行了全面整理。此外,北宋官修《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中在“桂心”后不加任何脚注,使用“肉桂”“桂”时则习惯脚注“去皱皮”、“去粗皮”。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则明确指出:“《本经》只言桂,仲景又言桂枝者,盖亦取其枝上皮。”也有学者在研究《外台秘要》中仲景异文时发现,《伤寒论》中的“桂枝”在《外台秘要》所引的条文中大多为“桂心”。经过考证可知仲景方中的“桂心”多为桂类药物削去栓皮层的干皮或嫩枝皮,即现在常用的肉桂。

至于仲景《伤寒论》方中的桂枝大都注有“去皮”二字,而在《金匮要略》中与《伤寒论》中相同的处方有的却未注明“去皮”,如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及由桂枝汤加味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黄芪汤,均缺失“去皮”二字,这可能是原书在历代辗转传抄、撰写、刻印复辑中佚误遗漏所致。

二、今之“桂枝”为古代之“柳桂”

就现在所使用的桂枝来说,原来的名称并不是桂枝,而是“柳桂”。“柳桂”从北宋开始使用,用的是桂树的嫩小枝条,始载于北宋陈承《本草别说》:“今又有一种柳桂,乃桂之嫩小枝条也。尤宜入治上焦药用也”。其中“今又有”三字的表述,明确表明当时社会开始以嫩小枝条入药。宋时开始出现以嫩枝入药现象,但并未形成主流,宋以后,嫩枝及嫩枝皮均作桂枝入药。南宋陈衍《宝庆本草折衷》:“桂枝:乃枝上细皮,其嫩小枝皮一名柳桂,非谓出于柳州者也”将桂枝附于桂之后。许叔微《伤寒发微论》:“仲景桂枝汤用桂枝者,盖取桂之枝梢细薄者尔。”这也是当时采用柳桂作桂枝的明证。宋代随着桂枝逐步取用细嫩枝条,桂枝和肉桂的临床应用也有了明确区分。

元代药性理论得到极大发展,桂枝及肉桂的功效分化逐渐明显。此时在宋代仅作为附药简略叙及的桂枝,渐有与桂同提的趋势。王好古《汤液本草》:“汤液发汗用桂枝,补肾用肉桂,……<药象>谓肉桂大辛,补下焦热火不足,治沉寒痼冷,及治表虚自汗。春夏二时为禁药。”“<心>云:桂枝气味俱轻,故能上行发散于表。”元末明初徐彦纯《本草发挥》则记载:“桂枝味辛,性热,气味俱轻,阳也升也,故能上行,发散于表。收内寒则用牡桂。辛热散经寒,引导阳气。”

明代时期,习用桂枝也主要是枝皮,虽已有柳桂,但尚未完全取代桂枝之名。陈嘉谟《本草蒙荃》载:“柳桂,系至软枝梢,肉桂指至厚脂肉。桂枝,枝梗小条,非身干粗厚之处;桂心,近木黄肉,但去外甲错粗皮。”柳桂与桂枝开始相提并论。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薄而味淡,去粗皮用。其最薄者为桂枝,枝之嫩小者为柳桂。”可见明代时期仍然以“最薄”“去粗皮”为桂枝,“枝之嫩小”为柳桂。

清代时期桂枝以嫩枝入药逐渐普及。沈金鳌《要药分剂》、陈士铎《本草新编》均有载嫩枝为柳桂。张璐《本经逢原》:“盖桂枝是最上枝条,亦名柳桂,言如柳条之嫩小也。盖牡者阳也,牡桂是禀离火纯阳之气,故味带苦,且大且厚,与桂枝绝不相类,何可混言。”张璐则对桂枝、肉桂有着明确的区分。清初张志聪《本草崇原》载:“桂枝去皮,去皮者,只取稍尖嫩枝,外皮内骨皆去之不用。”张氏的错误解读也许是“桂枝去皮”争议的肇始。

总结以上,自汉及唐,药用牡桂、菌桂、桂均以皮入药,自隋唐至宋,桂、肉桂、桂心、桂枝等名称混杂,北宋林亿等在校订医书时统一采用了“桂枝去皮”的说法。北宋时期开始使用“柳桂”,即今天的桂枝。宋以后,嫩枝及嫩枝皮均作桂枝入药。直至清代,以嫩枝做桂枝才逐渐被普及应用。

参考文献: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桂枝本草源流古今变异考究(一)(2011年11月8日第二稿)
《伤寒论》部分药物本草学研究
经方药辩护人
闲话桂枝
谁知道伤寒论上桂、桂枝、桂心、官桂的区别?(医寿延年的回答,10赞)
杨清云:桂枝话今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